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之苑中的一朵奇葩。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几个古代戏剧片段的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一种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阅读。
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
《窦娥冤》是元代杂剧艺术创始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伟大戏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被压迫劳动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感天动地的第一悲剧。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杰出的戏剧语言艺术大师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也是我国古典戏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鲜明地表现出反对封建礼教和传统婚姻制度的主题,第一次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把爱情题材的戏剧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
《牡丹亭》出现于与欧洲文艺复兴同时期的明代,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大师、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传奇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又一座不朽的丰碑。作品歌颂了人世间超越生死的爱情,讴歌了火热人性冲破冰冷“天理”的精神,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不论从作者地位,还是从作品自身价值来看,三部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各自的突出成就,成为我国古代戏剧中的鼎足之作。
二、人物情节——三个女人三台戏
三位伟大的作家,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塑造了几位光芒四射的女性形象。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寒门之女,因替父抵债做了童养媳,不幸夫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后遭无赖陷害,为救婆婆于杖下而被昏官屈打成招,蒙冤被斩,死前她以三桩誓愿感天动地,而降六月飞雪。窦娥替夫尽孝,服侍婆婆,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的传统美德,而面对冤屈,她指天斥地,发下誓愿,又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刚强性格和对黑暗势力强烈的反抗精神。在她身上,处处彰显着既令人同情又令人由衷钦佩的美好品质。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身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她知书达礼,性格善良,与落魄书生张珙相知相爱。面对老夫人的违约赖婚,她针锋相对,大胆反抗,并通过斗争与张生有情人终成眷属。她敢于违背“父母之命”这一千古不变的“天理”,成为反抗封建传统婚姻制度“叛逆者”中为数不多的胜利者。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同为官宦闺秀,因思念梦中情人柳梦梅一病不起,命丧黄泉,后终起死回生,并在柳梦梅金榜题名后,与之团圆。在这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杜丽娘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性,她温顺而不失个性,稳重又不失机敏,向往自由,在对爱情的渴求受到封建礼教的巨大压抑时,她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塑造了一个誓死冲破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解放的女性形象。
三、性格特征——远近高低各不同
虽然在三位女性身上都表现出了对封建制度的反抗精神,但由于其社会地位、家庭等原因,她们反抗的特点却各不相同。
在《窦娥冤》中,由于当时社会民族矛盾异常激烈,关汉卿在赋予作品人物反抗精神的同时,更多的是把矛头指向腐朽的封建吏治、黑暗的封建制度,加之窦娥出身贫寒,地位低下,处于被压迫的社会底层,并深受迫害和欺辱,因而她的性格表现得更为直接,反抗也更加强烈。
崔莺莺和杜丽娘出身大致相同,皆为大家闺秀,但因经历的差异,也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行动。崔莺莺觉醒得似乎更早一些,反抗行为也表现得更为直接,对爱情的渴望不仅溢于言表,并且能为之付诸行动,以实际行动向封建礼教宣战。而杜丽娘则表现得较为含蓄,直到为爱而死时,她那渴望自由爱情的思想才得以大胆释放,虽然两件作品同样是大团圆的结局,但她的奋斗历程要比崔莺莺坎坷得多。
四、语言艺术——淡妆浓抹总相宜
由于作家风格、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的不同,三部作品在语言艺术上也各具特点。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语言的代表。《窦娥冤》的语言通俗自然、清新质朴,大量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等,少有典故堆砌和字句雕琢,句句尽含人情,字字当行本色,是以人民大众的口语为基础提炼加工而成,使得文字的表达感情强烈、直抒胸臆,极其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具有自然洗练的民间气息。正是这种极具生活本色的语言,才塑造出窦娥这样质朴而刚烈的社会下层劳动妇女形象。
王实甫是“文采派”杂剧的领袖人物,因此他的戏剧语言以文采见长。《西厢记》更是具有“花间美人”的风姿。整件作品语言华美典雅、含蓄工丽,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以此渲染气氛,情景交融,富于意境美。曲词委婉隽永,多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练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并且采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诗化语言。
作为明代传奇剧的《牡丹亭》,其语言更具小说特色。作者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风趣幽默、生动形象、极具个性的语言,塑造出具有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文化修养的杜丽娘和丫鬟春香两个形象。再加之于典型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使作品体现出更为浓厚的文学韵味,雅丽又不失庄重,充满了情与理的思考。
总之,无论是激越奔放,还是低回缠绵,无论是畅言其乐,还是悲盈其中,三部剧作的语言风格虽各不相同, 但都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塑造出几位性格迥异而又魅力四射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对于这类既有相似性又有区别的文章,采用比较阅读法更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和教学质量,引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帮助他们深入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魅力,全面立体地把握文本内涵。这种阅读方法符合新课改精神,体现新课改理念,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
(作者单位1.甘肃酒泉市肃州中学 2.甘肃酒泉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史雅宁)
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
《窦娥冤》是元代杂剧艺术创始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伟大戏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被压迫劳动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感天动地的第一悲剧。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杰出的戏剧语言艺术大师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也是我国古典戏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鲜明地表现出反对封建礼教和传统婚姻制度的主题,第一次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把爱情题材的戏剧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
《牡丹亭》出现于与欧洲文艺复兴同时期的明代,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大师、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传奇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又一座不朽的丰碑。作品歌颂了人世间超越生死的爱情,讴歌了火热人性冲破冰冷“天理”的精神,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不论从作者地位,还是从作品自身价值来看,三部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各自的突出成就,成为我国古代戏剧中的鼎足之作。
二、人物情节——三个女人三台戏
三位伟大的作家,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塑造了几位光芒四射的女性形象。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寒门之女,因替父抵债做了童养媳,不幸夫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后遭无赖陷害,为救婆婆于杖下而被昏官屈打成招,蒙冤被斩,死前她以三桩誓愿感天动地,而降六月飞雪。窦娥替夫尽孝,服侍婆婆,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的传统美德,而面对冤屈,她指天斥地,发下誓愿,又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刚强性格和对黑暗势力强烈的反抗精神。在她身上,处处彰显着既令人同情又令人由衷钦佩的美好品质。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身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她知书达礼,性格善良,与落魄书生张珙相知相爱。面对老夫人的违约赖婚,她针锋相对,大胆反抗,并通过斗争与张生有情人终成眷属。她敢于违背“父母之命”这一千古不变的“天理”,成为反抗封建传统婚姻制度“叛逆者”中为数不多的胜利者。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同为官宦闺秀,因思念梦中情人柳梦梅一病不起,命丧黄泉,后终起死回生,并在柳梦梅金榜题名后,与之团圆。在这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杜丽娘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性,她温顺而不失个性,稳重又不失机敏,向往自由,在对爱情的渴求受到封建礼教的巨大压抑时,她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塑造了一个誓死冲破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解放的女性形象。
三、性格特征——远近高低各不同
虽然在三位女性身上都表现出了对封建制度的反抗精神,但由于其社会地位、家庭等原因,她们反抗的特点却各不相同。
在《窦娥冤》中,由于当时社会民族矛盾异常激烈,关汉卿在赋予作品人物反抗精神的同时,更多的是把矛头指向腐朽的封建吏治、黑暗的封建制度,加之窦娥出身贫寒,地位低下,处于被压迫的社会底层,并深受迫害和欺辱,因而她的性格表现得更为直接,反抗也更加强烈。
崔莺莺和杜丽娘出身大致相同,皆为大家闺秀,但因经历的差异,也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行动。崔莺莺觉醒得似乎更早一些,反抗行为也表现得更为直接,对爱情的渴望不仅溢于言表,并且能为之付诸行动,以实际行动向封建礼教宣战。而杜丽娘则表现得较为含蓄,直到为爱而死时,她那渴望自由爱情的思想才得以大胆释放,虽然两件作品同样是大团圆的结局,但她的奋斗历程要比崔莺莺坎坷得多。
四、语言艺术——淡妆浓抹总相宜
由于作家风格、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的不同,三部作品在语言艺术上也各具特点。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语言的代表。《窦娥冤》的语言通俗自然、清新质朴,大量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等,少有典故堆砌和字句雕琢,句句尽含人情,字字当行本色,是以人民大众的口语为基础提炼加工而成,使得文字的表达感情强烈、直抒胸臆,极其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具有自然洗练的民间气息。正是这种极具生活本色的语言,才塑造出窦娥这样质朴而刚烈的社会下层劳动妇女形象。
王实甫是“文采派”杂剧的领袖人物,因此他的戏剧语言以文采见长。《西厢记》更是具有“花间美人”的风姿。整件作品语言华美典雅、含蓄工丽,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以此渲染气氛,情景交融,富于意境美。曲词委婉隽永,多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练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并且采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诗化语言。
作为明代传奇剧的《牡丹亭》,其语言更具小说特色。作者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风趣幽默、生动形象、极具个性的语言,塑造出具有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文化修养的杜丽娘和丫鬟春香两个形象。再加之于典型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使作品体现出更为浓厚的文学韵味,雅丽又不失庄重,充满了情与理的思考。
总之,无论是激越奔放,还是低回缠绵,无论是畅言其乐,还是悲盈其中,三部剧作的语言风格虽各不相同, 但都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塑造出几位性格迥异而又魅力四射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对于这类既有相似性又有区别的文章,采用比较阅读法更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和教学质量,引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帮助他们深入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魅力,全面立体地把握文本内涵。这种阅读方法符合新课改精神,体现新课改理念,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
(作者单位1.甘肃酒泉市肃州中学 2.甘肃酒泉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史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