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将教学的重心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文本中确有教学价值的因素,设计简便有效的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找准角度引导学生通过读,立足语言,抓住文章的精华,让学生通过朗读求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引导学生质疑并进行书面回答,促进学生良好人文情感的生成。
关键词 语文味 语言训练 人文情感
《天鹅的故事》文本解读
天鹅的故事是一位亲眼目睹天鹅的老人向“我”以讲述的方式而叙述的。老人用情地“讲”:初春时节,一群天鹅来到了贝加尔湖畔,可是突然寒潮降临,冰封湖面。为了生存下去,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率先破冰,在它的带领下,其他的天鹅也参加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最后破冰成功,它们获得了食物——这就是“天鹅的故事”。这就是斯杰潘老人对“我”讲的“天鹅的故事”,从老人的神态、语气,分明能看出他是在回忆,在回忆30年前的那一天、那一幕。老人的叙述让我们多了一种“在场体验”的阅读感受。老人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意图何在?到文末我们不难读出,老人的讲述自始至终都是那样“深情”。这“深情”中包含着湖面冰封时,对天鹅们没有吃的而担忧,这深情中包含着对老天鹅率先用自己的身体与冰面抗争的无私无畏精神的震撼,这深情包含着对整群天鹅不向命运低头、共同面对困难抗争的佩服,这深情还包含着对天鹅这样灵性的举动的敬畏,包含着对待鸟儿、对待动物的一种希冀与警醒。文章以“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为结尾,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将教学的重心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文本中确有教学价值的因素,设计简便有效的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概括、写作等基本能力,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时中我先找准角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学生带进老人讲述的30年前那一天、那一幕。再立足语言,抓住文章的精华——天鹅破冰部分,让学生品词析句,从中感受天鹅的勇敢、团结,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最后,再回到老人的角度,关注细节,引导学生质疑并进行书面回答,促进学生良好人文情感的生成。
一、找准角度
既然是故事,就有主人公,就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点每一篇故事类文章都是相同的。可是这篇课文的展开、故事的叙述视角却与别的故事类文章不同。如它不像《生命的壮歌》那样,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来描述天鹅破冰的故事。本篇文章的特点是:它是以一位亲眼目睹事件的老人向“我”讲述的方式而叙述的,“我”和斯杰潘老人在互相分享与感受这个故事,一个用情地讲,一个用心地听。
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探访老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天鹅破冰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于是我从老人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叙述与引导:
1.上节课我们知道,“我”到斯杰潘老人家做客,看到他家墙上挂着一枝猎枪,关于这枝猎枪,老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就是(指读课题)……
2.三十年前的那个春天,老人背着(板书:背)猎枪在贝加尔湖畔打野鸭,一群天鹅引起了老人的注意,这是怎么回事呢?
3.“转悠了好半天”,是说老人转悠时间(长)。继续读“扫兴”,转悠了这么长时间什么也没打到,这时老人多么希望……
4.读到这里,你也许明白了这群天鹅为什么会引起老人的注意了吗?
5.过渡:如果说刚才天鹅的表现引起了老人的关注,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更让老人的心灵受到震撼1
6.现在你明白老人为什么将美丽高雅的天鹅比作毫无生气的石头?老人是为了强调……
7.师渲染:这重重地扑打,不仅撞击在冰面上,也重重地撞击在老人的心上,每一次都让老人的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在老人眼中,这只老天鹅也不再是普通的生灵,而是一位“破冰勇士”。
8.在老人眼中,它们的叫声也成了激动人心的芳动号子。
9.老人不仅具体讲述了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还描述了整群天鹅共同破冰的场面,这样就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0.同学们,读到这里,老人听到的“克噜……”的欢呼声,我觉得仿佛就是高兴高兴高兴,在你听来那“克噜……”的欢呼声,仿佛就是(开心,胜利等);它们还可能这样说:“冰破了,破了,破了!”
二、赏析语言
文章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老师应带领学生读课文学语言、学表达。本课要教的语文的内容,我重点抓了两点:一是老天鹅破冰的那个比喻句(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二是第五至七自然段点面结合的描述场面的写法。
关于内容一,我是这样教学的:
1.先自由读第五自然段,体会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画出具体描写破冰的句子。
2.交流画的句子,检查反馈。
3.震撼人心灵的句子需要我们静心去读。把这句话再静心读读,哪些词语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震,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A.腾空而起:飞得再高一些,速度再快点(讲讲运动员跳远助跑)。
B.像石头似的:这里打个比方,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C.重重地扑打:你又明白了什么?
现在你明白老人为什么将美丽高雅的天鹅比作毫无生气的石头?老人是为了强调……结合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4.现在读这个句子,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5.谁能将老天鹅的形象永记于心(生熟读成诵)。
关于内容二,我是这样引导的:
1.这位“破冰勇士”的举动不仅使老人受到强烈的震撼,别的天鹅也被惊住了,以至于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引读至“扩大”。
2.目睹眼前这一切,“有几只天鹅……迅速地扩大”。
比较,刚才只有老天鹅这位“破冰勇士”在努力,水面在慢慢扩大;现在百十来只天鹅都投入了破冰工作,所以水面在迅速地扩大。你感受到什么?指名回答。由此,你想到了哪些词句?结合回答完成板书“团结一心”。
3.在老人眼中,它们的叫声也成了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指名领,全班“和”两遍,再齐打号子。现在我们就用这种节奏来模仿它们的叫声?指名领,全班“和”两遍,再齐读叫声。引读“就像那……”。
4.师生合作读第五六自然段(多么感人的场面啊!让我们再次朗读五六自然段,回顾一下)。齐读第五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师生合作读(整群天鹅破冰的句子大家读,前面的老师读)。
5.老人不仅具体讲述了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还描述了整群天鹅共同破冰的场面,这样就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充分感悟老天鹅及整群天鹅破冰的:壮观场面后,师生合作读第五至七自然段,加上老师的几句话,其实都是想传达给学生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时布置课外作业: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学习文中的方法将其记录下来。
三、关注细节
故事性的文章最感动人的就是细节。于细节处见精神,于 细节处受感动。
细节一(老天鹅破冰)
“突然,一只个几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在人们的印象中,天鹅总是那样纯洁、美丽、高雅,可此时此刻的它在老人眼里为什么像石头呢?这样比喻恰当吗?从而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明白这个比喻的精妙。老人这样比方的目的;那“重重地扑打”是怎样的撞击?一次、两次、三次……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号留给我们的空白之处。这样,一个果断、勇敢、奋不顾身、为集体、为他人着想的老天鹅形象便巍然屹立于学生心里。
细节二
在文章最后,斯杰潘老人深情地说的两句话:“多么可爱的鸟儿啊……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老人讲到最后,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这是一群“可爱的鸟儿”,要知道当时老人可是在湖边转悠了很长时间一无所获呀,是什么使老人没有狠下心猎取它们?是什么使老人把猎枪永久地“挂”了起来?他挂的仅仅是猎枪吗?这样细细推敲之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1.过渡:三十年过去了,斯杰潘老人每每讲起这个天鹅的故事,这感人的一幕却依然这样清晰,依然是那样的深情。
2.指名学生读第八自然段。指导理解“深情”。
3.老人目睹了这样一群天鹅不怕困难、奋不顾身、团结协作破冰的场面,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是多么可爱的鸟儿,怎么能忍心去伤害它们呢?所以,即使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却把挂到肩头,悄悄离开了湖岸。完成板书:端、挂。
(1)课文最后还有这样一句话:“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说的是什么?课文前面有一句与之呼应的话,你能找到吗?齐读呼应的话。你能就这两句话提出一个你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吗(为什么一直挂在墙上,一挂就是三十年)?再板书:挂(30年)。
(2)那把挂在墙上、一挂就是三十年的猎枪,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到第八自然段的后面。
(3)交流。提醒学生深情地读出自己的感想。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的一些认识与做法。当然,本课要教的内容绝不仅仅是这些。如何选择、优化教学内容,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手段,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上出每节课应有的语文味,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
关键词 语文味 语言训练 人文情感
《天鹅的故事》文本解读
天鹅的故事是一位亲眼目睹天鹅的老人向“我”以讲述的方式而叙述的。老人用情地“讲”:初春时节,一群天鹅来到了贝加尔湖畔,可是突然寒潮降临,冰封湖面。为了生存下去,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率先破冰,在它的带领下,其他的天鹅也参加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最后破冰成功,它们获得了食物——这就是“天鹅的故事”。这就是斯杰潘老人对“我”讲的“天鹅的故事”,从老人的神态、语气,分明能看出他是在回忆,在回忆30年前的那一天、那一幕。老人的叙述让我们多了一种“在场体验”的阅读感受。老人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意图何在?到文末我们不难读出,老人的讲述自始至终都是那样“深情”。这“深情”中包含着湖面冰封时,对天鹅们没有吃的而担忧,这深情中包含着对老天鹅率先用自己的身体与冰面抗争的无私无畏精神的震撼,这深情包含着对整群天鹅不向命运低头、共同面对困难抗争的佩服,这深情还包含着对天鹅这样灵性的举动的敬畏,包含着对待鸟儿、对待动物的一种希冀与警醒。文章以“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为结尾,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将教学的重心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文本中确有教学价值的因素,设计简便有效的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概括、写作等基本能力,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时中我先找准角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学生带进老人讲述的30年前那一天、那一幕。再立足语言,抓住文章的精华——天鹅破冰部分,让学生品词析句,从中感受天鹅的勇敢、团结,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最后,再回到老人的角度,关注细节,引导学生质疑并进行书面回答,促进学生良好人文情感的生成。
一、找准角度
既然是故事,就有主人公,就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点每一篇故事类文章都是相同的。可是这篇课文的展开、故事的叙述视角却与别的故事类文章不同。如它不像《生命的壮歌》那样,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来描述天鹅破冰的故事。本篇文章的特点是:它是以一位亲眼目睹事件的老人向“我”讲述的方式而叙述的,“我”和斯杰潘老人在互相分享与感受这个故事,一个用情地讲,一个用心地听。
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探访老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天鹅破冰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于是我从老人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叙述与引导:
1.上节课我们知道,“我”到斯杰潘老人家做客,看到他家墙上挂着一枝猎枪,关于这枝猎枪,老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就是(指读课题)……
2.三十年前的那个春天,老人背着(板书:背)猎枪在贝加尔湖畔打野鸭,一群天鹅引起了老人的注意,这是怎么回事呢?
3.“转悠了好半天”,是说老人转悠时间(长)。继续读“扫兴”,转悠了这么长时间什么也没打到,这时老人多么希望……
4.读到这里,你也许明白了这群天鹅为什么会引起老人的注意了吗?
5.过渡:如果说刚才天鹅的表现引起了老人的关注,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更让老人的心灵受到震撼1
6.现在你明白老人为什么将美丽高雅的天鹅比作毫无生气的石头?老人是为了强调……
7.师渲染:这重重地扑打,不仅撞击在冰面上,也重重地撞击在老人的心上,每一次都让老人的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在老人眼中,这只老天鹅也不再是普通的生灵,而是一位“破冰勇士”。
8.在老人眼中,它们的叫声也成了激动人心的芳动号子。
9.老人不仅具体讲述了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还描述了整群天鹅共同破冰的场面,这样就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0.同学们,读到这里,老人听到的“克噜……”的欢呼声,我觉得仿佛就是高兴高兴高兴,在你听来那“克噜……”的欢呼声,仿佛就是(开心,胜利等);它们还可能这样说:“冰破了,破了,破了!”
二、赏析语言
文章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老师应带领学生读课文学语言、学表达。本课要教的语文的内容,我重点抓了两点:一是老天鹅破冰的那个比喻句(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二是第五至七自然段点面结合的描述场面的写法。
关于内容一,我是这样教学的:
1.先自由读第五自然段,体会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画出具体描写破冰的句子。
2.交流画的句子,检查反馈。
3.震撼人心灵的句子需要我们静心去读。把这句话再静心读读,哪些词语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震,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A.腾空而起:飞得再高一些,速度再快点(讲讲运动员跳远助跑)。
B.像石头似的:这里打个比方,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C.重重地扑打:你又明白了什么?
现在你明白老人为什么将美丽高雅的天鹅比作毫无生气的石头?老人是为了强调……结合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4.现在读这个句子,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5.谁能将老天鹅的形象永记于心(生熟读成诵)。
关于内容二,我是这样引导的:
1.这位“破冰勇士”的举动不仅使老人受到强烈的震撼,别的天鹅也被惊住了,以至于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引读至“扩大”。
2.目睹眼前这一切,“有几只天鹅……迅速地扩大”。
比较,刚才只有老天鹅这位“破冰勇士”在努力,水面在慢慢扩大;现在百十来只天鹅都投入了破冰工作,所以水面在迅速地扩大。你感受到什么?指名回答。由此,你想到了哪些词句?结合回答完成板书“团结一心”。
3.在老人眼中,它们的叫声也成了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指名领,全班“和”两遍,再齐打号子。现在我们就用这种节奏来模仿它们的叫声?指名领,全班“和”两遍,再齐读叫声。引读“就像那……”。
4.师生合作读第五六自然段(多么感人的场面啊!让我们再次朗读五六自然段,回顾一下)。齐读第五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师生合作读(整群天鹅破冰的句子大家读,前面的老师读)。
5.老人不仅具体讲述了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还描述了整群天鹅共同破冰的场面,这样就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充分感悟老天鹅及整群天鹅破冰的:壮观场面后,师生合作读第五至七自然段,加上老师的几句话,其实都是想传达给学生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时布置课外作业: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学习文中的方法将其记录下来。
三、关注细节
故事性的文章最感动人的就是细节。于细节处见精神,于 细节处受感动。
细节一(老天鹅破冰)
“突然,一只个几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在人们的印象中,天鹅总是那样纯洁、美丽、高雅,可此时此刻的它在老人眼里为什么像石头呢?这样比喻恰当吗?从而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明白这个比喻的精妙。老人这样比方的目的;那“重重地扑打”是怎样的撞击?一次、两次、三次……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号留给我们的空白之处。这样,一个果断、勇敢、奋不顾身、为集体、为他人着想的老天鹅形象便巍然屹立于学生心里。
细节二
在文章最后,斯杰潘老人深情地说的两句话:“多么可爱的鸟儿啊……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老人讲到最后,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这是一群“可爱的鸟儿”,要知道当时老人可是在湖边转悠了很长时间一无所获呀,是什么使老人没有狠下心猎取它们?是什么使老人把猎枪永久地“挂”了起来?他挂的仅仅是猎枪吗?这样细细推敲之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1.过渡:三十年过去了,斯杰潘老人每每讲起这个天鹅的故事,这感人的一幕却依然这样清晰,依然是那样的深情。
2.指名学生读第八自然段。指导理解“深情”。
3.老人目睹了这样一群天鹅不怕困难、奋不顾身、团结协作破冰的场面,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是多么可爱的鸟儿,怎么能忍心去伤害它们呢?所以,即使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却把挂到肩头,悄悄离开了湖岸。完成板书:端、挂。
(1)课文最后还有这样一句话:“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说的是什么?课文前面有一句与之呼应的话,你能找到吗?齐读呼应的话。你能就这两句话提出一个你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吗(为什么一直挂在墙上,一挂就是三十年)?再板书:挂(30年)。
(2)那把挂在墙上、一挂就是三十年的猎枪,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到第八自然段的后面。
(3)交流。提醒学生深情地读出自己的感想。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的一些认识与做法。当然,本课要教的内容绝不仅仅是这些。如何选择、优化教学内容,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手段,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上出每节课应有的语文味,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