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活动是课本之外,兼具综合性和实操性的教育活动,是扩展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培养教育素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研学活动已成为大中小学校必须进行的课外教育活动,而博物馆以其特有的文化资源,成为了各学校和各教育机构开展研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然而,自2012年来,承办研学活动旅行社注册数量不断增加,研学活动中出现了课程内容良莠不齐等情况。因此,为贯彻落实有关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政策,各地博物馆应结合自身特色,加强研学意识,研发研学课程。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活动;研发课程
一、引言
博物馆研学活动是“学”与“游”的结合物,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历史文化,领略科学技术和学习传统知识,这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认知,发展兴趣的新型教育模式。博物馆研学课程是结合当地的文化、自然、科技资源,由博物馆研发而成,是扩展学生视野和完善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工具。博物馆应当坚持教育性、实践性、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和丰富体验项目。 [1]
二、博物馆研学活动课程特点
我国博物馆的体系架构已基本完善,属性功能种类繁多,大类归为综合类、艺术类、民俗类、遗址类、自然科学类、纪念馆等等。每个博物馆的背景不同、藏品来源不同,种类不同,而对应的相关研学活动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但都有一个原则,即是博物馆的课程内容基本都与本馆藏品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博物馆更应强化藏品优势,给研学对象提供更具特色、更豐富的藏品,帮助研学对象以藏品为载体,开展有关的主题性的研学活动。
在具体课程中,综合类博物馆可拓宽藏品收集渠道,提高藏品的多样性,开展不同科目的主题活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可以传播自然科学为目的,形成特色的科普研学课程。科技类博物馆可以开设更多科幻类主题课程,如太空剧场研学课程等,从而让研学对象在模拟的环境之下切实感受到自然科学的魅力。
三、博物馆研学活动课程研发方法
3.1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相关课程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课程对象为各大中小学生,主要目的是以博物馆藏品为媒介,加深大中小学生对历史、文化、科技的了解。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程度高低不一,因此,博物馆需结合学生的年龄、学习背景,同一主题设计突出分众化[2],对课程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制定。例如,关于汉代“鎏金铜蚕”的铜器,针对小学生的研学课程,可向其介绍“鎏金铜蚕”的外观形状,并让小学生观察动物等。课程过程中,可引导小学生用笔在纸上画出“鎏金铜蚕”形状;针对中学生的研学课程,向其介绍“鎏金铜蚕”的制作工艺、用途等历史知识。课程互动环节,让学生举一反三,汉代还有哪些与之相似的铜器;针对高中生的研学课程,由“鎏金铜蚕”铜器的用途,引出汉代统治者对养蚕丝绸业的重视。互动活动中,让学生以小组为为单位讨论罗列出汉代丝绸之路其他代表性商品。
3.2建立规范有序的活动流程
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要按部就班地进行研学过程的有序调整。[3]保证活动有序地运转,需要严格卡好活动时间与活动环节。针对研学对象人数众多,博物馆禁止喧闹等原因,可事先联系活动承办方与组织方,根据研学对象的年级、人数等因素,制定“活动程序表”。活动程序表中有时间、场所、课程主题、课程内容、相关工作人员等。也就是说,在研学活动正是开始之前,馆方可给学生发放活动程序表,详细告知接下来的活动环节和流程,确保活动有序的实施。
3.3创建严格的审核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研学活动的重视和支持,注册研学活动的旅行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学校也认识到研学活动的重要作用,频繁和博物馆开展研学合作。但研学活动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活动项目良莠不齐,走马观花、只游不学等情况。因此,博物院作为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场所提供方,需要制定严格、科学的项目审核机制,筛选出质量不佳的研学活动,留下质量优良的研学活动。筛选出能力好、诚信的教育机构,进行长期的业务合作。
四、博物馆研学活动课程内容
4.1确定研学活动课程目标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向学生展示多样、特有的藏品,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因此,博物馆的研学活动课程要具备可行性、实践性、教育性等特点,结合博物馆自身的特色研发出独有的研学活动、一方面,研学活动要避免只游不学的情况,而引导学生理解、尊重多元文化。另一方面,研学活动要避免形式主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研学的快乐。例如,在了解陕西出土的历史文物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博物馆相关展品进行讨论,如以从秦汉时期至明清时期的陶俑为主线,以时间为轴,分析出各个时期陶俑的特色,每个时期陶俑的相似之处,陶俑与陶俑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
4.2确定研学活动课程程序
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其研学活动课程目标各具特点。博物馆应当围绕着特定的课程目标制定特色的研学活动课程规划。课程规划体包括课时、内容、人员、程序。也就是说,研学活动的课程展开应当以时间为序,课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准备相关研学材料。课程时,组织活动、传播知识、引导进行探究性学习等活动环节,每一个环节的时长为多少,由谁负责。课程后,引导学生分享活动感悟和继续搜集相关的资料。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唐代壁画珍品馆为例,博物馆需要开展与唐代壁画有关的研学活动,课程的程序是,第一个30分钟内,让工作人员讲解唐代壁画的主要绘画手法、类型等;第二个30分钟内,可让学生以唐代壁画为媒介,讨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如宫女图为历史学家研究唐代服饰提供了史料支撑。
4.3进行研学活动的课程评价与总结
博物馆研学活动主要研学对象为中小学生,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不够、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研学活动的举办方和组织方应当担当起主要指导作用,让中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于研学活动中,能够理解课程的内容,进而实现举办方和组织方创建研学活动的目的,提高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因此,活动后需要进行及时的活动总结,校方和馆方的沟通是否顺畅,研学活动环节中是否顺利,研学对象的学习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研学活动的课程内容是否通俗易懂,是否能激起研学对象的兴趣,分析失败和成功的原因,用于指导下一阶段的研学活路径的研发。如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电子辅助设备制造出图像、视频,更接近历史真实。[4]以西安市中西安事变纪念馆为例,研学活动对象是否了解了西安事变的时间、过程、历史意义等,为了加深学生对西安事变的记忆和理解,馆方是否可以多媒体设备为辅助工具讲解历史。
五、小结
综上所述,博物馆研学活动需要结合博物馆资源进行展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时代的变化,以更为客观的视角去评价人物。因此,博物馆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研发出可行的研学活动课程,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 贾丽.借助博物馆课程开展学生研学行深度学习探讨—以三门峡博物馆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127-138
[2] 梁爽.博物馆研学旅行探析[J].文化产业,2018(05):24-26
[3] 高小茹.打造行走中的地理课堂——研学旅行教学活动开展策略研究[J],中国地理教学参考,2019(4)
[4] 吕澄.博物馆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12):223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活动;研发课程
一、引言
博物馆研学活动是“学”与“游”的结合物,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历史文化,领略科学技术和学习传统知识,这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认知,发展兴趣的新型教育模式。博物馆研学课程是结合当地的文化、自然、科技资源,由博物馆研发而成,是扩展学生视野和完善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工具。博物馆应当坚持教育性、实践性、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和丰富体验项目。 [1]
二、博物馆研学活动课程特点
我国博物馆的体系架构已基本完善,属性功能种类繁多,大类归为综合类、艺术类、民俗类、遗址类、自然科学类、纪念馆等等。每个博物馆的背景不同、藏品来源不同,种类不同,而对应的相关研学活动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但都有一个原则,即是博物馆的课程内容基本都与本馆藏品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博物馆更应强化藏品优势,给研学对象提供更具特色、更豐富的藏品,帮助研学对象以藏品为载体,开展有关的主题性的研学活动。
在具体课程中,综合类博物馆可拓宽藏品收集渠道,提高藏品的多样性,开展不同科目的主题活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可以传播自然科学为目的,形成特色的科普研学课程。科技类博物馆可以开设更多科幻类主题课程,如太空剧场研学课程等,从而让研学对象在模拟的环境之下切实感受到自然科学的魅力。
三、博物馆研学活动课程研发方法
3.1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相关课程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课程对象为各大中小学生,主要目的是以博物馆藏品为媒介,加深大中小学生对历史、文化、科技的了解。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程度高低不一,因此,博物馆需结合学生的年龄、学习背景,同一主题设计突出分众化[2],对课程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制定。例如,关于汉代“鎏金铜蚕”的铜器,针对小学生的研学课程,可向其介绍“鎏金铜蚕”的外观形状,并让小学生观察动物等。课程过程中,可引导小学生用笔在纸上画出“鎏金铜蚕”形状;针对中学生的研学课程,向其介绍“鎏金铜蚕”的制作工艺、用途等历史知识。课程互动环节,让学生举一反三,汉代还有哪些与之相似的铜器;针对高中生的研学课程,由“鎏金铜蚕”铜器的用途,引出汉代统治者对养蚕丝绸业的重视。互动活动中,让学生以小组为为单位讨论罗列出汉代丝绸之路其他代表性商品。
3.2建立规范有序的活动流程
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要按部就班地进行研学过程的有序调整。[3]保证活动有序地运转,需要严格卡好活动时间与活动环节。针对研学对象人数众多,博物馆禁止喧闹等原因,可事先联系活动承办方与组织方,根据研学对象的年级、人数等因素,制定“活动程序表”。活动程序表中有时间、场所、课程主题、课程内容、相关工作人员等。也就是说,在研学活动正是开始之前,馆方可给学生发放活动程序表,详细告知接下来的活动环节和流程,确保活动有序的实施。
3.3创建严格的审核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研学活动的重视和支持,注册研学活动的旅行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学校也认识到研学活动的重要作用,频繁和博物馆开展研学合作。但研学活动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活动项目良莠不齐,走马观花、只游不学等情况。因此,博物院作为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场所提供方,需要制定严格、科学的项目审核机制,筛选出质量不佳的研学活动,留下质量优良的研学活动。筛选出能力好、诚信的教育机构,进行长期的业务合作。
四、博物馆研学活动课程内容
4.1确定研学活动课程目标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向学生展示多样、特有的藏品,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因此,博物馆的研学活动课程要具备可行性、实践性、教育性等特点,结合博物馆自身的特色研发出独有的研学活动、一方面,研学活动要避免只游不学的情况,而引导学生理解、尊重多元文化。另一方面,研学活动要避免形式主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研学的快乐。例如,在了解陕西出土的历史文物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博物馆相关展品进行讨论,如以从秦汉时期至明清时期的陶俑为主线,以时间为轴,分析出各个时期陶俑的特色,每个时期陶俑的相似之处,陶俑与陶俑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
4.2确定研学活动课程程序
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其研学活动课程目标各具特点。博物馆应当围绕着特定的课程目标制定特色的研学活动课程规划。课程规划体包括课时、内容、人员、程序。也就是说,研学活动的课程展开应当以时间为序,课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准备相关研学材料。课程时,组织活动、传播知识、引导进行探究性学习等活动环节,每一个环节的时长为多少,由谁负责。课程后,引导学生分享活动感悟和继续搜集相关的资料。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唐代壁画珍品馆为例,博物馆需要开展与唐代壁画有关的研学活动,课程的程序是,第一个30分钟内,让工作人员讲解唐代壁画的主要绘画手法、类型等;第二个30分钟内,可让学生以唐代壁画为媒介,讨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如宫女图为历史学家研究唐代服饰提供了史料支撑。
4.3进行研学活动的课程评价与总结
博物馆研学活动主要研学对象为中小学生,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不够、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研学活动的举办方和组织方应当担当起主要指导作用,让中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于研学活动中,能够理解课程的内容,进而实现举办方和组织方创建研学活动的目的,提高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因此,活动后需要进行及时的活动总结,校方和馆方的沟通是否顺畅,研学活动环节中是否顺利,研学对象的学习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研学活动的课程内容是否通俗易懂,是否能激起研学对象的兴趣,分析失败和成功的原因,用于指导下一阶段的研学活路径的研发。如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电子辅助设备制造出图像、视频,更接近历史真实。[4]以西安市中西安事变纪念馆为例,研学活动对象是否了解了西安事变的时间、过程、历史意义等,为了加深学生对西安事变的记忆和理解,馆方是否可以多媒体设备为辅助工具讲解历史。
五、小结
综上所述,博物馆研学活动需要结合博物馆资源进行展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时代的变化,以更为客观的视角去评价人物。因此,博物馆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研发出可行的研学活动课程,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 贾丽.借助博物馆课程开展学生研学行深度学习探讨—以三门峡博物馆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127-138
[2] 梁爽.博物馆研学旅行探析[J].文化产业,2018(05):24-26
[3] 高小茹.打造行走中的地理课堂——研学旅行教学活动开展策略研究[J],中国地理教学参考,2019(4)
[4] 吕澄.博物馆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