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锅]
编剧:杜 鹏(02继教导演专升本)
导演:杜 鹏
摄影:徐 瑾(01摄影系研究生)、侯凯(01摄影系研究生)、孙燕青(02摄影系进修班)
美术:陈小真(01美术系研究生)、吕顺
录音:王砚伟(02录音系专升本)、莫惠嘉(00录音系本科)、李响(00录音系本科)
剪辑:方 镭(02继教导演专升本)
制片:张旭东、邢端端(00管理系本科)、张博(00管理系本科)
主演:杜建桥(02表演高职)、刘桦、张颂文(02继教导演专升本)、张三子、温桂钰(02继教导演专升本)
胶片:35mm
片长:22分钟
导演阐述
在下火锅之前,各种菜都是生猛活鲜、白净翠生的,携手跳进这百味调和的一锅红艳之后,一概的香辣浓郁,身着熟赤。入口后已是百味齐聚,互有你我。火锅乃最没个性之食。在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公众文化产品生产严重滞后,流行文化新旧掺和、中西混杂,流为艳俗。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被艳俗冲击着你的视觉和听觉,普通大众在这些物质与精神产品的包围中,进行着幸福的城市生活。
这部短片的人物和环境在我们国家的大多数城市都真实地存在着,我们大都有这些生活的体验。人物之间产生的矛盾都是基于个体本身的社会角色产生的。从个人艺术创作来讲,不仅仅想把这个小故事做成社会中下层的浮世绘。至少在影象上,要基于真实的适当夸张,加强影片的视听冲击力。叙事上交叉线形叙事,使影片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头天晚上6点半,和[火锅]的几个主创约好在电影学院主楼一楼的大厅见面。当时外面正刮着北京特产的沙尘暴,导演和男主角被一阵大黄风带进来的时候,我和同事正在扯淡,因为都不认识,还以为毫不相干,离了5米左右各自闲话。介绍人,也是这部电影的制片邢端端女士还被风堵在蓟门桥上。就这样,大家居然面对面地相互等了15分钟。一个电话之后,四个人相视大笑,终于凑在一起,于是一边吸烟,一边开始谈论[火锅]。
导演叫杜鹏,带着顶帽子(似乎国内的年轻导演都喜欢带帽子),说话慢条斯理,用男主角杜建桥的话讲,是“肚子里有货,就是不善言辞。”杜导在学院读的是导演系专升本,从前是美术老师,教中专,因为感觉“教书还不足以满足人生目标,所以考了电影学院”。杜建桥也是学美术出身,鲁美毕业,典型的东北人,热情、爱说,而且说着说着就有点飘,不过他那沙哑的嗓音倒是很有质感,让我想到姜文。
相比之下,杜鹏似乎是太过沉稳了,没有一点多余的激动,大概和顾长卫一样,是典型的“讷于言”的导演罢。他谈了一些对当代中国电影的看法,也透露了自己电影观的一些片断,特别对[火锅]说了一大堆。看得出来,是个比较踏实、有想法、有诚意的年轻导演。对今年电影学院毕业作品的情况,他也大概作了介绍:今年电影学院共有6部毕业短片(学生联合作业),全部是胶片,而且都是故事片,其中一部西藏背景,一部非典背景,然后是[火锅],其他三部则基本是讲青春经历。这6个剧本是从200个剧本里筛选出来的,拍摄资金主要由学校提供,每部短片6万,加上设备成本,前后大约是30万。这批作品目前与观众见面的方式有两条,一是制作短片DVD,一是进电影频道,但进院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作品无法进入市场,无法和观众直接交流,这是让很多青年导演感到遗憾的事情,但看得出来,学院正在努力促成学生作业的商业运作,这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会大大地改善。
大约又过了10分钟,漂亮的女制片到了,人很随和——似乎电影学院管理系的女生都是比较成熟、大方的,也就是说,比较入世,但并不世俗。聊天基本上很愉快,学生彼此间的熟稔也很让人舒服,这群人的不浮躁,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约好第二天早上去洗印厂看片,临走的时候,杜建桥给了我一叠他的照片,是在别的剧组的造型照,看起来比真人更像地下党。
第二天在洗印厂一共看了三部学生作业,[草原]、[火锅]和[隔离世界],感觉最像电影的,还就是这部热气腾腾的[火锅]。故事集中在一个火锅店,通过几组人物的摩擦,反映现实生活。电影语言比较熟练,故事戏剧性很强,张力相对比较饱满,结尾让我想到两部电影,陆川的[寻枪]和王光利的[横竖横]。
故事
老扁每天晚上抱着吉他,背着小喇叭在各个餐馆卖唱。故事发生在他卖唱的一家火锅店,这天,火锅店里有靠女友坐台为生的赵大明,黑社会老大和他的弟兄们,两个聋哑抢劫犯以及服务员小兰。老大一伙点老扁唱歌,惹恼了喝醉了嫌歌吵的赵大明,发生冲突,老大制服了要自残赵大明,并逼赵听歌。小兰报案,警察赶到。俩聋哑抢劫犯看到警察逃跑,其中一人把赃款藏在老扁的吉他中。
被折腾了一夜的老扁,从派出所出来后看到老大等欺负赵大明的女友,上前劝架,又被老大一伙侮辱,吉他也被他们踢破,沮丧的老扁走在归家的路上,赃款从破吉他里漏出,在风中飘零。
角色人物
剧中人物基本都来自于同一阶层,而各自的性格和身份都有一定的独特性,特别是由于各自的经济现状的不同,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强弱之分,并不是由于知识和文化修养产生的。就有如我们的现今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你钱不多盖小房子墙上装饰贴小瓷砖,我钱多盖高楼贴大瓷砖。只求空洞庸俗的功能性和排场。我比你厉害,我的房子大,所以我是你的老大。我是强者!
在本片的人物表演处理上,采用生活化本色表演,相互之间没有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问题。需要夸张化的是老扁这个人物,因为他在众人面前是在做戏,只有在他一人的时候恢复自己。其他人物既要具有生活中的真实性同时还要避免脸谱化,概念话,在人物之间的矛盾碰撞中突出人物个性特点。使整个片中人物自然、真实加强故事的可信度。
拍摄心得(导演杜鹏)
这部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联合作业,用35毫米电影胶片拍摄,拍了大约22本胶片,成片长度22分钟,耗片比大约3.8:1,全片256个镜头,由于人物关系较为复杂,以及为了加强节奏,运用了大量分切镜头。由于在剧本中,哑巴那条故事线埋得比较深,致使后期剪辑出来,钱的线索不明确。在谢飞、谢小晶、苏牧等老师的指导下,补拍了哑巴几个镜头,加强了叙事的清晰度。使整个剧情严密紧张起来。在拍摄中,各部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在艺术上重严要求,在胶片及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大家齐心协力,克服许多困难及不确定因素,使整个影片顺利拍摄完成。
影片中,演员的表演,基本上都比较到位,人物性格都比较鲜明,由于拍摄地在河北保定,为了加强地域特点,要求老大一帮讲河北方言,可他们没一人是河北人,只好找当地人学习,为了达到要求,拿着本子,只要碰到当地人就拿给人家看,跟着学,虽然讲起来还不是很正宗,但味道基本出来了。饰演赵大明的张颂文,对酒精过敏,但为了加强情绪的真实性,实拍时大口大口喝着啤酒,呕吐的镜头是食物嚼碎,咽到喉咙处的真呕吐,演员的敬业精神在拍摄中得到了体现。
在拍摄中,由于火锅店要营业,每天凌晨12点才能开拍,全体剧组人员熬了六个通宵,精神和体力上都到了极限,全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轮流感冒,但大家都没有退缩,顺利完成了拍摄。
作为第一次拍摄35mm电影的我来说,拍片经验和艺术创作上还有很多不足,但[火锅]给了我毕生难忘的经历,我想,我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感谢我的学校——北京电影学院,感谢我的老师,感谢和我并肩作战的同学们,感谢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演员及工作人员。
编剧:杜 鹏(02继教导演专升本)
导演:杜 鹏
摄影:徐 瑾(01摄影系研究生)、侯凯(01摄影系研究生)、孙燕青(02摄影系进修班)
美术:陈小真(01美术系研究生)、吕顺
录音:王砚伟(02录音系专升本)、莫惠嘉(00录音系本科)、李响(00录音系本科)
剪辑:方 镭(02继教导演专升本)
制片:张旭东、邢端端(00管理系本科)、张博(00管理系本科)
主演:杜建桥(02表演高职)、刘桦、张颂文(02继教导演专升本)、张三子、温桂钰(02继教导演专升本)
胶片:35mm
片长:22分钟
导演阐述
在下火锅之前,各种菜都是生猛活鲜、白净翠生的,携手跳进这百味调和的一锅红艳之后,一概的香辣浓郁,身着熟赤。入口后已是百味齐聚,互有你我。火锅乃最没个性之食。在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公众文化产品生产严重滞后,流行文化新旧掺和、中西混杂,流为艳俗。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被艳俗冲击着你的视觉和听觉,普通大众在这些物质与精神产品的包围中,进行着幸福的城市生活。
这部短片的人物和环境在我们国家的大多数城市都真实地存在着,我们大都有这些生活的体验。人物之间产生的矛盾都是基于个体本身的社会角色产生的。从个人艺术创作来讲,不仅仅想把这个小故事做成社会中下层的浮世绘。至少在影象上,要基于真实的适当夸张,加强影片的视听冲击力。叙事上交叉线形叙事,使影片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头天晚上6点半,和[火锅]的几个主创约好在电影学院主楼一楼的大厅见面。当时外面正刮着北京特产的沙尘暴,导演和男主角被一阵大黄风带进来的时候,我和同事正在扯淡,因为都不认识,还以为毫不相干,离了5米左右各自闲话。介绍人,也是这部电影的制片邢端端女士还被风堵在蓟门桥上。就这样,大家居然面对面地相互等了15分钟。一个电话之后,四个人相视大笑,终于凑在一起,于是一边吸烟,一边开始谈论[火锅]。
导演叫杜鹏,带着顶帽子(似乎国内的年轻导演都喜欢带帽子),说话慢条斯理,用男主角杜建桥的话讲,是“肚子里有货,就是不善言辞。”杜导在学院读的是导演系专升本,从前是美术老师,教中专,因为感觉“教书还不足以满足人生目标,所以考了电影学院”。杜建桥也是学美术出身,鲁美毕业,典型的东北人,热情、爱说,而且说着说着就有点飘,不过他那沙哑的嗓音倒是很有质感,让我想到姜文。
相比之下,杜鹏似乎是太过沉稳了,没有一点多余的激动,大概和顾长卫一样,是典型的“讷于言”的导演罢。他谈了一些对当代中国电影的看法,也透露了自己电影观的一些片断,特别对[火锅]说了一大堆。看得出来,是个比较踏实、有想法、有诚意的年轻导演。对今年电影学院毕业作品的情况,他也大概作了介绍:今年电影学院共有6部毕业短片(学生联合作业),全部是胶片,而且都是故事片,其中一部西藏背景,一部非典背景,然后是[火锅],其他三部则基本是讲青春经历。这6个剧本是从200个剧本里筛选出来的,拍摄资金主要由学校提供,每部短片6万,加上设备成本,前后大约是30万。这批作品目前与观众见面的方式有两条,一是制作短片DVD,一是进电影频道,但进院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作品无法进入市场,无法和观众直接交流,这是让很多青年导演感到遗憾的事情,但看得出来,学院正在努力促成学生作业的商业运作,这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会大大地改善。
大约又过了10分钟,漂亮的女制片到了,人很随和——似乎电影学院管理系的女生都是比较成熟、大方的,也就是说,比较入世,但并不世俗。聊天基本上很愉快,学生彼此间的熟稔也很让人舒服,这群人的不浮躁,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约好第二天早上去洗印厂看片,临走的时候,杜建桥给了我一叠他的照片,是在别的剧组的造型照,看起来比真人更像地下党。
第二天在洗印厂一共看了三部学生作业,[草原]、[火锅]和[隔离世界],感觉最像电影的,还就是这部热气腾腾的[火锅]。故事集中在一个火锅店,通过几组人物的摩擦,反映现实生活。电影语言比较熟练,故事戏剧性很强,张力相对比较饱满,结尾让我想到两部电影,陆川的[寻枪]和王光利的[横竖横]。
故事
老扁每天晚上抱着吉他,背着小喇叭在各个餐馆卖唱。故事发生在他卖唱的一家火锅店,这天,火锅店里有靠女友坐台为生的赵大明,黑社会老大和他的弟兄们,两个聋哑抢劫犯以及服务员小兰。老大一伙点老扁唱歌,惹恼了喝醉了嫌歌吵的赵大明,发生冲突,老大制服了要自残赵大明,并逼赵听歌。小兰报案,警察赶到。俩聋哑抢劫犯看到警察逃跑,其中一人把赃款藏在老扁的吉他中。
被折腾了一夜的老扁,从派出所出来后看到老大等欺负赵大明的女友,上前劝架,又被老大一伙侮辱,吉他也被他们踢破,沮丧的老扁走在归家的路上,赃款从破吉他里漏出,在风中飘零。
角色人物
剧中人物基本都来自于同一阶层,而各自的性格和身份都有一定的独特性,特别是由于各自的经济现状的不同,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强弱之分,并不是由于知识和文化修养产生的。就有如我们的现今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你钱不多盖小房子墙上装饰贴小瓷砖,我钱多盖高楼贴大瓷砖。只求空洞庸俗的功能性和排场。我比你厉害,我的房子大,所以我是你的老大。我是强者!
在本片的人物表演处理上,采用生活化本色表演,相互之间没有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问题。需要夸张化的是老扁这个人物,因为他在众人面前是在做戏,只有在他一人的时候恢复自己。其他人物既要具有生活中的真实性同时还要避免脸谱化,概念话,在人物之间的矛盾碰撞中突出人物个性特点。使整个片中人物自然、真实加强故事的可信度。
拍摄心得(导演杜鹏)
这部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联合作业,用35毫米电影胶片拍摄,拍了大约22本胶片,成片长度22分钟,耗片比大约3.8:1,全片256个镜头,由于人物关系较为复杂,以及为了加强节奏,运用了大量分切镜头。由于在剧本中,哑巴那条故事线埋得比较深,致使后期剪辑出来,钱的线索不明确。在谢飞、谢小晶、苏牧等老师的指导下,补拍了哑巴几个镜头,加强了叙事的清晰度。使整个剧情严密紧张起来。在拍摄中,各部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在艺术上重严要求,在胶片及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大家齐心协力,克服许多困难及不确定因素,使整个影片顺利拍摄完成。
影片中,演员的表演,基本上都比较到位,人物性格都比较鲜明,由于拍摄地在河北保定,为了加强地域特点,要求老大一帮讲河北方言,可他们没一人是河北人,只好找当地人学习,为了达到要求,拿着本子,只要碰到当地人就拿给人家看,跟着学,虽然讲起来还不是很正宗,但味道基本出来了。饰演赵大明的张颂文,对酒精过敏,但为了加强情绪的真实性,实拍时大口大口喝着啤酒,呕吐的镜头是食物嚼碎,咽到喉咙处的真呕吐,演员的敬业精神在拍摄中得到了体现。
在拍摄中,由于火锅店要营业,每天凌晨12点才能开拍,全体剧组人员熬了六个通宵,精神和体力上都到了极限,全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轮流感冒,但大家都没有退缩,顺利完成了拍摄。
作为第一次拍摄35mm电影的我来说,拍片经验和艺术创作上还有很多不足,但[火锅]给了我毕生难忘的经历,我想,我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感谢我的学校——北京电影学院,感谢我的老师,感谢和我并肩作战的同学们,感谢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演员及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