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少莹
年龄:22岁
性别:女
籍贯:广东
专业: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
导师:吴曼芳
班级(人数):03专升本 19人
学费:10000元/年
报考次数:一次
父母是否专业人士:否
工作去向:准备读研(留京或出国)
喜欢的电影类型:歌舞片、艺术片
4年看片数量:500-600部
自我评价:自信、乐观、勤奋
>>采访陈少莹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录音笔的空间都录满了,而采访正好进入聊得比较融洽的阶段,正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刻,陈少莹说可以去帮我们借一个机器,大概五分钟不到的时间,她拿回来一个全新的录音笔,虽然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制片需要的某种能力似乎已经隐隐呈现。陈少莹笑起来很爽朗,很有感染力,能让人感受到她的信心。
(□新电影 ■陈少莹)
学习心得
□ 为什么会考电影学院?
■ 我从小学开始学摄影,高中时有个电影学院的老教授去我们学校开讲座,正好看到我的一些摄影作品,就鼓励说来考电影学院吧。当时我的想法是不会吧,电影学院哎,而且还在北京。后来和另外一个女同学一起来考,开始考的是摄影学院,然后有个院长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兼报,我就报了管理系,因为从小性格就比较活跃,而且后来越发觉得这个专业是比较适合自己的。
□ 当初考也有一关关的笔试、面试吧?
■ 有。现在的管理系考试都是一个影片分析加一个文艺理论常识,然后还有一个面试,就是看你的表达能力。
□ 你们那年有多少人考?
■ 那年有七八百人,后来高职招了24个,本科招了30个。那一年人特别多,尤其是表演系等于是几百人里挑一吧,好像来了六七千人。
□ 你们班的同学父母原来干这一行的多吗?比例大概是多少?
■ 多啊。一半一半吧。好多同学家里是北京台啊中央台啊,北影厂啊西影厂啊,很多世家子弟,他们就很奇怪我一个广东女孩,跑来学什么管理系。一开始和他们的差距挺大的,当我们还只是一个观众的角度时,他们已经有过跟爸爸妈妈呆在剧组的经验,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了。
□ 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觉得这种差距拉近了吗?
■ 拉近了。经过自己的知识积累,跟过组,有过一些实践之后,自己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而且我觉得北京的孩子和我们外地孩子相比,他们的优越性太强了,强到他们都不会很努力地去学什么东西。
□ 你觉得在电影学院里最大的快乐和烦恼分别是什么?
■ 最大的快乐我觉得是接触到一些史无前例从未接触到过的东西,原来可能只是空想,现在通过一些途径会有实现的可能。最大的烦恼是压力大,因为你的关系网络都不在北京,很多东西都由零开始,人家来的机会很简单,但是你很困难。
实践体会
□ 现在社会实践的机会多不多呢?
■ 还可以,学校比较重视我们的实践,会给我们一些机去了解自己的专业究竟需要干些什么。之前有个实践机会,是在保利华亿,正好他们在发[绿茶]、[我和爸爸]几个片子,那段时间跟着他们的发行总监学习。
□ 你们的课程设置和现在中国电影的现状结合紧密吗?
■ 紧密。我们学的影视经济法就是结合许多现实案例上课,然后某个片子,里面的合同啊、演员的报酬啊、里面的一些报审程序,都会很系列地跟我们讲解、分析。然后拿一部已经发行的电影合同来跟我们分析,里面到底有没有漏洞,或是一些器材租赁方面的合同,都是这种十分现实的问题。
□ 班里同学的能力层次也不尽相同吧?
■ 同学的经历大不一样,有不少是已经在组里呆过的,有一定经验。也有一部分同学会感觉盲目一些,不知道毕业后干嘛。我准备读研也是最近决定的,原来一直想出国读大众传播。现在想在北京继续读研也很不错啊,有一部分原因是不舍得离开北京,因为确实这个空间很活跃很吸引人。而且当自己有点东西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的时候,会有点满足感。哪怕像我刚拍完的那个作业,结束后问大家,哎,你们觉得那伙食行吗?因为是我去定的这个价钱定的这个餐啊,后来大家一起说了句‘制片万岁!我们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剧组饭’——那就行了,当时心里很有满足感啊。
□ 你觉得一个制片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 是沟通能力。因为你在现场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像我刚拍完的一个16毫米胶片,很多突发事件是你必须当场解决的。我们有一场戏在工体,机器、灯光、演员啊都就位了,围了两三百号人,突然就来了两个工体的保安不让拍,说谁让你们来的,介绍信有没有?我们学生作业肯定没这些东西,当时怎么办啊,机器租回来胶片什么的都是钱啊,这时候只能尽量跟他沟通,我们这只是学生作业,没有赢利目的,也不会向媒体公开,说啊说的,总算是让我们拍完了。这种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
未来展望
□ 你们专业毕业后的大致方向有哪些?
■ 我们公共课学的东西比较宽,有管理学、经济学、经济法,还有会计学啊,面比较宽,你可以跟组做制片,也可以在电影公司做发行,或者你去什么公司做管理人员也可以。
□ 在这个行业的一个比较终端的目标是什么?
■ 理想应该是做到某个程度之后能够拉到几百万的资金(最少是几百万嘛),来拍一个自己能够控制的电影。
□ 那你自己最想拍的是什么样的电影呢?
■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关于人与人情感方面的,那种感人至深的情感,因为更贴近生活本身,倒不一定非得是爱情,讲伦理也可以。
□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它认为中国电影业现在最缺的是优秀制片人,你觉得是不是这样?
■ 对,其实现在是非常缺乏像我们这些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的制片人才。所以我觉得像我们这些在校学生的话,最应该做的是学好一些必须的理论然后去实践,再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因为很多这个行业半道出家的,有些原来是当演员的,后来转做发行或制片的,可能今天的成绩来自于他们的努力和原先的经验,但也是经过了很多年的摸索和积累,慢慢“熬”出来的。但像我们这些学院的出来优势是可以很快地进入角色。
□ 对自已有一个什么样的期望?
■ 比较自信、积极、乐观吧,希望对于将来的中国电影事业来说,至少能有一个位置留给我陈少莹。
年龄:22岁
性别:女
籍贯:广东
专业: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
导师:吴曼芳
班级(人数):03专升本 19人
学费:10000元/年
报考次数:一次
父母是否专业人士:否
工作去向:准备读研(留京或出国)
喜欢的电影类型:歌舞片、艺术片
4年看片数量:500-600部
自我评价:自信、乐观、勤奋
>>采访陈少莹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录音笔的空间都录满了,而采访正好进入聊得比较融洽的阶段,正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刻,陈少莹说可以去帮我们借一个机器,大概五分钟不到的时间,她拿回来一个全新的录音笔,虽然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制片需要的某种能力似乎已经隐隐呈现。陈少莹笑起来很爽朗,很有感染力,能让人感受到她的信心。
(□新电影 ■陈少莹)
学习心得
□ 为什么会考电影学院?
■ 我从小学开始学摄影,高中时有个电影学院的老教授去我们学校开讲座,正好看到我的一些摄影作品,就鼓励说来考电影学院吧。当时我的想法是不会吧,电影学院哎,而且还在北京。后来和另外一个女同学一起来考,开始考的是摄影学院,然后有个院长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兼报,我就报了管理系,因为从小性格就比较活跃,而且后来越发觉得这个专业是比较适合自己的。
□ 当初考也有一关关的笔试、面试吧?
■ 有。现在的管理系考试都是一个影片分析加一个文艺理论常识,然后还有一个面试,就是看你的表达能力。
□ 你们那年有多少人考?
■ 那年有七八百人,后来高职招了24个,本科招了30个。那一年人特别多,尤其是表演系等于是几百人里挑一吧,好像来了六七千人。
□ 你们班的同学父母原来干这一行的多吗?比例大概是多少?
■ 多啊。一半一半吧。好多同学家里是北京台啊中央台啊,北影厂啊西影厂啊,很多世家子弟,他们就很奇怪我一个广东女孩,跑来学什么管理系。一开始和他们的差距挺大的,当我们还只是一个观众的角度时,他们已经有过跟爸爸妈妈呆在剧组的经验,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了。
□ 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觉得这种差距拉近了吗?
■ 拉近了。经过自己的知识积累,跟过组,有过一些实践之后,自己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而且我觉得北京的孩子和我们外地孩子相比,他们的优越性太强了,强到他们都不会很努力地去学什么东西。
□ 你觉得在电影学院里最大的快乐和烦恼分别是什么?
■ 最大的快乐我觉得是接触到一些史无前例从未接触到过的东西,原来可能只是空想,现在通过一些途径会有实现的可能。最大的烦恼是压力大,因为你的关系网络都不在北京,很多东西都由零开始,人家来的机会很简单,但是你很困难。
实践体会
□ 现在社会实践的机会多不多呢?
■ 还可以,学校比较重视我们的实践,会给我们一些机去了解自己的专业究竟需要干些什么。之前有个实践机会,是在保利华亿,正好他们在发[绿茶]、[我和爸爸]几个片子,那段时间跟着他们的发行总监学习。
□ 你们的课程设置和现在中国电影的现状结合紧密吗?
■ 紧密。我们学的影视经济法就是结合许多现实案例上课,然后某个片子,里面的合同啊、演员的报酬啊、里面的一些报审程序,都会很系列地跟我们讲解、分析。然后拿一部已经发行的电影合同来跟我们分析,里面到底有没有漏洞,或是一些器材租赁方面的合同,都是这种十分现实的问题。
□ 班里同学的能力层次也不尽相同吧?
■ 同学的经历大不一样,有不少是已经在组里呆过的,有一定经验。也有一部分同学会感觉盲目一些,不知道毕业后干嘛。我准备读研也是最近决定的,原来一直想出国读大众传播。现在想在北京继续读研也很不错啊,有一部分原因是不舍得离开北京,因为确实这个空间很活跃很吸引人。而且当自己有点东西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的时候,会有点满足感。哪怕像我刚拍完的那个作业,结束后问大家,哎,你们觉得那伙食行吗?因为是我去定的这个价钱定的这个餐啊,后来大家一起说了句‘制片万岁!我们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剧组饭’——那就行了,当时心里很有满足感啊。
□ 你觉得一个制片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 是沟通能力。因为你在现场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像我刚拍完的一个16毫米胶片,很多突发事件是你必须当场解决的。我们有一场戏在工体,机器、灯光、演员啊都就位了,围了两三百号人,突然就来了两个工体的保安不让拍,说谁让你们来的,介绍信有没有?我们学生作业肯定没这些东西,当时怎么办啊,机器租回来胶片什么的都是钱啊,这时候只能尽量跟他沟通,我们这只是学生作业,没有赢利目的,也不会向媒体公开,说啊说的,总算是让我们拍完了。这种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
未来展望
□ 你们专业毕业后的大致方向有哪些?
■ 我们公共课学的东西比较宽,有管理学、经济学、经济法,还有会计学啊,面比较宽,你可以跟组做制片,也可以在电影公司做发行,或者你去什么公司做管理人员也可以。
□ 在这个行业的一个比较终端的目标是什么?
■ 理想应该是做到某个程度之后能够拉到几百万的资金(最少是几百万嘛),来拍一个自己能够控制的电影。
□ 那你自己最想拍的是什么样的电影呢?
■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关于人与人情感方面的,那种感人至深的情感,因为更贴近生活本身,倒不一定非得是爱情,讲伦理也可以。
□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它认为中国电影业现在最缺的是优秀制片人,你觉得是不是这样?
■ 对,其实现在是非常缺乏像我们这些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的制片人才。所以我觉得像我们这些在校学生的话,最应该做的是学好一些必须的理论然后去实践,再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因为很多这个行业半道出家的,有些原来是当演员的,后来转做发行或制片的,可能今天的成绩来自于他们的努力和原先的经验,但也是经过了很多年的摸索和积累,慢慢“熬”出来的。但像我们这些学院的出来优势是可以很快地进入角色。
□ 对自已有一个什么样的期望?
■ 比较自信、积极、乐观吧,希望对于将来的中国电影事业来说,至少能有一个位置留给我陈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