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办学主体下现代学徒制施行及高职学生“双创”能力培养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与真实企业工作实践差距大、学生没有实际工作能力提升机会问题,借助多元办学主体,以此为问题解决的切入点,为现代学徒制施行提供机遇,在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對高职学生“双创”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探索自上而下的多元办学主体企业和学院相互合作的新途径。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双创;多元办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74-02
   教育效果和“双创”能力培养是当今高职教育极力改善的地方,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教育施行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现代学徒制施行困境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在企业导师和高职院校国际货代课程学生之间建立的学帮带关系,企业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产生竞争压力,学生能够师从企业导师,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学院和老师能够改善教学,提高办学质量的机制探索结果。但在现代学徒制施行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困境。
   (一)师生认为企业导师具有知识能力“保密”行为
   师生通过学院和政府商会、行业协会牵线搭桥对接企业部门导师,参与到企业实践活动中,在与企业导师联系过程中,师生和企业导师之间缺乏相互信任,企业导师忙于自己的工作,对于师生到访,未形成一个长期适应性,相互之间不明白教与学具体问题。师生无法参与到企业导师的具体项目工作中,只能作为旁观者,做一些基础性工作。这导致师生认为只看到了有形的东西,学不到企业导师真正的本领,轮岗实习变成了走过场。有利的一面是师生至少见过和企业导师有过交流学习,可以向企业导师请教问题,对行业企业工作实践比不参加轮岗实习要好。但预期效果并未实现。
   (二)师生跟随企业导师学习的动力不足
   师生到企业跟随企业导师学习工作过程中,固守自己在学院安逸的工作状态,缺乏动力,存在应付的情况。本身师生没有实在的激励,只是对教学的一种过程性完成,特别是自身定位不明确,感觉是企业里的一种多余人员。企业和学院及引荐方基于关系的安排,师生的工作任务不明确,缺乏有效激励,学习动力不足。
   (三)企业认为师生参与到部门工作中耽误了员工工作
   人力资源部门在安排师生到部门跟岗实习的时候,缺乏考核目标和内容,对现有的部门员工工作一般认为有可能耽误员工工作,降低效率。师生在工作中的来去时间和内容上缺乏定性定量安排。
   (四)企业部门导师无法实现一个班级课堂教学需要
   企业部门大小和人员多少受限,学院一个教学班少则30人多则50人,除非拆散形成小组轮岗安排,否则这么多数量的教学班学生很难在企业一个部门进行课堂授课操作。
   二、“双创”能力培养障碍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早已成为国家战略,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根本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关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障碍主要如下。
   (一)实训教学条件和资源限制了“双创”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实验室和多种信息化操作软件的配备,是同级教育所需资源的很多倍。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缺乏根本无力购买充足优良的实训室装备和信息化课堂配套比赛和教学软件。政府在这一块投入方面也明显寥寥无几。对于民办高校要资金、要项目、要政策,主管部门往往捉襟见肘。高职院校国际货代课程课堂教学中基于资源条件制约对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产生了制约作用。
   (二)学生不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在
   师生在校园的学习与国际货代企业行业实际存在脱钩现象,无法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在,更谈不上解决,这深刻影响着产教融合效果和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三)缺少对创业环境的了解和把握
   企业老板和部门都会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进行创新创业新布局。师生在课程教学中缺少对创业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停留在学院教学机制的运行体系中,无法参与到企业战略环境分析和决策当中。
   三、多元办学主体的意义
   (一)多元办学主体符合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的改革意愿
   对于政府来说,推动多元办学主体是政府对教育支出不足的有利补充,增加教育市场资源整合,促进产教融合。对于企业来说,参与办学能够提供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多元化经营提升企业知名度,企业进入教育产业,与校方合作培养,并接受学生的兼职实习,将工厂或办公室搬入学院,获得资金、场地、设备、技术、信息等方面资源。主要有订单式培养和校企联合招生。对于学院科技成果专利的产业化,企业比学院更懂得如何转化。学院的学习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资本纽带带来文化融合,给企业员工带来学习机会。
   对学院来说,与知名企业合作,带动学院招生影响力,从就业需求方面体现学院实力。长风网推出的“蓝血计划”是络捷斯特公司提供的一种服务,该公司在实现学生到企业就职培训顶岗实习活动中,选择了自己集团公司下属的持股企业。多元办学主体下,由企业安排教师和学生与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相关的任务工作,能够与企业加强交流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技术需求、业务需求,寻找更广阔的合作机会,教师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实践,从而教师与企业导师有更多交流机会,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同面对市场风云变化,对各自的领导和员工整个管理方法和结构都是一种调整,改革会增加各自的市场活力。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育是百年大计,属于准公共物品,企业的目标是盈利,在嘉兴以及上海,私立幼儿园、小学、中学带来的是高昂的学费,打破了原来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上学的状态,经过走访调研,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家庭,纷纷选择让孩子读私立学校。如嘉兴某初中私立学校,学生的学费高达每年3万,再加上住校食宿费用,有可能达到5万,这对嘉兴只有市基本收入的家庭职工来说,可谓望尘莫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既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要考虑老百姓的经济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
   除了市场上的反映外,多元办学主体对于学院和企业双方的融合以及合作,特别在人事安排和利益合作共享方面,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四、多元办学主体下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的解决途径
   通过多元办学主体模式,企业与学院的上层融合,自上而下推动课程课堂教学现代学徒制模式,建立起师生深入企业联系企业导师,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以国际货代实务课程为核心,基于学生课程培养要求具备的能力和知识需要,配备学院课程教师,对接企业相应部门和企业导师,课程根据授课需要深入到企业部门工作现场,由企业分配教师和学生部门工作任务形式,企业导师拿出手上操作的典型业务进行讲解,并提出企业所遇到的问题,由师生共同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国际货代企业员工理论培训可以安排相应的课程老师进行理论指导,课程老师可以从第三方中立视角对企业部门业务流程和操作给以咨询和指导。企业导师从自身工作实践给学院师生提供自己处理工作的典型任务和案例,与师生加强交流。在急需的工作人手时期,可以联系师生到岗协助工作开展。
   如此,企业和学院、企业导师和师生之间相互实现1+1>2效应,双方可以获得比之前独立状态更多的资源。在组织和管理方面可通过申请和审批方式,学院担当起学生培训和企业人员培训的主角,进行面向企业员工的开放式教学。以学院为基地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心。
   针对人才培养学费制定还需要接受政府和教育局的宏观引导和规范。
   (一)让师生能够深入企业了解当前的运作,适应当前的岗位要求
   根据行业企业岗位对人才需求,设立和调整教学目标,引进职业证书,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地方及方式。围绕海陆空国际运输代理业务销售、操作和客服及单证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提炼教学培养目标,进行联合培养。
   (二)师生与企业导师共同分析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发现创业新机会
   对于企业开发推出的新业务或者新营销活动,组织师生参与,从学习到参与再到为企业设立新方案,开拓新业务。共同捕捉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的新特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寻找解决之道。
   (三)师生学习企业导师工匠精神,在干中学,熟能生巧,拓展思维,进行突破创新
   在高职院校,设立国际货代工作室,课程教师加强与企业导师的联络,根据不同学生对岗位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采用双选方式,让学生深入企业具体岗位上去实践操作。
   (四)学院为企业导师提供学习培训的学院环境,秉持谦虚学习的心态,让业务实践能够有学院教师的理论指导和咨询
   企业导师和学院课程老师联合推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互相取長补短,营造谦虚学习的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加强交流合作。
   (五)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案例和优秀师资的一个破局
   创新创业课往往从实验软件模拟、讲授分析法进行教学,当与企业实现多元办学主体下,可以针对企业工作中典型案例进行收集整理汇编,从创业团队、财务数据、业务核心和技术等进行分析企业商业计划和实施情况,从整体上对企业的创业历史或者新项目运作进行跟踪,引导学生接触真实的数据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每年学院都组织师生参与挑战杯、新苗人才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针对企业真实创新创业案例分析研究的学生,在商业计划书的设计和制作以及后期团队组建、财务预算和技术以及产品和服务提供方面都会有很大进步,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刘澍.混合所有制多元办学主体的利益诉求与整合[J].职教论坛,2018(12):12-17.
   [2]赵慧勤,陈晓慧.产教融合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6):6-8.
   [3]张琤,常晓明,陈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6):9-11.
   ◎编辑 武生智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学生来讲,理论性很强的内容,难以提起其兴趣,因此这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较大的困难。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对如何让“教”与“学”归位进行探讨,为教学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形势与政策;专题学习;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216-02   一、形势
期刊
[摘 要] 同科教师之间的商量和讨论是发挥集体力量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推动教师教学专业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例,从同科商谈教材和教学进度,把好教学“内容关”;同科商谈教学疑难和听评课,把好教研“常规关”;同科商谈评价体系,把好教学“质量关”,对“商谈式”同科教研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商谈;同科;教研;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期刊
[摘 要]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障。新时代坚持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对高校进行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分析“四有”好老师的重要意义,将“四有”好老师标准与儒家“人生四事”进行对照,探寻“四有”好老师的传统文化根源,从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以“四有”好老师为基础的高校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广西三江侗族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构建。方法:通过对侗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性以及生活学符号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侗族元素进行提炼与再现,最后运用情景叙事与拟物造形两种方式将广西三江侗族文化与柳州三宝茶叶包装融合,进行创新设计。结论:探究了少数民族文化语境的视觉元素如何与现代人的审美融合,从而深入了解了侗族的文化内涵,并结合茶文化的特點进行包装的创新设计,展现了在现代包装
期刊
[摘 要]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体现的权衡思想,可作为教学基本线索,应用于通信原理课程原理性和设计性的教学活动中。运用权衡的教学线索和设计思路,可使抽象的授课内容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课程中存在的理论性过强、直观性较差的问题。  [关 键 词] 权衡;通信原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
期刊
[摘 要] 当前高等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主义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渐产生和兴起。在大学课程消费视域下,网络通识选修课面临着学生消费意识不强、教师服务质量不高、教学软环境较差等问题。为了优化网络通识选修课的境遇,学生方面要发挥消费者的主观性,教师方面要提升对学生的服务质量,教学环境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大学课程消费;网络通识选修课 
期刊
[摘 要] 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掌握教材分析的方法、具备教材分析的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对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进行微观分析,以期为地理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地理教材;微观分析;山地;交通运输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药事管理与法规是药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重要的药学交叉分支学科,是高等职业院校药学类与食品、药品类各专业二年级必开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对学生在日后医药学领域的工作中知法、懂法、用法有重大意义。但药事管理法规的法律条文繁杂枯燥,学生难以理解记忆。以热门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讲述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任务的药品辨识。  [关 键 词]
期刊
[摘 要] 以高职应用型技能英语教材“Job Hunting”模块为例,在阐释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制定科学的融入方案、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开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等方面,分享在教学实践中锻造学生理想信念的教学策略,为更多教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理想信念;高职英语;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文化类课程的考核是通识教育中的难点,构建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文化类课程教学有序而良好地运行。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入手,探索文化类课程的多元评价机制。  [关 键 词] 文化课程;多元评价机制;移动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44-02   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