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你来到唐建安家里,还未走进大门,老远就能够听得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这是唐建安师傅正在家里做银器加工活。
每当提到银器加工,所有的银匠师傅都与小锤有着不解之缘,凡是打手镯、做戒指、加工长命锁,甚至是做大件的茶壶、酒具、花瓶等复杂的工艺品,都离不开要用小铁锤来敲打。因此,对于银匠师傅来说,小锤就如同平常人吃饭使用的筷子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衣食工具。在唐建安银器加工家庭作坊里,竟有大小锤8把,有铁锤也有胶皮锤。其中大的最重达6千克,最轻的一把只有0.1千克。重锤用来锤打银条、拉丝,中锤用来锤打银皮、制坯,小锤则用来錾花、刻字。看着钉在木桩上光滑锃亮的铁砧,便感知到时间的痕迹和岁月的星光。更何况有几把特制的小锤,那是银匠师傅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它上面凝结着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心血和汗水,同时它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匠人艺术与文化的结晶。在过去,这一把把大小不一的铁锤支撑着无数个银匠家庭的生活;现在,伴随着日日夜夜“叮叮当当”的声音,银匠们既敲打出了美丽的艺术人生,又依靠着手中的小锤敲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唐建安就是这样一位年轻好学的银匠师傅,他不仅仅只是一位普通的银匠艺人,他更是掐丝珐琅银器制作的后起之秀。
唐建安,1983年出生于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唐氏银匠家庭。从他的老太祖唐佶伍算起,银匠手艺传到他的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
唐建安自幼看着爷爷“叮叮当当”敲个不停,敲出各种形态花色的珐琅,心中非常喜爱。放学回家一丢下书包,便帮爷爷拿这递那,或是坐在爷爷面前盯着爷爷錾花。1998年初中毕业后,他跟随爷爷学起了银匠。刚开始的时候,唐建安稚嫩的双手磨起了血泡,一不小心就会被烧红了的银条烫伤脚和手。拿起稍微重一点的铁锤打不上几下,便觉得手臂酸软没有力气。由于手法不熟练,鏨花的铁錾子总是不听使唤,錾出来的花样成了七歪八扭的图案,银器成品成了废品,然后又只得重新打造。面对精湛的技术要求和又苦又累的活计,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唐建安也曾有过退缩的念头。但是在父亲及爷爷的再三引导和规劝下,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成为了永胜唐氏银匠的第五代继承人。
经过爷爷唐家华的耐心教导和亲手指点,唐建安不仅成为了一名技艺出众的银匠师傅。而且,他还从爷爷那里学会了掐丝镶花和镂空珐琅这一几乎失传的独特手艺。
在日常的实践制作中,他尤其注重对掐丝珐琅的创新研究。用他的话来说“艺术就是要追求精品。”越是精品的东西其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才会越高,也才能引来更多欣赏和赞美的目光。如今唐建安不仅能够打造出各种类型的手工银饰品,如:手镯、耳环、簪子、戒指、钗、珠练、项链、纽扣、银铃、口福、八卦、长命锁、银菩萨等。而且,他还能打造出大样的纯银掐丝珐琅凤头酒壶、牡丹花酒杯、茶盘、餐具,以及十分考究的镂空雕花珐琅手镯等。
珐琅银器是一种把景泰蓝艺术巧妙地运用于银匠行当中的美术工艺品,把烧制成功的珐琅银器再经过打磨、清洗。其色彩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不仅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而且坚硬结实,不老化不变质,不氧化不褪色,历经千年而光泽不变,深受人们的喜爱。从工艺的制作流程来看,珐琅银器主要分为錾花珐琅银器和掐丝珐琅银器两种。掐丝珐琅银器比起錾花珐琅银器来说,其技术要求更为精湛,工艺流程更为复杂,制作时间更长,打造出来的工艺品更加鲜艳夺目,价值更高。当然了,不论是錾花珐琅银器还是掐丝珐琅银器,它们都是在一件件普通银饰品的基础上加工制作出来的。因此,普通银饰与珐琅银饰相比较,是两种完全不同层次和不同价值的艺术品。对于一名普通的银匠师傅来说,他虽然能够打造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银饰品,但是他并一定能够制作出一件流光溢彩的珐琅银饰。唐建安心里明白,他虽然已经是一名银匠师傅了,但是距离艺术的殿堂还很遥远,他要使自己成为一名美术工艺大师,还需要在珐琅银器行当里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把珐琅银器的艺术真谛娴熟于心、精操于手。
2012年8月,唐建安带着他潜心制作出来的两套掐丝珐琅酒具和一套掐丝珐琅茶具,参加了云南省第六届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其中饰名为“花开富贵”纯银掐丝珐琅茶具一套和饰名为“龙年大吉”纯银掐丝珐琅酒具一套,分别荣获“美工怀”精品评选优秀奖和银奖。在组委会工作人员的极力推荐下,唐建安不仅有幸加入了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协会,而且还成为了该协会的一名常务理事。面对首次参展而获得的诸多荣誉,唐建安无不自傲地说:“我一定要将这种古老而传统的珐琅银器美术工艺发扬光大,全身心研究和打造出更多、更好、更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珐琅银器来。”我们将拭目以待,并深深祝愿他运用手中的小锤,把恰似人生音符的“叮当声”,敲得更响亮、更圆润、更悠长。(责任编辑/文风 设计/毛豆)
每当提到银器加工,所有的银匠师傅都与小锤有着不解之缘,凡是打手镯、做戒指、加工长命锁,甚至是做大件的茶壶、酒具、花瓶等复杂的工艺品,都离不开要用小铁锤来敲打。因此,对于银匠师傅来说,小锤就如同平常人吃饭使用的筷子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衣食工具。在唐建安银器加工家庭作坊里,竟有大小锤8把,有铁锤也有胶皮锤。其中大的最重达6千克,最轻的一把只有0.1千克。重锤用来锤打银条、拉丝,中锤用来锤打银皮、制坯,小锤则用来錾花、刻字。看着钉在木桩上光滑锃亮的铁砧,便感知到时间的痕迹和岁月的星光。更何况有几把特制的小锤,那是银匠师傅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它上面凝结着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心血和汗水,同时它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匠人艺术与文化的结晶。在过去,这一把把大小不一的铁锤支撑着无数个银匠家庭的生活;现在,伴随着日日夜夜“叮叮当当”的声音,银匠们既敲打出了美丽的艺术人生,又依靠着手中的小锤敲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唐建安就是这样一位年轻好学的银匠师傅,他不仅仅只是一位普通的银匠艺人,他更是掐丝珐琅银器制作的后起之秀。
唐建安,1983年出生于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唐氏银匠家庭。从他的老太祖唐佶伍算起,银匠手艺传到他的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
唐建安自幼看着爷爷“叮叮当当”敲个不停,敲出各种形态花色的珐琅,心中非常喜爱。放学回家一丢下书包,便帮爷爷拿这递那,或是坐在爷爷面前盯着爷爷錾花。1998年初中毕业后,他跟随爷爷学起了银匠。刚开始的时候,唐建安稚嫩的双手磨起了血泡,一不小心就会被烧红了的银条烫伤脚和手。拿起稍微重一点的铁锤打不上几下,便觉得手臂酸软没有力气。由于手法不熟练,鏨花的铁錾子总是不听使唤,錾出来的花样成了七歪八扭的图案,银器成品成了废品,然后又只得重新打造。面对精湛的技术要求和又苦又累的活计,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唐建安也曾有过退缩的念头。但是在父亲及爷爷的再三引导和规劝下,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成为了永胜唐氏银匠的第五代继承人。
经过爷爷唐家华的耐心教导和亲手指点,唐建安不仅成为了一名技艺出众的银匠师傅。而且,他还从爷爷那里学会了掐丝镶花和镂空珐琅这一几乎失传的独特手艺。
在日常的实践制作中,他尤其注重对掐丝珐琅的创新研究。用他的话来说“艺术就是要追求精品。”越是精品的东西其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才会越高,也才能引来更多欣赏和赞美的目光。如今唐建安不仅能够打造出各种类型的手工银饰品,如:手镯、耳环、簪子、戒指、钗、珠练、项链、纽扣、银铃、口福、八卦、长命锁、银菩萨等。而且,他还能打造出大样的纯银掐丝珐琅凤头酒壶、牡丹花酒杯、茶盘、餐具,以及十分考究的镂空雕花珐琅手镯等。
珐琅银器是一种把景泰蓝艺术巧妙地运用于银匠行当中的美术工艺品,把烧制成功的珐琅银器再经过打磨、清洗。其色彩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不仅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而且坚硬结实,不老化不变质,不氧化不褪色,历经千年而光泽不变,深受人们的喜爱。从工艺的制作流程来看,珐琅银器主要分为錾花珐琅银器和掐丝珐琅银器两种。掐丝珐琅银器比起錾花珐琅银器来说,其技术要求更为精湛,工艺流程更为复杂,制作时间更长,打造出来的工艺品更加鲜艳夺目,价值更高。当然了,不论是錾花珐琅银器还是掐丝珐琅银器,它们都是在一件件普通银饰品的基础上加工制作出来的。因此,普通银饰与珐琅银饰相比较,是两种完全不同层次和不同价值的艺术品。对于一名普通的银匠师傅来说,他虽然能够打造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银饰品,但是他并一定能够制作出一件流光溢彩的珐琅银饰。唐建安心里明白,他虽然已经是一名银匠师傅了,但是距离艺术的殿堂还很遥远,他要使自己成为一名美术工艺大师,还需要在珐琅银器行当里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把珐琅银器的艺术真谛娴熟于心、精操于手。
2012年8月,唐建安带着他潜心制作出来的两套掐丝珐琅酒具和一套掐丝珐琅茶具,参加了云南省第六届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其中饰名为“花开富贵”纯银掐丝珐琅茶具一套和饰名为“龙年大吉”纯银掐丝珐琅酒具一套,分别荣获“美工怀”精品评选优秀奖和银奖。在组委会工作人员的极力推荐下,唐建安不仅有幸加入了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协会,而且还成为了该协会的一名常务理事。面对首次参展而获得的诸多荣誉,唐建安无不自傲地说:“我一定要将这种古老而传统的珐琅银器美术工艺发扬光大,全身心研究和打造出更多、更好、更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珐琅银器来。”我们将拭目以待,并深深祝愿他运用手中的小锤,把恰似人生音符的“叮当声”,敲得更响亮、更圆润、更悠长。(责任编辑/文风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