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四大徽班进京铸就京剧。得益于古歙曹氏家族和徽商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曹文埴;庆升班;四大徽班;京剧;贡献;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1
人们一谈到戏剧之事,不得不提到“四大徽班”进京的戏剧历史伟大创举。当谈到国粹京剧时,又不得不提到“徽剧是京剧之父(母)”的共同认知。然而,在许多文献史料中却很少提到四大徽班进京之前,徽州古歙曹氏家族及徽商所做出的贡献。为此,本文对此略作析辩论证。
一、曹文埴家族与歙南街源曹氏同宗共祖
曹文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归养故里。因街源是徽戏、目连戏、三脚戏的发源地(参见2014年李春荣主编的《新戏剧》秋·冬卷127页朱祝新《徽剧之源探考》文),其母从小就在街源家乡看了许多戏,酷爱家乡戏,所看的戏剧故事与地方语言,记忆尤深,终身难舍。尽管曹文埴孝母,为了娱母 ,在途中路过扬州(扬州那时已成为徽州人的殖民地),带回来一班昆剧老艺人和童伶,创建华廉科班,作为家班为母献演尽孝。但是,事与愿违,该班所演之折子戏,老母听不懂,剧情不完整,不甚满意。曹文埴为了尽孝,使得老母高兴,并听从族兄曹学诗(1697-1793)的建议,“请了懂音律戏剧的门客主打其事”,这门客当时在徽州已有盛名的“庆升班”。招并为曹家班。之后的演出才使得老母欢心。此为四证。之后,由曹学诗(1748年进士)担当该班主持,编剧几十出。共作家班演出。
二、曹文埴带领“庆升班”率先进京,为“四大徽班”进京首开先河
曹文埴家族为扬州大盐商,自己又在朝廷任职高官,乾隆六次南巡,大多驻跸扬州,而曹文埴承办差务,深得乾隆信任。曹文埴虽已归养在家,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仍被朝廷召京庆圣八十生日大典。别人多以珍奇异宝敬献,而曹文埴深知朝廷内宫皇亲国戚的喜好,却在六月,先以徽戏进贡庆寿。于是,由曹学诗策划,由他亲自修改《水淹七军》、《凤凰山》、《闹天宫》、《奇双会》、《跑城》、《回营》等技艺超群的剧目,并仍以“庆升”与音谐“庆圣”,仍以“庆升班”班名进京献演,使该班在京一炮打响。并获皇后撤帘,皇上御览赐名:“哦,那就是徽班的徽戏吧!”(见曹瑾1980《雄村杂志》)。从此,“徽戏”之名名扬全国。随后,由在扬州的徽商组织四大徽班相继进京。
三、四大徽班进京成就了京剧
四大徽班的进京,主要是在曹家庆升班进京献演的影响下及徽州巨商徐尚志、江春、江权等人的资助下而形成的。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三庆班”,其时是乾隆五十五年冬,班主余老四,著名演员有高朗亭等,以演徽昆为主,也有老二黄戏。程长庚(徽州新安程氏58世孙)之祖父发清这一代,是在徽班中唱了三四代戏的梨园世家,是著名的二黄弹腔(老二黄)戏班。父祥淮、叔祥辐、祥见、祥麒、祥麟,舅父、母亲、诸位婶娘,都参加了家班所演之事,程长庚也是随戏班于道光年间(1821——1862)入京的,流寓京师,程长庚后来执掌三庆班,其家眷成为该班主要力量。该班演员善于引入了其他剧种唱腔,逐渐形成了“京剧”,程长庚成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该班到公元1889年该班始散,维持百年之久;第二个入京的徽班是“四喜班”,大约在嘉庆初,该班以演徽昆著名,留京后,亦逐演皮黄戏,终于也改为京剧,光绪中散班;第三个入京的徽班是“春台班”,时间约在嘉庆中,开始只演徽昆二黄剧目,为了竞争,逐渐改演以皮黄为主的京剧,后于光绪二十六年散班;第四个入京的徽班是“和春班”,约在嘉庆末或在道光初,为了竞争,不得不吸收外来营养,于是聘请了汉剧艺人王贵洪等同台演出,每日停演“中轴戏”,搬演《三国》、《水浒》小说故事剧。复兴一时,逐渐改演皮黄为主的京剧。于同治初年解散。四大徽班留京发展,艺人们善于吸收秦腔、汉剧、梆子等营养,共同成就了国粹京剧。
四、曹氏家族对徽剧发展的贡献
庆升班从京返乡,仍在江南发展壮大,成为京外四大徽班之首,能演戏两三百出。为应社会需求,曾将庆升班一分为二,冠以老庆升、新庆升外演。抗日战争爆发后于民国26年散班。其星星之火仍分散徽州各地戏班传演着徽剧。
四大徽班留京之后的发展,除了徽班艺人自身演艺高超与不断努力外,还与得到了在京的曹文埴之子等官宦的支持分不开。曹振镛(1755-1835)官至代君三月,成为全国徽班成长的坚强后盾。四大徽班进京后,得益于他的高官地位影响,使徽班能够在京立足并顺利成长。继父业,保持家班华廉科班、 “庆升班”演艺得到升华,班势阵容不断发展壮大,期间衍生了雅乐班并在徽州流行,使雄村为徽剧摇篮,培养出众多的徽剧新人。
曹云舟也是华廉科班43年历程的主要功臣,同时培养了其子曹季涵于道光十年(1830)接任庆升班班主,该班成为延续最长徽班(长达170年)。期间,亲改剧本百十多本,还办了雅乐班。
五、结束语
庆升班中名伶居多。咸丰后期阵容强大,有名角胡春友(璜蔚村),李世忠(巨川)、胡彩顺(璜蔚口)、程长寿、程长遂(枢)、程发全(钱)等(参见2010版《歙县志》96页)这些名角多数来自歙县街源。民国26年,因抗战爆发而散班。艺人纷纷回家加入家乡徽班,如璜蔚村胡广荣的新庆班(1912-1938)、胡春寿的长春班(1937-1949)、璜田胡汉余的三三班、长陔的程家班、阳春班,蜈蚣岭的“笑舞台”等,使徽戲在偏僻的万山林间街源得以延续保护传承,直至建国后六十年代初。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歙县街源徽班的遗传弟子后裔,仍不忘曹氏家族对徽剧事业发展所作出贡献,重建了“歙县庆升徽剧团”,继续传承着徽剧薪火。
关键词:曹文埴;庆升班;四大徽班;京剧;贡献;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1
人们一谈到戏剧之事,不得不提到“四大徽班”进京的戏剧历史伟大创举。当谈到国粹京剧时,又不得不提到“徽剧是京剧之父(母)”的共同认知。然而,在许多文献史料中却很少提到四大徽班进京之前,徽州古歙曹氏家族及徽商所做出的贡献。为此,本文对此略作析辩论证。
一、曹文埴家族与歙南街源曹氏同宗共祖
曹文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归养故里。因街源是徽戏、目连戏、三脚戏的发源地(参见2014年李春荣主编的《新戏剧》秋·冬卷127页朱祝新《徽剧之源探考》文),其母从小就在街源家乡看了许多戏,酷爱家乡戏,所看的戏剧故事与地方语言,记忆尤深,终身难舍。尽管曹文埴孝母,为了娱母 ,在途中路过扬州(扬州那时已成为徽州人的殖民地),带回来一班昆剧老艺人和童伶,创建华廉科班,作为家班为母献演尽孝。但是,事与愿违,该班所演之折子戏,老母听不懂,剧情不完整,不甚满意。曹文埴为了尽孝,使得老母高兴,并听从族兄曹学诗(1697-1793)的建议,“请了懂音律戏剧的门客主打其事”,这门客当时在徽州已有盛名的“庆升班”。招并为曹家班。之后的演出才使得老母欢心。此为四证。之后,由曹学诗(1748年进士)担当该班主持,编剧几十出。共作家班演出。
二、曹文埴带领“庆升班”率先进京,为“四大徽班”进京首开先河
曹文埴家族为扬州大盐商,自己又在朝廷任职高官,乾隆六次南巡,大多驻跸扬州,而曹文埴承办差务,深得乾隆信任。曹文埴虽已归养在家,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仍被朝廷召京庆圣八十生日大典。别人多以珍奇异宝敬献,而曹文埴深知朝廷内宫皇亲国戚的喜好,却在六月,先以徽戏进贡庆寿。于是,由曹学诗策划,由他亲自修改《水淹七军》、《凤凰山》、《闹天宫》、《奇双会》、《跑城》、《回营》等技艺超群的剧目,并仍以“庆升”与音谐“庆圣”,仍以“庆升班”班名进京献演,使该班在京一炮打响。并获皇后撤帘,皇上御览赐名:“哦,那就是徽班的徽戏吧!”(见曹瑾1980《雄村杂志》)。从此,“徽戏”之名名扬全国。随后,由在扬州的徽商组织四大徽班相继进京。
三、四大徽班进京成就了京剧
四大徽班的进京,主要是在曹家庆升班进京献演的影响下及徽州巨商徐尚志、江春、江权等人的资助下而形成的。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三庆班”,其时是乾隆五十五年冬,班主余老四,著名演员有高朗亭等,以演徽昆为主,也有老二黄戏。程长庚(徽州新安程氏58世孙)之祖父发清这一代,是在徽班中唱了三四代戏的梨园世家,是著名的二黄弹腔(老二黄)戏班。父祥淮、叔祥辐、祥见、祥麒、祥麟,舅父、母亲、诸位婶娘,都参加了家班所演之事,程长庚也是随戏班于道光年间(1821——1862)入京的,流寓京师,程长庚后来执掌三庆班,其家眷成为该班主要力量。该班演员善于引入了其他剧种唱腔,逐渐形成了“京剧”,程长庚成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该班到公元1889年该班始散,维持百年之久;第二个入京的徽班是“四喜班”,大约在嘉庆初,该班以演徽昆著名,留京后,亦逐演皮黄戏,终于也改为京剧,光绪中散班;第三个入京的徽班是“春台班”,时间约在嘉庆中,开始只演徽昆二黄剧目,为了竞争,逐渐改演以皮黄为主的京剧,后于光绪二十六年散班;第四个入京的徽班是“和春班”,约在嘉庆末或在道光初,为了竞争,不得不吸收外来营养,于是聘请了汉剧艺人王贵洪等同台演出,每日停演“中轴戏”,搬演《三国》、《水浒》小说故事剧。复兴一时,逐渐改演皮黄为主的京剧。于同治初年解散。四大徽班留京发展,艺人们善于吸收秦腔、汉剧、梆子等营养,共同成就了国粹京剧。
四、曹氏家族对徽剧发展的贡献
庆升班从京返乡,仍在江南发展壮大,成为京外四大徽班之首,能演戏两三百出。为应社会需求,曾将庆升班一分为二,冠以老庆升、新庆升外演。抗日战争爆发后于民国26年散班。其星星之火仍分散徽州各地戏班传演着徽剧。
四大徽班留京之后的发展,除了徽班艺人自身演艺高超与不断努力外,还与得到了在京的曹文埴之子等官宦的支持分不开。曹振镛(1755-1835)官至代君三月,成为全国徽班成长的坚强后盾。四大徽班进京后,得益于他的高官地位影响,使徽班能够在京立足并顺利成长。继父业,保持家班华廉科班、 “庆升班”演艺得到升华,班势阵容不断发展壮大,期间衍生了雅乐班并在徽州流行,使雄村为徽剧摇篮,培养出众多的徽剧新人。
曹云舟也是华廉科班43年历程的主要功臣,同时培养了其子曹季涵于道光十年(1830)接任庆升班班主,该班成为延续最长徽班(长达170年)。期间,亲改剧本百十多本,还办了雅乐班。
五、结束语
庆升班中名伶居多。咸丰后期阵容强大,有名角胡春友(璜蔚村),李世忠(巨川)、胡彩顺(璜蔚口)、程长寿、程长遂(枢)、程发全(钱)等(参见2010版《歙县志》96页)这些名角多数来自歙县街源。民国26年,因抗战爆发而散班。艺人纷纷回家加入家乡徽班,如璜蔚村胡广荣的新庆班(1912-1938)、胡春寿的长春班(1937-1949)、璜田胡汉余的三三班、长陔的程家班、阳春班,蜈蚣岭的“笑舞台”等,使徽戲在偏僻的万山林间街源得以延续保护传承,直至建国后六十年代初。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歙县街源徽班的遗传弟子后裔,仍不忘曹氏家族对徽剧事业发展所作出贡献,重建了“歙县庆升徽剧团”,继续传承着徽剧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