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农民生活处于生存的边缘时,其家庭问题,说白了就是要生产足够的大米以养家糊口。而面对高昂的教育费用、及读了书可能找不到工作的风险,农民最终选择:“读书无用”。
“读了大学也难找工作,这书怕是读了也没什么用。”某大学生说,“我以前是我们村里小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今的榜样却是我那个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的弟弟。”现在在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并有形成蔓延之势。
当然,读书并不是真的无用。谁都知道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以农业、工业为产业支柱的经济形态相比,现代经济则是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意味着人人都得“终生读书”。为何在农村会出现“读书无用论”呢?
人是理性的,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农民也是理性的,认为“读书无用”,自然也是建立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之上。农民为什么认为读书无用呢,它的背后是一种“农民理性”。
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曾经指出,处于“传统主义”下的农民,其追求的并不是得到最多,而只是追求“得到够用而付出最少”。小农阶层的生活处于生存的边缘,诚如美国著名的农民研究专家詹姆斯·斯科特所言,“农民家庭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要生产足够的大米以养家糊口。”对于农民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生存,而不是发展。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理性”告诉他们,在一个两难问题面前,他们最终将选择“代价最小化”,而不是“利益最大化”。“不愿冒风险”是农民最大的特征。
农民认为读书无用,更多时候,并不是认为读书后的“期望收益较小”,而是现在读书付出的“代价”太大。有政协委员曾经算过一笔账,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可以肯定,这大大超过了一个贫困农民的生存底线。如果连生存都无法继续,那么,发展对于这些农民来说,就只能是“天籁之音”了。
农民认为“读书无用”的另一个理由,就是现在读了书还得冒着“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的风险,这种风险,更是他们短暂一生中所难以承受的。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报道也不断传来,让人们开始以怀疑的目光看待中国的高等教育,以及这样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正因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事情,所以有些人开始抱怨甚至绝望,认为读书原来无用,连工作都找不到,干嘛花费冤枉钱,“新读书无用论”也由此而来。相比,那些初中毕业就去外面打工的人,则不仅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而且,还能使生活有点起色。
“新读书无用论”,与文革、改革开放初那时候的“读书无用论”,是有区别的。在那时,“读书无用”意味着的是“书本知识贬值”,是“知识无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先给当时的“读书无用论”当头棒喝,再加上当时国家百废待兴,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一来到社会,就被众星捧月般的身份拔高,“天之骄子”的誉称不胫而走,那时候的大学生不是当官,就是当技术人员,混的最差就是无所事事被人“供着”,政治地位、生活待遇的提高使得“读书无用论”没有了市场。
而现在的“读书无用论”,一是“书本知识”太昂贵,以至于农民无法支付,或者说支付代价太高;二是风险太大,花了大价钱到头来却找不到工作,这对还在把生存作为第一需要的农民来说当然难以接受。于是,两两对照,农民最终得出了结论:“读书无用”。
“读了大学也难找工作,这书怕是读了也没什么用。”某大学生说,“我以前是我们村里小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今的榜样却是我那个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的弟弟。”现在在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并有形成蔓延之势。
当然,读书并不是真的无用。谁都知道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以农业、工业为产业支柱的经济形态相比,现代经济则是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意味着人人都得“终生读书”。为何在农村会出现“读书无用论”呢?
人是理性的,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农民也是理性的,认为“读书无用”,自然也是建立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之上。农民为什么认为读书无用呢,它的背后是一种“农民理性”。
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曾经指出,处于“传统主义”下的农民,其追求的并不是得到最多,而只是追求“得到够用而付出最少”。小农阶层的生活处于生存的边缘,诚如美国著名的农民研究专家詹姆斯·斯科特所言,“农民家庭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要生产足够的大米以养家糊口。”对于农民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生存,而不是发展。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理性”告诉他们,在一个两难问题面前,他们最终将选择“代价最小化”,而不是“利益最大化”。“不愿冒风险”是农民最大的特征。
农民认为读书无用,更多时候,并不是认为读书后的“期望收益较小”,而是现在读书付出的“代价”太大。有政协委员曾经算过一笔账,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可以肯定,这大大超过了一个贫困农民的生存底线。如果连生存都无法继续,那么,发展对于这些农民来说,就只能是“天籁之音”了。
农民认为“读书无用”的另一个理由,就是现在读了书还得冒着“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的风险,这种风险,更是他们短暂一生中所难以承受的。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报道也不断传来,让人们开始以怀疑的目光看待中国的高等教育,以及这样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正因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事情,所以有些人开始抱怨甚至绝望,认为读书原来无用,连工作都找不到,干嘛花费冤枉钱,“新读书无用论”也由此而来。相比,那些初中毕业就去外面打工的人,则不仅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而且,还能使生活有点起色。
“新读书无用论”,与文革、改革开放初那时候的“读书无用论”,是有区别的。在那时,“读书无用”意味着的是“书本知识贬值”,是“知识无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先给当时的“读书无用论”当头棒喝,再加上当时国家百废待兴,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一来到社会,就被众星捧月般的身份拔高,“天之骄子”的誉称不胫而走,那时候的大学生不是当官,就是当技术人员,混的最差就是无所事事被人“供着”,政治地位、生活待遇的提高使得“读书无用论”没有了市场。
而现在的“读书无用论”,一是“书本知识”太昂贵,以至于农民无法支付,或者说支付代价太高;二是风险太大,花了大价钱到头来却找不到工作,这对还在把生存作为第一需要的农民来说当然难以接受。于是,两两对照,农民最终得出了结论:“读书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