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人对当代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熟悉“四大天王”的占29%,而知道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的只占2%。某地在评选青年心中的十大偶像时,雷锋、焦裕禄这些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榜样,被遗忘在角落里。某校对49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卷进了追“星”潮中,其中有78名学生更是对此“热”得发狂。
“追星”是一个时尚的话题,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更为突出。如果不引不荐不规其邪之趋,终将衍生为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在这个认识层面的基础上,来写关于“追星”话题的作文,就比较容易入手了。同学们在写这个话题作文时,可从下几个内容着笔。
一、把握对象,切忌膜拜;明确目的,冷热有度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崇拜名人,敬佩英雄,常用以激励自己,完善自我。五六十年代的董存瑞、黄继光等人物,曾激励了几代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六七十年代的雷锋、焦裕禄等人物,曾鞭策了无数人助人为乐、艰苦奋斗;七八十年代的张海迪、郑智化等人物,曾启发不少有志青年身残志坚、自学成才;八九十年代的郎平、邓亚萍等人物,更是影响了无数国人努力拼搏、为国争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袁隆平、王选、孔繁森、任长霞、李向群、杨利伟……比比皆是,又激发了现代人把祖国放在心中,无私奉献,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实际上,这讲的就是追什么样的“星”,为什么“追星”的问题。
有人这样举例说理:盲目崇拜,不但于己无益,还会影响社会。某歌星在某市办演唱会,竟有数人为争得与之握手的“殊荣”而惨死于狂热的挤踏之中,这就是一个小证。因为盲目崇拜领袖而导致的狂热行为,也已证明了崇拜名人对社会的某种破坏性。其实,名人形象的高大,并不在于他多吃了几斤盐或使用了增高鞋垫,而是崇拜者自己先屈下膝去仰视的结果:把别人看做耸入云际的高山,视自己为山下一抔黄土。若能站直了看名人,就会发现在他们显赫名声的背后,原来也是一副普通的身材,只不过穿了特制的名袍而已,无须那般敬仰的。
作者淋漓尽致地剖析出盲目追星的后果,也明确告诫我们如何看待名人,怎样“爱星” “追星”。
二、好准“星”脉,不误迷惘;找准方法,不可盲从
《论语》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告诉我们:看见贤能的人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思想的关键期,抵御外来诱惑和腐蚀的能力还相当弱,“星”光灿烂时容易神魂颠倒,“星”光陨落后又可能一蹶不振,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这就是追“星”的什么,怎样“追星”的问题。
有人这样写道:人,需要的是敬仰,而不是崇拜。台湾的三毛曾以青少年知音的身份出现,并不时对那些颓废、绝望的人作关于人生的规劝,颇受信任;但她最终却未能劝住自己,自杀了,留下一个并不美丽的句号。先前以三毛为向导的人,或愤怒或绝望,犹如遭了雷击一般,似乎被骗了,对任何的人生意义都失去了兴趣。这些都是崇拜使然。
这个例子从反面警示我们:崇拜,往往会使自己人格萎缩,误入歧途。
三、直面人生,清醒认识;反思现实,掌握未来
人生不可能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有了美好的憧憬,才能有精神动力,才能促其进一步发展,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这就是如何看待盲目“追星”,“追星”有哪些利弊的问题。据报纸载:某校九年级学生,因一些原因看淡学习,萎靡不振,平庸地生活和学习。偶然一次在媒体上看到一名学生,获得奥林匹克数学奖后信心倍增,成功考入名校的故事,他反复搜集该生的成功经验,痛改过去的懒散习惯,重振旗鼓,奋力拼搏,不懈进取,终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南某大学。这也是一种“追星”行为,这个故事说明,有一个正确的“追星”目标,便能使你践行成功与喜悦。
四、叙议结合,抒真情实感;理充据实,让读者信服
写“追星”这个话题作文,关键是把握技巧。只要我们对上述几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就可以从其中一个或几个角度去着手。或以个人盲目崇拜耽误学习的亲历入手,或从他人正确信仰获取成功的事例着笔;或正面激励,或反面鞭策。但必须有叙有议,正反对比,抒真情,写真意。可以写记叙文,通过叙写某人追星的故事,描述中学生种种追星现象,来表达一定的主旨,也可以写成叙议结合的文章,分析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当然,从创新的角度讲,也可以写成其他文体,如写一篇有关“追星”的调查报告等。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篇名为《我曾经追星》的习作,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夜,像一张巨大无边的黑幕笼罩在头顶,我抬起头,对着那些正在眨眼的星星出了神……
我喜欢的“星星”,不是天上的,而是地上的,换句话说,是港台明星。我喜欢他们靓丽的外表,逼真的演技,还有动人的歌喉。
刚上中学时,我迷上了“学生王子”张××。我觉得他是那么的超凡脱俗,让我的目光只能围着他转。我沉溺于他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含着淡淡忧伤的眼神。渐渐地,我的卧室成了“张××天地”,墙上、床头上、天花板上、窗户上贴满了他的肖像画。我常常在深夜里独自坐在窗前,静静地听他的歌。我喜欢听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更花了许多钱买他的录音带。我整天躺在磁带上过日子,学习成绩渐渐下滑,人也变得魂不守舍。但是,我没有回头。
日子很快过去了,我觉得应该找一种有效且快速的方法来表达我对他的崇拜之情了。于是,我用信件做武器,对他发起了“猛攻”。我把他唱过的歌曲的名字串起来编成小故事,把我对他的感觉及收到他回信的渴望全都写下来,每周一封信。
皇天不负有心人。4个月后,我终于捧到了回信。想想自己在家与邮局间留下的数不清的脚印,我流下了如愿以偿的眼泪。我满怀希望,手颤抖着,慢慢展开信纸。呀!那封信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我的头上。这是真的吗?一张雪白的纸上只有5行歪歪斜斜的字,内容是感谢我的支持,他很忙,以后尽量别要求回信。我迷惑了,难道这就是他对待崇拜者的态度吗?我无法相信,可又不得不信,白纸黑字的签名我再熟悉不过了。
一页薄薄的信纸带走了我无尽的梦。我一夜之间烧掉了写给他的所有信件的底稿。面对底稿上那一个个工工整整的繁体字,我不禁泪流满面——为了能让他看懂我的信,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字典写上了繁体,而我的耕耘所收到的只是一颗被虫蛀过的种子。我将他的回信压在了玻璃板下,望着这封令我憧憬着,希望着,而又使我极其失望的信,我想起了“见字如见人”这句话……
浪子回头金不换。我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之中。后来,我从一些报纸和杂志上看到了关于他的几篇“花边”报道,我更加失望了。但是我并不后悔因为追星而浪费的那些时间,因为这段经历使我真正明白了那些明星的分量和盲目追星的后果。那些明星,有些不过只是一张美丽的面孔而已,你很容易看到他们的外在美,却很难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前,我追星只是为了那一点精神和情感上的寄托,而今我再也不以明星为寄托了。
黑夜来临,我坐在窗前,望着天空的星星。与以前不同,那些外表闪光却令人捉摸不定的星星,离我越来越远了……
小作者围绕题目中的“曾经”展开自己的“追星”经历,把自己“追星”的原因(喜欢他的超凡脱俗和富有磁性的声音)、过程(买肖像画、买录音带、写信)、结果(换来一纸的冷漠)、危害(魂不守舍、成绩下滑)和最后的感悟,真真切切地表现了出来,令人信服。特别其中关于“繁体字”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作者的执著真情,让人感动,也从侧面烘托出情节的真实感。全文以语义双关的“星星”贯穿,首尾呼应,富有整体感。
以下再列举两段,供同学们参考:
段一:不要把敬仰与崇拜混为一谈,敬仰与崇拜是两码事。敬仰是尊敬、爱戴、信仰的集合体,敬仰是清醒的、有理智的表现,敬仰者完全能够自己把握住自己。崇拜则不同,崇拜是一种盲目、狂热、迷信的追捧,崇拜者会失去自我、不能自已。
段二: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庸庸碌碌的动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尊敬、爱戴的民族,是浑浑噩噩的奴隶之帮。所以,请记住一句话:敬仰使人明智,崇拜使人愚昧。
“追星”是一个时尚的话题,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更为突出。如果不引不荐不规其邪之趋,终将衍生为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在这个认识层面的基础上,来写关于“追星”话题的作文,就比较容易入手了。同学们在写这个话题作文时,可从下几个内容着笔。
一、把握对象,切忌膜拜;明确目的,冷热有度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崇拜名人,敬佩英雄,常用以激励自己,完善自我。五六十年代的董存瑞、黄继光等人物,曾激励了几代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六七十年代的雷锋、焦裕禄等人物,曾鞭策了无数人助人为乐、艰苦奋斗;七八十年代的张海迪、郑智化等人物,曾启发不少有志青年身残志坚、自学成才;八九十年代的郎平、邓亚萍等人物,更是影响了无数国人努力拼搏、为国争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袁隆平、王选、孔繁森、任长霞、李向群、杨利伟……比比皆是,又激发了现代人把祖国放在心中,无私奉献,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实际上,这讲的就是追什么样的“星”,为什么“追星”的问题。
有人这样举例说理:盲目崇拜,不但于己无益,还会影响社会。某歌星在某市办演唱会,竟有数人为争得与之握手的“殊荣”而惨死于狂热的挤踏之中,这就是一个小证。因为盲目崇拜领袖而导致的狂热行为,也已证明了崇拜名人对社会的某种破坏性。其实,名人形象的高大,并不在于他多吃了几斤盐或使用了增高鞋垫,而是崇拜者自己先屈下膝去仰视的结果:把别人看做耸入云际的高山,视自己为山下一抔黄土。若能站直了看名人,就会发现在他们显赫名声的背后,原来也是一副普通的身材,只不过穿了特制的名袍而已,无须那般敬仰的。
作者淋漓尽致地剖析出盲目追星的后果,也明确告诫我们如何看待名人,怎样“爱星” “追星”。
二、好准“星”脉,不误迷惘;找准方法,不可盲从
《论语》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告诉我们:看见贤能的人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思想的关键期,抵御外来诱惑和腐蚀的能力还相当弱,“星”光灿烂时容易神魂颠倒,“星”光陨落后又可能一蹶不振,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这就是追“星”的什么,怎样“追星”的问题。
有人这样写道:人,需要的是敬仰,而不是崇拜。台湾的三毛曾以青少年知音的身份出现,并不时对那些颓废、绝望的人作关于人生的规劝,颇受信任;但她最终却未能劝住自己,自杀了,留下一个并不美丽的句号。先前以三毛为向导的人,或愤怒或绝望,犹如遭了雷击一般,似乎被骗了,对任何的人生意义都失去了兴趣。这些都是崇拜使然。
这个例子从反面警示我们:崇拜,往往会使自己人格萎缩,误入歧途。
三、直面人生,清醒认识;反思现实,掌握未来
人生不可能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有了美好的憧憬,才能有精神动力,才能促其进一步发展,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这就是如何看待盲目“追星”,“追星”有哪些利弊的问题。据报纸载:某校九年级学生,因一些原因看淡学习,萎靡不振,平庸地生活和学习。偶然一次在媒体上看到一名学生,获得奥林匹克数学奖后信心倍增,成功考入名校的故事,他反复搜集该生的成功经验,痛改过去的懒散习惯,重振旗鼓,奋力拼搏,不懈进取,终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南某大学。这也是一种“追星”行为,这个故事说明,有一个正确的“追星”目标,便能使你践行成功与喜悦。
四、叙议结合,抒真情实感;理充据实,让读者信服
写“追星”这个话题作文,关键是把握技巧。只要我们对上述几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就可以从其中一个或几个角度去着手。或以个人盲目崇拜耽误学习的亲历入手,或从他人正确信仰获取成功的事例着笔;或正面激励,或反面鞭策。但必须有叙有议,正反对比,抒真情,写真意。可以写记叙文,通过叙写某人追星的故事,描述中学生种种追星现象,来表达一定的主旨,也可以写成叙议结合的文章,分析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当然,从创新的角度讲,也可以写成其他文体,如写一篇有关“追星”的调查报告等。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篇名为《我曾经追星》的习作,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夜,像一张巨大无边的黑幕笼罩在头顶,我抬起头,对着那些正在眨眼的星星出了神……
我喜欢的“星星”,不是天上的,而是地上的,换句话说,是港台明星。我喜欢他们靓丽的外表,逼真的演技,还有动人的歌喉。
刚上中学时,我迷上了“学生王子”张××。我觉得他是那么的超凡脱俗,让我的目光只能围着他转。我沉溺于他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含着淡淡忧伤的眼神。渐渐地,我的卧室成了“张××天地”,墙上、床头上、天花板上、窗户上贴满了他的肖像画。我常常在深夜里独自坐在窗前,静静地听他的歌。我喜欢听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更花了许多钱买他的录音带。我整天躺在磁带上过日子,学习成绩渐渐下滑,人也变得魂不守舍。但是,我没有回头。
日子很快过去了,我觉得应该找一种有效且快速的方法来表达我对他的崇拜之情了。于是,我用信件做武器,对他发起了“猛攻”。我把他唱过的歌曲的名字串起来编成小故事,把我对他的感觉及收到他回信的渴望全都写下来,每周一封信。
皇天不负有心人。4个月后,我终于捧到了回信。想想自己在家与邮局间留下的数不清的脚印,我流下了如愿以偿的眼泪。我满怀希望,手颤抖着,慢慢展开信纸。呀!那封信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我的头上。这是真的吗?一张雪白的纸上只有5行歪歪斜斜的字,内容是感谢我的支持,他很忙,以后尽量别要求回信。我迷惑了,难道这就是他对待崇拜者的态度吗?我无法相信,可又不得不信,白纸黑字的签名我再熟悉不过了。
一页薄薄的信纸带走了我无尽的梦。我一夜之间烧掉了写给他的所有信件的底稿。面对底稿上那一个个工工整整的繁体字,我不禁泪流满面——为了能让他看懂我的信,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字典写上了繁体,而我的耕耘所收到的只是一颗被虫蛀过的种子。我将他的回信压在了玻璃板下,望着这封令我憧憬着,希望着,而又使我极其失望的信,我想起了“见字如见人”这句话……
浪子回头金不换。我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之中。后来,我从一些报纸和杂志上看到了关于他的几篇“花边”报道,我更加失望了。但是我并不后悔因为追星而浪费的那些时间,因为这段经历使我真正明白了那些明星的分量和盲目追星的后果。那些明星,有些不过只是一张美丽的面孔而已,你很容易看到他们的外在美,却很难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前,我追星只是为了那一点精神和情感上的寄托,而今我再也不以明星为寄托了。
黑夜来临,我坐在窗前,望着天空的星星。与以前不同,那些外表闪光却令人捉摸不定的星星,离我越来越远了……
小作者围绕题目中的“曾经”展开自己的“追星”经历,把自己“追星”的原因(喜欢他的超凡脱俗和富有磁性的声音)、过程(买肖像画、买录音带、写信)、结果(换来一纸的冷漠)、危害(魂不守舍、成绩下滑)和最后的感悟,真真切切地表现了出来,令人信服。特别其中关于“繁体字”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作者的执著真情,让人感动,也从侧面烘托出情节的真实感。全文以语义双关的“星星”贯穿,首尾呼应,富有整体感。
以下再列举两段,供同学们参考:
段一:不要把敬仰与崇拜混为一谈,敬仰与崇拜是两码事。敬仰是尊敬、爱戴、信仰的集合体,敬仰是清醒的、有理智的表现,敬仰者完全能够自己把握住自己。崇拜则不同,崇拜是一种盲目、狂热、迷信的追捧,崇拜者会失去自我、不能自已。
段二: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庸庸碌碌的动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尊敬、爱戴的民族,是浑浑噩噩的奴隶之帮。所以,请记住一句话:敬仰使人明智,崇拜使人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