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失的秘玺》 周寻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1 年3 月版 定价:24.80 元
它们有关于源头,有关于生和死,有关于我们自身的爱恨情仇。而作者是清醒的。他冷静地拿起历史的解剖刀,逐一地解构它们。自然,小说也就沾染了历史的沉重感。
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小说。作者用20万字,架构起一座让我们在长久的迷幻中依然能感触到文化血脉在创伤中嬗变的历史迷宫。它们有关于源头,有关于生和死,有关于我们自身的爱恨情仇。而作者是清醒的。他冷静地拿起历史的解剖刀,逐一地解构它们。自然,小说也就沾染了历史的沉重感。
《消失的秘玺》不是一部纯文学小说,却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了纯文学小说要表达的人文主义关怀和进行了深刻的道德理论探讨。这或许就是作者的初衷。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理解这部通俗意义上的悬疑小说,我们不得不先把目光放在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身上。齐主任——从作者匠心独具的某种用意上来看,可以说是戚夫人的化身,她这个化身跨越了两千年之久,穿越了星云般的往事和纷杂的历史尘埃后,组装好她四分五裂的肢体,从无比的仇恨和愤怒中站起来,踏上了她充满血腥的复仇之路。
小说对我们一向敬重的历史和文化不断地做着各种巧妙的嘲笑。
先解构,后嘲笑。
为什么要嘲笑?
首先我们看到,小说在讲故事时用了很大的心思,故事讲得很精彩,一波三折,悬念不断。但当我们完全被故事吸引时,小说的作者却捂着嘴巴在一旁偷笑,他狡黠地已经解构了文化和历史,不动声色地把他的意图揉进了故事里,于是,我们被他领着在荒山的墓地里深一脚浅一脚不停地兜着圈子,当我们被四下里诡谲的暗影刺激得不断发出一声声尖叫时,作者却停下了脚步。我们发现,我们已经在他的带领下,不自觉中迷了路,作者这时却不慌不忙地把手指向了他努力想让我们看到的风景。
墓地里能有什么风景可看呢?
但当我们循着他的手指看去时,只要我们不要一味地盯着他的手指头看,我们就会被他指着的某个面目模糊之处猝不及防地吓一大跳,却无法再惊叫得出来。
因为,我们心头潮水般涌起的悲伤取代了原先恐惧的快感。这正是小说《消失的秘玺》让人震撼之处。
那么,我们在小说作者的指引之下,究竟看到了什么?历史和文化,在被史学家饱蘸了充满意外的墨汁后,写好风干了收藏在故纸堆里,当我们若干年后扒出来看时,认定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其实,几千年来历史和文化一直在掩面哭泣。在《消失的秘玺》中,作者最先想要表达的就是,在文化或者伪文化羞答答的包装下,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历史掩盖下的真实。包括在我们也成为历史之后。这真是一起让人沮丧的罗生门事件。其实非但是历史,就连我们自身认为真实的一切,也是如此的虚幻不实。当我们的思想也被墓地的冷风吹散晾干之后,一切便没有了现在,也没有过去。
前面提到罗生门,说起了电影,不由得想说一说前些日子那部姜文的电影新作——《让子弹飞》。
一个是1920年的鹅城,一个是现代意义上的荒远的山村。同样性质的一群人,同样逼仄的空间。貌合神离的人物错位。紧张的对抗。疯狂的复仇。矛盾升级。毁灭。鲜血。死亡。别离。
然后由我们来伤别离。两者引发的观者的伤感,在精细程度上也有着巧妙的类似。此外,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刻意经营了一个迷人的开场,和一个同样伤感的结局。电影解构的是善与恶,官和贼,强盗和义士,小说解构的是历史和现实,邪恶和无辜,善良和堕落。类似的地方很多,不类似的地方也很多。但它们一起打动了我们。因为我们都在不自由地戴着镣铐跳舞,渴望着自由空灵的舞蹈,而我们的灵魂在它们善意的指引下悄然触及了黑白键上最敏感的那个乐符。生命的灵妙便一触而发。电影的最后,张麻子目送那辆载着老三的火车消失在漫天夕阳里,黄四郎象征着的精神符号只空挂着一顶汤师爷留下的衣帽。小说的最后,层层迷雾消散殆尽,周寻在清溪村里留下来,盖了一所学校,学校在不断扩大,他在等待着吴小冉最后的归来。
这是电影和小说留给我们的最后的希望。
当你自己读完这部小说,你也许会有比这更好的读解。无论如何,让我们感谢作者,感谢他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如此优秀的小说,让我们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惊险之旅后,还能枕着书香沉沉睡去,并在制造出一个只有爱没有恨的美好梦境后,在梦中舒心地展颜欢笑。
它们有关于源头,有关于生和死,有关于我们自身的爱恨情仇。而作者是清醒的。他冷静地拿起历史的解剖刀,逐一地解构它们。自然,小说也就沾染了历史的沉重感。
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小说。作者用20万字,架构起一座让我们在长久的迷幻中依然能感触到文化血脉在创伤中嬗变的历史迷宫。它们有关于源头,有关于生和死,有关于我们自身的爱恨情仇。而作者是清醒的。他冷静地拿起历史的解剖刀,逐一地解构它们。自然,小说也就沾染了历史的沉重感。
《消失的秘玺》不是一部纯文学小说,却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了纯文学小说要表达的人文主义关怀和进行了深刻的道德理论探讨。这或许就是作者的初衷。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理解这部通俗意义上的悬疑小说,我们不得不先把目光放在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身上。齐主任——从作者匠心独具的某种用意上来看,可以说是戚夫人的化身,她这个化身跨越了两千年之久,穿越了星云般的往事和纷杂的历史尘埃后,组装好她四分五裂的肢体,从无比的仇恨和愤怒中站起来,踏上了她充满血腥的复仇之路。
小说对我们一向敬重的历史和文化不断地做着各种巧妙的嘲笑。
先解构,后嘲笑。
为什么要嘲笑?
首先我们看到,小说在讲故事时用了很大的心思,故事讲得很精彩,一波三折,悬念不断。但当我们完全被故事吸引时,小说的作者却捂着嘴巴在一旁偷笑,他狡黠地已经解构了文化和历史,不动声色地把他的意图揉进了故事里,于是,我们被他领着在荒山的墓地里深一脚浅一脚不停地兜着圈子,当我们被四下里诡谲的暗影刺激得不断发出一声声尖叫时,作者却停下了脚步。我们发现,我们已经在他的带领下,不自觉中迷了路,作者这时却不慌不忙地把手指向了他努力想让我们看到的风景。
墓地里能有什么风景可看呢?
但当我们循着他的手指看去时,只要我们不要一味地盯着他的手指头看,我们就会被他指着的某个面目模糊之处猝不及防地吓一大跳,却无法再惊叫得出来。
因为,我们心头潮水般涌起的悲伤取代了原先恐惧的快感。这正是小说《消失的秘玺》让人震撼之处。
那么,我们在小说作者的指引之下,究竟看到了什么?历史和文化,在被史学家饱蘸了充满意外的墨汁后,写好风干了收藏在故纸堆里,当我们若干年后扒出来看时,认定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其实,几千年来历史和文化一直在掩面哭泣。在《消失的秘玺》中,作者最先想要表达的就是,在文化或者伪文化羞答答的包装下,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历史掩盖下的真实。包括在我们也成为历史之后。这真是一起让人沮丧的罗生门事件。其实非但是历史,就连我们自身认为真实的一切,也是如此的虚幻不实。当我们的思想也被墓地的冷风吹散晾干之后,一切便没有了现在,也没有过去。
前面提到罗生门,说起了电影,不由得想说一说前些日子那部姜文的电影新作——《让子弹飞》。
一个是1920年的鹅城,一个是现代意义上的荒远的山村。同样性质的一群人,同样逼仄的空间。貌合神离的人物错位。紧张的对抗。疯狂的复仇。矛盾升级。毁灭。鲜血。死亡。别离。
然后由我们来伤别离。两者引发的观者的伤感,在精细程度上也有着巧妙的类似。此外,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刻意经营了一个迷人的开场,和一个同样伤感的结局。电影解构的是善与恶,官和贼,强盗和义士,小说解构的是历史和现实,邪恶和无辜,善良和堕落。类似的地方很多,不类似的地方也很多。但它们一起打动了我们。因为我们都在不自由地戴着镣铐跳舞,渴望着自由空灵的舞蹈,而我们的灵魂在它们善意的指引下悄然触及了黑白键上最敏感的那个乐符。生命的灵妙便一触而发。电影的最后,张麻子目送那辆载着老三的火车消失在漫天夕阳里,黄四郎象征着的精神符号只空挂着一顶汤师爷留下的衣帽。小说的最后,层层迷雾消散殆尽,周寻在清溪村里留下来,盖了一所学校,学校在不断扩大,他在等待着吴小冉最后的归来。
这是电影和小说留给我们的最后的希望。
当你自己读完这部小说,你也许会有比这更好的读解。无论如何,让我们感谢作者,感谢他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如此优秀的小说,让我们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惊险之旅后,还能枕着书香沉沉睡去,并在制造出一个只有爱没有恨的美好梦境后,在梦中舒心地展颜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