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是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重要内容,既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素养的重要手段,又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素养的重要体现。本期研讨全国各地的一线体育教师深入交流,共享经验,对教师在今后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一、分析课堂中的外在表现,明确目标达成助力点
交往与合作是学生对特定的内容、目标、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相互帮助得以完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中,交往与合作的外在表现有很多形式,表现在大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表现,既勇于展示自己又乐于帮助别人等多个方面;同时在规则引导下,课堂氛围融洽,师生、生生互动良好,学生学练秩序井然,每一个参加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潜力,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习进度更快,彼此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善于合作的种种表现,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提高参与程度,促进运动参与目标的达成;课堂氛围浓厚,学习效率提高,有利于技术技能的形成;愿意帮助同伴,在相互帮助和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提高练习的频率、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通过教师实时的鼓励,增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的信任和感情,促进了融洽和谐的学生关系,有利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
二、精心设计练习方法,科学组织实施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大部分是群体活动,需要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面对这种“需求”,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人而异、因组而异、因班而异,根据学段、学情的不同,设计互看、互纠、互帮、互助、互议、互评,组内竞争、组组竞争等多种形式,合理运用分组、竞赛教学、保护与帮助等;要注意合作与对抗并存,离开了竞争与对抗,体育合作学习的意义将会淡化或减弱。
交往与合作来源于主观的真实存在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合作学习情境,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理运用比赛,在技术、战术和心理品质的较量中,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将团队精神融入教学过程,按照合作的难度分层、分组教学,设置难易程度不一的合作练习,引领学生不断尝试、体验,使学生获得个人满足和团队合作的愉快感;加强交流,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相互鼓励,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创新氛围;合理评价,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彼此认识对方的弱项和缺点,争取共同进步。
三、提升交往与合作能力,助力教學目标达成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是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设计与策略上下功夫,根据不同课型、学情差异等进行有机的分组、分层、合作探究,才能为更好地达成目标服务。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善于把握时机,在规则允许情况下,灵活控制,敢于放手,发挥学生“天性”与创新意识,注重细节,以生为本,适时进行评价与激励;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往的机会,让学生尽量利用合作来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升交往与合作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学生说错了,尽量只指正、不批评。要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在意见不同时,要懂得思考与判断。在分组竞赛时,对输的小组,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要相互指责,要告诉学生,谁做得不好,小组内相互分析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彼此指责与埋怨;另外,提升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还可以延伸至课外时间,布置合作性质的体育作业,如课后双人跳绳、篮球传接球、排球相互垫球等课后练习,提升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可以提升合作与交往能力,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采用“问计于生”的方法,让学生敢于与教师交流,通过交流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更积极地与同学和教师合作,让学生被看到、被认可、被提升,加强内驱……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教师的干预和指导,合作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有效,从而促进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课堂提升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开放包容的人际关系,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
——罗兆杰(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军小学,266404)
一、分析课堂中的外在表现,明确目标达成助力点
交往与合作是学生对特定的内容、目标、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相互帮助得以完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中,交往与合作的外在表现有很多形式,表现在大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表现,既勇于展示自己又乐于帮助别人等多个方面;同时在规则引导下,课堂氛围融洽,师生、生生互动良好,学生学练秩序井然,每一个参加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潜力,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习进度更快,彼此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善于合作的种种表现,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提高参与程度,促进运动参与目标的达成;课堂氛围浓厚,学习效率提高,有利于技术技能的形成;愿意帮助同伴,在相互帮助和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提高练习的频率、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通过教师实时的鼓励,增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的信任和感情,促进了融洽和谐的学生关系,有利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
二、精心设计练习方法,科学组织实施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大部分是群体活动,需要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面对这种“需求”,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人而异、因组而异、因班而异,根据学段、学情的不同,设计互看、互纠、互帮、互助、互议、互评,组内竞争、组组竞争等多种形式,合理运用分组、竞赛教学、保护与帮助等;要注意合作与对抗并存,离开了竞争与对抗,体育合作学习的意义将会淡化或减弱。
交往与合作来源于主观的真实存在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合作学习情境,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理运用比赛,在技术、战术和心理品质的较量中,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将团队精神融入教学过程,按照合作的难度分层、分组教学,设置难易程度不一的合作练习,引领学生不断尝试、体验,使学生获得个人满足和团队合作的愉快感;加强交流,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相互鼓励,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创新氛围;合理评价,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彼此认识对方的弱项和缺点,争取共同进步。
三、提升交往与合作能力,助力教學目标达成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是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设计与策略上下功夫,根据不同课型、学情差异等进行有机的分组、分层、合作探究,才能为更好地达成目标服务。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善于把握时机,在规则允许情况下,灵活控制,敢于放手,发挥学生“天性”与创新意识,注重细节,以生为本,适时进行评价与激励;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往的机会,让学生尽量利用合作来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升交往与合作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学生说错了,尽量只指正、不批评。要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在意见不同时,要懂得思考与判断。在分组竞赛时,对输的小组,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要相互指责,要告诉学生,谁做得不好,小组内相互分析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彼此指责与埋怨;另外,提升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还可以延伸至课外时间,布置合作性质的体育作业,如课后双人跳绳、篮球传接球、排球相互垫球等课后练习,提升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可以提升合作与交往能力,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采用“问计于生”的方法,让学生敢于与教师交流,通过交流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更积极地与同学和教师合作,让学生被看到、被认可、被提升,加强内驱……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教师的干预和指导,合作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有效,从而促进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课堂提升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开放包容的人际关系,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
——罗兆杰(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军小学,26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