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白在浓墨重彩的唐诗时代,挥着衣袖大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但热闹是他的,热闹里有的是寂寞的人。公元759年,一生坎坷饱尝忧患的杜甫开始了他“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流浪生活,公元768年,在这个垂垂老者漂泊荆湘一带,舟经岳阳时作了“盛唐五律第一”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这首著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借鉴、学习,从而让学生觅得习作之韵。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习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207
一、妙不可言的写景顺序
提起景物描写的顺序,我们往往会想到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种。时间顺序是指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按照一定的时间段依次写出其景物的不同变化,以表现其丰富多姿。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或者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学生们在写写景作文的时候,基本能掌握这两种写作顺序,但都过于千篇一律,难出新意。比如时间顺序,要么春、夏、秋、冬否则就是晨、午、暮、夜。又如空间顺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
细读杜甫的《登岳阳楼》,今昔对照,不仅将时空领域进行交错,还进行了无限的扩大,有大处着笔,吐纳天地之势。“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在叙事写景中行文,当昔日耳闻的烟波浩淼,浩浩汤汤的洞庭湖真的出现在诗人眼前时,他怎么还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多年夙愿如今终得所偿,这时任谁也该欢呼雀跃,心潮澎湃。范仲淹登楼之作《岳阳楼记》把洞庭一湖写得是何等大气磅礴,喜悦、豪情溢于言表。而此时已是垂暮之年的杜甫颤微微地登上岳阳楼,面对浩瀚的洞庭湖,更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再加上种种生活的磨难,更是无限悲凉。从“昔”到“今”这个时间的横坐标之间,不变的是这伟大的自然,改变的是诗人自己,他已由“昔”日雄心壮志的少年变成“今”朝似乎“穷途末路”的孤老头了。可以说诗人笔下一“昔”一“今”的时间跨度却是道不尽的一把辛酸泪啊!
二、精准地抓住景物特点
现在很多小学生进行写景描写,景物特点很不鲜明。让人读罢觉得泰山、华山、黄山、庐山,唯高矣,别无他异;太湖、鄱阳湖、洪泽湖、洞庭湖,唯水而已,大同小异。越是写大景,越是难以下笔,追根溯源,是不知用何种写法在写景中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在《登岳阳楼》中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作者摒弃了细节描写和景物的组合,而是虚实交错,从 视觉、感觉和想象,多角度地构建了一个境界广阔、气魄宏大的意象!一个“坼”吴楚,一个“浮”乾坤,宽阔无比的洞庭湖好像以湖为界将吴楚两国分隔开来,整个乾坤好像无休止地飘浮在洞庭湖上面似的。这也是诗人将眼前景和胸中情于心灵深处融会成的咏叹洞庭的千古绝唱。诗人描写的是实景却显空灵,在一种虚幻缥缈中,从古到今,戎马关山的一切就铁马冰河地闯进你的心里。这种独特的意境创造,既成就于杜甫精深的思想,博大的胸襟更蕴含着诗人在那個时代独特深厚的个人感受,这汪洞庭湖水似飘浮着日月星辰,不也正飘着诗人那漂浮无根的灵魂吗?“坼”“浮”两字的精妙更是让人称道,它锤炼的不仅是语言而且是诗人那颗历经艰辛的心。
三、让情赋予景灵魂
一篇写景的文章,是否能动人心弦,窃以为最主要的不是作者笔下的高山大川、星辰流云,而是在所有的细微末节中,看到他的红尘欢喜。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学生们的习作往往不得此法,或者平平淡淡将景物堆砌一番,即使有情感,大多是“某某地方真美啊!我真想再来一次!”或者“我爱……”之类的,强加给读者,让人如生吞一枚整鸡蛋一般,难以下咽。
纵观整首《登岳阳楼》,前四句诗人心中的情感淡淡流露,让它依附于眼前景。接下来,诗人仿佛不愿再这样婉约地抒情,心中那郁结多年的火山,一旦开了一个口,它便再也急不可待地爆发和喷涌。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儿孙满堂、承欢膝下的老人的幸福在杜甫的眼里可能就像那满天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及。他仿佛就像一只匍匐在天地间受了伤的野兽,孤独而绝望。浪迹天涯,匆匆数载,亲朋好友早已杳无消息,在碧波万顷中漂泊不定的是病老之躯,随身相伴的仅是一叶孤舟,这叶孤舟更为杜甫的晚年生活抹上了浓重的悲凉色彩。诗人将满腔的凄苦之情、悲怆之音,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里,颔颈两联,将广阔的天地展示了出来,可诗人的容身之处又是如此的狭小,“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大小相形,更见狭处之苦,阔境愈空,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杜甫的一生永远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虽自叹迟暮,但仍跳出了自己个人的情感圈子。“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当他孤苦漂泊亲朋远去的时候他没有“凭轩涕泗流”,当他疾病缠身孤舟相伴时他也没有“凭轩涕泗流”,但当他想到纷至沓来的国难时,他却“凭轩涕泗流”。为这个伤了他一辈子,苦了他一辈子的“国”,杜甫终于黯然神伤,凄然泪下。诗人笔触“孤舟”将思绪伸向遥远的关山,由家愁想到国难。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多年,但藩镇割据依然存在,兵哥戎马,民不聊生,国之动荡,岌岌可危。这时诗人的伤时伤世之情达到巅峰,终化作一串串泪珠儿。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才是文章的灵魂。自然界的意象、景物,原是人心情感的映射!愿学生们传承这样的文化力量,将所有的心绪沉淀下来,用心眼看世界,终成风景!
参考文献
[1]杨宁.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50+252.
[2]沈华英.小学古诗链接式阅读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73-75.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习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207
一、妙不可言的写景顺序
提起景物描写的顺序,我们往往会想到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种。时间顺序是指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按照一定的时间段依次写出其景物的不同变化,以表现其丰富多姿。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或者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学生们在写写景作文的时候,基本能掌握这两种写作顺序,但都过于千篇一律,难出新意。比如时间顺序,要么春、夏、秋、冬否则就是晨、午、暮、夜。又如空间顺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
细读杜甫的《登岳阳楼》,今昔对照,不仅将时空领域进行交错,还进行了无限的扩大,有大处着笔,吐纳天地之势。“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在叙事写景中行文,当昔日耳闻的烟波浩淼,浩浩汤汤的洞庭湖真的出现在诗人眼前时,他怎么还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多年夙愿如今终得所偿,这时任谁也该欢呼雀跃,心潮澎湃。范仲淹登楼之作《岳阳楼记》把洞庭一湖写得是何等大气磅礴,喜悦、豪情溢于言表。而此时已是垂暮之年的杜甫颤微微地登上岳阳楼,面对浩瀚的洞庭湖,更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再加上种种生活的磨难,更是无限悲凉。从“昔”到“今”这个时间的横坐标之间,不变的是这伟大的自然,改变的是诗人自己,他已由“昔”日雄心壮志的少年变成“今”朝似乎“穷途末路”的孤老头了。可以说诗人笔下一“昔”一“今”的时间跨度却是道不尽的一把辛酸泪啊!
二、精准地抓住景物特点
现在很多小学生进行写景描写,景物特点很不鲜明。让人读罢觉得泰山、华山、黄山、庐山,唯高矣,别无他异;太湖、鄱阳湖、洪泽湖、洞庭湖,唯水而已,大同小异。越是写大景,越是难以下笔,追根溯源,是不知用何种写法在写景中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在《登岳阳楼》中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作者摒弃了细节描写和景物的组合,而是虚实交错,从 视觉、感觉和想象,多角度地构建了一个境界广阔、气魄宏大的意象!一个“坼”吴楚,一个“浮”乾坤,宽阔无比的洞庭湖好像以湖为界将吴楚两国分隔开来,整个乾坤好像无休止地飘浮在洞庭湖上面似的。这也是诗人将眼前景和胸中情于心灵深处融会成的咏叹洞庭的千古绝唱。诗人描写的是实景却显空灵,在一种虚幻缥缈中,从古到今,戎马关山的一切就铁马冰河地闯进你的心里。这种独特的意境创造,既成就于杜甫精深的思想,博大的胸襟更蕴含着诗人在那個时代独特深厚的个人感受,这汪洞庭湖水似飘浮着日月星辰,不也正飘着诗人那漂浮无根的灵魂吗?“坼”“浮”两字的精妙更是让人称道,它锤炼的不仅是语言而且是诗人那颗历经艰辛的心。
三、让情赋予景灵魂
一篇写景的文章,是否能动人心弦,窃以为最主要的不是作者笔下的高山大川、星辰流云,而是在所有的细微末节中,看到他的红尘欢喜。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学生们的习作往往不得此法,或者平平淡淡将景物堆砌一番,即使有情感,大多是“某某地方真美啊!我真想再来一次!”或者“我爱……”之类的,强加给读者,让人如生吞一枚整鸡蛋一般,难以下咽。
纵观整首《登岳阳楼》,前四句诗人心中的情感淡淡流露,让它依附于眼前景。接下来,诗人仿佛不愿再这样婉约地抒情,心中那郁结多年的火山,一旦开了一个口,它便再也急不可待地爆发和喷涌。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儿孙满堂、承欢膝下的老人的幸福在杜甫的眼里可能就像那满天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及。他仿佛就像一只匍匐在天地间受了伤的野兽,孤独而绝望。浪迹天涯,匆匆数载,亲朋好友早已杳无消息,在碧波万顷中漂泊不定的是病老之躯,随身相伴的仅是一叶孤舟,这叶孤舟更为杜甫的晚年生活抹上了浓重的悲凉色彩。诗人将满腔的凄苦之情、悲怆之音,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里,颔颈两联,将广阔的天地展示了出来,可诗人的容身之处又是如此的狭小,“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大小相形,更见狭处之苦,阔境愈空,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杜甫的一生永远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虽自叹迟暮,但仍跳出了自己个人的情感圈子。“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当他孤苦漂泊亲朋远去的时候他没有“凭轩涕泗流”,当他疾病缠身孤舟相伴时他也没有“凭轩涕泗流”,但当他想到纷至沓来的国难时,他却“凭轩涕泗流”。为这个伤了他一辈子,苦了他一辈子的“国”,杜甫终于黯然神伤,凄然泪下。诗人笔触“孤舟”将思绪伸向遥远的关山,由家愁想到国难。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多年,但藩镇割据依然存在,兵哥戎马,民不聊生,国之动荡,岌岌可危。这时诗人的伤时伤世之情达到巅峰,终化作一串串泪珠儿。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才是文章的灵魂。自然界的意象、景物,原是人心情感的映射!愿学生们传承这样的文化力量,将所有的心绪沉淀下来,用心眼看世界,终成风景!
参考文献
[1]杨宁.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50+252.
[2]沈华英.小学古诗链接式阅读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