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议论文要想做到材料出色,除了材料选得出色,更要求材料析得漂亮。材料之于议论文是血是肉:材料析得好,那血肉就倍显光彩;析得不好则暗淡失色。那么,对于一则议论文材料,如何才能做到析得出众呢?语言大师老舍曾说:“说得多而冗不如说得精。”为文如此,析材亦如此,“精”才能体现为文之水准,“精”才能打动读者,使之折服。当然,这里所说的“精”应该包含很多,意义丰富,我想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精准
精准应是议论文材料分析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准确,才能有的放矢。材料分析得准确,首先要做到依托材料,依据材料,不能信马由缰,漫无边际,那样就会削弱表达的集中性。其次,一则材料可分析的角度应该不只一种,有时甚至角度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主题的指引下,挖掘契合主题的分析角度。只有如此,材料分析才能做到有理有据,作用凸现。否则,材料与分析会彼此偏歧,大大削弱材料的表现力。因此,学生要做到材料分析准确贴切,务必以写作主题为中心,写作主题是纲,抓住这个纲,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
二、精要
“要”即“关键”“要点”。一则材料大多经过复杂,关涉诸多,材料叙述时不需要面面俱到,要抓其关键,择其筋骨。材料分析时也应如此,只需要紧扣前面的材料,做到不蔓不枝,这里不需要牵涉太多意义不大的分析角度,导致节外生枝。请看以下经典论述: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以上两段分析材料寥寥数语,简明扼要,一点都没有拖泥带水。正可谓抓其“要”,显于“妙”。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点,这里的“精要”也有语言表达上“精练”的要求,分析时语言的表述一定要高度凝练,不能冗繁。内容上有“精要”的意识,但语言表达上做不到准确、洗练,依然是达不到要求的。
三、精辟
我想这应该是材料分析的最高层次的追求。“辟”即“深刻”。一则材料,主题要求相同,但分析时亦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或深或浅,或宽或窄。这就很能体现一个人是否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强的思辨能力。分析得一般,读来普普通通,味道不足;分析得深刻,往往让人拍案叫绝,惊叹于作者的睿智。让我们再来欣赏以下几段关于材料的论述分析。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苏轼《留侯论》)
其实布鲁诺不必付出生命,因为他超越了时代,所以必然得不到理解。但他就是要击碎那无知、丑恶、谎言。火刑架在他眼里便是无上的荣耀,他不会退缩,因为无论生死,他就是真理。涅槃之路上必是押上生命的赌注。(学生习作《涅磐之路》)
人生本就是苍苍然的虚幻,充满了变数与转折,那最初的梦想并不一定是人生的归宿。一尾焦尾就有作为一架名琴的使命,琴弦未紧,又如何能放弃。楚大夫的才情还有可提升的空间,生命中还存在虚无的空白,琐重的人生空白缚住了灵魂,又如何能安然栖身于汨罗江底,沉睡千年……(学生习作《未紧的琴弦》)
《留侯论》中针对张良接受黄石老人兵书这件事,苏轼一反世俗之看法,另辟蹊径;《涅磐之路》这篇文章中学生大胆地把英雄的生命看作真理之路上最大的赌注;而《未紧的琴弦》中作者一改众人对屈原爱国的称赞,认为这样做人生留下了极大的遗憾。这些都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论断,我们不得不折服于作者们那独到的目光和深邃的思想。这样分析读来之所以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我想“辟”的成分很多。基于此,甚至可以说“精辟”决定了文章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四、精明
用“精明”修饰文章显然是不合适的,这里所说的“精明”主要是我们在进行材料分析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取合适的方法。陆机在《文赋》中说:“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这里的“用心”应该包含为文之技巧。议论文材料的分析就应该讲究一点方法和技巧。材料分析时的方法一般有对比法、假设法、因果法、条件法……哪种方法能让分析更加灵便、更加透彻,材料不同应该是有一定差别的。选择得好,会使材料分析如虎添翼,增色许多的。
五、精美
精美主要体现在读者的阅读感受上,这里的“美”既体现在语言、形式上,也体现在思想、内容上。在前面达到“精准”“精要”“精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灵活地选择形式,或叙议分开,或夹叙夹议,或大段剖析,或小节说理。使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灵动之美,给人在阅读时以美的享受。刘永济先生在其《文心雕龙校释》的“前言”中亦指出:“盖论文之作,究与论政、叙事之文有异,必措词典丽,始能相称。”这里的“典丽”就是一种“美”,虽说这里好像只是针对“措词”而言,其实整体又何尝没有这样的要求呢?
议论文材料分析应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要多方面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只要做到以“精字当头”,兼顾“准确”“主要”“深刻”“美感”等诸多方面,何愁析得不好,析得不妙呢?
一、精准
精准应是议论文材料分析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准确,才能有的放矢。材料分析得准确,首先要做到依托材料,依据材料,不能信马由缰,漫无边际,那样就会削弱表达的集中性。其次,一则材料可分析的角度应该不只一种,有时甚至角度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主题的指引下,挖掘契合主题的分析角度。只有如此,材料分析才能做到有理有据,作用凸现。否则,材料与分析会彼此偏歧,大大削弱材料的表现力。因此,学生要做到材料分析准确贴切,务必以写作主题为中心,写作主题是纲,抓住这个纲,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
二、精要
“要”即“关键”“要点”。一则材料大多经过复杂,关涉诸多,材料叙述时不需要面面俱到,要抓其关键,择其筋骨。材料分析时也应如此,只需要紧扣前面的材料,做到不蔓不枝,这里不需要牵涉太多意义不大的分析角度,导致节外生枝。请看以下经典论述: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以上两段分析材料寥寥数语,简明扼要,一点都没有拖泥带水。正可谓抓其“要”,显于“妙”。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点,这里的“精要”也有语言表达上“精练”的要求,分析时语言的表述一定要高度凝练,不能冗繁。内容上有“精要”的意识,但语言表达上做不到准确、洗练,依然是达不到要求的。
三、精辟
我想这应该是材料分析的最高层次的追求。“辟”即“深刻”。一则材料,主题要求相同,但分析时亦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或深或浅,或宽或窄。这就很能体现一个人是否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强的思辨能力。分析得一般,读来普普通通,味道不足;分析得深刻,往往让人拍案叫绝,惊叹于作者的睿智。让我们再来欣赏以下几段关于材料的论述分析。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苏轼《留侯论》)
其实布鲁诺不必付出生命,因为他超越了时代,所以必然得不到理解。但他就是要击碎那无知、丑恶、谎言。火刑架在他眼里便是无上的荣耀,他不会退缩,因为无论生死,他就是真理。涅槃之路上必是押上生命的赌注。(学生习作《涅磐之路》)
人生本就是苍苍然的虚幻,充满了变数与转折,那最初的梦想并不一定是人生的归宿。一尾焦尾就有作为一架名琴的使命,琴弦未紧,又如何能放弃。楚大夫的才情还有可提升的空间,生命中还存在虚无的空白,琐重的人生空白缚住了灵魂,又如何能安然栖身于汨罗江底,沉睡千年……(学生习作《未紧的琴弦》)
《留侯论》中针对张良接受黄石老人兵书这件事,苏轼一反世俗之看法,另辟蹊径;《涅磐之路》这篇文章中学生大胆地把英雄的生命看作真理之路上最大的赌注;而《未紧的琴弦》中作者一改众人对屈原爱国的称赞,认为这样做人生留下了极大的遗憾。这些都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论断,我们不得不折服于作者们那独到的目光和深邃的思想。这样分析读来之所以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我想“辟”的成分很多。基于此,甚至可以说“精辟”决定了文章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四、精明
用“精明”修饰文章显然是不合适的,这里所说的“精明”主要是我们在进行材料分析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取合适的方法。陆机在《文赋》中说:“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这里的“用心”应该包含为文之技巧。议论文材料的分析就应该讲究一点方法和技巧。材料分析时的方法一般有对比法、假设法、因果法、条件法……哪种方法能让分析更加灵便、更加透彻,材料不同应该是有一定差别的。选择得好,会使材料分析如虎添翼,增色许多的。
五、精美
精美主要体现在读者的阅读感受上,这里的“美”既体现在语言、形式上,也体现在思想、内容上。在前面达到“精准”“精要”“精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灵活地选择形式,或叙议分开,或夹叙夹议,或大段剖析,或小节说理。使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灵动之美,给人在阅读时以美的享受。刘永济先生在其《文心雕龙校释》的“前言”中亦指出:“盖论文之作,究与论政、叙事之文有异,必措词典丽,始能相称。”这里的“典丽”就是一种“美”,虽说这里好像只是针对“措词”而言,其实整体又何尝没有这样的要求呢?
议论文材料分析应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要多方面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只要做到以“精字当头”,兼顾“准确”“主要”“深刻”“美感”等诸多方面,何愁析得不好,析得不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