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悲喜剧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夜,窗外传来几声细嫩的猫叫。
  披衣出来,见树丛下一黑一花两只仔猫紧紧相依,瑟瑟发抖。抱起,它们竟死死抓住我的衣服,再不松爪。细看,毛透湿,眼极大,极丑。于是我恻隐之心大动,抱回屋内,决计待明日天晴放出去,任它们的母亲来寻。
  我将猫儿放在空调旁用热风烘,又端来牛奶,俩猫食量颇大,一盆奶顷刻见底。吃饱烘干,它们便开始在屋内寻事,毫无做客的拘谨。各角落巡视完毕之后,黑的对地上的书产生了兴趣,一本《日本战后经济分析》,先用爪碰,又用鼻嗅,最后便动齿撕咬了。丈夫大惊,拎着猫颈使之与书分离,猫儿四只小爪在空中抓挠,一副极不情愿的小模样,可爱至极,使人想到这是一只爱读书的知识分子猫。花的则对垃圾口袋展开攻势,一通撕咬抓挠之后,顶着一脑袋西红柿皮扭进卧室。
  翌日,风和日丽,我准备将它们送出,却无论如何找不见猫的踪影。大约是听了要被送走的话,一只钻进床底下,一只藏进大衣柜,任你叫破嗓子,也不露面。丈夫说,这两只猫八成懂汉语,要不不会这样。傍晚,又下雨,二猫怏怏而出,爬上人的膝头,小心地窥探人的脸色,那眼神端的让人心动。
  于是我便将它们留下,取名为黑咪、花咪。于是它们成了两只懂汉语的日本猫。
  陆游老先生曾为猫而叹:“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那是旧社会的猫,毕竟远了,眼前的黑、花二猫尽管出身不太光彩明了,却是地地道道的现代猫,它们比陆老先生的猫进步了近千年。现在,很多商店都有宠物用品可供选购——牛肉、鸡肉、鱼肉做的猫粮、猫罐头一应俱全;维生素、纤维素按比例科学搭配;供猫儿睡卧的垫子,实用漂亮的猫厕,强力除臭灭菌的猫砂,猫用香波、护毛素,磨爪子的纸板,防蚤防蜱的颈圈,培养猫性情的各类音乐磁带……也就是说,只要有猫,转一趟商店,连吃的带用的全能配齐。
  黑、花二猫虽无上述装备,但嘴是绝对不亏的。留学生们课余多在饭店操刷碗行业,知我有猫,便常将生鱼片、炸大虾之类的剩饭用塑料袋兜了送来,且进门就喂,引得二猫心也野了,老盼人来。门铃一响,二猫便“嗖”地蹿到门边,等着。在外面被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留学生,到了我这儿,如进了“解放区”,跟人跟猫比着赛地说中国话,唯恐被人当成哑巴。二猫善解人意,常屁颠屁颠地追在人后,用身子蹭人的腿。它们也常被留学生们借走,玩个一天半天再送回来。回来的猫咪们总是挺着滚圆的肚子。有一次,留学生们开忘年会,将二猫弄去助兴。它们回来时竟是一嘴啤酒沫子,走路也如日本人一样,四条腿抡开内八字……
  好景不长,转眼归期在即。在收拾行李的同时,二猫的出路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学生们没有谁能担起抚养责任,上课、打工,闲暇有限,与猫玩一会儿可以,长期饲养困难;日本人则别有想法:“啊,杂种啊……”——东洋人对“种”的要求过于认真,家庭饲养的猫狗都有“血统书”,保护得比自家的身份证都仔细,谁也不会为两只拾来的野种伤神。
  久无良策时有人告诉我,此事可以与日本弃猫防止委员会联系,怎么说也是他们该管的事儿。很快查到了“委员会”的电话号码,拨通,对方问了我的地址、电话、姓名、职业,问了猫的年龄、毛色、性别、品种,接着“委员会”让我不必着急,说这事不属他们直接管,但爱猫是大家的事,绝不能看着与人最亲近的小动物流落街头,他们会积极帮我寻找养主。他们还叮嘱我,不许不负责任地将二猫随便抛弃——日本昭和四十八年(1973年)十月颁布了一条法律:对于猫,人类有饲养的责任和义务,因某种原因不能抚养则必须与日本弃猫防止委员会相商,私自弃猫者,罚款38万日元,并记录在案。我懵懵懂懂地放下电话,半晌方悟出,此举实欠考虑,祸耶福耶难下论断。
  自此,时有“委员会”的电话打来,不是提供收养二猫的人家,而是来询问猫们是否健在,想必是好不容易抓住一个自投罗网的倒霉蛋,且抓外国人比抓本国人更有“意趣”。苦了我,铁鞋踏破,难寻养猫人。
  半个月过去,仍未替猫寻到新主。二猫在家里照吃照睡,照样翻腾跳跃,全然不知分离即将来临。
  行李已寄往国内,飞机票已拿到手,只剩下拍屁股走人时,来了两个留学生收猫代表,孙君与周君。这两位博士受与二猫有过交情的中国人之托,下了最后决心,一人收养一只猫,孙黑,周花。看俩博士那毅然决然的劲头,直让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丈夫于心不忍,说博士们的课业已然很重,收养小猫的决定过于轻率,他转嫁一只猫就是转嫁一份责任,转嫁数十万元罚款,这事万万使不得。



  恰巧,朋友木村君自新潟来送行。木村是株式会社的头儿,有钱,一进门便一眼相中黑咪,说黑咪是商人的吉祥物,可招财进宝,想将黑咪带走。在场人员全体力争,说二猫乃一母所生,骨肉断断不可分离,要黑猫必须搭配花猫,有爱屋及乌之说便有爱猫及猫之举。木村虽极不情愿,但在众人压力之下也奈何不得。
  于是,在那个太阳明晃晃的下午,二猫被装上汽车,奔向了新潟的新家。
  我们一家人来到成田机场,即将离开日本之时,满心挂念的唯有两只猫。在候机楼,丈夫给木村打了个电话,问询二猫情况。对方说:“好着呢,能吃能闹,就是太野,不聽调教。”
  丈夫对着电话大声喊:“它们不懂日语!”
  (桑 榆摘自江西人民出版社《我爱这热闹的生活》一书,张伯涛图)
其他文献
二十五岁以前,朱元璋对生活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饥饿。未来的太祖皇帝早年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能痛痛快快地吃一顿饱饭。这是大元帝国多数农民的景况。不只大元如此,几千年的王朝时期,这片土地一直是一只巨大的、空荡荡的胃。  贫穷从来不是好事。贫穷会遮蔽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会禁锢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贫穷会剥夺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人在自然、神灵和权力面前自觉软弱,卑
期刊
在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议,男性60岁和女性55岁的退休年龄已经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人口正在老龄化,这将导致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这种观点我是支持的,因为退休人口的基数实在太大。数据显示,到2018年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就已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1.9%。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49亿,占总人口的17.9%。而且,中国60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15岁以下人口。  就个体来说
期刊
当我漫步穿过收割后的田野,  只见再生的草茬一片茫茫,  它宁静地躺着,像带露的茅屋,  通向花园的路也已荒凉。  当我沿着小径走进花园,  听见枯草断蓬丛间  传来一阵阵凄清的鸟鸣,  比任何哀歌都动人心弦。  花园墙边有一棵光秃的树,  弥留的孤叶早已枯黄,  它准是被我的意念所惊扰,  轻轻飘落,发出窸窣声响。  我没有在花园里走得很远,  我从残花败叶里  采来一束淡蓝色的秋菊,  把它重
期刊
阿根廷动画短片《雇佣人生》描绘了一个人人皆是工具人的世界:清晨7点15分,闹铃大作,伴随着一声叹息,主人公起床,开始千篇一律的一天。他家里的灯、镜子、桌椅、衣帽架,通勤路上的交通工具、红绿灯,办公大楼的大门、电梯,都是由人承担和构成的——比如,红灯先生和绿灯先生被挂在交通灯杆上,亮红灯时,红灯先生敞开外套,露出红衣;需要转绿灯时,绿灯先生敞开外套。  主人公自己也是一件工具:他是一块地垫,被人踩在
期刊
有人曾在读了海子的诗歌《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后,突然问道:“为什么姐姐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结构里有那么重要的位置?”  这是一个好问题。  确实,除了母亲、父亲,姐姐是最常出现在抒情类文艺作品中的家庭成员了。弟弟一般不会被作为抒情对象,而哥哥、妹妹一旦作为抒情对象,往往已是恋人的代称。  在平辈亲属中,只有姐姐能在角色的原始意义上成为最自然的抒情对象,这揭示着,“姐姐”这个词,在心理上具有某种特殊
期刊
在《小王子》一书中,有一段写到小王子在沙漠中寻找水源,他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发现月光下的沙漠非常美丽。小王子说:“沙漠美丽是因为在某个地方隐藏着一口水井。”  人类也是一样,表面上看不到的“水井”隐藏在心灵的某处,人们就会变得美丽。但是,这跟隐匿在心中无法对别人言说的秘密是完全不同的。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拥有一个“神圣的地方”,它会跟随年龄一起成长。这里不允许其他任何人,包括亲人、恋人等进入。不
期刊
婚姻升级的代价  198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的陈一筠启程前往加州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这次出国,陈一筠是奔着全新的领域去的。老师费孝通建议她进入婚姻家庭的研究领域。“他讲道,家庭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组织,全球化也好,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也好,任何一种浪潮之下,社会的基础都是家庭。”  陈一筠把1980年视作中国婚姻现代化的分界点。  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头30年,婚姻呈现出超稳定的状态。但
期刊
2005年,我博士毕业后,入职南方一所极为普通的二本院校——广东F学院,当了一名教师。  在大众化教育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其中只有少数人能进入重点大学,更多的则走进数量庞大的普通二本院校。  就我所教的几千名学生来看,他们大多出身平凡,要么来自不知名的乡村,要么从毫不起眼的城镇走出,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下岗的父亲,和当下学霸们“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
期刊
我家老大,有“恋车情结”。  小時候,当玩伴以零用钱买糖果饼干解馋时,他却悉数花在玩具小汽车上。年龄稍大,他闲来无事便伫立路边,眼睛骨碌碌地随着川流不息的车子打转,认牌子、认车型。上了中学,订阅汽车杂志,翻来覆去地看,看得几乎连眼珠也镶嵌进书页了。平时金口难开,可话题一触及汽车,他便眉飞色舞,如数家珍。  负笈国外后,每封家书、每通电话,提的都是同一个要求:他想买车,让他买车。洋洋洒洒地列举买车的
期刊
张光宇上海美影厂的“外来和尚”  1956年,张光宇搬进王世襄在北京朝阳门内芳嘉园的家里。那时的张光宇已经步入其50年漫长艺术生涯的晚期。他民国时期画过漫画,做过装饰艺术,办过出版社和印刷厂,写了中国第一本现代设计著作。1949年后,他从香港来到北京,任中央美术学院图案装饰美术系主任。  1959年,一封来信改变了张光宇在芳嘉园的生活。信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下文简称“上海美影厂”)厂长特伟邀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