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辛弃疾以豪放词著称于世,这些词多是反映他炙热的爱国思想和慷慨激昂的斗志。但是辛弃疾居于江西农村时也创作了一些优秀的乡村田园词,以多彩的画笔描绘农村的景致与农民的生活,内容率真不琢,顺口成章。而且他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范围,提高了词的地位,推动了南宋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辛弃疾; 乡村田园词;白词入话;以诗为词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他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伟大的豪放派代表人物,后人将其与苏轼并成为“苏辛”。但是世人大多关注的是他的豪放雄伟之词,其实辛弃疾还作有一定数量乡村田园词,据顾京之先生的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1]相对于他的豪放词,这些词清新自然,节奏明快,轻拢慢捻中宛若别具一格的优美和声,在乡村田园诗词历史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乡村田园词的发展渊源及辛弃疾对其的继承与发展
(一)乡村田园诗词的发展渊源
田园是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滥觞于《诗经》,从《七月》到《莆田》、《大田》等,都是反映农事的诗歌。到东晋陶渊明开宗立派,“他最先揭示出乡村田园词带给人们的审美喜悦,首次发掘出乡村田园对于士大夫文人特有的精神家园意义”。[2]至唐代,王维、孟浩然以“语淡而味终不薄”[3]的创作主张使乡村田园诗创作更胜一筹。发展至宋而又有所创新,苏轼打破绮靡艳丽的藩篱,创作了一些以农村田园生活为主的新词章。到南宋,辛弃疾在前人乡村田园词词风的基础上,用白描的手法描摹乡村景致与生活。
(二)辛弃疾对乡村田园词的继承与发展
上述我们讲到乡村田园词的发展历程,陶渊明的乡村田园诗为其开立了派别,辛弃疾在理解陶诗的基础上能够别出心裁,将田园词增加了更多的元素。袁行霈先生曾总结辛词与陶诗的关系:“辛词有的是全词隐括陶的某一作品;有的是明引陶的诗句、文句;有的诗暗用陶的典故;有的是借用陶的意境。”[4]如辛词《贺新郎》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正是多年隐居在上饶、带湖一带,使辛弃疾对农村田园有了更深、更细致入微的观察,思如泉涌写出了许多动人的篇章。而陶写田园诗,集中于抒发闲适的心情以及自己躬耕垄亩的生活,主要着眼点在于自己“复得返自然”后的愉悦心情。而辛弃疾突破自身的描写,也多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抒发他们的悲欢离合。
除受陶诗影响之外,辛词还受到杜甫诗歌的影响。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檐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实已点出了与杜诗的渊源关系。[5]例如辛词颇负盛名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关注家庭生活,刻画了一家五口的劳动生活画面,其乐融融,富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一句“茅檐低小”即化用了杜甫的“熟知茅檐绝低小”。
在宋代出现 “以诗为词”“以词为诗”的现象。关于唐宋词与诗的离合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初唐至中唐,词变于诗,诗词混合;二是晚唐五代,词体独立,词别于诗;三是北宋,词体转型,诗词初步融合;四是南宋,词的诗化,诗词深度融合。”[6]那么在“诗词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田园词增加了更多的元素。一方面田园词受着诗的影响,另一方面“以词为诗”也成为一种趋势。北宋田园词的发展得到了诗歌的助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是宋代田园诗词创作从“以诗为词”向“以词为诗”转换的关键人物。辛弃疾是南宋最为著名的田园词人,他继承苏轼的词风又有所发展。在他的田园词中也体现了“以词为诗”的特色。如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句“明月别枝惊鹊”,即化用苏轼《次韵蒋景叔诗》“月明惊鹊未安枝”。乡村田园词成熟于苏轼,兴盛于辛弃疾,并且多方面的丰富了田园词,扩大了它的表现领域及表现手法。
二、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一)白描写景,白话入词
辛弃疾以“豪放词”著稱,而且词中大量引用典故,刘克庄这样评价过辛词:“近岁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那么对于辛弃疾引用典故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是我们联系辛词内容就会发现,他所引用的典故是和自己的个人遭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他的乡村田园词中,大量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可以传神地描绘出一幅山水田园图,或者是农村风貌图。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用简单的几个意象: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鵲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等等,大笔勾勒出一幅夏夜的山村风光。而且语言明朗清晰,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再如他的一首《丑奴儿近》:“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这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就是这种长期生活于乡村的经历,使他在思想感情上更加的接近农村,词的风格也逐渐转变为清新自然。
浅白如口语的白话语言深得陶渊明的口语化的真谛,并且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自己的词作中,如《武陵春》一词:“走去走来三百里,五口以为期。六日归来己是疑,应是望多时。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全词无雕琢之语,虽以白话入词,但把那种想急切见到恋人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写的极为传神。
(二)注重意境,引人入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辛弃疾在田园词中所呈现的境界是一种绘画美,将现实之景融于字里行间,使辛词异彩纷呈,并且能给人一种清新舒畅之感。 辛词对田园乡村的描写首先在自然景物上,通过自然之景将他在田园中的心境淋漓尽致的表現出来。如《鹧鸪天·代人赋_》:“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这首词描述了初春乍暖还寒时候的农村风光。上片写了桑树、蚕种、黄犊、暮鸦等意象,一幅动态的农村自然景观便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后使读者身临其境,余味绵绵。下片写暮色中的远山、小路、酒家、荠菜花,这几句不仅写实,而且道出了生活中的一些哲理。辛词的意境特征表现在将画面与诗情、哲理结合起来,在给人以绘画美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哲思。
乡村田园词作为辛集中一株株卓秀的奇葩是植根于农村这片沃土当中的,他在农村的这段经历为他谱写了这些锦秀华章。而且作为南宋词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辛弃疾不仅将豪放词提高到了一个境界,也使乡村田园词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乡村田园词发展史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
注释:
[1]周晴《苏轼、辛弃疾农村词浅议》 [A]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83
[2]王兆鹏,尚永亮《唐宋词分类选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页
[3]沈德潜《唐诗别裁》
[4]袁行霈《陶渊明与辛弃疾》,载《陶渊明研究》,[S]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5]刘蔚《“以诗为词”与“以词为诗”—论宋代田园诗词的破体现象》社会科学[A].2007第7期
[6]王兆鹏: 《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A].2005年第 1 期
参考文献:
[1]周晴 《苏轼、辛弃疾农村词浅议》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83
[2]王兆鹏.尚永亮《唐宋词分类选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157页
[3]袁行霈 《陶淵明与辛弃疾》,载《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4]袁行霈 《陶渊明与辛弃疾》,载《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5][6]刘蔚《“以诗为词”与“以词为诗”—论宋代田园诗词的破体现象》社会科学.2007第7期
[7]王兆鹏: 《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 1 期
【关键词】:辛弃疾; 乡村田园词;白词入话;以诗为词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他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伟大的豪放派代表人物,后人将其与苏轼并成为“苏辛”。但是世人大多关注的是他的豪放雄伟之词,其实辛弃疾还作有一定数量乡村田园词,据顾京之先生的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1]相对于他的豪放词,这些词清新自然,节奏明快,轻拢慢捻中宛若别具一格的优美和声,在乡村田园诗词历史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乡村田园词的发展渊源及辛弃疾对其的继承与发展
(一)乡村田园诗词的发展渊源
田园是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滥觞于《诗经》,从《七月》到《莆田》、《大田》等,都是反映农事的诗歌。到东晋陶渊明开宗立派,“他最先揭示出乡村田园词带给人们的审美喜悦,首次发掘出乡村田园对于士大夫文人特有的精神家园意义”。[2]至唐代,王维、孟浩然以“语淡而味终不薄”[3]的创作主张使乡村田园诗创作更胜一筹。发展至宋而又有所创新,苏轼打破绮靡艳丽的藩篱,创作了一些以农村田园生活为主的新词章。到南宋,辛弃疾在前人乡村田园词词风的基础上,用白描的手法描摹乡村景致与生活。
(二)辛弃疾对乡村田园词的继承与发展
上述我们讲到乡村田园词的发展历程,陶渊明的乡村田园诗为其开立了派别,辛弃疾在理解陶诗的基础上能够别出心裁,将田园词增加了更多的元素。袁行霈先生曾总结辛词与陶诗的关系:“辛词有的是全词隐括陶的某一作品;有的是明引陶的诗句、文句;有的诗暗用陶的典故;有的是借用陶的意境。”[4]如辛词《贺新郎》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正是多年隐居在上饶、带湖一带,使辛弃疾对农村田园有了更深、更细致入微的观察,思如泉涌写出了许多动人的篇章。而陶写田园诗,集中于抒发闲适的心情以及自己躬耕垄亩的生活,主要着眼点在于自己“复得返自然”后的愉悦心情。而辛弃疾突破自身的描写,也多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抒发他们的悲欢离合。
除受陶诗影响之外,辛词还受到杜甫诗歌的影响。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檐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实已点出了与杜诗的渊源关系。[5]例如辛词颇负盛名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关注家庭生活,刻画了一家五口的劳动生活画面,其乐融融,富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一句“茅檐低小”即化用了杜甫的“熟知茅檐绝低小”。
在宋代出现 “以诗为词”“以词为诗”的现象。关于唐宋词与诗的离合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初唐至中唐,词变于诗,诗词混合;二是晚唐五代,词体独立,词别于诗;三是北宋,词体转型,诗词初步融合;四是南宋,词的诗化,诗词深度融合。”[6]那么在“诗词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田园词增加了更多的元素。一方面田园词受着诗的影响,另一方面“以词为诗”也成为一种趋势。北宋田园词的发展得到了诗歌的助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是宋代田园诗词创作从“以诗为词”向“以词为诗”转换的关键人物。辛弃疾是南宋最为著名的田园词人,他继承苏轼的词风又有所发展。在他的田园词中也体现了“以词为诗”的特色。如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句“明月别枝惊鹊”,即化用苏轼《次韵蒋景叔诗》“月明惊鹊未安枝”。乡村田园词成熟于苏轼,兴盛于辛弃疾,并且多方面的丰富了田园词,扩大了它的表现领域及表现手法。
二、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一)白描写景,白话入词
辛弃疾以“豪放词”著稱,而且词中大量引用典故,刘克庄这样评价过辛词:“近岁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那么对于辛弃疾引用典故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是我们联系辛词内容就会发现,他所引用的典故是和自己的个人遭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他的乡村田园词中,大量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可以传神地描绘出一幅山水田园图,或者是农村风貌图。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用简单的几个意象: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鵲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等等,大笔勾勒出一幅夏夜的山村风光。而且语言明朗清晰,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再如他的一首《丑奴儿近》:“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这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就是这种长期生活于乡村的经历,使他在思想感情上更加的接近农村,词的风格也逐渐转变为清新自然。
浅白如口语的白话语言深得陶渊明的口语化的真谛,并且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自己的词作中,如《武陵春》一词:“走去走来三百里,五口以为期。六日归来己是疑,应是望多时。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全词无雕琢之语,虽以白话入词,但把那种想急切见到恋人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写的极为传神。
(二)注重意境,引人入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辛弃疾在田园词中所呈现的境界是一种绘画美,将现实之景融于字里行间,使辛词异彩纷呈,并且能给人一种清新舒畅之感。 辛词对田园乡村的描写首先在自然景物上,通过自然之景将他在田园中的心境淋漓尽致的表現出来。如《鹧鸪天·代人赋_》:“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这首词描述了初春乍暖还寒时候的农村风光。上片写了桑树、蚕种、黄犊、暮鸦等意象,一幅动态的农村自然景观便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后使读者身临其境,余味绵绵。下片写暮色中的远山、小路、酒家、荠菜花,这几句不仅写实,而且道出了生活中的一些哲理。辛词的意境特征表现在将画面与诗情、哲理结合起来,在给人以绘画美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哲思。
乡村田园词作为辛集中一株株卓秀的奇葩是植根于农村这片沃土当中的,他在农村的这段经历为他谱写了这些锦秀华章。而且作为南宋词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辛弃疾不仅将豪放词提高到了一个境界,也使乡村田园词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乡村田园词发展史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
注释:
[1]周晴《苏轼、辛弃疾农村词浅议》 [A]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83
[2]王兆鹏,尚永亮《唐宋词分类选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页
[3]沈德潜《唐诗别裁》
[4]袁行霈《陶渊明与辛弃疾》,载《陶渊明研究》,[S]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5]刘蔚《“以诗为词”与“以词为诗”—论宋代田园诗词的破体现象》社会科学[A].2007第7期
[6]王兆鹏: 《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A].2005年第 1 期
参考文献:
[1]周晴 《苏轼、辛弃疾农村词浅议》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83
[2]王兆鹏.尚永亮《唐宋词分类选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157页
[3]袁行霈 《陶淵明与辛弃疾》,载《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4]袁行霈 《陶渊明与辛弃疾》,载《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5][6]刘蔚《“以诗为词”与“以词为诗”—论宋代田园诗词的破体现象》社会科学.2007第7期
[7]王兆鹏: 《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