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欧盟国家因难民配额问题争执不下的时候,联合国难民署正颁发出2015年度的“南森难民奖”。今年荣膺该奖项的,是阿富汗女教师艾吉拉·阿斯菲(Aqeela Asifi)。
面对今日里的难民问题,体育界似乎善于慷慨解囊。9月4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将提供20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缓解越来越猛的欧洲难民潮。职业体育界,则从葡萄牙波尔图俱乐部开始,如今以欧洲五大联赛球队为代表,涌起了捐款潮。比捐款更重要的则是,回顾1990年代南斯拉夫分裂后欧洲几波难民潮,会发现许多当年的小难民,今日里成了大球星。
比起男性,女性难民想要成长为杰出人物,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和更好的机遇。1939年2月出生于香港的伍冰枝,是其中最为传奇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伍冰枝随家长逃离日寇侵占的香港,以难民身份辗转莫桑比克,到达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市,成为加拿大的早期华人移民。1999年,年届六旬的她成为加拿大总督。
重新诠释乡村女教师
“阿斯菲作为一名阿富汗难民,以自己的勇敢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推动生活在巴基斯坦米安瓦利难民村的阿富汗难民女童的教育发展。尽管面临资源的短缺和显著的文化挑战,阿斯菲已经指导约1000名难民女童完成了小学教育。” 联合国难民署发言人弗莱明在宣布奖项归属时如是说。
阿斯菲自1992年为躲避圣战组织迫害,随夫携子走上了逃难之路。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路逃到巴基斯坦旁遮普邦的偏远乡村——米安瓦利卡香德那。从26岁年轻的妈妈,到如今49岁获得“南森难民奖”。 这一于1954年以国际上第一位难民事务官员弗里特约夫·南森(Fridtjof Nansen)的名字命名的奖项,旨在唤起公众对难民苦难的关注及鼓励国际社会施以援助。阿斯菲获得了挪威和瑞士政府联合捐助的10万美元奖金。
拍摄于1947年的苏联故事片《乡村女教师》,讲述了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来到西伯利亚乡村从教的故事。类似的事例确实在苏联发生过。而阿斯菲二十余年的奉献,无疑重新诠释了乡村女教师。比起电影中的瓦西里耶夫娜到遥远的西伯利亚,阿斯菲所去之地,是异国巴基斯坦的偏远之地米安瓦利卡香德那。在接收阿富汗难民之前,米安瓦利卡香德那同样是荒凉而少有人烟。
来自喀布尔的阿斯菲在成为难民之前,是历史和地理教师。
“我们都是难民。但是,我很快意识到,我在喀布尔时的生活跟这些在别的地方生活的阿富汗人是完全不同的。”阿斯菲说,“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慷慨,同时,他们也非常传统。他们不准女孩子离开家,更不会考虑她们的教育。” 在几无基本的教学资料的情况下,阿斯菲天天晚上手抄学习材料和工作计划表。不久,阿斯菲的努力便得到了回报,人们慢慢开始看到这些女孩子们的变化。“她们变得更自信更忙碌了。一个女孩告诉我,她主动提出要帮一位大叔做事,大叔卖羊毛,她能帮忙进行登记。”阿斯菲说。
据阿斯菲介绍,那位大叔曾嘲讽过女孩要上学的事情。但当看到女孩用在帐篷学校里学到的简单算术,将他出售的所有羊毛一笔笔记录在案之后,大叔很震惊。他甚至提出要让女孩跟他回家做他儿媳妇。
经过长达数年的努力,阿斯菲创办的帐篷小学校,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既能了解到阿富汗文化,也能学习到基础知识和家务技能。小学校在数年之间不断扩大,并且获得了社区长老的支持。目前,已有上千名女童毕业于这所学校。很难想象,如果当年巴基斯坦没有收留来自喀布尔的这位女教师,米安瓦利卡香德那会否是如今的樣子。也许它依然是巴基斯坦难民汇聚之地,可与现状不同的是,会有更多目不识丁的阿富汗难民女童,她们的现今与未来的人生际遇,将会更差。
从伍冰枝到阿德里安娜
与后来者阿斯菲类似,经历日寇侵略之苦的伍冰枝亦曾经是一名难民,她的难民身份始于3岁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侵占香港。冰枝的父亲伍英才、母亲林美娥带着伍卫权、伍冰枝兄妹俩,踏上了漫漫长路。
伍英才系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华裔。他的父亲伍耀培早期移民到大洋洲,1930年代,澳大利亚经济不景气,由此产生了不少种族歧视事件,华人在当地很憋屈。由此,伍英才到了香港。1939年,当伍冰枝出生时,华夏大地上已经遍布倭寇,即使是香港,亦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
当1941年伍英才携眷逃离香港时,一家人并未决定未来的方向。随着轮船,伍家人到过非洲的莫桑比克,最终踏上了北美加拿大的土地。即使这样,对当时的伍家人来说亦属幸运。因在回到中国期间曾受聘于加拿大机构,伍英才原本会因战俘身份而被日寇羁押集中营,但因为一次英国与日本交换战俘,才让伍英才脱身。
到了加拿大以后,伍英才半工半读获得了硕士学位。而他的女儿伍冰枝在1956年获得多伦多大学奖学金,成为那时移居加拿大的华人子弟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1965年,伍冰枝开始受聘于加拿大广播电视公司(CBC),继而因为当年卫星电视开始普及于北美,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电视人。其时,她在电视上芳名阿德里安娜,她的《阿德里安娜观察》、《30分钟报道》、《克拉克森直播》等节目,深入人心。
1982年开始,伍冰枝涉足政界,担任加拿大安大略省首任驻法国总代办,全权处理有关该省与法国交流、合作等各项事宜。之后,她在母校多伦多大学麦西学院担任高级研究员,并经常参加涉外活动。1990年代开始,伍冰枝多次作为加拿大的民间代表,远赴世界各国访问。1998年,她又首次作为总督官方代表团成员访问印度、巴基斯坦和阿联酋等国。这一由难民身份登陆加拿大的华裔女子,从此成为加拿大政坛冉冉上升的明星。
面对今日里的难民问题,体育界似乎善于慷慨解囊。9月4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将提供20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缓解越来越猛的欧洲难民潮。职业体育界,则从葡萄牙波尔图俱乐部开始,如今以欧洲五大联赛球队为代表,涌起了捐款潮。比捐款更重要的则是,回顾1990年代南斯拉夫分裂后欧洲几波难民潮,会发现许多当年的小难民,今日里成了大球星。
比起男性,女性难民想要成长为杰出人物,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和更好的机遇。1939年2月出生于香港的伍冰枝,是其中最为传奇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伍冰枝随家长逃离日寇侵占的香港,以难民身份辗转莫桑比克,到达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市,成为加拿大的早期华人移民。1999年,年届六旬的她成为加拿大总督。
重新诠释乡村女教师
“阿斯菲作为一名阿富汗难民,以自己的勇敢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推动生活在巴基斯坦米安瓦利难民村的阿富汗难民女童的教育发展。尽管面临资源的短缺和显著的文化挑战,阿斯菲已经指导约1000名难民女童完成了小学教育。” 联合国难民署发言人弗莱明在宣布奖项归属时如是说。
阿斯菲自1992年为躲避圣战组织迫害,随夫携子走上了逃难之路。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路逃到巴基斯坦旁遮普邦的偏远乡村——米安瓦利卡香德那。从26岁年轻的妈妈,到如今49岁获得“南森难民奖”。 这一于1954年以国际上第一位难民事务官员弗里特约夫·南森(Fridtjof Nansen)的名字命名的奖项,旨在唤起公众对难民苦难的关注及鼓励国际社会施以援助。阿斯菲获得了挪威和瑞士政府联合捐助的10万美元奖金。
拍摄于1947年的苏联故事片《乡村女教师》,讲述了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来到西伯利亚乡村从教的故事。类似的事例确实在苏联发生过。而阿斯菲二十余年的奉献,无疑重新诠释了乡村女教师。比起电影中的瓦西里耶夫娜到遥远的西伯利亚,阿斯菲所去之地,是异国巴基斯坦的偏远之地米安瓦利卡香德那。在接收阿富汗难民之前,米安瓦利卡香德那同样是荒凉而少有人烟。
来自喀布尔的阿斯菲在成为难民之前,是历史和地理教师。
“我们都是难民。但是,我很快意识到,我在喀布尔时的生活跟这些在别的地方生活的阿富汗人是完全不同的。”阿斯菲说,“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慷慨,同时,他们也非常传统。他们不准女孩子离开家,更不会考虑她们的教育。” 在几无基本的教学资料的情况下,阿斯菲天天晚上手抄学习材料和工作计划表。不久,阿斯菲的努力便得到了回报,人们慢慢开始看到这些女孩子们的变化。“她们变得更自信更忙碌了。一个女孩告诉我,她主动提出要帮一位大叔做事,大叔卖羊毛,她能帮忙进行登记。”阿斯菲说。
据阿斯菲介绍,那位大叔曾嘲讽过女孩要上学的事情。但当看到女孩用在帐篷学校里学到的简单算术,将他出售的所有羊毛一笔笔记录在案之后,大叔很震惊。他甚至提出要让女孩跟他回家做他儿媳妇。
经过长达数年的努力,阿斯菲创办的帐篷小学校,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既能了解到阿富汗文化,也能学习到基础知识和家务技能。小学校在数年之间不断扩大,并且获得了社区长老的支持。目前,已有上千名女童毕业于这所学校。很难想象,如果当年巴基斯坦没有收留来自喀布尔的这位女教师,米安瓦利卡香德那会否是如今的樣子。也许它依然是巴基斯坦难民汇聚之地,可与现状不同的是,会有更多目不识丁的阿富汗难民女童,她们的现今与未来的人生际遇,将会更差。
从伍冰枝到阿德里安娜
与后来者阿斯菲类似,经历日寇侵略之苦的伍冰枝亦曾经是一名难民,她的难民身份始于3岁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侵占香港。冰枝的父亲伍英才、母亲林美娥带着伍卫权、伍冰枝兄妹俩,踏上了漫漫长路。
伍英才系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华裔。他的父亲伍耀培早期移民到大洋洲,1930年代,澳大利亚经济不景气,由此产生了不少种族歧视事件,华人在当地很憋屈。由此,伍英才到了香港。1939年,当伍冰枝出生时,华夏大地上已经遍布倭寇,即使是香港,亦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
当1941年伍英才携眷逃离香港时,一家人并未决定未来的方向。随着轮船,伍家人到过非洲的莫桑比克,最终踏上了北美加拿大的土地。即使这样,对当时的伍家人来说亦属幸运。因在回到中国期间曾受聘于加拿大机构,伍英才原本会因战俘身份而被日寇羁押集中营,但因为一次英国与日本交换战俘,才让伍英才脱身。
到了加拿大以后,伍英才半工半读获得了硕士学位。而他的女儿伍冰枝在1956年获得多伦多大学奖学金,成为那时移居加拿大的华人子弟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1965年,伍冰枝开始受聘于加拿大广播电视公司(CBC),继而因为当年卫星电视开始普及于北美,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电视人。其时,她在电视上芳名阿德里安娜,她的《阿德里安娜观察》、《30分钟报道》、《克拉克森直播》等节目,深入人心。
1982年开始,伍冰枝涉足政界,担任加拿大安大略省首任驻法国总代办,全权处理有关该省与法国交流、合作等各项事宜。之后,她在母校多伦多大学麦西学院担任高级研究员,并经常参加涉外活动。1990年代开始,伍冰枝多次作为加拿大的民间代表,远赴世界各国访问。1998年,她又首次作为总督官方代表团成员访问印度、巴基斯坦和阿联酋等国。这一由难民身份登陆加拿大的华裔女子,从此成为加拿大政坛冉冉上升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