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间,中国作为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关键行为体,在气候治理进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审慎的参与者到积极贡献者和引领者,其理念、行动和角色的变迁深刻影响了国际气候治理格局.第一,理念与原则上,在坚持“共区”原则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元划分的基础上,推动国际气候治理的公正转型;第二,意愿与行动上,中国不断加强对国际气候谈判、公约履行、治理方案提供等内容的参与,采取有力度的气候行动;第三,立场与角色上,从被动谨慎到开放积极,再到引领和贡献.究其根本原因,是整体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地位和国家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07;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北京100037;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间,中国作为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关键行为体,在气候治理进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审慎的参与者到积极贡献者和引领者,其理念、行动和角色的变迁深刻影响了国际气候治理格局.第一,理念与原则上,在坚持“共区”原则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元划分的基础上,推动国际气候治理的公正转型;第二,意愿与行动上,中国不断加强对国际气候谈判、公约履行、治理方案提供等内容的参与,采取有力度的气候行动;第三,立场与角色上,从被动谨慎到开放积极,再到引领和贡献.究其根本原因,是整体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地位和国家角色等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一方面受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核心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塑造和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中国也获得了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结构性权力,引领了《巴黎协定》“自下而上”的国际气候制度安排.当前《巴黎协定》已从规则制定转向行动落实,中国在2020年9月庄严向国际社会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制定“1+N”政策体系.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未来中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引领国际气候治理进程,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其他文献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成为政府和学者关心的热点与焦点话题.该研究以1991—2021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发表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的2580篇论文为样本,基于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对30年来该领域内的主题脉络和研究热点进行系统性梳理.研究发现,发文量大致呈现阶段式上升后波动下降的特征,2012年之后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年均“生态环境”类主题文章占当年发文量比重大致呈上升趋势;在关键词计量分析方面,相关研究覆盖面广、信息捕捉迅速,体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已经成为中国实现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因此评估该政策对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影响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该研究将2014年开始实施的湖北碳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估计和评价了湖北试点政策对该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同时,该研究也对中国现已开展的7个碳交易试点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北试点的政策效应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在政策实施初期试点政策并没有对湖北能源强度产生显著性影响.②2015—2017年试点政策显著地促进
碳市场是碳排放权市场和碳汇市场的总称.相对于“税率确定,总量不定”的碳税制度,碳市场具有“总量确定,价格不定”的特色,更有利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市场具有总量控制为前提、边际成本差异性、经济主体理性选择等资源与环境市场的一般特征,还具有碳排放权与碳汇市场的结合、碳排放权和碳汇的交易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减碳节能减污一体化等特性.碳市场建设具有显著的生态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碳市场可以促进碳减排从而实现经济生态化,可以通过碳汇交易实现生态经济化,可以通过碳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的共同富裕,可以通过碳市
可持续发展,在西方国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的环境保护运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历次联合国大会上的智慧和贡献.可持续发展,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等三大系统所构成;首先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避免发展夭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发展成果的积累,难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但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不能竭泽而渔;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是过程,也是目标;永续发展已被确定为我国生态文明建
在中国碳排放配额总量既定的前提下,科学分配产能过剩行业在省域间的碳排放配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高碳排放配额的利用效率,倒逼产能过剩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该研究构建了适用于产能过剩行业的异质性非参数前沿模型(TH?ZSG?DEA).使用产能过剩代表性行业水泥行业的数据,将该模型应用于2025年和2030年中国31个省份水泥行业的碳排放配额分配,并进一步推导出地方CO2减排系数,结果表明:①各省水泥行业的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进行配额分配时需要考虑技术异质性因素;②系统效率的提升主要是由管理效率较低的省
采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0—2019年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相关数据,综合文献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方法,梳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科研成果,介绍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发展变化,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结果表明: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上升、平稳发展3个阶段;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研究作者较集中;当前研究热点话题为河长制、横向生态补偿、长江经济带和水污染防治等;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基础、流域生态补偿途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流域生态补偿原则及流域生
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实现碳中和既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尤其是碳中和愿景下,关键矿产资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碳中和与关键矿产之间的纽带联动性将不断提升.碳中和作为新时代全球范围内一次新的能源革命,对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剧增,维护关键矿产资源供给的安全稳定成为影响世界各国未来能源资源发展战略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但由于关键矿产具有品位偏低、矿石类型复杂、经常性共
基于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文章对1991—2021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30年间以“自然资源”为主题发表的2563篇论文进行了梳理与解析.研究发现,其间发文量先后经历了3个起伏上升期和1个下降期,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发文占比趋于稳定.纵向看,曾经出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资源诅咒”、资源型城市、能源资源与碳排放等研究热点.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分布于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与碳排放等主题层面.前期偏向于宏观、定性和规范分析,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资源政策和战略,随着研究的逐
人类发展评估是公共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热点.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把人类发展评估研究识别为三个阶段,指出需要在第三阶段背景下开展深化研究.第一阶段对GDP用作人类发展衡量指标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提出用人类发展指数(HDI)进行替代.第二阶段以“弱可持续”为依据,假设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可以互相替代,将生态环境影响的“绝对值”融入人类发展评估.第三阶段以“强可持续”和“地球边界”为依据,强调自然资本的绝对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将生态环境影响越过生态承载能力和“地球边界”的“相对值”融入人类发展评估.在以上分析的基
《分拆规定》的正式出台,使分拆上市可供选择的路径增多,公众对分拆上市的关注度也迅速提升.辽宁成大曾多次尝试将成大生物分拆上市,以前均未在场内市场成功,此次新政策实施后积极参与并取得一定进展.基于动态视角,对案例公司辽宁成大分拆历程进行剖析,分析其选择分拆上市的动因,梳理可能的上市路径,以此为筹划分拆上市的公司提供经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上市的路径受相关政策影响巨大,行业竞争是分拆上市的催化剂,持续良好的经营业绩是分拆上市的主要保障;不同的分拆路径各有适合的公司类型,分拆上市路径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