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期一上午,忙忙碌碌,忙完学校一周开始的常规工作,坐在办公室整理文件材料。初冬的阳光也刚刚开始洒进窗台,我接到了金陵馆长的一个电话,要我去担任信息技术整合课初中语文组的评委。
记忆从这一瞬间蔓延开来,2005年11月,我带队参加了第一届“网络团队赛”,在高新区实验初中的赛场和平江实验学校的答辩会场度过了紧张忙碌、思维高速运转的一天半时间,这一新生事物带来的头脑风暴,久久不能平息,赛后我写了两篇小文章《比赛的反刍与回味》、《拼脑力,也拼体力》发在苏州教育博客上。时光飞逝(人到中年,越来越体会到这个词语的深刻),5年过去了,这一比赛已经成为一项传统的比赛盛事。在我成长的经历中,参加过无数次的比赛,惟有这一次,感受是非常独特的。
这曾经是一次心里最没有“底”的比赛。作为一个选手,作为当时比赛团队的领队,我是战战兢兢地冲到了比赛前线。我是这样的人:给我一篇文章,一本书,凭着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我心里都会有底气去接受;给我一台电脑、一个电器之类的,我心里就会发怵。基本上属于以前所谓的“文科生”。团队赛是第一次,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例子,当时的感觉是被“逼”着前去的。赛前准备时,叶鹏松老师讲网络术语我就发呆。我硬着头皮只能去了解,去学习,因为有责任。加上作为一个“老“教师,新课程意识是非常强烈的,等到真正动手弄概念图、BLOG时,才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快捷方便,两者结合在一起,感觉拓开了一个层面。
现在,课件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多媒体也不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人在接触新事物之前,会有怀疑、惧怕甚至抵触,就像现在在电脑上写文章,刚开始时人们也会经历习惯的改变,到最后的普及。
因此,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更新,实施网络课程整合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开始注意以新课程标准评价分析语文课。作为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专业定位愈加明晰,那就是坚持语文姓“语”的原则不变,在网络课程整合中凸现语文课程的特点,这才是一堂成功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语文”课。
作为曾经的选手和评委,我愈加真切地领悟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
(一)从整个比赛来看,最根本的还是一个教师的学养功底
学问深还是浅,体现在你对文本的研究和解读上。对一篇文章,你读懂了吗?你的功力能读到第几层?你能否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是做 “二道贩子”,仅仅把教参的内容“贩卖”给学生?平心而论,初中语文的课文还是比较浅显的,但不要因此就觉得自己读懂了,一些要点还是需要深入挖掘的。
(二)具体到课堂组织教学,你的教学功底就显示出来了
没有教学功底,解读缺乏个性,教学设计分析几乎照搬教参,缺乏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纵观整个比赛,扁平化的教学设计还是占了多数,每个板块都设计到了,文章内容都体现了,平面的呈现都能体现出来,但是好的设计很缺乏,提纲挈领式的、抓住要害、层层深入剖析,这样的纵深思维还不够。课堂传授知识,更传授方法;不仅告诉学生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教会学生,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而你选择什么媒体技术,媒体资源,安排在哪个教学环节,也都必须围绕设计的总纲,体现它的不可替代性。
(三)团队探究的精神和默契的合作能力
即便是一个语文老师在参加比赛,他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整合资源,都是在和他人团结协作。哪怕你拒绝网络,你也不可能独来独往、闭门造车。你翻阅参考书,同样也是在利用别人的资源。团队比赛强化了我们平时工作中的合作意识,体现了团队的特色。一个优秀的团队单兵作战能力要强,协同作战力更要强,从一开始的个人教学设计,到最后的答辩环节,都能看出一个团队的思维敏锐度和配合的默契程度。一个团队成为Team,是要有一个团队的灵魂的,队员个体的优良素养保证了团队思维敏捷、明晰。
从这一点上来说,信息技术整合团队赛带来了比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意义——现代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
希望以上几点能和大家分享。让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的语文课堂上有更新的探索。
记忆从这一瞬间蔓延开来,2005年11月,我带队参加了第一届“网络团队赛”,在高新区实验初中的赛场和平江实验学校的答辩会场度过了紧张忙碌、思维高速运转的一天半时间,这一新生事物带来的头脑风暴,久久不能平息,赛后我写了两篇小文章《比赛的反刍与回味》、《拼脑力,也拼体力》发在苏州教育博客上。时光飞逝(人到中年,越来越体会到这个词语的深刻),5年过去了,这一比赛已经成为一项传统的比赛盛事。在我成长的经历中,参加过无数次的比赛,惟有这一次,感受是非常独特的。
这曾经是一次心里最没有“底”的比赛。作为一个选手,作为当时比赛团队的领队,我是战战兢兢地冲到了比赛前线。我是这样的人:给我一篇文章,一本书,凭着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我心里都会有底气去接受;给我一台电脑、一个电器之类的,我心里就会发怵。基本上属于以前所谓的“文科生”。团队赛是第一次,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例子,当时的感觉是被“逼”着前去的。赛前准备时,叶鹏松老师讲网络术语我就发呆。我硬着头皮只能去了解,去学习,因为有责任。加上作为一个“老“教师,新课程意识是非常强烈的,等到真正动手弄概念图、BLOG时,才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快捷方便,两者结合在一起,感觉拓开了一个层面。
现在,课件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多媒体也不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人在接触新事物之前,会有怀疑、惧怕甚至抵触,就像现在在电脑上写文章,刚开始时人们也会经历习惯的改变,到最后的普及。
因此,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更新,实施网络课程整合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开始注意以新课程标准评价分析语文课。作为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专业定位愈加明晰,那就是坚持语文姓“语”的原则不变,在网络课程整合中凸现语文课程的特点,这才是一堂成功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语文”课。
作为曾经的选手和评委,我愈加真切地领悟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
(一)从整个比赛来看,最根本的还是一个教师的学养功底
学问深还是浅,体现在你对文本的研究和解读上。对一篇文章,你读懂了吗?你的功力能读到第几层?你能否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是做 “二道贩子”,仅仅把教参的内容“贩卖”给学生?平心而论,初中语文的课文还是比较浅显的,但不要因此就觉得自己读懂了,一些要点还是需要深入挖掘的。
(二)具体到课堂组织教学,你的教学功底就显示出来了
没有教学功底,解读缺乏个性,教学设计分析几乎照搬教参,缺乏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纵观整个比赛,扁平化的教学设计还是占了多数,每个板块都设计到了,文章内容都体现了,平面的呈现都能体现出来,但是好的设计很缺乏,提纲挈领式的、抓住要害、层层深入剖析,这样的纵深思维还不够。课堂传授知识,更传授方法;不仅告诉学生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教会学生,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而你选择什么媒体技术,媒体资源,安排在哪个教学环节,也都必须围绕设计的总纲,体现它的不可替代性。
(三)团队探究的精神和默契的合作能力
即便是一个语文老师在参加比赛,他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整合资源,都是在和他人团结协作。哪怕你拒绝网络,你也不可能独来独往、闭门造车。你翻阅参考书,同样也是在利用别人的资源。团队比赛强化了我们平时工作中的合作意识,体现了团队的特色。一个优秀的团队单兵作战能力要强,协同作战力更要强,从一开始的个人教学设计,到最后的答辩环节,都能看出一个团队的思维敏锐度和配合的默契程度。一个团队成为Team,是要有一个团队的灵魂的,队员个体的优良素养保证了团队思维敏捷、明晰。
从这一点上来说,信息技术整合团队赛带来了比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意义——现代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
希望以上几点能和大家分享。让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的语文课堂上有更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