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风险挑战史所罕见。”2021年2月19日,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河北省长许勤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新的一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河北省将重点做好十项工作,忠诚履职、负重奋进,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筑牢全社会健康防线
过去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河北省第一时间成立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建立指挥部体系,为全国防疫大局做出了河北贡献。今年年初,石家庄、邢台等地突发疫情,河北省激活应急指挥体系,压实“四方責任”,构建信息化疫情防控系统,分区分级科学管控,严防疫情扩散蔓延,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拱卫首都安全,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
对此,许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放在2021年主要工作的第一位。强调要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持续抓好重点人群、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防控,严密入境口岸管控,强化冷链食品物品全链条防控。密切与京津及周边省份协作,坚决拱卫首都安全。完善疫情防控机制,健全扁平化应急指挥体系,强化疫情应急响应机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处置、应急物资保障、医疗保险和救助体系。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筑牢全社会健康防线。
在今年年初的石家庄新冠肺炎疫情中,河北意和医学实验室获得了省市部门领导与国家赴石专家组的认可,在“战疫一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意和医学实验室董事长刘冰在“加快完善河北省应急管理体系”提案中建议,相关部门应组织专门力量,全面收集疫情资料,做好相关记录,为总结经验、查漏补缺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准备;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和配套保障制度,健全应急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的联动监测预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应急管理分类分级标准,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借助高新技术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加强应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公益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
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过去的一年里,河北省举全省之力办好“三件大事”并取得了标志性成果: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新阶段,京雄城际和雄安高铁站开通运营,张北—雄安特高压工程建成投运,北京援建“三校”主体完工,白洋淀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京承高铁、津石高速建成通车,印发实施北京市通州区与廊坊市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完成投资262亿元,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如期实现。76个冬奥项目全部完工,竞赛场馆通过国际体育组织认证,冬奥测试活动顺利举办;张家口获批国家冰雪装备产业基地,成功举办全省第二届冰雪运动会,参与冰雪运动人次同比增长22%。2021年,河北省将持续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扎实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在实施京冀、津冀战略合作协议的同时,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并扎扎实实做好冬奥会筹办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赛事举办,圆满完成冬奥测试活动。
近年来,河北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大力建设国际陆港,是河北同时推动“一带一路”与“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互促发展的重要举措。河北省人大代表、亿博控股集团董事长刘瑞领表示,河北省可依托冀中南智能港打造国际陆港,构建京津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打造环渤海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中欧班列运贸服务新平台和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建设国际陆港,对于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区一基地’建设,推动‘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建议,打造京津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为国际陆港发展搭建新平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确保中欧班列满轴运行,减少空箱率,增加回程货量;加大中欧班列补贴支持力度,为国际陆港发展持续注入动能;推进多式联运,为国际陆港发展扩宽新途径,支持国际陆港做强做大“铁海联运”“空铁联运”“公铁联运”发展,打造多式联运枢纽;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为国际陆港发展聚力新引擎。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一直以来,河北省都致力于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并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2020年,全省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抑尘、控车、增绿,“双代”工程改造新增360.3万户,空气质量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
新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河北省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统筹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十条措施”,强力推进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退后十”行动,加快城市钢厂退城搬迁,深入推进钢铁、电力等行业全面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强化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同时,抓好尾矿库复绿和采煤沉陷区整治,推进白洋淀、衡水湖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碳汇交易,加快无煤区建设,实施重点行业低碳化改造。
对此,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为进一步做好河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加快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和水位稳步回升,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省地矿局党组书记、局长卢瑞卿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开源节流和水资源联合调度,做好基础工作,实现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长效机制。“早期的地质资料已不能满足水资源准确评价要求,河北省平原地下水超采区需要开展新一轮水文地质调查,为地下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卢瑞卿表示,除此之外,省、市、县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协调财政、水利、地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开展政策和规划制订,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加强配合,加强部门联动,形成长效机制;成立省市两级技术队伍,承担水文地质调查、水资源管理模型建立与信息平台建设等任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省地矿局地质勘查技术中心主任郜洪强提出,应尽快制定矿山生态修复系列标准。“区域上的矿山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可行性研究、勘查、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监理、验收等内容。”他表示,通过制定矿山生态修复系列标准,规范矿山生态修复各阶段技术要求,针对矿山不同区段和部位提出相应的治理思路与技术方法,可以统筹推进矿山综合治理,消除矿山地质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河北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