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降低了这个民族的智商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jzobjz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春天,《瞭望东方周刊》采访了诗人王家新。他驳斥了一直以来关于“文学死亡”、“诗歌死亡”的言论,他相信,只要语言不死、人心不死,诗歌就不会死亡。
  “如果真正了解诗歌,其实今天这样的一个时代,诗歌比以前发展的更好。”王家新强调。
  诗歌正在回暖
  在近30年的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王家新是见证者和参与者。作为第三代诗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诗,经历90年代消费时代来临后诗歌的低潮,又等来了诗歌的“回暖”。
  是的,王家新认为当下的诗歌在回暖。他举了几个例子。
  首先是出版。他说这几年国内出版社出版了许多诗歌丛书,他和多多、西川等五位诗人2013年就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标准诗丛第一辑。另外还有长江文艺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也出版了许多诗集。他说,他在上世纪90年代只出版了一本书,但是在这个时代,诗人们不断出版着诗集、译作。
  其次,王家新说今天的诗歌节、诗会,非常丰富,而且有一个现象:民间资本投向诗歌。
  再次,诗歌杂志不断出版发行,而且一个现象是以书代刊。他说做得不错的杭州《诗建设》就是以书代刊,是由一个写诗的企业家黄纪云资助的。此外像《诗品》、《新诗》等杂志都是由诗人企业家赞助。
  王家新还提到微博上诗歌的活跃,他本人的一首诗歌翻译作品《爱的更多的一个》在微博上被点击了40万次。王家新感慨诗歌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发展让其呈现更加多元。
  王家新不用微信,但这不妨碍他知道微信上“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读诗公共平台的火热。
  虽然对当下诗歌的现状有足够的信心,但对消费时代诗歌精神的内在匮乏、扭曲,王家新有着尖锐的批评。
  消费时代里的诗歌标准
  王家新说,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集非常畅销,他见到《万物静默如谜》的翻译陈黎,谈起这本书的出版,陈黎也是无奈,出版商为了迎合大众时代小资的口味,在书中作了许多改动。
  对辛波斯卡的另一本刚刚出版的诗集《我曾这样寂寞生活》,王家新认为这样的书名一看就“太流行”了,像一个明星的传记,而辛波斯卡根本不是这种诗人。
  王家新不满意这样对待诗歌,他严责“文化的消费”总是消费人们能够消费的东西,和因为某种“符号”去购买一本书一样,“这样既付得起,也容易埋单。”
  “古典诗歌的一部分、现代的雨巷、余光中式的乡愁、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再别了好多年还要去再别的康桥,等等。张枣逝世后,还得加上他那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就是说,死亡也会促进消费,会使消费时代的菜单发生变化。”他曾写文谈及“消费诗歌”。
  “消费文化带来的问题是它掩盖了文学和诗歌的真正标准,降低了这个民族的智商,模糊了人们的审判力。”他说。
  王家新强调诗歌的标准,虽然在这个时代怎么听起来都像是一种讽刺。
  诗歌标准的背后是诗人的承担与坚持。
  1993年,王家新在伦敦南岸艺术中心参加一个诗歌节,活动结束,他走在泰晤士桥上,路灯下,情绪依旧兴奋的他拿出诗歌节的小册子翻看,封面是茨维塔耶娃的诗歌Appointment。
  “我一读,一种触电般的战栗,开头完全是一种肉体的哆嗦,路灯下我忘记了一切,读到中间,都不敢往下看。那天晚上我就开始翻译这首诗。”这就是他翻译的第一首茨维塔耶娃的诗,《约会》。
  “这样的诗不能翻译太多,它给你的震撼,直抵心灵深处。”接受采访中的王家新又情不自禁地背诵起这首诗。
  他从1991年开始翻译德国诗人策兰的作品。他引用阿多诺对策兰的评价:“在这个消费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上,他从策兰的后期诗歌中看到了某种‘抵抗性潜能’,某种不屈从于公众的审美趣味,谋求艺术自身尊严的‘隐蔽的驱动力’”。
  采访中他没有用“诗歌复兴”这个词汇,他说文化建设是非常艰苦的,这种词汇的背后是运动式的思维。他说自己在学校所力主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觉,坚持诗歌的标准,进行艰苦而深入的工作,只有如此,诗歌才有真正复兴的希望。
其他文献
2005年10月,金秋时节的江南,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浙江省余姚市慈善总会和有关部门对特困户中的1265名精神病患者救助慈善施药进行了治疗效果评估。当评估组走到低塘街道姆湖村张家的门口时,炊烟袅袅,同母亲一起做午饭的中年男子把我们让进屋里。屋内摆设极为简陋,前院有棵橘子树,挂满了红黄色橘子,树下一片小青菜,后院沿墙脚堆放着废铜烂铁,整齐有序。  听了我们的来意,中年男子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
前奏  模拟考成绩下来了,班里成绩均分很低。老师发怒道:“怎么回事?这次又考那么差!你们是要气死我的节奏吗?”  “不是节奏是前奏!”一名同学答。露两手  刚刚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个学生聊天,其中一个说:“要期中考试了!”旁边斯斯文文戴着眼镜的接着说:“是时候露两手了,不然那些老师还以为自己教得有多好呢……”自我介绍  心理老师姓赵,名海燕。第一次心理课,老师自我介绍:“我姓赵,名呢,和你们一篇语文课
一部近代日本的“战争与和平史”  今年,是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  很多人都知道,这150年的历史,对近代日本而言,是一部“强国史”。1868年,在经历了惨烈的国内战争后,闭关锁国的德川幕府被推翻,年轻的明治天皇在改革派的支持下,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学习欧美先进技术,推行“文明开化”的生活方式,使日本逐渐成为亚洲和世界强国。  但在日本知识精英看来,明治维新以来150年的日本发展史,其实并不是那么
亲爱的老乡:  首先捎去的是庄河乡亲们的一声问候:您好!  也许是很早,也许在最近,您已经踏上了他乡的热土。您带着故乡的勤劳与纯朴,带着父辈的聪慧与善良,在繁华的都市里打拼,在浩瀚的商海里闯荡,在创业的征途上奋进,在各条战线上建功。您为他乡造福,您为家乡争光;您用奉献抒写青春的风采,您用血汗浇铸人生的辉煌。您是庄河的骄子。家乡的父老为您自豪;您是庄河的精英,家乡的兄弟为您骄傲。  家乡,就像一幅画
河南胡辣汤(陈茁/摄)  一碗酱色的、稠乎乎的咸汤,冒着辛辣的香气,几块牛羊肉、几片面筋、几根黄花菜、一把粉条埋伏在汤汁里若隐若现……这种其貌不扬的食物,就是河南人的最爱——胡辣汤。  初见胡辣汤,不少人外地人常常望而却步。但对河南人来说,胡辣汤有着神奇的魔力,令人欲罢不能,如若几天不喝,就会魂不守舍。  于是,无论春夏秋冬,只要一到早餐时间,在河南各地大街小巷数不清的胡辣汤店门口,几乎都会上演排
中国白兰地第一庄可雅白兰地酒庄外景  “2010年,我国白兰地消费量仅为7.55万吨,2017年增长至15.22万吨,2018年约为17.25万吨。2010年我国白兰地产量仅为6万吨,2017年增长至11.9万吨,2018年约为13.93万吨。”6月28日,在“中国白兰地第一庄”可雅白兰地酒庄开庄仪式上,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琦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在世界八大烈酒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龙舌
过去在日本的便利店买东西,不时可以看到店员胸前佩戴的名牌上写着汉字,那多半是打工的中国留学生。现在,便利店里却常会碰到来自东南亚、肤色更深的店员,日语还不是很熟练,给客人鞠躬的时候,不像日本人那样先弯下腰,而是先点一下头。  这些留学生和外来劳工,多半是在日本短期工作,如果想长期定居日本,还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日本目前并没有清晰的接受外来移民的政策。  尽管长期饱受少子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困扰,严重缺乏
乌鸦将一颗坚果衔上高大的钟楼顶,致命的鳥喙却一松,坚果掉入墙缝。  于是坚果乞求钟墙给予帮助。坚果还说,它已不能躺在父亲的落叶所覆盖的沃土里,而且在被残忍的乌鸦叼于喙中时曾发誓,若能幸免,愿在小洞中度过一生,所以请钟墙收容它。  钟墙听了这番话,起了同情心,答应收容坚果。  时隔不久,坚果破壳而出,把根扎入石缝中,挤开砖石,将新芽从孔洞中伸出。盘错的根系也生长得越发粗壮,强行将古老的砖石推离原位,
最近,整理藏书时发现一部《雷加书信集》。其中,不仅收录了他给我的16封信,还提到他与我多年的情谊与交往。为此,又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曾记得,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个春末夏初的清晨,我陪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的秘书长去火车站接一位从北京来的作家。而之所以让我去接站,皆因他此行的目的是上船体验海洋捕捞的生活。而我当时亦不仅是一家国内最大的渔轮船队的船员,还创作发表了一些反映海上生活的文学作品。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1月24日晚上,深圳的“作秀大王”比特组织了一个晚宴,在深圳市商业圈华强北的一家湘菜馆里,有120余名衣着破烂、头发零乱、肢体残障的乞丐,受比特之邀,吃了一顿年夜饭。安排的11桌都是十菜一汤,酒水齐全。聚餐人员每人还得到10元红包。参加聚餐的乞丐表示,他们在异地他乡感受到了被关爱的温暖。  这哪里是什么作秀?流浪乞讨人员,在每个城市都会看到一些。他们有的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有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