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朗读指导探微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_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后的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都有相同的一点要求:那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朗读的作用很大,理解课文的唯一手段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能力是讲出来的吗?不是!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是学出来的。朗读是学生内化语言最直接的通道,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可见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方式。朗读能力需从小学低段抓起,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形象思维发达等年龄特点,我认为除了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外,设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才是低年级朗读指导的关键。实际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提炼了点滴经验。
  一、生动范读,激发朗读欲望。
  小学生是善于模仿的,教师通过准确生动的范读,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再现课文的精神和生命。学生可以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感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准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这不但对学生进行了语感训练,而且会不断地提高他们读书的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范读的准备,备课时认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自己先练习较为准确的语感,然后才谈得上传递良好的语感于学生。
  如一年级下册课文《柳树醒了》是一首通俗易懂的童话诗,作者通过"柳树醒了、孩子们长高了",表达了春天的美好、迷人和催人奋进之意。我在范读时,配上了轻柔明快的钢琴曲,运用了几种语调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第一种语调亲切自然像讲故事一样;第二种语调轻快活泼像读儿歌一样;第三种语调轻柔缓慢像读散文一样。学生们听得入迷一般,个个跃跃欲试,朗读欲望骤然高涨。然后我提出要求:你喜欢怎么读,就大声读出来吧!学生们马上全神阅读,使本课朗读达到一个预期的目标。
  二、体态语言,渲染朗读氛围。
  体态语言是一种不用声音,而用人体一部分形态变化来表露某种心情或思想方式的语言。直观、形象的体态语言最易被小学生理解、接受。许多难以诉诸于语言的东西,往往通过一个眼神、一种手势、一段动作,便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渲染课堂的氛围,使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例如二年级上册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文中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而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如果能够抓住他们的语言进行比较体会,理解含义就水到渠成了。我在指导朗读时先分析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性格特点:小柳树是得意、骄傲和不懂礼貌的;小枣树是善良、宽容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然后指导学生加上表情、语调和动作再来朗读他们的对话,做到真正的形神一致。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朗读使课堂气氛骤然活跃,预期效果如愿实现。此外,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他们进入角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加深对文意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结合经验,创设朗读情境。
  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与低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
  如二年级上册课文《回声》,文中的主人公小青蛙和孩子们一样对回声充满了好奇。学习本课时我先和孩子们谈话:你听到过回声吗?在哪里听到的?并向他们讲了回声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聲音。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我指导他们朗读小青蛙的声音要大胆、响亮,而读回声的时候要缓慢、低沉一点。低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是很感兴趣的,加之生活经验的引导,在课堂朗读中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四、朗读要求,循序逐渐提高。
  我们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目标逐渐提高,我简单总结为三步走:第一步是要求学生掌握书面标志的信息,能够运用自如。例如不能把词语读破;注意段落、标点符号的停顿;较长句子的换气;熟悉不同句式的声调语气等等。第二步是要求学生的语调、语速因文而变。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激动、遇到危险、情况紧急的句子,常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句子,读得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句子语气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对一些介绍性的语言则读得平淡一些,为朗读其它句子做一些铺垫等等。第三步要求学生朗读的语气因情而变。比如一些重点字词的重读,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找出来,画上着重号,再让他们去朗读,就容易读懂作者的意图了。还有一些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要有不同的语气,我们应引导学生全面浏览、理解文意后再读出。
  另外,低年级朗读指导要以练习体验为主。这是学生朗读的启蒙阶段,在掌握了一些初级的朗读技巧后,要进行综合运用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仅凭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运用,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需要教师的指导以体验练习为主,给每个学生时间和机会,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喜欢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以上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好像很容易做到,但要想让每一个学生心领神会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过程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整个一年级的时间,对于个别学生甚至需要延续到二年级。所以,需要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重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循序渐进的进行指导和训练,才能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步上新台阶。
其他文献
伴随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针对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应该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变革传统教育模式,关注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转变观念,理顺主导与主体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论和语文教学法都十分重视
期刊
本文分析了2015年1月1日欧亚经济联盟正式启动后俄罗斯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环境,并以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为基础运用SPSS线性回归模型对未来俄罗斯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合作伙伴及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行使村民权利,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执行机构。作为农村基层重要的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在村民自治中发挥着重要的职
最近十几年来,教育理念、教材、教法都处在不断变革的状态中,语文教学于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然而,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切实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这依然是语文教师们应该孜孜探求的课题。这里,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开展活动,培养兴趣。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大教育家孔子的这句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学生的写 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 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
语言具有交际功能,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等。社会交际能力的强弱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更是迫不及待的任务。那么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呢?  一、利用教材,进行口语交际  语文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重视运用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口语
期刊
新时期下,随着现代化先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终身学习理念已经逐渐在社会中普及,而在各大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图书馆作为保障社会阅读整体效益的关键部门,其对阅读推广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