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课堂的生成,需顺应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动态生成,并根据学情逐层推进教学,实现自主学习。具体说来,可分“三步走”:自主探索,开启积极思维,进而生发持续的学习需求;自主感悟,持续促生已有认知基础上的新知;自主表达,启发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推进深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自主探索 自主感悟 自主表达
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互助,共同生长。高效课堂的生成,需要顺应儿童的心理和学习规律,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进行适时引导,促进动态生成,并根据学情逐层推进教学,实现自主学习。下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为例,简要阐述具体做法。
步骤一:自主探索,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需做“睿智引导者”“宽容等待者”,相信学生的无限潜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他们在探索中开启积极思维,进而生发持续的学习需求,提升认知水平。
【片段1】
師 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将语句读通顺。(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检查,并走动倾听个别学生的朗读情况)接下来再请大家标一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生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师 标自然段时,有要提醒同学的地方吗?
生 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都是一句话成段,值得留意。
师 读到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解决?
生 有疑惑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
生 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理解。
师 你们的方法都很实用!这节课我们不仅要读通课文,还要理解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带着这样的目标再读书,老师会和你们一起学。
(听了老师关切的话语,学生精神振奋,专注读书。)
师 读完课文之后,大家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 课文主要写了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生 还写了樟树的外形、品质。
生 我觉得不仅仅是写了樟树,还写了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
上述教学中,课伊始,教师依据学情,引导学生读准课文语句,这是最基本的学习需求;然后层层推进,指导掌握分段以及理解字词的方法,了解段落大意,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在新的学情之上产生新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学习和思考时间,还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推进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理解,将樟树的品质与宋庆龄的高贵精神有机融合,使得文本内涵初步显山露水。
步骤二:自主感悟,促发动态生成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普遍有一种担心:如果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师理想的预设无法达成一致,该怎么办?其实,这种担心在很多情况下是多余的。学生的潜能往往超乎我们的预料,只是教师很多时候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宽容,没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实践与认知生成空间。通常都是学生刚进入思考状态,理解还处于零碎片面时,教师就火急火燎地摆出现成的答案。殊不知,有时就是几分钟的耐心等待、用心倾听,学生就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动态生成许多新知。
【片段2】
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怎么样呢?再读读课文中的相关段落,你肯定还会有新的发现,我期待看到大家新的收获。
(再次读文,学生对樟树品质的理解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边读边思,努力构建新的知识节点。)
生 宋庆龄故居有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看起来生命力很强。
师 这是樟树的外形。
生 宋庆龄故居有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的樟树。
师 是啊,樟树不仅长得好,还有香气呢!这可是一般树木所不具备的品质。
生 宋庆龄故居有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永存,且象征她高贵品格的樟树。
师 既然是写树,那为什么还要写宋庆龄这个人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看这份材料——
(呈现宋庆龄生平事迹材料,学生静心阅读思考,教师没有任何暗示点拨。两分钟后交流。)
生 当然有联系,因为宋庆龄和樟树一样,也有高贵的品质。看她的照片,高贵、淡雅、有气质,和樟树一样。
生 再联系宋庆龄的个人事迹看,她不畏强权和黑暗势力,默默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着,这种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和樟树很像。
……
师 把人和物结合起来写,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法,我记得这种方法有个“专用名”,叫——
生 (异口同声)借物喻人。
上述教学中,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充分利用了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在学生的学习潜力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的情况下,耐心等待,智慧引领。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旨在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碎片化认知导向整体建构。接着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直到他们自主生成“宋庆龄故居有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永存,且象征她高贵品格的樟树”这一新的观点后,又借助生本互动的平台,以“既然是写树,那为什么还要写宋庆龄这个人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掀起积极思维的高潮,引着学生逐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式。这样的教学,在“引导→等待→自主探究→再次等待→合作交流→生成新知”的模式中进行着良性循环,使课堂的动态生成逐渐走向丰富与精彩。
步骤三:自主表达,推进深度思维
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助产士”,为学生智慧的动态生成以及思维的深入“接生”。课堂学习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过程,离不开深度思维。教师须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鼓励他们自主表达,推进其深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片段3】
师 (出示句式“身后蓬蓬勃勃的樟树,我想说……”“站在宋奶奶的雕像旁,我想说……”“如果我是一名小导游,我会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说……”)如果你来到宋庆龄的故居,你最想在哪里拍照留念?如果请你将这些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再为它配上一段说明文字,你会怎么说?请根据这几个句式,动笔写几句话。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等待,并且给停笔凝思的学生轻声建议。)
生 站在蓬蓬勃勃的樟树面前,我想说:“枝繁叶茂、带着与生俱来清香的樟树,它已不仅仅是两棵樟树,而是宋庆龄精神的化身,它将流芳百世。”
生 站在宋奶奶的雕像旁,我想说:“宋奶奶,您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永远播洒在我们心间!”
生 如果我是一名小导游,我会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说:“到宋庆龄故居来,不看这两棵蓬蓬勃勃、香气四溢、四季常青的樟树,就等于没来。这两棵樟树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们与自己主人的精神已融为一体,永远影响后人。”
……
上述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了两棵樟树的品质,明确了樟树与人物精神之间的联系后,为他们提供想象练笔的抓手,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多向度的说写结合中推进思维的深入。这样循序渐进唤醒已有认知经验的过程,在矛盾冲突中学会辨别,进行智慧读写,比起喧宾夺主的灌输,方法更胜一筹。
当然,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不是无节制地放任学生自由,无所事事,而是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索、感悟与表达,是把更多的关注、更有效的引领融入有限的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生长空间,指引他们的思维且行且长。
关键词:自主探索 自主感悟 自主表达
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互助,共同生长。高效课堂的生成,需要顺应儿童的心理和学习规律,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进行适时引导,促进动态生成,并根据学情逐层推进教学,实现自主学习。下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为例,简要阐述具体做法。
步骤一:自主探索,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需做“睿智引导者”“宽容等待者”,相信学生的无限潜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他们在探索中开启积极思维,进而生发持续的学习需求,提升认知水平。
【片段1】
師 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将语句读通顺。(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检查,并走动倾听个别学生的朗读情况)接下来再请大家标一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生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师 标自然段时,有要提醒同学的地方吗?
生 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都是一句话成段,值得留意。
师 读到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解决?
生 有疑惑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
生 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理解。
师 你们的方法都很实用!这节课我们不仅要读通课文,还要理解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带着这样的目标再读书,老师会和你们一起学。
(听了老师关切的话语,学生精神振奋,专注读书。)
师 读完课文之后,大家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 课文主要写了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生 还写了樟树的外形、品质。
生 我觉得不仅仅是写了樟树,还写了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
上述教学中,课伊始,教师依据学情,引导学生读准课文语句,这是最基本的学习需求;然后层层推进,指导掌握分段以及理解字词的方法,了解段落大意,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在新的学情之上产生新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学习和思考时间,还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推进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理解,将樟树的品质与宋庆龄的高贵精神有机融合,使得文本内涵初步显山露水。
步骤二:自主感悟,促发动态生成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普遍有一种担心:如果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师理想的预设无法达成一致,该怎么办?其实,这种担心在很多情况下是多余的。学生的潜能往往超乎我们的预料,只是教师很多时候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宽容,没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实践与认知生成空间。通常都是学生刚进入思考状态,理解还处于零碎片面时,教师就火急火燎地摆出现成的答案。殊不知,有时就是几分钟的耐心等待、用心倾听,学生就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动态生成许多新知。
【片段2】
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怎么样呢?再读读课文中的相关段落,你肯定还会有新的发现,我期待看到大家新的收获。
(再次读文,学生对樟树品质的理解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边读边思,努力构建新的知识节点。)
生 宋庆龄故居有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看起来生命力很强。
师 这是樟树的外形。
生 宋庆龄故居有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的樟树。
师 是啊,樟树不仅长得好,还有香气呢!这可是一般树木所不具备的品质。
生 宋庆龄故居有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永存,且象征她高贵品格的樟树。
师 既然是写树,那为什么还要写宋庆龄这个人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看这份材料——
(呈现宋庆龄生平事迹材料,学生静心阅读思考,教师没有任何暗示点拨。两分钟后交流。)
生 当然有联系,因为宋庆龄和樟树一样,也有高贵的品质。看她的照片,高贵、淡雅、有气质,和樟树一样。
生 再联系宋庆龄的个人事迹看,她不畏强权和黑暗势力,默默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着,这种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和樟树很像。
……
师 把人和物结合起来写,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法,我记得这种方法有个“专用名”,叫——
生 (异口同声)借物喻人。
上述教学中,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充分利用了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在学生的学习潜力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的情况下,耐心等待,智慧引领。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旨在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碎片化认知导向整体建构。接着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直到他们自主生成“宋庆龄故居有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永存,且象征她高贵品格的樟树”这一新的观点后,又借助生本互动的平台,以“既然是写树,那为什么还要写宋庆龄这个人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掀起积极思维的高潮,引着学生逐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式。这样的教学,在“引导→等待→自主探究→再次等待→合作交流→生成新知”的模式中进行着良性循环,使课堂的动态生成逐渐走向丰富与精彩。
步骤三:自主表达,推进深度思维
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助产士”,为学生智慧的动态生成以及思维的深入“接生”。课堂学习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过程,离不开深度思维。教师须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鼓励他们自主表达,推进其深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片段3】
师 (出示句式“身后蓬蓬勃勃的樟树,我想说……”“站在宋奶奶的雕像旁,我想说……”“如果我是一名小导游,我会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说……”)如果你来到宋庆龄的故居,你最想在哪里拍照留念?如果请你将这些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再为它配上一段说明文字,你会怎么说?请根据这几个句式,动笔写几句话。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等待,并且给停笔凝思的学生轻声建议。)
生 站在蓬蓬勃勃的樟树面前,我想说:“枝繁叶茂、带着与生俱来清香的樟树,它已不仅仅是两棵樟树,而是宋庆龄精神的化身,它将流芳百世。”
生 站在宋奶奶的雕像旁,我想说:“宋奶奶,您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永远播洒在我们心间!”
生 如果我是一名小导游,我会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说:“到宋庆龄故居来,不看这两棵蓬蓬勃勃、香气四溢、四季常青的樟树,就等于没来。这两棵樟树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们与自己主人的精神已融为一体,永远影响后人。”
……
上述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了两棵樟树的品质,明确了樟树与人物精神之间的联系后,为他们提供想象练笔的抓手,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多向度的说写结合中推进思维的深入。这样循序渐进唤醒已有认知经验的过程,在矛盾冲突中学会辨别,进行智慧读写,比起喧宾夺主的灌输,方法更胜一筹。
当然,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不是无节制地放任学生自由,无所事事,而是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索、感悟与表达,是把更多的关注、更有效的引领融入有限的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生长空间,指引他们的思维且行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