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诗、对话、空间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b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歌,对话者都是革命。张枣这一代诗人,空白感促使他们寻找诗歌语言和形式的建构。张枣意识到再造诗歌对话性的重要性,开始探索诗歌的内在对话结构。
  关键词:张枣;元诗;对话;空间
  欧阳江河曾在解读张枣的《悠悠》一诗时提出问题:“一个当代诗人在体制话语的巨大压力下,处理与现代性、历史语境、中国特质及汉语性有关的主题和材料时,文本长度、风格或道德上的广阔性往往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1]如何破解权利话语关系获得一种艺术与人格的自由,最终落实到“怎么写”的问题,张枣将他的艺术设计和思想设计融入他的诗歌,来破除一种限制。
  一、独特的元诗主题
  张枣的诗歌,充满跳跃到近乎断裂又在深处衔接得天衣无缝的诗句,不懂其法的人往往无法扑捉他的气质,一旦深入了解他,便沉迷不可自拔。
  “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诗不仅是表达“我”的情感,更是表述“元诗”本身的。
  《望远镜》就抵达了由“我说”到“语言言说”的奇境:我们的望远镜像五月的一支歌谣/鲜花般的讴歌你走来时的静寂/它看见世界把自己缩小又缩小...
  这首诗不是“直抒胸臆”或“叙事性”写作,而是呈现“语言言说”魔力。诗中的语言,不只是为单一、固定语义而存在,它具有了独立的“被再听、再看”的生命灵韵,把读者引向更神奇、迷蒙能击中心灵深处力量。很明显,《望远镜》的结构和语言,不可用另一种话语所转述。
  张枣《空白练习曲》中共十节,内部几乎无核心“主题”支撑,全靠诗人的语言天分来将其衔接,正如诗人诗中所写“我有多少不连贯,我就会有多少天分。”张枣在塑造以诗歌语言自身为核心的元诗,以他自己的天分塑造不连贯,这看似无连贯的诗歌又造就了他整体的诗作。
  二、构建对话形式
  诗歌中的对话形式,并不是指诗歌以对话体呈现,而是诗歌呈现内在对话结构。
  中国新诗早已沉浸在几十年与时代和革命等大写者的对话,大写的对话者倒塌后,废墟上产生无边的自由、恐慌,当代诗歌极力地寻找对话者和倾诉者。张枣这一代诗人,他们常常是与空白对话,空白感促使他们的诗歌语言和形式的建构,出现虚构的“你”和时空,从而诗歌的崇高性便得以在虚构中提升,因此也带有一些“形而上”的色彩。张枣探索诗歌的内在对话结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自我戏谑化;二是设置对话者。
  第一类自我戏谑化的对话结构,多是将自我的感知和情绪自由式地放大和再放大,因此读这一类多是能够感知作者的奇思幻想的世界以及极度夸张的变形。在《断章之二》中,张枣用裂缝来形容人和世界的境况:“我们是裂缝中的人/裂缝是世界的外形...”,通过推杯换盏的对话结构,诗人想隐喻地沁润裂缝中的人,弥合世界的裂缝。
  自我设置对话者,这是张枣惯常用的一种方式,因而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你”。在《风暴之夜》里,开头便抛出疑问“异地的风暴,你到底疼不疼”,这种将风暴拟化成人,从而诗人与其对话的形式,不仅在塑造饱满的情感上有着良好的效果,更是绘画出了一幅逼真的场景图,这两种效果增强了读者对于诗歌的感知能力。
  三、虚构诗意空间
  诗歌文本内在的对话结构塑造了张枣的诗歌气质,另一种隐身于张枣诗歌中的便是一种虚构的诗意空间,他对空间的建构,一是通过直接对宇宙空间的抒写,二是对内在心灵空间的建构。
  从早期的诗歌开始,张枣就非常注意宇宙意象的营造,他将具体的物象置身于宇宙,让它获得形而上的气质。“宇宙”这一词在他的诗中出现多次。当他写《天鹅》:“宇宙充满了哗哗的水响/和尚未泄露的种族的形态”;他在《空白练习曲》中用镜子来比喻大地:“天气如晦。你,无法驾驶的否定。/可大地仍是宇宙妖娆而失手的镜子”。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宇宙”与哗哗的水响,与大地的镜子等具体的意象联系,创造出了具体可感的空间。张枣一方面将宇宙描述成永恒、无限等关乎于形而上的范畴,同时也回避关于它们的常规命名形态。他的策略是在宏大而抽象的概念中找到具体的物象作为寄宿体。
  《镜中》“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通过梅花落来衬托内在心灵的一种空间,类似于梅花落,其内心也在“落下”,这一动态的过程势必需要一个空间的承载才能完成。这个“镜中”空间折射着诗歌中的情境并非是一段亲历的生命片段,是以虚构创造的情境,因此“她”这个词只是一个功能性的符码,并无实际特指。通过语言的装置,经验和幻想、真实与虚幻往复映射,构造出一个人深邃迷人的镜式空间。而最后一句“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更是以“窗”为设置,展示内在心灵与外界的空间的阻隔。
  张枣他用语言做万物生长的种子,用对话形式来塑造神秘的风,用空间来做孕育生命的泥土。
  参考文献:
  [1]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24.
  [2]张枣.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中国当代诗歌的元诗结构和写者姿态[J].上海文学,2001(1).
  [3]颜炼军.诗歌的好故事——张枣论[J].文艺争鸣,2014(01):41-63.
  [4]冷霜.诗歌细读:从“重言”到出现[J].文艺争鸣,2015 (05):131-137.
  [5]张枣.张枣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物质日益得到满足,人们开始思考经济政治发展背后的文化要素,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学热”一度兴起于中国,国学热的兴起使得悠久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再度折射出中华民族的自信,以及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中积极抵抗全球化的压力。  关键词:国学热;民族文化的自觉;继承;中国身份  雄踞远东大陆的中国,西北背靠高山大漠,东南面对茫茫大海,两千多年间在几乎与其他文
期刊
在这个光彩夺目的天宫里  在这个风光无限的世界上  在这个欢呼自豪的午夜里  如痴如醉加欣喜若狂的云  心灵与魂体在空中飘荡的云  真的让我激情迷恋高兴的云  躺在床上,上帝恣意引诱我  我的爱抚象汪洋大海一样深沉  令人倾倒徜徉呻吟撕心烈肺地大叫  我的高涨似海潮汹涌波涛冲击咆哮  云如一头被驯服的猛虎那样疑视我面露微笑  云那招架玉帝的姿势一个个在我面前舞蹈  纯朴天真浪漫活灵活现那种激情要了
期刊
中国的大学是个格外神奇的地方。大批曾经刻苦勤奋,每天“鏖战到天亮”的高考毕业生进入这里后,大部分都如同变了个人一般,慵懒,不上进。女生梳妆打扮,男生球赛电游,与高三时期的他们完全是天壤之别。这绝非个体现象。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许多人似乎忽然失去了自我,没有目标,没有志趣,他们像一个个迷茫的孩子,站在岔路口失去了方向。  没有了高考,我们真的别无追求吗?我们的生活,除了高考,真的空白如纸吗?高考之外,
期刊
为你献上这些诗篇  如果我对你的爱传播到永远  并在整个人间传播挚爱痴情一片  引起世人惊魂动魄呐喊激情无限  叫天神顿生嫉妒天怒人怨  为了我对你的爱充满醋意而现  激动喜欢羡慕言传这爱的诗篇  上天为了追忆你的爱将天门打开  人间为了追忆你的爱而关闭睡眠  我那拥抱你的爱抓住你的瞬间  我心着魔一样爱心大于天宫百般  我的魂我的魄我的爱我心之愿  无处可现高出可喊感地动天  大爱小爱海潮一般奉
期刊
啊,高贵而沉默寡言的你  啊,蕴藏着郁郁和泪水的你  你越是躲避我,美人啊  我越是离不开对你的爱  越是觉得你,我天上恋人的光彩啊  等待我地球引力般强健的双臂  与无际跨越的距离把你全身环绕  绕过你的腰、你的身体、你整个的人  我就越是爱你、爱你、真的好爱你!  我向你走进、在征途、在天际  我在天宫一号上看着你、爱你、好爱你  我正在想你、抱着你,一下一下的吻你  仿佛神九与天宫4号对接 
期刊
摘 要:“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这12个字代表着浙江精神,而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也成为了实践浙江精神的典范。杭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更是一座经济名城。杭州的一呼一吸都展现着其务实、诚信、勇敢的工作作风,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时俱进。  关键词:杭州;浙江精神;历史;文化;经济  浙江人在2000年提炼出的浙江精神是16个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
期刊
喜欢王开岭先生的文字,理性、尖锐而又不乏感性,雅致的笔意,带给人思想的震撼和直抵灵府的触动。读完先生的《古典之殇》,合上书,一个人静静地细品他笔下“原配的世界”中,那些于现代而言再也难觅的古典元素,那些曾经朴拙、简稚的东西,那些由美好的物象触发衍生的感动和回味,真的带给了自己一种珍贵的心灵体验。  古典之殇,即古典元素、场景,原始经历、记忆的伤逝。的确,这个时代变得太快,五色杂陈,来不及驻留,来不
期刊
摘 要:对于《复仇》,一直以来都有大量的研究。历来的研究者基本都会将其研究依据定在鲁迅先生“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但这种研究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研究则从文本出发,并结合先生的生活背景来探究文中鲁迅先生在人生的低谷中依旧选择抗的状态。  关键词:复仇者;个体;抗争  《复仇》作为鲁迅思想中独具一格的散文,曾在学界引起过广泛的关注。今天我则试图从文本细读中理解鲁迅先生在人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三篇小说中提炼主题,简要分析作品主人作为知识分子的心理历程。许灵均和章永璘灵魂中都深藏着孤独的内核,表露的情感中不乏欲望的挣扎以及爱情的肉欲。  关键词:《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心理历程  古语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放在新时期著名小说家张贤亮身上最是恰当。张先生是以诗人身份初入文坛的,身上自带有诗人特有的浪漫、奔
期刊
摘 要:老舍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其作品中有很多关于知识分子形象与命运的书写,但深埋在背后的是对于生存哲学的反思。《牺牲》与《孔乙己》就是典型的文本,细读文本会发现两者存在很多共通性,同样以“我”为叙述视角及“老梅”这类对同胞的“旁观者”的眼光下书写了中国的“洋博士”与“古文人”们共同的悲剧命运,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又是在这三类人物的塑造中发掘深蕴其中的生存哲学。  关键词:老舍;鲁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