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歌,对话者都是革命。张枣这一代诗人,空白感促使他们寻找诗歌语言和形式的建构。张枣意识到再造诗歌对话性的重要性,开始探索诗歌的内在对话结构。
关键词:张枣;元诗;对话;空间
欧阳江河曾在解读张枣的《悠悠》一诗时提出问题:“一个当代诗人在体制话语的巨大压力下,处理与现代性、历史语境、中国特质及汉语性有关的主题和材料时,文本长度、风格或道德上的广阔性往往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1]如何破解权利话语关系获得一种艺术与人格的自由,最终落实到“怎么写”的问题,张枣将他的艺术设计和思想设计融入他的诗歌,来破除一种限制。
一、独特的元诗主题
张枣的诗歌,充满跳跃到近乎断裂又在深处衔接得天衣无缝的诗句,不懂其法的人往往无法扑捉他的气质,一旦深入了解他,便沉迷不可自拔。
“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诗不仅是表达“我”的情感,更是表述“元诗”本身的。
《望远镜》就抵达了由“我说”到“语言言说”的奇境:我们的望远镜像五月的一支歌谣/鲜花般的讴歌你走来时的静寂/它看见世界把自己缩小又缩小...
这首诗不是“直抒胸臆”或“叙事性”写作,而是呈现“语言言说”魔力。诗中的语言,不只是为单一、固定语义而存在,它具有了独立的“被再听、再看”的生命灵韵,把读者引向更神奇、迷蒙能击中心灵深处力量。很明显,《望远镜》的结构和语言,不可用另一种话语所转述。
张枣《空白练习曲》中共十节,内部几乎无核心“主题”支撑,全靠诗人的语言天分来将其衔接,正如诗人诗中所写“我有多少不连贯,我就会有多少天分。”张枣在塑造以诗歌语言自身为核心的元诗,以他自己的天分塑造不连贯,这看似无连贯的诗歌又造就了他整体的诗作。
二、构建对话形式
诗歌中的对话形式,并不是指诗歌以对话体呈现,而是诗歌呈现内在对话结构。
中国新诗早已沉浸在几十年与时代和革命等大写者的对话,大写的对话者倒塌后,废墟上产生无边的自由、恐慌,当代诗歌极力地寻找对话者和倾诉者。张枣这一代诗人,他们常常是与空白对话,空白感促使他们的诗歌语言和形式的建构,出现虚构的“你”和时空,从而诗歌的崇高性便得以在虚构中提升,因此也带有一些“形而上”的色彩。张枣探索诗歌的内在对话结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自我戏谑化;二是设置对话者。
第一类自我戏谑化的对话结构,多是将自我的感知和情绪自由式地放大和再放大,因此读这一类多是能够感知作者的奇思幻想的世界以及极度夸张的变形。在《断章之二》中,张枣用裂缝来形容人和世界的境况:“我们是裂缝中的人/裂缝是世界的外形...”,通过推杯换盏的对话结构,诗人想隐喻地沁润裂缝中的人,弥合世界的裂缝。
自我设置对话者,这是张枣惯常用的一种方式,因而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你”。在《风暴之夜》里,开头便抛出疑问“异地的风暴,你到底疼不疼”,这种将风暴拟化成人,从而诗人与其对话的形式,不仅在塑造饱满的情感上有着良好的效果,更是绘画出了一幅逼真的场景图,这两种效果增强了读者对于诗歌的感知能力。
三、虚构诗意空间
诗歌文本内在的对话结构塑造了张枣的诗歌气质,另一种隐身于张枣诗歌中的便是一种虚构的诗意空间,他对空间的建构,一是通过直接对宇宙空间的抒写,二是对内在心灵空间的建构。
从早期的诗歌开始,张枣就非常注意宇宙意象的营造,他将具体的物象置身于宇宙,让它获得形而上的气质。“宇宙”这一词在他的诗中出现多次。当他写《天鹅》:“宇宙充满了哗哗的水响/和尚未泄露的种族的形态”;他在《空白练习曲》中用镜子来比喻大地:“天气如晦。你,无法驾驶的否定。/可大地仍是宇宙妖娆而失手的镜子”。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宇宙”与哗哗的水响,与大地的镜子等具体的意象联系,创造出了具体可感的空间。张枣一方面将宇宙描述成永恒、无限等关乎于形而上的范畴,同时也回避关于它们的常规命名形态。他的策略是在宏大而抽象的概念中找到具体的物象作为寄宿体。
《镜中》“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通过梅花落来衬托内在心灵的一种空间,类似于梅花落,其内心也在“落下”,这一动态的过程势必需要一个空间的承载才能完成。这个“镜中”空间折射着诗歌中的情境并非是一段亲历的生命片段,是以虚构创造的情境,因此“她”这个词只是一个功能性的符码,并无实际特指。通过语言的装置,经验和幻想、真实与虚幻往复映射,构造出一个人深邃迷人的镜式空间。而最后一句“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更是以“窗”为设置,展示内在心灵与外界的空间的阻隔。
张枣他用语言做万物生长的种子,用对话形式来塑造神秘的风,用空间来做孕育生命的泥土。
参考文献:
[1]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24.
[2]张枣.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中国当代诗歌的元诗结构和写者姿态[J].上海文学,2001(1).
[3]颜炼军.诗歌的好故事——张枣论[J].文艺争鸣,2014(01):41-63.
[4]冷霜.诗歌细读:从“重言”到出现[J].文艺争鸣,2015 (05):131-137.
[5]张枣.张枣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张枣;元诗;对话;空间
欧阳江河曾在解读张枣的《悠悠》一诗时提出问题:“一个当代诗人在体制话语的巨大压力下,处理与现代性、历史语境、中国特质及汉语性有关的主题和材料时,文本长度、风格或道德上的广阔性往往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1]如何破解权利话语关系获得一种艺术与人格的自由,最终落实到“怎么写”的问题,张枣将他的艺术设计和思想设计融入他的诗歌,来破除一种限制。
一、独特的元诗主题
张枣的诗歌,充满跳跃到近乎断裂又在深处衔接得天衣无缝的诗句,不懂其法的人往往无法扑捉他的气质,一旦深入了解他,便沉迷不可自拔。
“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诗不仅是表达“我”的情感,更是表述“元诗”本身的。
《望远镜》就抵达了由“我说”到“语言言说”的奇境:我们的望远镜像五月的一支歌谣/鲜花般的讴歌你走来时的静寂/它看见世界把自己缩小又缩小...
这首诗不是“直抒胸臆”或“叙事性”写作,而是呈现“语言言说”魔力。诗中的语言,不只是为单一、固定语义而存在,它具有了独立的“被再听、再看”的生命灵韵,把读者引向更神奇、迷蒙能击中心灵深处力量。很明显,《望远镜》的结构和语言,不可用另一种话语所转述。
张枣《空白练习曲》中共十节,内部几乎无核心“主题”支撑,全靠诗人的语言天分来将其衔接,正如诗人诗中所写“我有多少不连贯,我就会有多少天分。”张枣在塑造以诗歌语言自身为核心的元诗,以他自己的天分塑造不连贯,这看似无连贯的诗歌又造就了他整体的诗作。
二、构建对话形式
诗歌中的对话形式,并不是指诗歌以对话体呈现,而是诗歌呈现内在对话结构。
中国新诗早已沉浸在几十年与时代和革命等大写者的对话,大写的对话者倒塌后,废墟上产生无边的自由、恐慌,当代诗歌极力地寻找对话者和倾诉者。张枣这一代诗人,他们常常是与空白对话,空白感促使他们的诗歌语言和形式的建构,出现虚构的“你”和时空,从而诗歌的崇高性便得以在虚构中提升,因此也带有一些“形而上”的色彩。张枣探索诗歌的内在对话结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自我戏谑化;二是设置对话者。
第一类自我戏谑化的对话结构,多是将自我的感知和情绪自由式地放大和再放大,因此读这一类多是能够感知作者的奇思幻想的世界以及极度夸张的变形。在《断章之二》中,张枣用裂缝来形容人和世界的境况:“我们是裂缝中的人/裂缝是世界的外形...”,通过推杯换盏的对话结构,诗人想隐喻地沁润裂缝中的人,弥合世界的裂缝。
自我设置对话者,这是张枣惯常用的一种方式,因而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你”。在《风暴之夜》里,开头便抛出疑问“异地的风暴,你到底疼不疼”,这种将风暴拟化成人,从而诗人与其对话的形式,不仅在塑造饱满的情感上有着良好的效果,更是绘画出了一幅逼真的场景图,这两种效果增强了读者对于诗歌的感知能力。
三、虚构诗意空间
诗歌文本内在的对话结构塑造了张枣的诗歌气质,另一种隐身于张枣诗歌中的便是一种虚构的诗意空间,他对空间的建构,一是通过直接对宇宙空间的抒写,二是对内在心灵空间的建构。
从早期的诗歌开始,张枣就非常注意宇宙意象的营造,他将具体的物象置身于宇宙,让它获得形而上的气质。“宇宙”这一词在他的诗中出现多次。当他写《天鹅》:“宇宙充满了哗哗的水响/和尚未泄露的种族的形态”;他在《空白练习曲》中用镜子来比喻大地:“天气如晦。你,无法驾驶的否定。/可大地仍是宇宙妖娆而失手的镜子”。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宇宙”与哗哗的水响,与大地的镜子等具体的意象联系,创造出了具体可感的空间。张枣一方面将宇宙描述成永恒、无限等关乎于形而上的范畴,同时也回避关于它们的常规命名形态。他的策略是在宏大而抽象的概念中找到具体的物象作为寄宿体。
《镜中》“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通过梅花落来衬托内在心灵的一种空间,类似于梅花落,其内心也在“落下”,这一动态的过程势必需要一个空间的承载才能完成。这个“镜中”空间折射着诗歌中的情境并非是一段亲历的生命片段,是以虚构创造的情境,因此“她”这个词只是一个功能性的符码,并无实际特指。通过语言的装置,经验和幻想、真实与虚幻往复映射,构造出一个人深邃迷人的镜式空间。而最后一句“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更是以“窗”为设置,展示内在心灵与外界的空间的阻隔。
张枣他用语言做万物生长的种子,用对话形式来塑造神秘的风,用空间来做孕育生命的泥土。
参考文献:
[1]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24.
[2]张枣.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中国当代诗歌的元诗结构和写者姿态[J].上海文学,2001(1).
[3]颜炼军.诗歌的好故事——张枣论[J].文艺争鸣,2014(01):41-63.
[4]冷霜.诗歌细读:从“重言”到出现[J].文艺争鸣,2015 (05):131-137.
[5]张枣.张枣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