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画双馨说纳兰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兰是个才女,能写擅画,工诗文,怡灵性,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斋女性的修行和雅致。这一点,若放在哈尔滨女性喜欢流行时尚、热爱唱歌跳舞、奔放洒脱的背景下似乎小众化,若定格于文坛或者画坛,虽有同样才华的同性相伴,但文画兼修并且双秀的,则少之又少。所以,不论从地域,还是文坛、画坛,纳兰也就有些不群,成了一道小小风景。
  中国传统绘画,工笔花鸟画是重要流派之一,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纳兰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受业于画坛名宿赵勋先生,是具有深厚传统功力闻名遐迩的石景和先生的入室弟子。她的花鸟画,可以说严格恪守了中国花鸟画精神。立意上,通过所绘花鸟,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中国哲学重直觉的特点,让所绘之物“明心见性”;布局上,谋求最佳的整体的和谐效果,氤氲相荡,胜负屈伸;技法上,则多以中锋用笔,进行结构上的塑造。设色艳丽,艳而不俗,富有装饰性。观她的工笔花鸟画,能于工整规范中捕捉笔情墨趣,文心、诗情、画意能蕴藏于尺幅之中,畫中的文学元素、文人趣味亦充盈其间。若说纳兰绘画究竟有多大成就,我觉得她绘画艺术上的书卷气,是她最大的亮点。
  说到与纳兰的结识,还是在几年前,著名水彩画家王焕堤先生出版《心灵深处是故乡》的读书分享会上。焕堤先生的“老哈尔滨水彩画”闻名遐迩,诗人李松璋专门为焕堤先生的画配上散文,两人合作出版了《在时间深处相遇》一书。这次分享会纳兰充当了接待来宾的角色,其温文尔雅、娴静端庄的风范很是引人注目。后来,发现一些哈尔滨文化界前辈像作家李五泉、女作家陈明、画家王焕堤、画家柳敦贵、编辑赵旭忠等都非常欣赏纳兰,这些前辈都是哈尔滨很有影响受人尊敬的文化名人,心气品位自然不在话下,他们视纳兰为学生又是晚辈,很有些亲情的味道。纳兰与这些名人的交往甚笃,多少也可看出她为文作画的成长轨迹。
  在我眼里,纳兰是个很窈窕的小女子。说她“小”,一是她的年龄要比我小十来岁;二是她小巧玲珑,虽然个头也不矮,但总体感觉至少在我看来仍有点“袖珍”,有一点小鸟依人的乖觉,也有点小家碧玉的怯涩。细究起来,尽管纳兰适逢中年,但温婉可人,天性中的妩媚没有消逝,这也大概是我从她的婉约以及纤秀中得到的综合印象。
  纳兰的文学笔触,细腻委婉。她出版过散文集《墨色浮香》,长篇小说《救与救赎》《谁是赢家》等。虽然文学创作笔端可以更加肆意流淌,也可以更加直接、更为坦率地直抒胸臆,但她也以曲折和朦胧的罗曼蒂克方式,委婉地表现着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失落茫然、对于世事人情的通透理解。不论文还是画,纳兰都在恪守着传统道德,在循规蹈矩的基础上糅进个人的悟性作文、作画、做人。在当代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她用自己的憧憬和审视,在传统和现代中寻觅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径,默默而又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三年前,纳兰随着当医生的丈夫调动工作,离开哈尔滨定居深圳。原本就觉得以她的温婉和文画双修,似乎更应该生活在南方都市,没想到果真去了南方,而且是比江南水乡更远的岭南。
  对于纳兰,我觉得有一种应该提倡弘扬的成色。在物质生活相对发达、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不失独立精神而又恪守传统文化而又有文墨之缘的女性,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人们的点赞和欣赏,从某种角度,这样的“软实力”似乎也能增加文化的自信。
  作者简介:曼陀罗,本名张永德。美术、摄影评论家,纪实文学作家。曾任《黑龙江画报》主编,现供职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其他文献
在我的记忆里,哥哥就是父母亲的一道伤疤,要他们用生命不时地去舔,去缝合,而我仿佛只是一位旁观者,日益麻木不仁,面对这一切,我无计可施。  哥哥比我大了整整十二岁,我俩一个属。哥哥结婚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新嫂子娶进门后和我还有父母亲一起住。当时我家是两室一厅,父亲经常出差去外地做技术指导,每次回来在家也住不了几天,家里通常就只有我、母亲、哥哥、嫂子四个人。  每天早晨我晨读的时候,都会看见母亲做好
期刊
这篇文章的内容,或者说要表达的主题,其实跟“24病区”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无意要对这个病区做介绍或宣传,只是因为这个病区给了我很多的冷静思索和灵魂触动,让我脑海中总是淡忘不了它。人总有生老病死,结局难以回避。起笔前先做个说明,免得被指为标题党,搞噱头。  今年九月初的一个早上,岳父突然高烧,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帮他清理后,我和妻急忙把他送到家附近的一家医院急诊室。这是让病人快速得以救治的捷径。 
期刊
奥威尔总结出过四条写作动机。自我满足、审美追求、还原历史(真相)、政治目的(顺序不能颠倒)。说实话,我是冲着 “如有情节雷同,请君对号入座”去的。这篇作品属于第三个阶段“还原真相”。大概算了一下,距小说第一次写完到现在,至少十年。十多年前回忆这些事,我能做的,只是把感动自己的瞬间,一个不发放,全记下。写下的过程,就是“沉浸式”地活了一遍——写作最大的美妙就是这个。  原文最后一节影响整体结构,于是
期刊
陈旭红的中篇《厚颜》摆在案头。小说读罢,掩卷遐思,忽然有了某种心灵悸动。觉得作家并非是写主人公的命运故事,而是写这个来自社会底层叫多多的乡村女人,面对如此厚颜的世界时,如何一步步走过了人生几十年,终于可以平静地面对这个世界。  这个叫多多的女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作品名为“厚颜”,很容易联想到厚颜无耻,这是否就是作品不言之意?理解作品的这一隐喻,还需要还原文本情节。  把四万多字的小说情节浓缩概
期刊
他们打电话让我把儿子带回家。我儿子在本地一所著名的大学读大二。是个长相英俊的男孩,但不太爱说话。手机响的时候,我正在家里阳台外的院子里收拾那些花草。几天没有打理,眼前到处都是枯枝败叶。  手机放在阳台的石桌上,已经响了几次,我没有听到。这次一直响了很长时间。  你好,你是杨轲的父亲吗?我是杨轲的辅导员……我们终于找到他了。手机里传来一个年轻女人的声音。  怎么回事?我儿子跑到哪里去了?我有点着急和
期刊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简单几笔,就勾勒出少年懵懵懂懂却自以为是的一番情景,这是常人眼里可爱、矜持而又可笑的少年形象。评价视角是过来人宽容的理解和人生感慨。人到中年回头看青春往事会如何?是否也有三生三世隔世之感?作家唐棣的《色素周期》讲了一个青春故事,小说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哲理而又形象的比喻,人生转眼从少年变成大叔,这中间是会褪掉几层皮的,历经色素周期转换才
期刊
看到作者的决心  《攻壳机动队2:无罪》(Ghost In The Shell 2:Innocence)令我想起高中时代的《青之6号》。情节似乎并不复杂,对白有时也稍显生硬,但这部动画片依然不乏动人之处:它让观众又一次见识了日本动画大师的艺术决心。  请注意,确有一种悲观主义是属于强者的,那并非大事夸张的康德式悲观主义。《攻壳机动队》的制作人员广泛研究了都市的空气、鸟群的迁徙、遍布繁体字的街巷、黄
期刊
主持人语:  《犟》是一篇很精练的小说,用笔十分清浅,以简单的小事描述一个人成长轨迹,从小时候“玩火”,被父母屡次责打不悔改,到学习成绩不佳靠倔强坚持读书考上大学,直至最后因良心稿惹恼领导丢掉铁饭碗,凭着犟劲“成了享誉文坛的一支笔”,都在凸显主人公的“犟”。表面上看,“犟”使王小二的人生有喜有忧,实质上作者试图通过这个点去表达自己对做人的理解,那就是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做人处事不越矩,
期刊
已经下班很久了,王老师还坐在办公室里没走,她正在回想今天发生的事。  王老师讲课管班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深得同学家长认可,已是全校公认的“名师”。在她手底下就没有教不明白的学生,不管多顽劣、任性,不出一个月保证乖乖听话。在县里巡回做班主任经验报告都有两次了。现在眼看就要定职称了,可在这关键时刻却偏偏出了乱子。  这学期刚转来两周的小强让班级第一次上了白榜。年底的优秀班级肯定与自己无缘了。都怪自己粗心
期刊
七年前,也就是2013年,我到北京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进修。离家之前,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要扫荡长篇小说《恶鸟方程式》的残余部分;要修改完成《乡村志》的最后三章——这是一部中篇小说,有近五万字的字数;要创作一个短篇系列,追求一点儿“新体验”。四个月的时间,除了听课,我就坐在对外经贸大学的街边喝酒,时常可以见到李亚伟、二毛等一帮“第三代诗人”。《恶鸟方程式》至今也没有完成,《乡村志》是两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