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致青春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4343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简单几笔,就勾勒出少年懵懵懂懂却自以为是的一番情景,这是常人眼里可爱、矜持而又可笑的少年形象。评价视角是过来人宽容的理解和人生感慨。人到中年回头看青春往事会如何?是否也有三生三世隔世之感?作家唐棣的《色素周期》讲了一个青春故事,小说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哲理而又形象的比喻,人生转眼从少年变成大叔,这中间是会褪掉几层皮的,历经色素周期转换才会像变色龙一样,有了对外界和谐的保护色。
  唐棣把作品命名为《色素周期》,文中之谓意义明了。回望人生青涩的少年时光,是少年维特之烦恼也好,青春残酷物语也好,唐棣的叙述,小心翼翼地还原那些人之初的生命故事,像呵护一件瓷器那样,绝不让自己的笔墨和情感漫溢开来,从而悲伤逆流成河。在青春裸露的河床之上,少年们像冥顽不化的石子一粒粒赫然地摆在生命的沙滩上。这是作家唐棣的风格。
  近年来,青春文学一直是热潮,这波潮流使许多被80后、90后所熟悉的作家作品裹挟起来,又通过影视传媒进入了大众视野,如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饶雪漫的《左耳》、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等等,当作品翻拍之后,上了热搜,也赚了票房。青春文学与商业的结合,创造了一批光怪陆离的青春偶像和写作投机者。影视镜头中那些鲜亮的校草、校花们,要么清沌如水,要么痴情浪漫,要么跑酷耍帅,这样的少男少女形象定格了又一波传媒为大众打造的校园文化模式,只是在光鲜亮丽的视觉镜头下,少了一些少年人应有的青春的生气,那些青春逼人的生命火焰被涂抹得轻浮而暗淡。而唐棣的青春写作是有生气的写作,《色素周期》以充沛的细节,把青春的一个个瞬间鲜活地定格下来,就像是成年人看见自己穿过岁月跳着喊着迎面奔跑而来。
  唐棣的小说在叙事方面很注重空间感,故事的细节如映画般把少年心事一点点裸露出来,从上课的教室到撒野的地盘,青春故事细节化生动盎然历历在目,而往返于教室与地盘之间的那些正在穿挺儿拔节的身体完美地演绎了青春的故事。少男少女们关于青春物语的校园的故事,总会有爱的渴望、性的骚动、暴力残忍,甚至是不期而遇的死亡。这些元素在《色素周期》中是斑斓的底色,让青春成长在多种色彩多种可能中,充满了骚动、诱惑与危险。
  在家长的眼里,孩子进了校园,各得其所。 校园的一扇大门代表了生活秩序,也指向未来的希望。校园意味着安全,可是校园里也会有暴力,有时是来自成年老师对弱小学生的欺凌,如文中班主任金花老师,对学生挑脖筋的惩罚。学生只能歪着脖子,保守着被老师挑脖筋的羞耻的秘密。暴力也来自校园学生之间的霸凌事件。被霸凌的学生只能以弱服强,仰人鼻息,像大伟老大的形象,后边永远有几个臣服小弟跟着。这一切构成了小城普通校园的成长故事。校园空间并非是一方净土,学生弱小的心灵里体验着来自老师的权力规训与惩罚的残忍,还有学生之间暴力带来的身心戕害。学生像关进笼子里的小鸟渴望校园外自由的空气。
  提到康棣小说叙事对空间的重视,还真是手笔不凡。他能在小说中扒开一条墙缝,为桀骜不驯的少年们寻觅到一方天外净土。在社会秩序的校园与废弃的楼房之间,被大伟发现了一道只有十几岁少年才能过去的一道墙缝儿,连接了所谓的理性与野蛮的两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一处废弃的空楼房,被少年们称作地盘儿。校园与地盘之间的墙缝,完美的把少年被规训与反抗的内心力量联系起来,荒凉的地盘成为一个象喻,在成人世界遗忘的另一处所在,真正成为少年人精神放飞的嘉年华乐园,可以放纵的想象女孩子的秘密,发泄对大屁股金花老师穿黑色脚蹬裤的嘲笑。
  青春易逝,小说叙事通过中考把少年的青春砍作两截,中考是一道分水岭,就像符咒一般使少年们的命运出现在不同时空,甚至是死神的世界。老师眼里种子选手胖子李雷未考上重点高中,从楼顶飞跃而下,更荒诞的是不到二十分钟,另一个女孩也从大楼另一侧以同样的动作放飞了自我。目睹了死亡并不意味着青春就此就变成了成熟少年。但可能从此认知世界的尺度会发生变化调整。对于正在长大的少年,成绩并非是世界存在的根据,同伴死亡的伤痛,也会随着远去的身影一点点消失钝化,世界的真实还在继续揭晓答案。
  青春不会只有残忍,成长多是以貌似快乐的时光呈现的样子,《色素周期》被青春的荷尔蒙增添了小说的躁动色彩。唐棣在小说中为他笔下的两位少年大伟和小伟安排了同一个名字:杨伟。因为相同的名字,壮实如牛的大伟和细胳膊的小伟是一对组合,如同是镜子的正反面,里外都是自己和世界的影子。中间又安排了一个少女橘子姑娘,女孩成为这两位少年内心通向世界的一扇窗。大伟喜欢李爱菊小名叫橘子的女孩,少男少女彼此之间互有好感,却不知如何表达,就有了大伟派小伟这个哥们儿每天放学对橘子固定的护送,同时也埋下了三人之间谁都说不清楚的情感恩怨与危机。这是大伟和小伟长大后面对橘子姑娘,橘子姑娘也必须面对他们时必然发生的选择与背叛的故事。我们都曾经是维特,心里也都有一个绿蒂,橘子姑娘之于大伟和小伟是床前明月光,是少年心里最初向往光明的一扇窗。因为透过这扇窗,可以照亮自己。和心爱的女孩分手也是青春伤痛必然经历的一部分。生命刻度由此往上跃升,才知道前面还有其他的生命高峰等待着自己攀爬。
  少年和花儿的故事之后,总会有少年漂泊人间的浪迹之旅。《色素周期》中,两位大小伟在中考之后有了不同的命运选择。大伟子承父业,开始在市井中卖鸭蛋的生计,小伟则进了职业学校,继续少年的莽撞行状,开始注意起发育的女孩子,在嘻嘻哈哈动手动脚中,满足少年的性幻想。
  唐棣在自己的叙事中,为他笔下钟爱的两位少年设计了不同凡响的意象,龙的图腾崇拜。人们往往说望子成龙,而龙的图腾在人们心里既是世俗的,又是理想的,龙这个图腾在大伟、小伟的生命成长当中是不同意味的存在。在初中时,大伟作为全班的老大,他热衷于往自己身上贴龙贴,在出血弄疼自己的一瞬间感觉男子汉的威猛,而长大后在市场中卖鸭蛋的大伟在自己的后背上刻了一幅龙的刺青。这是大伟向世界发出宣言式的带有圈地盘儿的生猛意味。而与之相对照的是小伟在自己的前胸上也有一幅龙的刺青,两个人一前一后相同的龙形刺青都在证明着青春各自的存在。飞龙在天威猛无穷,依然表现出青年人躁动不安而又生机勃勃的生命力量,是征服世界的渴望。
  像许多现代主义小说家一样,唐棣也喜欢“多年之后……”这种叙事花样,小说结局是多年之后的小伟在一个关于刺青话题的网络空间中认识了一个女孩,他们俩一见如故,開始相约一起去洗刺青图案。刺青的痕迹越来越浅,小伟前胸的龙形开始模糊不清,在历经一次次身体灼烧的疼痛中,青春的脚步也正在慢慢远去,历经了友情背叛、爱情夭折、小伙伴死亡之后的小伟,可以说完成了一轮色素周期,只是青春的故事伴随着成长疼痛,是永远沉淀的生命底色。
  多年之后,少年长大了,是龙也好,是虫也好,经过几轮色素周期的生命转换,当年的少年心中跃跃欲试的龙还在飞腾吗?生命的成熟永远是一个时间的故事。多年之后提起青春往事,却早已是物是人非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
  作者简介:郭力,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作协会员。
其他文献
写完这个小说,全国疫情似有缓解。自春节以来,每个人的心情大致相同:绝望、愤懑、紧张、屈辱、无奈……李文亮事件让这些情绪抵达顶点,近日又随局面趋缓而渐渐平和。一场大疫终究夺去了太多人的生命。别以为两三千是小数字,这些数字背后的家庭,个人,一切,瞬间灰飞烟灭,沦为灾难电影中才根本不值一提的齑粉。连“天地不仁”之“刍狗”都算不上啊。  太心痛,太难受。尤其,我是在武汉读的大学,足足生活了四年,武汉算是我
期刊
必有亭子,白日可以得荫避暑,  也可以作为藏身之处,躲避狂风暴雨。  ——《旧约·以赛亚书》  某一天,一个下午吧,最好是黄昏。一个疲惫的中年男人,被一场不期而遇的雨赶进了公园小山坡上的一处亭子。这亭子很漂亮,“六角尖顶,斗拱飞檐,四根朱红的大柱子,琥珀琉璃闪闪发光”。亭子里有一位四五十岁的男人正在拉小提琴,琴声悠扬,人们听得如痴如醉。此时,我们这位脸上没有半点生气的“落魄者”,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
期刊
张光复先生是哈尔滨美术界的一位资深艺术家。人们比较熟知的,便是呼兰区萧红纪念馆院那尊萧红雕像。这尊雕像传神地表现了萧红作为旧时代的新女性向往自由的觉醒和气质。是萧红纪念馆最为令人心驰的作品之一。它表现了萧红的精神世界,来到萧红纪念馆的人都会对它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實际上,若从艺术之路考量,光复先生是个挺不得志的艺术家。虽然也涉猎油画、水彩、水墨,但主攻的仍是雕塑。搞雕塑的市场空间不大,一般都是
期刊
一  这场灾难来得太突然了!  当全国人民正满怀希望,沉浸在欢度2020这个庚子年春节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带着一个陌生而可怕的名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然在湖北武汉市爆发,继而迅速传播开来,传向全国……  人们来不及收起欢乐的笑脸,就陷入了紧张的恐慌之中,电视上,不断看到每天几百几千的新增病人,不断传来武汉封城、武汉医护人员告急的消息。央视向全国人民发出警示: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告
期刊
一  秋天,在林中小路上,才更加清晰,更加灿烂。  阳光泼下碧蓝的天空,有些神秘,也有几分虚假,但是只要你在看,你就会看到寂静,喧嚣,悲伤,或者喜悦。几片枯黄的叶子飘摇着落下时,一阵秋风吹过,仿佛所有的时间都如火车过境,将那些隧道、桥梁和晦暗的城市远远地抛在身后,然后独自停靠在空空荡荡的旷野。只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依旧在路边默默地开着,也默默地成为了秋天的一种约定。  突然而至的一场大风降温过后,
期刊
在我的记忆里,哥哥就是父母亲的一道伤疤,要他们用生命不时地去舔,去缝合,而我仿佛只是一位旁观者,日益麻木不仁,面对这一切,我无计可施。  哥哥比我大了整整十二岁,我俩一个属。哥哥结婚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新嫂子娶进门后和我还有父母亲一起住。当时我家是两室一厅,父亲经常出差去外地做技术指导,每次回来在家也住不了几天,家里通常就只有我、母亲、哥哥、嫂子四个人。  每天早晨我晨读的时候,都会看见母亲做好
期刊
这篇文章的内容,或者说要表达的主题,其实跟“24病区”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无意要对这个病区做介绍或宣传,只是因为这个病区给了我很多的冷静思索和灵魂触动,让我脑海中总是淡忘不了它。人总有生老病死,结局难以回避。起笔前先做个说明,免得被指为标题党,搞噱头。  今年九月初的一个早上,岳父突然高烧,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帮他清理后,我和妻急忙把他送到家附近的一家医院急诊室。这是让病人快速得以救治的捷径。 
期刊
奥威尔总结出过四条写作动机。自我满足、审美追求、还原历史(真相)、政治目的(顺序不能颠倒)。说实话,我是冲着 “如有情节雷同,请君对号入座”去的。这篇作品属于第三个阶段“还原真相”。大概算了一下,距小说第一次写完到现在,至少十年。十多年前回忆这些事,我能做的,只是把感动自己的瞬间,一个不发放,全记下。写下的过程,就是“沉浸式”地活了一遍——写作最大的美妙就是这个。  原文最后一节影响整体结构,于是
期刊
陈旭红的中篇《厚颜》摆在案头。小说读罢,掩卷遐思,忽然有了某种心灵悸动。觉得作家并非是写主人公的命运故事,而是写这个来自社会底层叫多多的乡村女人,面对如此厚颜的世界时,如何一步步走过了人生几十年,终于可以平静地面对这个世界。  这个叫多多的女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作品名为“厚颜”,很容易联想到厚颜无耻,这是否就是作品不言之意?理解作品的这一隐喻,还需要还原文本情节。  把四万多字的小说情节浓缩概
期刊
他们打电话让我把儿子带回家。我儿子在本地一所著名的大学读大二。是个长相英俊的男孩,但不太爱说话。手机响的时候,我正在家里阳台外的院子里收拾那些花草。几天没有打理,眼前到处都是枯枝败叶。  手机放在阳台的石桌上,已经响了几次,我没有听到。这次一直响了很长时间。  你好,你是杨轲的父亲吗?我是杨轲的辅导员……我们终于找到他了。手机里传来一个年轻女人的声音。  怎么回事?我儿子跑到哪里去了?我有点着急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