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的教学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的重要使命。本文从巧用游戏启发、运用归纳启发、运用演绎启发、运用实验启发培养综合能力四个方面对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有效启发进行研究。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新课程 启发 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运用有效启发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力拼搏精神,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逻辑思维,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有效启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巧用游戏启发,培养学习兴趣
案例1:在学习数学用“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我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首先我先用多媒体动画讲一个《采蘑菇》的故事并提出带有趣味性的问题:“今天是星期天,小白兔们一块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兔妈妈说‘今天我们采蘑菇可要多动脑筋。先要把蘑菇上面算式的得数算出来,然后将它投放到相应的篮子里。小朋友们愿意帮助我一块干吗?”这时出示一幅好几个小白兔捡着有得数的篮子及带有算式的大蘑菇。当小朋友把蘑菇采好放进篮子后,发现草地上还有一个蘑菇没有采下来,是什么原因呢?问题提出后,我适时启发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辨析比较,原来这个蘑菇上的算式是要用“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这样设计就巧妙地为学习“6“的乘法口诀求商作了巧妙的铺垫。“算数”游戏开始了,同学们算得又快又对,投放得准确到位。一个个脸上充满了胜利的微笑,在愉快活泼情境中掌握了“6“的乘法口诀,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然,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游戏规则,如过于简单,参与游戏的儿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没有了游戏过程中的紧张刺激的感觉,缺少了你追我赶的对抗性,学生对游戏就会反应平淡甚至索然无味了;反之,设置的障碍过于繁难,参加游戏的儿童认为高不可攀,无法通过,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游戏就失去了意义,这样的游戏对学生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游戏中的障碍设置,要使参加游戏的多数儿童经过努力都可以克服。这里儿童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正像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每一种好的游戏里,要有工作的努力和思想的努力。”
二、运用归纳启发,培养思维能力
案例2: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高长底,接着提问:(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又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 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 1=6;有的想 9 ()=15,因为,9 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运用演绎启发,激发直觉思维
案例3: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笔者采取由理论到实践,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启发学生理解。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小纸片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经过同学们的实践,大家都知道这些小纸片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接着问: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什么图形?学生被这问题吸引,开始积极思维,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学生,这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再进一步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图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思维再一次被激发,纷纷在积极观察思考。课堂气氛十分活泼,大家踊跃发言: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在变中求定,在一般中找特殊,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飞跃,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圆的面积等于∏r2,用字母表示就是S=∏r2,一个比较难掌握的概念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掌握了。
众所周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运用演绎启发,深入浅出正是符合这一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先讲浅近的,在浅近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奥的道理。
四、运用实验启发,培养综合能力
案例4:在教“三角形的认识”,笔者设计一系列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菱形、三角形等。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辨别什么是三角形,通过说“为什么?”把生活常识提炼为“数学定义”,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动手拉动四边形和三角形,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予以证实其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可以调动起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开发,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进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时,充分认识到学生“好玩”及“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采取上台演示与分组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的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释放,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前提下,合理地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机会,会使学生在不自觉的启发下掌握知识及潜在规律,并使它们投入到实践中去。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运用实验启发,要做好三点:第一,布置或准备实验材料,若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应事先安排好学生按要求制作实验材料;第二,制定上课期间组织和使用的计划以及监督学生实验活动的计划;第三,教给他们如何有效地操作。如有必要,可提供给学生如下活动程序:确定问题,决定准备做什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找出典型关系并进行概括:陈述你的收获;分析和评价你的方法和过程。这样就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萌发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上述方法能使学生处于活跃、自由、富有创造欲望的状态,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愉快、轻松的活动。学生在思考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既使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志勇.小学数学教育.教与学研究,2006,(6).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新课程 启发 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运用有效启发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力拼搏精神,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逻辑思维,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有效启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巧用游戏启发,培养学习兴趣
案例1:在学习数学用“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我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首先我先用多媒体动画讲一个《采蘑菇》的故事并提出带有趣味性的问题:“今天是星期天,小白兔们一块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兔妈妈说‘今天我们采蘑菇可要多动脑筋。先要把蘑菇上面算式的得数算出来,然后将它投放到相应的篮子里。小朋友们愿意帮助我一块干吗?”这时出示一幅好几个小白兔捡着有得数的篮子及带有算式的大蘑菇。当小朋友把蘑菇采好放进篮子后,发现草地上还有一个蘑菇没有采下来,是什么原因呢?问题提出后,我适时启发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辨析比较,原来这个蘑菇上的算式是要用“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这样设计就巧妙地为学习“6“的乘法口诀求商作了巧妙的铺垫。“算数”游戏开始了,同学们算得又快又对,投放得准确到位。一个个脸上充满了胜利的微笑,在愉快活泼情境中掌握了“6“的乘法口诀,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然,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游戏规则,如过于简单,参与游戏的儿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没有了游戏过程中的紧张刺激的感觉,缺少了你追我赶的对抗性,学生对游戏就会反应平淡甚至索然无味了;反之,设置的障碍过于繁难,参加游戏的儿童认为高不可攀,无法通过,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游戏就失去了意义,这样的游戏对学生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游戏中的障碍设置,要使参加游戏的多数儿童经过努力都可以克服。这里儿童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正像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每一种好的游戏里,要有工作的努力和思想的努力。”
二、运用归纳启发,培养思维能力
案例2: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高长底,接着提问:(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又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 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 1=6;有的想 9 ()=15,因为,9 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运用演绎启发,激发直觉思维
案例3: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笔者采取由理论到实践,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启发学生理解。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小纸片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经过同学们的实践,大家都知道这些小纸片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接着问: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什么图形?学生被这问题吸引,开始积极思维,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学生,这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再进一步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图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思维再一次被激发,纷纷在积极观察思考。课堂气氛十分活泼,大家踊跃发言: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在变中求定,在一般中找特殊,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飞跃,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圆的面积等于∏r2,用字母表示就是S=∏r2,一个比较难掌握的概念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掌握了。
众所周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运用演绎启发,深入浅出正是符合这一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先讲浅近的,在浅近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奥的道理。
四、运用实验启发,培养综合能力
案例4:在教“三角形的认识”,笔者设计一系列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菱形、三角形等。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辨别什么是三角形,通过说“为什么?”把生活常识提炼为“数学定义”,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动手拉动四边形和三角形,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予以证实其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可以调动起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开发,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进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时,充分认识到学生“好玩”及“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采取上台演示与分组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的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释放,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前提下,合理地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机会,会使学生在不自觉的启发下掌握知识及潜在规律,并使它们投入到实践中去。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运用实验启发,要做好三点:第一,布置或准备实验材料,若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应事先安排好学生按要求制作实验材料;第二,制定上课期间组织和使用的计划以及监督学生实验活动的计划;第三,教给他们如何有效地操作。如有必要,可提供给学生如下活动程序:确定问题,决定准备做什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找出典型关系并进行概括:陈述你的收获;分析和评价你的方法和过程。这样就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萌发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上述方法能使学生处于活跃、自由、富有创造欲望的状态,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愉快、轻松的活动。学生在思考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既使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志勇.小学数学教育.教与学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