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雕塑艺术发展过程中,各式各样的表现方式应运而生,视错觉在艺术中被成功运用于M.C.埃舍尔的思维版画,之后在越来越多艺术家的作品中被运用,给观看者以意想不到的视觉体验。本文通过阐释视错觉这一现象,分析视错觉产生的条件。通过对视错觉运用方式的概述,对其运用方式归类整理,为在创作中
【关键词】:视错觉;当代雕塑;空间
视错觉是指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正确的参照物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感知。视错觉不应是视觉观察上的问题它是在一般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普遍效应是在特有条件下固有的扭曲和变异现象。
一、視错觉产生的条件
产生视错觉最重要的条件是参照物,其次是观察的主体物象。环境与主体物象本身具备形状,颜色,质地,肌理等等条件。要想观察一个事物没有光是不行的,特定的光会导致特定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就形成了参照系。主体物象处于参照系之中,人处于特性的观察点就会发生视错觉现象。
二、艺术作品中视错觉的分类
艺术作品中视错觉被广泛运用,但创造目的有所不同,目的趋向大致分为两类——平面错觉与空间错觉。平面错觉因其参照系人为容易操控,故在创作形式上具有更多的空间。比如,画家通过形体远近的不同视觉效果产生的错觉来进行绘画,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视觉表现力,观念,营造出假象与真实之间的强烈冲突。如视觉错觉在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雷内·马格丽特的作品中也多有使用。马格利特的作品《强暴》,这幅作品远看好像是一个女人头像,近看面部是用女人的裸体组成,胸部是眼睛,阴部是嘴唇等。
空间错觉的作品,在立体空间中,通过特定手法将常人的对真实的空间感知进行压缩,延伸,和变形。比如穆罕默德·阿里的错觉立体雕塑(图1),这件装置雕塑,从侧向上,由不锈钢缆索,黑色冲压包,铝管形成了纷乱的空间造型,但是从正面看,变成了穆罕默德·阿里的平面形象。运用创作客体所处空间对创作形成影响的例子在早期已经被熟练地使用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大教堂天顶壁画中所做的,将建筑拱廊与天顶壁画结合,在真实拱廊后面制造了一个假拱廊,以此产生了空间延伸,从视觉上扩大了教堂的空间,当唱诗声响起,恢宏的教堂墙壁将弥撒者的视线引向教堂的天顶处米开朗基罗营造出的悠远广茫的天堂景象,给朝圣者以静穆深沉的宗教体验。
三、视错觉在雕塑中的运用
雕塑作为运用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雕塑与绘画一直都相伴发展,绘画对于雕塑的影响不容小觑。介于圆雕与绘画之间的浮雕便是视错觉应用于雕塑最多的表现方式。浮雕一方面运用绘画的平面空间透视,另一方面凸起部分将所要表现的的事物进行主观的取舍压缩,再配合平面背板的透视表现,从而呈现出立体空间。比起绘画来说,浮雕所产生的阴影相较于传统绘画绘制的阴影更具有真实感,在颜料无法长久保存的前提下,采用刻在石木上的浮雕进行叙事性表现,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弗朗索瓦·吕德的作品《马赛曲》,作品由《出发》、《归还》、《防卫》、《和平》四部分组成,表现了1792年奥国军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时,法国人民奋起抵抗奥国侵略的雄伟篇章。夸张的构图,典型的叙事性表达都将浮雕的优点发挥了出来。这种主要来源于雕塑本身的视错觉,与绘画关系更加紧密。当图像,肌理,阴影附着于雕塑形体上,使雕塑中的空间纵深在视错觉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这种空间变化甚至可以使某一些观察点上的空间前后发生置换,许多作品就是利用视差使作品产生艺术表现力的。类似的雕塑视错觉来自于雕塑本身形式感的营造,所谓形式感,即由形状,材质,颜色三方面形成的结合体。首先是形状,在形体的平衡与不平横对比运用产生的动感错觉 在艺术作品中,如一个三角形或是正方形,正放时感觉是稳定的,稍微倾斜便产生不稳定的动感。这种现象在一些对称的艺术形象,如车,船、飞机,则是物体(艺术形象)所存在的环境的改变便会产生运动感或安静感,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如画面上的同样的飞机画在天空是飞行的动感,作品中艺术形象的静止与运动感是视觉错觉的运用形成的。形体的虚实对比与模糊化产生的动感错觉,一件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虚与实的对比运用,或者说形象的模糊化,都会产生视觉上的运动感,这也是一直视觉错觉的运用。特别是在摄影作品中运用较多,背景的模糊化或是主体物的模糊化都会产生运动感。虚实对比产生的动感视觉错觉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运用。韩国雕塑家KangDuck-Bong 用虫胶将切割的不同长短的PVC管粘贴在一起,塑造一种奔跑、行使中的模糊感,用PVC管诠释出来速度。
材质与颜色往往来源于材料本身的颜色和质感,如木材,作为一种生物材料,有着极强的特异性,古人说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用于木材也完全适用。不同的木材纹路有着明显的区别,木纹作为一种天然图案,往往能对作品产生一定视错觉影响,比如韩国雕塑家Cha Jong-Rye的现代木雕艺术(图2),运用木纹使一个个木刻的锥型仿佛有了生命,在不停的旋转,扭动。红色的铁锈附着于简单的几何造型上,往往给人一种宏伟强大,力量感的暗示。
当材料本身颜色有时不能满足创作意图,主观运用颜色成为雕塑创作中的重要一环。每种不同的色彩对于人的心理影响,例如,红色富于激情,绿色会产生生命力,希望这样的感觉等等,这里不作赘述。劳伦斯曾经这么说:色彩的功能作用于雕塑,主要在于消除雕塑上光的变化。也就是说尽量利用雕塑上不得不存在的色彩,来增强雕塑本身情感的表达,避免出现色彩与雕塑意思不相符的状况(当然这里是说一般情况下,除非作者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交错的效果)。也就是说准确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在雕塑上的色彩的不同会对视觉空间产生影响,红,白,黄回来给人膨胀感,蓝,黑则是收缩感。
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是空间中封闭的型,雕塑依旧是雕塑自身,但是由于雕塑具有的空间凹凸,雕塑所处环境的空间凹凸,在这些凹凸上于这个特定视角而连成的类似于绘画中的点,线,这些点线就会起到与绘画中点线类似的效果,之所以说是类似,就是由于环境自身的变化对于这种视错觉有一定影响,所以要想创造出让人震惊的雕塑视错觉,就需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甚至是直接调整环境到需要的特定效果。比如,雕塑中的类似错觉应用,比如Esther Stocker的作品(图3), 意大利的装置艺术家,他惯于用最小的物体装置创造最为震撼的视觉混淆。这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空间,与观众进行了有效的互动,这些艺术让人与空间、环境的联系被观众真切的自查自知,他的装置艺术作品,可以由观众探索其中。每一块的部件依照一些奇怪的方式放置,结果成就了这样不寻常的线性模式和平面之间的物理转换。
结束语:视错觉被广泛运用在当代雕塑中,无论是对雕塑本体进行的塑造,还是对其所存在环境的配合或是创造,都为当代雕塑突破传统雕塑单一的形式提供了一种方式。这种即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错觉效果也为广大观看者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创造了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的喜悦。
参考文献:
[1]Francois Rude: Sculpteur Ses Oeuvres Et Son Temps, 1784-1855 (1904)
[2]Esther Stocker: Verruckte Geometrie / Mad Geometry
【关键词】:视错觉;当代雕塑;空间
视错觉是指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正确的参照物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感知。视错觉不应是视觉观察上的问题它是在一般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普遍效应是在特有条件下固有的扭曲和变异现象。
一、視错觉产生的条件
产生视错觉最重要的条件是参照物,其次是观察的主体物象。环境与主体物象本身具备形状,颜色,质地,肌理等等条件。要想观察一个事物没有光是不行的,特定的光会导致特定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就形成了参照系。主体物象处于参照系之中,人处于特性的观察点就会发生视错觉现象。
二、艺术作品中视错觉的分类
艺术作品中视错觉被广泛运用,但创造目的有所不同,目的趋向大致分为两类——平面错觉与空间错觉。平面错觉因其参照系人为容易操控,故在创作形式上具有更多的空间。比如,画家通过形体远近的不同视觉效果产生的错觉来进行绘画,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视觉表现力,观念,营造出假象与真实之间的强烈冲突。如视觉错觉在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雷内·马格丽特的作品中也多有使用。马格利特的作品《强暴》,这幅作品远看好像是一个女人头像,近看面部是用女人的裸体组成,胸部是眼睛,阴部是嘴唇等。
空间错觉的作品,在立体空间中,通过特定手法将常人的对真实的空间感知进行压缩,延伸,和变形。比如穆罕默德·阿里的错觉立体雕塑(图1),这件装置雕塑,从侧向上,由不锈钢缆索,黑色冲压包,铝管形成了纷乱的空间造型,但是从正面看,变成了穆罕默德·阿里的平面形象。运用创作客体所处空间对创作形成影响的例子在早期已经被熟练地使用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大教堂天顶壁画中所做的,将建筑拱廊与天顶壁画结合,在真实拱廊后面制造了一个假拱廊,以此产生了空间延伸,从视觉上扩大了教堂的空间,当唱诗声响起,恢宏的教堂墙壁将弥撒者的视线引向教堂的天顶处米开朗基罗营造出的悠远广茫的天堂景象,给朝圣者以静穆深沉的宗教体验。
三、视错觉在雕塑中的运用
雕塑作为运用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雕塑与绘画一直都相伴发展,绘画对于雕塑的影响不容小觑。介于圆雕与绘画之间的浮雕便是视错觉应用于雕塑最多的表现方式。浮雕一方面运用绘画的平面空间透视,另一方面凸起部分将所要表现的的事物进行主观的取舍压缩,再配合平面背板的透视表现,从而呈现出立体空间。比起绘画来说,浮雕所产生的阴影相较于传统绘画绘制的阴影更具有真实感,在颜料无法长久保存的前提下,采用刻在石木上的浮雕进行叙事性表现,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弗朗索瓦·吕德的作品《马赛曲》,作品由《出发》、《归还》、《防卫》、《和平》四部分组成,表现了1792年奥国军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时,法国人民奋起抵抗奥国侵略的雄伟篇章。夸张的构图,典型的叙事性表达都将浮雕的优点发挥了出来。这种主要来源于雕塑本身的视错觉,与绘画关系更加紧密。当图像,肌理,阴影附着于雕塑形体上,使雕塑中的空间纵深在视错觉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这种空间变化甚至可以使某一些观察点上的空间前后发生置换,许多作品就是利用视差使作品产生艺术表现力的。类似的雕塑视错觉来自于雕塑本身形式感的营造,所谓形式感,即由形状,材质,颜色三方面形成的结合体。首先是形状,在形体的平衡与不平横对比运用产生的动感错觉 在艺术作品中,如一个三角形或是正方形,正放时感觉是稳定的,稍微倾斜便产生不稳定的动感。这种现象在一些对称的艺术形象,如车,船、飞机,则是物体(艺术形象)所存在的环境的改变便会产生运动感或安静感,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如画面上的同样的飞机画在天空是飞行的动感,作品中艺术形象的静止与运动感是视觉错觉的运用形成的。形体的虚实对比与模糊化产生的动感错觉,一件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虚与实的对比运用,或者说形象的模糊化,都会产生视觉上的运动感,这也是一直视觉错觉的运用。特别是在摄影作品中运用较多,背景的模糊化或是主体物的模糊化都会产生运动感。虚实对比产生的动感视觉错觉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运用。韩国雕塑家KangDuck-Bong 用虫胶将切割的不同长短的PVC管粘贴在一起,塑造一种奔跑、行使中的模糊感,用PVC管诠释出来速度。
材质与颜色往往来源于材料本身的颜色和质感,如木材,作为一种生物材料,有着极强的特异性,古人说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用于木材也完全适用。不同的木材纹路有着明显的区别,木纹作为一种天然图案,往往能对作品产生一定视错觉影响,比如韩国雕塑家Cha Jong-Rye的现代木雕艺术(图2),运用木纹使一个个木刻的锥型仿佛有了生命,在不停的旋转,扭动。红色的铁锈附着于简单的几何造型上,往往给人一种宏伟强大,力量感的暗示。
当材料本身颜色有时不能满足创作意图,主观运用颜色成为雕塑创作中的重要一环。每种不同的色彩对于人的心理影响,例如,红色富于激情,绿色会产生生命力,希望这样的感觉等等,这里不作赘述。劳伦斯曾经这么说:色彩的功能作用于雕塑,主要在于消除雕塑上光的变化。也就是说尽量利用雕塑上不得不存在的色彩,来增强雕塑本身情感的表达,避免出现色彩与雕塑意思不相符的状况(当然这里是说一般情况下,除非作者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交错的效果)。也就是说准确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在雕塑上的色彩的不同会对视觉空间产生影响,红,白,黄回来给人膨胀感,蓝,黑则是收缩感。
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是空间中封闭的型,雕塑依旧是雕塑自身,但是由于雕塑具有的空间凹凸,雕塑所处环境的空间凹凸,在这些凹凸上于这个特定视角而连成的类似于绘画中的点,线,这些点线就会起到与绘画中点线类似的效果,之所以说是类似,就是由于环境自身的变化对于这种视错觉有一定影响,所以要想创造出让人震惊的雕塑视错觉,就需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甚至是直接调整环境到需要的特定效果。比如,雕塑中的类似错觉应用,比如Esther Stocker的作品(图3), 意大利的装置艺术家,他惯于用最小的物体装置创造最为震撼的视觉混淆。这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空间,与观众进行了有效的互动,这些艺术让人与空间、环境的联系被观众真切的自查自知,他的装置艺术作品,可以由观众探索其中。每一块的部件依照一些奇怪的方式放置,结果成就了这样不寻常的线性模式和平面之间的物理转换。
结束语:视错觉被广泛运用在当代雕塑中,无论是对雕塑本体进行的塑造,还是对其所存在环境的配合或是创造,都为当代雕塑突破传统雕塑单一的形式提供了一种方式。这种即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错觉效果也为广大观看者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创造了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的喜悦。
参考文献:
[1]Francois Rude: Sculpteur Ses Oeuvres Et Son Temps, 1784-1855 (1904)
[2]Esther Stocker: Verruckte Geometrie / Mad Geome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