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总监的策略为什么失效?

来源 :AMT前沿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b54gh4h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高库存与高缺货并存”的困境时,供应链总监该采取什么策略?怎样才能保证这种策略行之有效?
  
  本文的案例来自于一位供应链总监的日记。这位供应链总监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代表性,很多企业面临类似问题并采取了相似的解决思路,而解决问题的结果似乎也差不多,往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什么供应链总监的策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类问题的解决思路是怎样的,本文将进行深入探讨。
  
  一个供应链总监的日记
  
  作为某卫生洁具(中国)有限公司的信息技术及物流经理,2005年初,我已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公司的库存问题凸显,总部和全国各地分支机构库存状况都在恶化。我有种感觉,我们的整个供应链计划体系存在重大缺陷。
  
  冲突来了
  
  2005年3月2日,销售会议。
  “每个月我们都有大量的缺货,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订单居然没货供应!每次都说库存高,但是缺货如此频繁,实在让人费解。”销售总监强烈抗议。总经理也赞成:“有生意做不成是最大的遗憾,这对我们的品牌和市场都是致命的!我们必须搞清楚问题根源并且找到有效解决办法。希望由物流经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办法!”
  
  供应链的“三尺冰冻”
  
  2005年4月8日,经理会。
  经过一个月调研,虽然还没有经过细致分析,我基本了解了目前的计划体系状况。经理会上,我详细报告了主要问题:
  1. 库存导向还是市场导向。公司传统的管理模式以生产为中心,我们和客户间很少沟通与协作,虽然有销售预测,但是更注重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和效率,而且以前市场稳定,所有的代理商都基本可控,生产计划其实是面向库存的,预测放在次要地位,逐渐造成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
  2. 缺乏集成导致供应链不可视。在传统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连接的供应链中,沿着供应链环节向上游移动,需求的不稳定性增加,预测准确度降低。其中补充订货的决策及相关信息管理由库存使用者掌握,而库存供应者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响应周期长、库存积压风险大,导致制造商和零售商库存增加。
  3. 预测手段粗糙。经过对目前流程和工具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预测工作简直就是一个死循环!虽说能够真正了解自己产品需求的公司寥寥无几,但我们的高层销售管理者甚至把预算数字当作了需求量。加上缺乏历史、市场和行业的数据,缺乏科学的逻辑和计算手段,我们的预测很大程度上基于人的经验和感觉。
  4. 信息系统缺陷。我们的ERP系统在管理需求尤其是把需求转化为生产计划方面有很大的缺陷。
  5. 如何进行销售考核?公司长期考核销售人员的销售数字,及从工厂发到代理商的数字,代理商是否真正卖出去,我们并不关心。虽然财务上我们已经结束了销售循环,但是作为公司业务主要部分的代理商实际变成了我们真实掌握市场情况的一个障碍,因为可能有大量的产品并没有到达消费者手中,而在代理商的仓库里。如果不考核售出数字及最终货物的去向,我们既不能帮助代理商改善库存,合理进货,同时也无法准确把握市场。
  6. 产品组合的管理。企业选择大规模生产或者停止生产某些产品时,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对库存有直接影响,同时对产品组合的管理手段会影响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数量,产品部件的通用性会影响企业的灵活性。然而需求量越多,安全库存的要求也就越高,从而导致了更多的库存。
  无可辩驳的分析,让经理们终于明白了问题根源。然而解决这些问题谈何容易!带着满脑疑惑,终于结束了一天的会议。看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彻底变革是真的无法维持下去了。
  
  协同供应链:理想与现实间的无奈
  
  5月9日,产销协调会。
  我详细阐述了新的计划系统的方案和要点:“在供应链的可视化和协同中,最有价值也最迫切的部分应该是和客户的协同。”我提出计划体系的项目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 组织方面:建立总部集中计划部门,负责收集销售部门提供的所有产品线,所有销售渠道的客户需求预测。根据需求预测制作生产计划并反馈各地。每月进行预测准确率的考核。协调补货,处理紧急订单,监控缺货状况。
  ● 系统方面:供应链问题极为复杂而且相互作用,在错综复杂的现实当中,针对某一点的解决方案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配合当前公司正在实施的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系统,把重点侧重于渠道库存管理,面向客户预测管理。通过管理客户的SELL IN,SELL OUT和客户的销售预测,纳入我们的计划体系库存信息共享,自动统计市场需求,作为工厂生产计划的依据,把面向库存生产的计划体系转变为面向市场和客户的协同计划体系。
  
  运行效果不佳
  
   9月29日,产销会。
  经过三个月试运行,显然,新的计划体系没有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系统产生的数据并不完全可行。出现了诸如数据输入混乱、预测的精确度极低等问题。
  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大家关注的重心是以协同商务、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作为企业共同的运作模式。制造商如果不能获得零售商的最新、最精确客户定单信息、零售商店的销售数据、生产容量和配送能力数据,永远不要期望任何供应链计划软件能够精确有效地帮助你。然而纯粹依靠逻辑和数学支撑的系统并不一定可行。经过细致调整,新的计划体系是否有效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检验。但只要有求变的心智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逐渐改变对事物的思维方式,相信一切问题都能够解决。 (本部分内容为供应链总监日记内容原文,来自互联网。)
  
  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该企业面临的问题,与所有企业在供应链上面临的问题一样——“高库存与高缺货并存”——这是供应链的基本规律,只不过在这家企业表现得尤为严重。
  总监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6个方面的问题。比较遗憾,这6个问题都是很大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很难定义解决的程度和目标,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解决;不是目标清晰,可以采取针对性行动的问题。虽然,问题分析得“无可辩驳”,各个部门都很关注和期望,“不彻底变革是真的无法维持下去了”,这种定义问题的方式就为 “达不到预期效果”埋下了种子。
  供应链总监把问题锁定在计划体系,并从组织和信息系统两个方面来着手。计划体系是供应链运作的灵魂,抓住计划体系进行优化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着手的两个方面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分析看,预测不准确是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建立集中部门负责收集客户需求预测”,以及建立“把重点侧重于渠道库存管理,面向客户预测管理”的信息系统,显然不能解决预测不准确的难题,而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手段。
  销售预测是销售部门的责任,应督促销售部门负起责任,对各区域销售预测结果进行考核,把预测结果作为发货参考依据迫使销售部门提高预测准确性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供应链总监没有调动公司层面资源,要求销售总监来提高销售预测准确性问题,而是选择了自己容易推动的建立收集预测信息部门,以及完善信息系统,有点舍本逐末,“没有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在情理之中了。
  
  问题的核心是销售预测
  
  虽然总监分析6个方面的问题,但是核心问题只有一个:销售预测准确度不高。总监分析的6个问题中,有四个以上都与销售预测准确度不高有关。我们来一一分析:
  问题1:库存导向还是市场导向:当然应该采取市场导向的思想,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来编制供应链运作计划,这是很容易判断的。但是销售预测准确是执行市场导向思路的前提,预测不准确,那就只好继续库存导向了。所以,表面上是库存还是市场导向的问题,实质上是销售预测不准的问题。
  问题2:缺乏集成导致供应链不可视:“库存供应者被动接受信息,响应周期长,库存积压风险大,导致制造商零售商库存增加”。作者认为:这里实际应解决的问题是:销售预测的信息(或者渠道信息)要及时和供应链部门沟通。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可能是:销售部门没有预测或者预测很不准,没有供应链部门需要的信息,没有信息可以去集成,所以缺乏集成。
  问题3:预测手段粗糙:这是指预测方法问题。怎样做好销售预测是每一个企业都关注的事情,该企业也不例外。但是应指出,预测做不好,预测方法和预测手段并非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没有基础数据以及对销售预测不重视。
  问题4:信息系统缺陷:“系统在管理需求以及需求转化上功能欠缺”。作者认为:最关键的是销售部门未能提供相对准确的销售预测数据,而不是系统功能欠缺。从需求计划到生产、采购计划是ERP的标准功能,一般的中型大型ERP都可以提供这种功能。
  问题5:如何进行销售考核:对于销售考核问题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考核更合理:逻辑上说,考核终端出货数据以及渠道库存肯定比考核对经销商的销售收入更合理,这不会有分歧;二是考核的可行性:没有收集到渠道的数据,或者收集得不全(往往很难百分之百掌握渠道数据),实际上是无法按照终端出货以及渠道库存进行考核。问题的核心在于渠道数据采集以及数据的可信度,用于考核的数据必须具有很高可信度。
  问题6:产品组合的管理:客户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品种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基本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个问题本身与预测无关,但是它会影响销售预测:由于品种多,销售分散,销售预测要做准确越来越难了。
  所以问题的核心是销售预测,提高销售预测准确度的责任在销售部门,所以解决该企业供应链问题的关键不在供应链部门,而在销售部门。供应链是根据需求起舞,如果需求不准确,整个供应链的舞动那就是无章法的乱舞了。
  
  核心问题的核心是数据采集
  
  问题的核心是销售预测问题,这仍然不具有行动指导性。因为销售预测也是一个普遍的难题,解决销售预测问题,提高预测准确度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需要持续努力、逐渐改进。作为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内部项目,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以找到行动着力点。
  销售预测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数据基础、预测模型、预测工具、预测流程,而其中最难的是数据采集,为什么呢?因为数据采集涉及到商业博弈,经销商的商业机密涉及的业务主体很多,涉及的业务面很广,工作量最大。至于模型和工具:那只是数据处理问题,处理的方式很多,计算机处理的速度很快,变换处理模型和工具也很容易,这不是难题。实际应用的预测模型往往非常简单,比如联想笔记本电脑公司采用的预测模型就是移动平均法结合历史数据分析。
  所以问题的核心聚焦到数据采集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采集什么数据?数据采集工作要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时间采集数据?谁去采集数据?
  一般来说:需要采集经销商的进销存数据,采集零售终端的数据;数据采集的目标:比如,要采集到85%的经销商业务数据,50%的终端零售数据需要采集到。必要的话,企业可以花钱购买终端零售数据。数据采集的时间:可以确定为每周采集一次,并对数据及时上报汇总。对于是否需要建设渠道数据采集系统,个人认为这不是实现数据采集的必要条件,Excel报表就可以完成采集统计功能,只是准确度不能保证做到百分之百,当然有系统更好。
  由于数据采集是核心问题的核心,所以应该有非常强力的措施来推行。这是销售总监要负责的,能否推动销售部门强力进行数据采集工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呢?数据采集工作与奖金发放挂钩(不采集完成数据不发奖金等等),对数据采集制定奖励惩罚措施。这一定要强力推行,否则任何供应链问题的解决都是一句空话。作为公司管理层应有一个坚强的决心:就是用笔抄写,也要把数据收集上来。
  要辅助建立起数据收集处理的方法和机制,需要强调的是:不要把销售渠道信息系统建设作为采集数据的先决条件,完全可以手工采集。Nike中国公司就采取过类似做法。在实施渠道信息系统之前,Nike中国公司已经进行了4年多的手工数据采集,后来实施的渠道管理系统,只不过把手工数据工作电子化了,系统实施成功的风险大大降低。
  渠道当前数据是数据采集的重点,但是企业的眼光不可局限于此,还可以建立数据仓库,从企业自身历年的销售数据中去发现需求规律,用于销售预测,这也是企业非常值得做的一个事情。
  没有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任何其他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化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吹。数据采集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最艰难的一个起点,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只是解决了数据采集问题,其他步骤都相对容易推动。
  第二步:利用数据,建立对数据的感觉。
  在数据采集之后,要做两件事情:第一:要形成数据分析处理的流程方法:比如如何根据渠道各种数据做出销售预测,供应链部门如何分析利用各种渠道数据。第二要逐渐形成对数据的敏感性,找到对于数据的感觉。同样的数据,有经验的人能够发现很多问题,而没有经验的人可能觉得数据一文不值。业务部门需要对数据找到感觉,不断挖掘数据的利用价值。比较好的做法定期组织对数据的分析讨论,或者建立专门的数据分析岗位。
  第三步:要让供应链长期持续优化,企业需要建立经营分析体系。经营分析体系是一个业务优化机制,它包括四个部分:一套反应业务运作情况的指标→定期分析指标值、指标差异原因以及提出解决差异的措施,形成分析报告→定期组织跨部门会议讨论报告,形成解决差异的行动方案→对行动方案的执行进行跟踪确保落实。建立了经营分析体系,就相当于定期对企业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行动。我们公司提供专门的经营分析体系建设服务。
  不妨对企业变化的轨迹做一个展望:由于每周都能够采集上来经销商的进销存数据(假设85%)以及零售终端数据(假设50%),销售部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做销售预测的方法,并能够提供比原来准确得多的预测数据(假设可达到60%的准确度)。产销协调会上能够讨论未来两周或者一月的可执行的销售预测以及第二月的销售分析,指导供应链短期以及中期的行动。供应链部门从库存导向逐步变化为市场导向。渠道信息数据向上游供应商传递,企业自身以及供应商的反应速度加快。未来根据这种运作模式建立信息系统支撑,供应链反应速度可以进一步加快,库存以及缺货都显著降低……
其他文献
“一件事情没有做好,85%是体系设计时就出了问题,15%是操作者个人的问题”。    在不止一家企业,都曾听到这样一句话“在我们企业/单位,流程都有,关键就是得不到执行……”  说这话的是谁呢?往往是写制度、管流程、发规范文件的职能部门。  说这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是在说那些不执行流程的人意识有问题、态度有问题,流程之所以不好的责任就在他们。  我理解说这些话的朋友在开展工作时的难度和苦处,但我不认
期刊
品牌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和广告,卓越的供应链运作对赢得客户忠诚至关重要。    品牌中包含什么?其中一些非常明显的因素有:产品质量、可靠性和客户的认知度。但是当提到成功的品牌时,第一个真正的考验是在购买这一环节上,而这正是供应链的功能。  对完美供应的寻求,使其精确、及时是保护品牌的核心方法,在很多情况下,这是避免大众化的秘密。随着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增加,这些努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过去两年里,零售商自有
期刊
孔祥云 先生,于西安交通大学的计算机软件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于上海财经大学获经济信息管理硕士学位,后师从国内管理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领域权威专家陈金贤博导攻读博士学位。曾领导和参与多家涉外企业集团的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1998年,创建并运作AMT-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99年创办上海汉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职务,后任汉普中国高级副总裁。2002年,创办上海企源科技有限公司,担任
期刊
栏目导语: 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扯皮推委、兜圈子效率低下,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很常见。能不能让跨部门跨岗位的人协同起来“做正确的事”,这是流程管理擅长的问题。能不能跨部门跨岗位的人都象最有经验的人那样“正确地做事”,这是知识管理擅长的事情。流程管理、知识管理,流程管道和知识活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AMT致力于成为帮助企业“流程和知识结合出实效的NO.1专家机构”。本专栏由AMT合伙人王玉荣女
期刊
在目前中国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企业的发展上还存在很多障碍,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实际上这与职业化经理人的严重缺乏有关。目前,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还不健全。经理人以“理论派”居多,缺乏市场实际执行力和行动力,更缺乏“职业精神”。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如凤毛麟角!中国企业急需“职业化职业经理人”来规划管理运作,使得企业最终能够借力腾飞。  经历过改革大潮的沉淀,随着企业进一步的成长,中国很多
期刊
好像从“信息管理”这个名词诞生之日起,我们就想当然的把它当作“管理信息”的技术而不是“信息管理”的科学。    信息管理是一门管理学科,不过好像从这个名词诞生之日起,我们就想当然的把它当作“管理信息”的技术而不是“信息管理”的科学。如果谈“管理信息”就一定要讲究方法了,于是,我们身边的一些研究机构、教育组织一开始便教育和引导世事懵懂的学生们学习JAVA、C++、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知识,以
期刊
A企业刚刚经过改制,又将面临业务流程的变革,他们该如何应对这双重变革呢?    “林副总,财务部刚刚来了电话,好像很紧急,让您赶紧回个电话过去!”林羽山刚从合作方S集团回来,正为合同谈不拢的事情犯愁呢,他的秘书Linda就风风火火地告诉他这件事情。“行了,知道了!肯定又是资金短缺的问题,他怎么自己不去找银行谈,每次都叫我想办法。”  林羽山有些恼火,不过他心里也清楚,自从公司改制以后,上级公司指定
期刊
从跨国企业到民营企业,从技术人员到管理者,这之间的“鸿沟”如何跨越?    文永生,曾服务于IBM、联想、TCL等多家著名企业,目前效力于中国工业设计的领导企业--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公司企业规划、IT、人力资源、行政等事务,同时作为校外专家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工程硕士长期提供管理类课程的授课服务。  从IBM到民营企业,从企业的管理者到学校的老师,文永生的职场经历都是围绕“学习、实践、传播管
期刊
SaaS这个舶来品趁着软件厂商的“集体困顿”渐入眼帘,是否有志于信息化服务的用户都可以投入到它的怀抱之中?    随着国内传统软件厂商面临的规模无法持续扩大,发展面临进一步的瓶颈之时,SaaS这个外来的舶来品随着这股软件厂商的“集体困顿”而慢慢映入了人们的眼帘。初期投入成本低,后续维护服务有专有的运营商负责管理,看似企业信息化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但所有有志于信息化服务的用户是否都可以投入到
期刊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选择任何一个厂家,都只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    有些企业认为请高校定制开发或自行开发ERP系统更符合企业的实际,但这两种方式开发周期长、投入大、成功率低。作为企业需要的是成熟的应用,不应该也没必要成为课题项目的试验田,购买现成软件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唯一选择。  一般地,企业在发布招标信息之后,国内国外,大大小小的ERP厂家会闻声而动,主动与企业联系。国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