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美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美术教育中,无论是欣赏,还是艺术创造都蕴涵着创造力。许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德、英、美、日等国的教育家将美术课程视为创造教育课程。美术教育在创造力培养的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词:创造力;比较研究;小学美术教育
  
  一、国内外文件
  1.国际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6年3~6至9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了主题为“为21世纪营建创造力”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艺术教育路线图》中明确指出要开发孩子的个体能力,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而美术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环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2.国内文件
  在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并要求“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研究对象
  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对“创造力”的定义是:运用材料、技法、过程、要素和来创作视觉艺术作品;变通、流畅地产生独特、复杂或精致的观念。除了教导技术之外,更要鼓励独立的思考、自发性和创意来培养艺术才能和创造力。
  三、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积极主动想象的过程,通过这一内在思考,结合实际的动手制作,能产生带有个人主观想法和反映个人思考的原创性作品。创造力是手、脑、心集体作业的体现,发散性思维可以看做是它的一个构成部分,创造力不单单是个人的认知体现,也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或刺激进而产生微妙的变化。
  四、中美教科书的异同之处
  1.相同点
  (1)教学内容丰富
  从两国教科书的内容看来,并没有孰优孰劣的情况,都包含相当丰富的内容;绘画的主题也同样很广,从描绘身边的事物到联想遥远的未来;也都鼓励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美术材料来创作丰富的画面。
  (2)注重基础知识
  无论是在中国的美术教科书中还是美国的视觉艺术教科书中都出现了以“点、线、面”这样的知识点为中心的单元课程,在色彩的学习中对“冷色、暖色”以及“三原色”这些最基本的美术概念都以最详尽的方式编成课例。
  (3)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从中美两国的美术视觉艺术教科书上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式的“对手形的联想”还是美国式的“图画工作室”,都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的课例。
  2.不同点
  (1)教学内容侧重不同
  在美国的视觉艺术教科书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现当代的绘画作品,相比之下,中国的美术教科书中这部分的内容就比较缺乏。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的小学美术课例中有较多撕纸拼贴、综合材料这样比较先锋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中国的课例中较多的是对手绘的要求,也有较多类似于手工和拼贴之类的课例,但是在难度上与美国课例存在一定差距。
  (2)教科书排版
  排版很容易被忽视,但是美术教学本身就贯穿着审美能力的培养,经常被翻阅的美术教科书的美观度值得重视。在排版上,美国的教研书很简洁,没有因为图片多了而过于凌乱,或者文字多了太过呆板的情况。中国的美术教科书在排版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3)想与做的差别
  在对比了中美两国的美术视觉艺术教科书之后,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两国对于美术学习的诉求不同。通过对比课后的作业要求以及书本中的作业范画,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美术学习对学生的画面美观、画面完整以及表现手法等有更加强烈的要求。而美国的视觉艺术的作业更加侧重于学生们“想”的部分。
  (4)学科间的融合
  美国的小学视觉艺术教科书比较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贯穿运用,并且要求学生将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到美术学习和创造中来。而在中国的美术教科书中,却很少出现类似的课例。
  五、中美小学美术教学对比的反思
  在思考、联想、想象以及设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无穷创意,激活学生们的创造潜能。从教学设计和实际实施的结果来看,关于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条件为:学生需要充分的思考和构思的时间,以提问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充分体现出美术教学中格外重视激发学生创造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约翰·马赫尔曼.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刘沛,译.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2]柯森.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概观[M].1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8).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王永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马树元:甘肃省宕昌县旧城中学)
其他文献
在生物教学中,新课程改革给生物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我们一致在探索、实践、反思一种新理念新思想的教学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双方互动的交流活动,只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才能激活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生物教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课堂教学是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孩子的要求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这项要求成为我制订Unit 7 Eating out Part C教学计划的基准。  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时候,我采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分类,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求,采用层级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来具体操作。P
期刊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联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是人生存在于社会的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必须毫无例外地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领会的东西。”就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对小学生的成长来看,口语交际是训练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综合训练,这种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不仅表现在说得准确、流利上,更表现为说的状态、形式上
期刊
摘 要:初中信息技术的“灵动课堂”,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满灵气,课堂上生动灵活、师生积极互动。构建自主学习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模式,就是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注重个体的自主和主动的探索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灵动课堂;自主学习;快乐高效    信息技术是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自主学习符合新课
期刊
环境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全球性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日益加深,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教育对培养人的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已是广大教育者的共识。数学教科书与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只要我们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把握渗透点,用数据说话,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
期刊
【案例】我在执教《老人与海鸥》一课时,从老人喂海鸥切入,追溯到海鸥送老人深情的悲壮画面。在教学这悲壮的画面时,先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情景再现。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这场面太美了。  师:(惊奇地)场面美?  生:(大声地)是意想不到的壮观。  生:是不可思议的。  师:真是会读书呀!  【反思】浓浓的情感是靠文字来传递的。感悟情感必须凭借对重点词、句
期刊
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体验”犹如一座桥梁,能让情感直抵儿童内心,从而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文本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那如何使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产生个性化见解,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体验  创设情
期刊
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小数和整数相乘”既是小数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的基础。考虑到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尤为注重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感知算理,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现撷取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予以剖析,以飨读者。  【片断
期刊
摘 要:在素质教育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势在必行。高效课堂是指教学双方与教学诸要素相互之间和睦、协调、融洽的课堂,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氛围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学校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随之面临的必然是文化课教学时间的缩短。
期刊
摘 要:现代远程教育对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合作型行动研究是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合作型行动研究使外语教师的信息意识、交流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与专业发展密切结合,使教师专业素质得到均衡、全面、协调的发展,同时又加强了教师集体的专业研究和行动中协调合作,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关键词:合作型行动研究;专业化发展;网络信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