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男人的脊梁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l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摧毁了一切,而依然屹立于文士心目中的不倒山峰,是信念,这个世道终将清平的信念。他们时常回忆或向往一些美好的生活,然后留在他们的笔下,在这些特殊时代的文人看来,天堂虽然破灭,但只要坚持信念,便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建起一个新的天堂。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后人对于《七哀诗》的解释多种多样,大多数人认为所谓哀,便是痛而哀,与人的七情六欲有关。但也有人认为哀主要围绕的主题是音乐,和韵律有关。总之议论纷纷,众说纷纭。这是《七哀诗》其中的第一首,王粲写于公元192年,那时长安刚刚经历过一场动乱。
   厮杀掳掠,百姓困苦不堪,王粲幸免于难,他逃到了荆州,是年十六岁,还是一个孩子,却亲眼目睹了战争所带来的那一系列的痛苦和死亡。王粲写下了这一首诗,为了纪念这段悲痛的岁月,也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凄惶年月的证明。
   在诗歌中,王粲交代了他远离长安的理由,也在诗歌中道出了长安已经变成了何等模样。在诗人离开长安前往目的地的路途中,他见到了最为残酷的景象,累累的白骨和荒芜的田野。这些悲哀一言难尽。
   王粲几经苦难,支撑他在乱世中存活下来的便是心中不灭的信念,在他的诗中,萧条凌乱的景象并不可怕,那些凋敝都会过去,最终将有新的国度出现。
   这是王粲的信心,也是他的理想。所以,他追随曹操,很大的因素便是为了早日看到凋敝过去、繁华盛开吧。
   然而历史却并不会因为这些悲苦的记忆而停下脚步,在它还没有进入到下一个轨道的时候,所有的混乱依然继续。因为战事不断,古人想出来修长城这个主意。虽然长城可以抵挡得住一时的外敌入侵,但在修建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却是一点也不比战争消耗的少。
   同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便假托秦代修筑长城之事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从饮马长城窟开始点题,醒目直接地进入了主题。一个征夫无法忍受地对监管修筑长城的官吏诉苦道:“我已经到了服刑期满的日子了,千万不要延迟我的归期。”全篇以对话的形式写成,描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的这一首诗歌,是通过描写修筑长城所带给人们苦难,来影射那个时代的哀风悲鸣,故事在逐渐地延伸,让人看到了不幸还在无止境地蔓延。
   征夫提醒之后,官吏却并不放行,只是打着官腔的说官府自有定夺,这让归期已到的征夫十分不满,他认为大丈夫如果要死,最好就战死沙场,轰轰烈烈。好过在这里窝窝囊囊地做苦工。但他的怨言又有何用呢?战事一日不停,长城就不能停止修建。
   如果要怨,也只能怨这无休止的战争。长城绵延万里,何时才能修筑完,可是生命有限,如果将全部的精力都耗费在修筑长城上面,那几时才能为自己打算和考虑。不论征夫作何打算,他都无法违抗官府的命令。
   陈琳在这首诗歌中,用征夫绝望的心情来意寓当时的纷乱时代。与建安七子其他人相比,陈琳相对年长,所以,他对汉末魏初的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有着切身刻骨的体会。
   同王粲一样,这个男人同样因为心中坚挺的信念,在混沌之中,依然目清如许,他看得见硝烟散尽后的清平世界。所以,陈琳的为人,始终耿直不阿,因此周旋于官场纠葛中的他几度险些遇害。
   陈琳在追随曹操之前,曾效力于袁绍,多次写文章辱骂曹操,历数他的罪行。后来陈琳被曹操俘虏,曹操惜才,便安抚陈琳,没有将他斩杀,反而收为部下。
   改旗易帜的滋味大概不是很好受,尤其像陈琳这样气节高尚的文人来说,心情更是难以平复。如果不是曹操真心待他,想必他也不会追随曹操后半生,直到最后染病身亡。正如同他在诗歌中所讲到的,丈夫与妻子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虽然有着许多的阻隔,但却是不能被改变的。正是因为曹操和陈琳同样有着拯救这个时代的信念,陈琳才能最后安心辅佐曹氏,这其间的关系,便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只有惺惺相惜,才能做到目标一致。
  诚如诗中所讲,虽然明知道丈夫生死难料,但妻子甘愿以自己的一生作为赌注,等待丈夫最终的归来。征夫与妻子之间的这份情感在那个纷乱的时局中尤为可贵。正因为知道艰难,所以才越加珍惜。
  陈琳的这一首诗歌,给那个黑暗的年代增添了少许的光亮。可以说,这是陈琳饱览民间疾苦,然后与自身所受之苦相融合,迸发出的情感汇总。
  高会时不娱,覊客难为心。
   殷怀从中发,悲感激清音。
   投觞罢欢坐,逍遥步长林。
   萧萧山谷风,黯黯天路阴。
   惆怅忘旋反,歔欷涕沾襟。
  ——陈琳《无题》
    这位才子在历经世事苦难的同时,不忘记将战争所带来的硝烟和征伐所引起的离别留在文字中。他和王粲之所以可以成为战友,也便是他们心中共同坚守着一个对未来和平的憧憬。
   他们行走于荒芜的田埂之上,笔端写下那些目触所及的悲哀。或许他们那个时候就知道,有朝一日,人们会从他们的文字中,再次复原千年前的那些场景,为之叹息,为之哀伤。又从他们的文字中,看到不屈的背影,迎风而立。
  ——《魏晋风骨化沉香》
其他文献
十月,北方已进深秋,天气愈凉,夏季的炎热、闷湿、浮躁和喧嚣渐渐远去,晴朗的天气,清爽的微风,与酷热的夏季中,用机械制造出来的冷意相比,舒适而自然。在这样好的季节里,《国学》又与亲爱的读者们见面了。   本期的专题是以家风为核心内容构建的。对于培养个人的品行与教养而言,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比较信奉“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礼义廉耻、勤俭质朴、孝悌尊友、忠君爱国的家庭教育内容曾经
期刊
在围棋几千年的历史中,漫长的岁月里,围棋经过士人大夫的妙笔生花,获得了一些风雅的别名,诸如“黑白”“方圆”“乌鹭”“忘忧”“烂柯”“橘中之乐”“坐隐”“手谈”等。这些别名大有渊源,含义隽永,值得细细品味。  围棋自诞生至今已有五千的历史,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围棋获得了一些风雅的别名,诸如“黑白”“方圆”“乌鹭”“忘忧”“烂柯”“橘中之乐”“坐隐”“手谈”等。这些别名或以形制,或以意达,或以境界,各
期刊
公元1022年,开封城里又一次迎来了友邦辽国的使者,宋廷为使臣举办了盛大的国宴,朝廷勋贵皆出席宴会以示对友邦的重视。在宴会中,辽国使者遍视群人问道:“孰是无地起楼台公?”此言一出,宴会现场顿时冷了下来。  辽使问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促成澶渊之盟、前些年又被先帝贬谪到海南的名相寇准。寇准因在开封为官时作风清廉、不治家产,在京城没有自己的宅院,被百姓誉为“无地起楼台公”。但是与寇准同时代的宰相夏竦却说
期刊
我们当代的学校教育是令人痛心的,无论思想、立场持左持右者,对教育的批评惊人的一致。如李零教授正告当政者语:“大学不是养鸡场。”如钱理群先生的名言:“我们的教育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资中筠先生说我们的大学教育:“招天下英才而毁灭之。”无论地位是高是低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有条件的,送他们到国外去读书。这种送,是国人最后的底线,是一种血缘之善:自己可以忍受痛苦,而把孩子送到宜居
期刊
“心若小了,事就大了;心若大了,事就小了。”   一句睿智的禅语告诉我们,大与小从来都是相对而言的,“事大”缘于“心小”,而若想“事小”就要“心大”,即用一颗博大的心来给种种烦扰提供一个尽可能大的参照背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把大山大海纳入视界,一些烦扰事不过是不足道哉的微尘草芥。难怪,很多遇挫之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暂时性挣脱纷繁的世事,独自与大自然互相拥抱“相看两不厌”。  
期刊
20世纪初的中国,列强侵凌,国弱民贫,风雨飘摇。   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远赴重洋,足迹踏遍欧亚大陆;   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寻求先进科学技术与救国思想,探索中国革命的方向,万里跋涉,激情澎湃在异国他乡;   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救国图存的正确道路,引领人民走向解放,建立新中国。  日本:一本学费簿记录的学习生涯  9月9
期刊
到一位昔日朋友的博客,读到她的一篇博文《烧鱼说》,轻松俏皮的文字,描写的是她与母亲一起烧鱼的快乐情景。蓦然想起我早已过世的母亲,不禁眼眶湿润,于是留言道:“能有母亲共享快乐时光,同感生活温馨,多好!”当晚,便收到她的回复:“你的留言让我感动,有朋友关注的目光,多好!”   本是不经意的留言,却收获了共鸣与感动。这小小的事儿勾起我思绪万千。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经典故事。庄公是大儿
期刊
有一则禅宗故事。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你年轻的时候都干些什么呀?”   师父说:“我就是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问:“那你得道开悟之后都干些什么呢?”   师父说:“我还是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问:“那有什么区别呢?你活了一辈子也没什么进步啊!”   老和尚说:“不对,有进步。我年轻的时候是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现在呢,我开悟了,我砍柴的时候就砍
期刊
一个人在餐桌上说,去俄罗斯,想吃鸡蛋但不会说俄语,结果十天下来,硬没在俄罗斯这片广袤大地上吃到鸡蛋。   走出国门旅行,现在已容易得像去隔壁串门,但语言的障碍是许多人的阴影。有人听说我要去异国他乡,就认定我会说流利的英语。我说,我连磕巴的英语都不会,人家就认定我谦虚。   其实,作为一个想看世界的行走者,语言不是问题,胆量才是关键。   一次在丁加奴岛,整日里吹吹海风走走沙滩,重头戏是到自助
期刊
时值金秋,于宋词里悠然漫步,也是一种浪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的《雨霖铃》尽写相思,堪称秋之情思之绝唱。秋蝉凄楚,执手相看。船就要开了,泪眼相对。恰是深秋时分,忧伤俱在心底。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