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ruiho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6岁高龄的林语堂曾在《我的家乡》一文中写道,“我是漳州府平和县人,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简简单单一句话,却透着浓浓的漳州情结。他甚至曾经发出“我的家乡,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的感叹。仅在后人选辑的《林语堂自传》一书中,提到有关家乡漳州的字眼就不少于20多处。
  林语堂有关漳州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孩提时。在自传中,他提到小时候的玩伴与“初恋情人”橄榄,“她知道在漳州我家什么都有,最好的水果、鱼、瓜,美丽迷人的山。”那是对花果之乡漳州的无限眷念。林语堂祖籍在漳州城近郊的天宝五里沙,“我祖父在咸丰十年太平天国之乱时,漳州大屠杀中,被太平军夫拉走,去扛东西,后来始终音信杳然。”祖父下落不明时,父亲林至诚年甫9岁,过早经历了人间的酸辣苦楚。“他也曾贩卖竹笋到漳州,两地距离约十至十五里地。”因为这,还在肩上留下了扁担磨出的肉瘤,始终没有完全消失,这是父亲一生引以为傲的劳动经历,而时常在子女面前提起。1880年林至诚到坂仔传教、定居后,仍时常往来漳州,哪怕为了取回一幅大儒朱熹的对联,“父亲走了一趟漳州才取回这些墨宝的拓印本,因为朱熹曾做过漳州的知府”。在漳州,林至诚有一位既是好友又是过去的学生,曾经为了送二哥去上海读书而找他借一百银圆。“这位学生现在已成富翁,父亲每次过漳州,都住在他这个学生的家里。”父辈的这些生活经历,无不与漳州有关,使得漳州在幼年的林语堂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找不到童年林语堂曾经到过漳州的有关记载。其自身亲近漳州的记忆,应该是在10岁那年与三哥一道前往厦门鼓浪屿求学,“记得,有一夜,我在西溪船上,方由坂仔(宝鼎)至漳州。两岸看不绝山景、禾田,与乎村落农家。”令他难忘的,还是乘船在西溪航行所见的一路美景,“因为住在南方,乡村到漳州的西溪河谷这一段路真是美不可言,不像北方光秃的黄土冈。”多年后,他仍清晰记得童年时到鼓浪屿去的情形,“河水遂展宽,我们乃改乘正式家房船直到县中大城漳州。到漳州视野突然开阔,船蜿蜒前行,两岸群山或高或低,当时光景,至今犹在目前”。可见童年的记忆深入骨髓,作为当时“县中大城”的漳州,在童年林语堂的心中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林语堂在坂仔出生并度过无忧的童年时光,10岁以后外出求学、工作,在国内外辗转奔波数十年,期间未曾有过在漳州长久居住的记录,但偶尔住上数天,还是有可能的。1919年林至诚由坂仔教会谢任归游,回到漳州居住。时逢25岁的林语堂向清华大学申请到半官费奖学金拟赴美留学,随即与订婚4年的廖翠凤在厦门完婚。按漳州人的习俗,这时候林语堂没有理由不带夫人回漳州进入父母的家门。1922年林至诚在漳州去世,恰逢林语堂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未能回乡奔丧。此后,大哥林孟温(和安)举家迁回漳州,在东门街(今新华东路)路口开设“保元大药房”悬壶济世,兼侍奉母亲。1923年林语堂自德国学成归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多年,这段时间回漳州探望母亲和大哥,也便有了种种可能。而在他的自传里,也对漳州之行着墨颇多。
  林语堂说到他的旅行,开篇就是“我是去漳州的,那是我所想念的故乡。”厦门到漳州约35英里,虽然去漳州仍然是坐的汽艇,但那时候已经能通汽车了,沿新筑的公路坐汽车一个半小时即可抵达(注:漳州江东桥东端至嵩屿的公路于民国19年建成通车)。这是他离开大学后国内交通的一大改进,是令人欣喜的事。又说“我多年没有回家,那个十二月的早晨重见故里田园,不觉喜出望外。”可见林语堂对于重返故土,是多么的难抑欣喜之情。尤其令他兴奋的是,“生为龙溪人,听到真正的故乡的音调,难免觉得特别的温情。我们一谈谈到漳州的东门,又谈到江东大石桥,又谈到漳州的碱水桃、鲜牛奶,不觉一片儿时的欢欣喜乐,一齐涌上心头。谁无故乡情,怎么可以不买点东西空手走出去?于是我们和和气气做一段小交易,拿了一大捆东西回家。”
  说到漳州的交通,林语堂又跟人谈起旧厦漳铁路的好处来,旧厦漳铁路于1909年建成,是福建最早的铁路,当然是一件很长脸的事情,可惜因客流稀少亏损,不得不于1930年停止营业,后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林语堂称“那条铁路很荣幸的曾被列入《大英百科全书》之中,可惜被福州的耗子与耗子的郎舅们吃了个精光。”这福州的耗子,当然是对当时的腐败官员意有所指。这时候的回漳州,应该是在1930年厦漳铁路停运以后的事了。
  令暮年林语堂引以为憾的另一件事,是他童年所受的是基督教教育,而且教会是加尔文派的,所以“我不准去听那些漳州盲人游吟歌手用吉他伴奏所唱的古代美丽的故事。”若非如此,说不定林语堂又可以这些美丽故事为蓝本,创作出更多具有漳州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了。
  虽然对家乡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恋,现实却是多么的残酷与无奈,令去国怀乡数十载的林语堂始终无法再踏上漳州这片故土一步。据了解,上世纪六十年代林语堂曾经给住在漳州市区大同路的侄女林惠恬写过一封信,透露出回乡定居的愿望,但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林惠恬不敢收信,更不曾与其联络。回乡无望的林语堂退而求其次,于1966年自美国返回台湾定居,不外乎台湾人也说着与家乡漳州一样的本地话,生活习俗大抵没什么两样。在他写的《来台后二十四快事》里,就多次提到了这种快乐,“初回祖国,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却懂。不亦快哉!”“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壁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不亦快哉!”
  不能回家乡,林语堂对漳州却一刻也未曾忘记。在《我的家乡》里,他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漳州的风物特产来:荔枝、龙眼——今天仍是漳州最有名的水果;兰花——数漳州南靖出产的最为名贵;白土粉——大抵是制作克拉克瓷的主要原料;民國初年卖到七块大头一两的朱砂印泥——除了八宝印泥又有什么这般贵重呢。当然令林语堂印象最深的,是“漳州的‘虎渡桥’,青石砌成的大桥墩子上,架着整块的两三尺见方、两丈多长的大石梁……这么厚重的石头,当初是如何安放上桥墩去的,我至今仍然不解。”不要说林语堂不解,如今人们依然不解。远离家乡数十载,76岁高龄的林语堂回忆起漳州的风物仍如数家珍,除了对家乡的深深爱恋与无法剥离的牵绊之情,又有什么能令他这样呢?
  带着对家乡漳州魂牵梦萦的依恋与不舍,林语堂于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玛丽医院溘然而逝。逝后移灵台北,葬于故居后园,其地“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景致亦如家乡漳州,是为先生安魂之所矣。
其他文献
“2020年8月17日,甘肃甘南普降大雪,厚厚的雪将草原掩盖了起来”。昨天下午,顶着骄阳烈日外出的我不到五分钟背已汗湿,还好路途近,很快就躲进空调房里,拿起手机,第一眼便看到微信上北方的一画友发来这样一条甘南下雪信息。  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天南地北的,立秋节气刚过几天,此时此刻,我在福建的酷暑下喝着冰,她在甘南的飞雪里裹着貂。美丽而神奇的甘南,我心之向往已久之地,那广阔的高原胜景,有弥漫酥油香的
期刊
橘子成熟的季节,大学同桌珍就会打来电话,约我去她家采摘橘子。她说:“约了好几年都没来,今年可不要再失約了。我等得了你,橘子树可等不了,说不定再过两年就不再种了。”听出珍邀请的恳切,自己也不好再一次失约,最重要的是时光飞逝,再不相见就都老了。  珍是龙岩人。龙岩是一个有着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土楼文化的革命老区。大学时代就经常听她聊起家乡的美食、趣事、土楼,她说我听。古田会议、闽西八大干、永定土楼群、
期刊
妻子娘家在闽北顺昌县洋口镇。洋口又称小福州,因为抗日战争期间,大批福州人溯闽江而上,迁居洋口,形成了一个福州方言岛。洋口是个古镇,在唐朝已经开发了,根据记载,元至正中时期洋口就设有税课局。明成化年间,洋口划分街道,清初开始成为墟市,民国时福建省有“四大名镇”之说,洋口镇与龙海石码镇、莆田涵江镇、福安赛岐镇并列其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妻子出生时,洋口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全社会陷入某种癫狂状态,
期刊
金圣叹因评《水浒》而名满天下,这位明末清初的苏州奇才,诗词文赋均有成就。据传,顺治皇帝曾评金圣叹说“此事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金圣叹遂引皇帝为自己知音,曾“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金圣叹不仅能文善诗,而且为人狂放不羁,忠贞梗介。东林党的领袖钱谦益是金圣叹的至亲的舅父,明朝覆灭时屈膝投降,当上了清朝的礼部侍郎,时人皆去攀附。金圣叹却在钱谦益的生日寿诞上写下“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的对
期刊
知乎上有个问题:哪一刻突然觉得自己老了?大多数的高赞回答都是:感觉身体大不如前了。年轻时,熬个夜,第二天照样生龙活虎;而现在,往往要好几天才缓得过来;在以前,逛半天街,气不喘心不乱;而现在,站得太久,腰酸腿疼;偶尔生个小病,都没有以前好得快了,抵抗力也渐渐不如年轻的时候了。我的“老”,刚好在诸多答案之外。  我一直都是后知后觉。刚读到“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这句话时,我还不能把人生的苍凉与雪联系起
期刊
窗外下着大雨,那风似是要将人的心都给吹碎了,天空拉下了脸,显得阴沉沉的,这是一场雷雨交加的演奏会。  我似是也忘了我是什么时候坐在这里,台上是一大片暖色的光,悠悠地洒在舞台的正中央——那里摆着一架古筝,那古色古香的琴身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一位面容清秀的女生低低垂眸,手指在琴弦上跳跃着,似是蝴蝶一般在花丛中纷飞,听不见外边的一点声响。  她很从容,也很淡定。我的心随着琴音跳动。我本来也不想来参加什么比
期刊
“四郭青山處处同,客怀无计答秋风。数家茅屋清溪上,千树蝉声落日中。”掀开夏天的门帘,随着气温一天天升高,春天在人们的眼眸上渐行渐远,那骄阳下匝地的浓荫,那林荫中的数声蝉鸣,随着温暖的季风由远及近,渐渐汇成一支充满激情的乐章,在耳畔久久回响,撼人心魄。  蝉,又称知了,这小小的精灵,总是冬春蛰伏,夏天来临,深秋离去。蝉其貌不扬,眼睛小而突出,黑亮中显示出一种无畏与机警,修长透明的翅翼上布满漂亮的纹路
期刊
“漳州110”作为漳州市最靓丽的名片之一,在20多年前就已在全国叫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多次到“漳州110”考察指导,并赞誉他们是“人民的保护神”。  有这样一组数据值得关注:“漳州110”建队29年,群众满意率一直保持在100%;民警违法违纪零发生;2018年辖区“盗抢骗”发案数同比2015年下降近一半,“两抢”案件从2016年的日均0.27起下降到0.06起,并实现100%破案……
期刊
维青土之广斥兮,达舟楫乎准扬。跨闽越于岭表兮,抗都会于清漳。而清漳之错壤兮,旁大海以为乡。屹圭屿于砥柱兮,跻二担而望洋。浩荡渺而无际兮,汗漫汛而弥茫。天连水而倚镜兮,万顷荡其汪汪。浩澔骇其恢廓兮,日景指夫扶桑……  这是明代漳州士大夫郑怀魁所写的《海赋》,洋洋洒洒的长篇如痴如醉的咏唱渲染着气势磅礴的月港船队的出航。  明隆庆元年(1567),明政府在月港开放“洋市”,允许商人从这里往东西洋进行海洋
期刊
与漳浦湖西盆地赵家堡的“皇室血统”相比,平和山格隆庆蔡氏家族谦卑地把安身立命的家园称为“平民之堡”。如果说素有“五里三城”之称的赵家堡布局立意处处仿照两宋故都,那么蔡家堡则以其独特的“畚箕型”赓续了约八百年的农耕文化。  暮春时节,柚都洁白的花海基本不见踪影,唯有浩瀚无际的醉人新绿令人心旷神怡。举目四望,山野春意虽浓,但我无意赏景,一心向往那个几近被遗落的神秘古堡。  汽车拐进不起眼的村庄,最先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