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按需印刷的关键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e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按需印刷已发展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业内的每个人:从作者到出版商,从批发商再到书店。按需印刷出现伊始,就预示着图书印制、发行及销售环节的革命。读者选中任何一本书,只需稍等片刻,即可拿到符合自己个性的印刷本。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图书印刷和发行模式,以后再也不会出现所谓的“绝版书”了。可惜按需印刷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多年来西方出版业发达国家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归咎于自费出版。例如iUniverse、PublishAmerica、Xlibris等公司虽然迅速利用了按需印刷的优势,在发行渠道和可供书目里添加了数千种新书,却忽视了图书的内容质量、装帧设计和市场营销,这就理所当然地遭到了读者、书店和书评家的抵制,书评家们视按需印刷为低效出版。这一尴尬境地使自费出版商开始重视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细节,也就是所谓的“4P”:产品(product)、定价(price)、定位(place)、促销(promotion)。
  产品:一个问题就是选题策划。过多的出版商尤其是自费出版商指望搞投机、打擦边球、跟风、出版低俗小说获胜,这并不是按需印刷的成功之道。小出版社争着去出版商业性的爱情小说或恐怖小说是毫无益处的,因为他们将面对的是实力雄厚的大出版公司。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开拓新的选题方向并持之以恒。
  但必须承认的是,按需印刷对某些图书是有局限性的。原创作品如小说、诗集或故事集等不宜采用按需印刷模式,主要是因为这类书很少有来自批销商的预付款,而这却是按需印刷的大忌。销售增长只是表象,回款滞后严重影响资金周转。因此,它很难吸引大量的投资。但按需印刷很适宜于大众读物、参考书以及印数和库存造成的费用使得传统出版商无法少量加印的图书。
  另外,按需印刷能使出版商充分地做好组稿、设计和营销工作。出版商可利用这种新技术出一些别出心裁的书,若用传统胶印技术则需要很大投入。这就是按需印刷技术的优势所在,中小出版社可以通过这种奇特、新颖、刺激的技术与大出版商抗衡。而且,如今按需印刷的图书的质量已和传统技术印制图书的质量不相上下。一本做工精细的按需印刷版平装或精装书几乎和胶印本没什么区别。
  定价。按需印刷图书销售中突出的问题就是零售价太高,这无疑是它的缺陷。因为每本书的单位成本是固定的,并没有大的提升空间。但每本胶印图书的成本随着印量的增加而减少。例如,一本196页6×9开的四色彩印精装书单本成本为10元;若采用胶版印刷500本,每本书成本最多8元。
  当印数上千时,每本书成本将不高于5元。从这个角度讲,大多图书是不适合用按需印刷模式的,尤其是在该书的市场需求量大的情况下。按需印刷的价格没有大的活动空间,无法尽量降低价格。这时,按需印刷自费出版商就可发挥优势:他们不用费尽心思降低印刷成本,小的市场需求导致销量有限,更多的往往卖给和作者有瓜葛的公司或个人。但这种方法不适合本分的出版商用于进入传统出版商的市场。
  定位(或发行):按需印刷并不会永远取代传统发行模式。任何按需印刷出版商想扩大和进入新的市场都不得不借助于传统的发行方式,以取代或完善自己的发行方式。任何情况下,按需印刷的发行都更加复杂,因为它有以下两个缺陷:
  1.不允许退货。这使得书店不愿把这类书上架或签订销售任务书。允许退货是图书发行的生存之道。
  2.折扣率太低。传统出版商能以五五折的低价在批发渠道内迅速铺货,而按需印刷商却无法给出这么低的折扣,导致书店无法得到更低的折扣,严重限制了大多数图书的网上销售,也不易进入销售系统。
  这两个缺陷长期困扰着按需印刷的发展,使得更难评估按需印刷图书在书评界和发行界的知名度或占有率。
  促销:按需印刷在组织机构费用和版税方面减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可投入更多的资金充分地进行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以刺激销售。但大多数出版商只是简单地对图书进行一下炒作就指望成功,结果当然是失败了。书评用书、签名售书、专题采访等都是出版商应该做的促销活动。忽视这些方面的出版商就不应对自己的销售业绩平平大惊小怪。充分而适当的促销活动是很有效的,读者都想读高质量的书,促销要做的就是让读者意识到该书是很值得一读的。
  按需印刷出版商一直在不懈地争取平等的市场地位。原因之一就是书评家和书目提要编著人对按需印刷这种以非常规方式出版的书感到难以接受。但一直与时俱进的出版业终究会接受和应用按需印刷技术,虽然不可否认该技术仍有缺陷,但它能发挥传统图书所没有的作用。使用按需印刷的出版商的成败并不取决于按需印刷技术,而是和其他出版商一样,取决于他们在选题策划、编辑、市场营销等细节方面为争取读者而做出的努力。
其他文献
6月3日至4日,全国发行集团暨省级新华书店负责人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成都召开。在文化体制改革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进的前夕,召开图书发行业的最高层次的会议,意义重大。与会同志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图书发行业的现状,交流了发行改革的经验,就苦练内功,重塑市场主体,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浙江、辽宁、福建、江苏、新华、四川6家发行集团代表介绍了发行体制改革经验,陕西新华发行集团、江西和山东
期刊
6月5日下午,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四川省委副书记陶武先,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少雄,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柯尊平一起启动了西部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正式运营系统。该中心运行后,将极大地促进出版物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推动四川乃至全国出版单位和分销渠道的专业化分工,有力地推进全国出版物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此前,6月4日下午,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黄志坚视察了该中心。该中心由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投
期刊
警惕日本漫画误导青少年  据《环球时报》报道:日本漫画对下一代的危害和影响,主要不在于日本政府的推动,也不在于有限的几部极端作品,而在于整个日本漫画界用漫画这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日本化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念潜移默化灌输给各国青少年。  日本漫画的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是所在国文化部门自己拱手让出了启蒙的钥匙。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国家的出版单位因觊觎日本漫画的市场成功,开始成批炮制粗
期刊
龙新民署长为英语周报等六家报刊社颁发核查报告证书  日前,由国新出版物数据调查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媒体经营管理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举办了首批出版物核查报告颁发仪式。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为《英语周报》等六家报刊社颁发了核查报告证书。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发布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第468号国务院令,颁发《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著作权法为立法
期刊
昆虫学家、国际问题观察家、作家张宇天(本名张印田)创作的《昆虫奇战》(中国文联社出版),是一部82万多字的童话科幻小说,题材与风格新颖别致。在奇幻的题材中,既表现出文学价值,又表现出科普价值和国际性教育价值。    特色之一:教育价值  该书采用的虽是奇幻的题材,却注入了世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反映出了现实中国际性的社会矛盾。该书通过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人性化昆虫形象和惊心动魄
期刊
《与名人一起读书》  夏立群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该书结集了包括贾平凹、周汝昌、周国平、冯骥才、格非、阿来等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30位作家、学者们在几十年的阅读生涯中沉淀下来的读书心得,字字珠玑,耐人寻味。文章在侃侃而谈他们的阅读心得与趣味的同时,还揭示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奋斗历程。  选题点评:在那些贫困的年代,书籍成为人们精神和理想的寄托,而书的滋养确实是任何其他事物无
期刊
台湾出版业第一季度倒退两成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出版业2006年第一季度的销售业绩普遍下降20%,诚品书店和金石堂书店这两大连锁书店系统也表示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冲击。  台北书展让人感觉图书市场还比较活跃,但是在春季,市场开始冷淡,许多出版社营业额大幅滑落。一位连锁书店高层主管表示,从政治乱象牵动社会不安,加上卡奴卡债风波愈闹愈大,也影响了大家的消费意愿。诚品信义店旗舰店原定每月1亿元新台币的营业
期刊
女性时尚杂志时常依循节气的更迭改变广告的产品与内容,以引起消费者强烈的季节感,产生不同的需求刺激购买的欲望。此次调查首先搜集已发行的女性杂志文献资料,将内容建构类目,分门别类统计内容所占篇幅,再将之量化进行统计与分析,以了解过去杂志编制内容情况。  台湾市面上的中文女性杂志市场,可划分为欧美体系的国际中文版和台湾本土刊物两大体系。根据PC home Online“2003女性消费大调查”调查结果,
期刊
编者按:外国书商如何进入美国图书发行市场?获利程度、风险如何?他们如何尽快出售图书又立即得到资金回报,如何包装图书?这些都是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在6月上旬刊指出,进入美国市场的国外书商常常忽略了“寄售”这一销售方式,从而失去了在美国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的销售途径。此期,本刊继续列出一些国外书商进入美国市场的误区,供业界人士参考。    寻求市场合作伙伴,是出版商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美国业内人士提
期刊
书人剪彩    苏拾平毕业于台湾大学经济系,在台湾工商时报担任新闻编辑、副刊主编及主任近10年。1996年10月,受詹宏志之邀,将麦田、猫头鹰及之后的商周三家出版社合并,成立台湾城邦出版集团,并担任总经理。在任职期间,除打造建构集团服务平台,并筹设布局城邦(香港)出版集团及城邦(马新)出版集团2个海外子公司。1999年3月,升任副董事长,曾在集团内先后分设或新设脸谱、红色、易博士、橡树林、果实、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