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是中国书画的俗谚。之所以如此,皆因湖笔。但笔者认为,古今以湖州境内的真山真水真人入书入画者,不胜枚举,国内无出其右者,才是正解。
近年来,笔者有心搜检,虽未得全貌,迄今也不曾有统计,但书画里的湖州,真是蔚为可观。
不胜枚举
过眼资料,记忆中跳出的著名墨迹、画卷有:王献之的《吴兴帖》、智永的《千字文》、颜真卿的《湖州帖》、米芾的《苕溪诗帖》、《蜀素帖》、张先的《十咏图》、李结的《西塞渔社图卷》、范成大的《西塞渔社图卷跋》、钱选的《浮玉山居图》、赵孟的《吴兴赋》、《吴兴清远图》、《湖州妙严寺记》、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吴昌硕的《独松关》、陆俨少的《上柏山居图》……煌煌之书作中,他们或以自身寓居湖州的经历记事,或在湖州承续祖上遗风,或是吟诗作文状述风物、情怀;画作中,他们以云游、雅集所观之湖州山水风物为蓝本,兼工带写或意写之。
可以不无自豪地说,中国历史上的大名家书画都与湖州有渊源。所以现在国内外许多大博物馆的馆藏中国书画内,都可找到“湖州”的影子。
数年前,《湖州日报·文化版》曾刊出过如下概括材料:“宋代江深也画过湖州。元代杨铁崖画过湖州。董其昌画过《青卞图》、《升山图》……黄山画派大画家戴本孝曾隐居夹浦,画过夹浦太湖一带的风光。项圣谟画过《岘山图》。‘扬州八怪’很多人与湖州有关系,郑板桥有写过湖州的绝句,金农画过《采莲图》,李复堂也画过湖州,高凤翰到过长兴看望他做县令的朋友。祝枝山写过《济阳等太白楼却寄施湖州》。沈宗骞画过《访友苕溪图》。章紫柏画过《法华饯别图卷》。近现代,吴昌硕画过埭溪的《上强山居图》。吴湖帆也到过湖州,临过《青卞隐居图》。黄宾虹画过《苕溪渔隐》,胡佩衡画过《长兴十景》……沈尹默写有湖州骆驼桥八首册页。启功画过《白蘋州图》……人物任伯年画过湖州人吴昌硕、沈芦汀、张石铭,还有一些著名画家画过一些湖州人,如徐悲鸿画过张静江,王一亭画过《朱五楼赏古图》等。”
此外,以湖州的山水、人物等入书入画者,还有诸多散见于文献的记录、刊具。以苕溪为例,画作就有董其昌的《苕溪春晓图》、张溥的《苕溪一曲图》、叶小舫的《苕隐图卷》等。
缘何频入
“湖州”缘何能频入中国书画?这与湖州的自然生态特征、小农文明的高度饱满发育、精粹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承续密不可分。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史博士黄朋归结说:“湖州无他,全在于山水清远。只这点就够了。孕育书画家,吸引书画家,促进新书风、新画风的诞生,尽源于她的‘地灵’。所谓‘地灵’,然后‘人杰’。”
湖州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为低山丘陵,西南部依天目山地势略高,东北部为平原区。境内近半为山地丘陵,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放眼西南山势起伏连绵,如龙腾霞起,而东部则一望无际,“以天为堤”的水乡平原,水网纵横,河港密布。吴兴之郡则是地势低平,属“低地”、“湿地”。四水交汇的霅溪流贯整个湖城,在城北合流后由小梅、大钱两湖口注入太湖,一路“蒹葭孤芦,鸿头荷华,菱苕凫茨,萑蒲轩于,四望弗极,乌可胜数。”
自然条件优越,也便物产丰足,故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在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社会,湖州成了一片难得的富庶土地——“土地之所生,风气之所宜,人无外求,用之有余。”
北宋诗人俞紫芝《吴兴》诗中有句:“翠沾城郭山千点,清蘸楼台水一围。”水光结成了一个亮晶晶的世界,所以湖州被称为“水晶宫”。而湿漉漉的土地和水面上飘起的阵阵稀薄的水汽,即使是晴天也像笼着轻纱一般罩在满眼青绿的大地上,因而湖州又被称为“水云乡”。
上述特殊而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自东晋士人南下,尤其是宋廷南迁,典雅深沉的“精英文化”与自由天真的当地文化相结合,遂生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
湖州学术源于汉末,初露锋芒于南朝,经历唐代中期实现由吴越文化向江南文化的转型,到宋代迎来了第一次高峰,并创造了以偏于一隅之地而引领天下风气的安定“湖学”辉煌。南宋中后期,湖州文化的辉煌实则有赖于大量迁徙而来的文化移民家族,如皇戚赵氏、四川李氏、牟氏、山东周氏、丹阳葛氏、绩溪胡氏等。
作为吴越两种文化的连接点,湖州文化既吸收了吴文化的“中和思想”,又接纳了越文化崇尚个性主体价值的内容。作为鱼米之乡、文化之邦,湖州一直是“耕读传家”的沃土,崇文淡商,非常注重琴、棋、书、画,强调内在美。
正因如此,仅从魏晋至元代,湖州就涌现出工于辞章声律的沈约、丘迟、吴均、姚察、姚思廉、沈千里、李季兰、钱起、孟郊、沈既济、沈亚之、张先、叶梦得、沈瀛、周密等人;精于翰墨丹青的画家曹不兴、燕文贵、赵孟、钱选、王蒙,书法家高闲、沈传书;长于诗论撰写《诗式》的皎然等等。客籍或长期居住湖州或曾在湖州为官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有柳恽、张志和、陆羽、杜牧、陆龟蒙、梅尧臣、苏轼、胡仔、王十朋、葛立方、姜夔、王羲之、王献之、张僧繇、戴逵、颜真卿、黄山谷、米芾、李结等等。
湖州名士辈出、人文鼎盛。正如赵孟在《题先贤张公十咏图张先子野之父》一诗中说:“吴兴潇洒郡,自古富人物。”
多重因由,为湖州书画人物和杰作的诞生,提供了宽厚而温暖的“产床”。
多开宗立派
以“湖州”为直接题材、内容、背景的书法、绘画作品,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民族艺术宝库,且为中国艺术史贡献了诸多“流派”、“样”式、独特美学品格、审美经验。
湖州这片风土的神奇之处,在于“开宗立派”代有人出。由此,常成为开时代新书风、新画风的滥觞之地。
三国吴之吴兴曹不兴,首创“曹样”佛画,为我国佛画鼻祖,创出“曹衣带水”之风格。书法家贺劭被誉为“等殊皇贺、品类兄弟”。南朝陈霸先一门,著名书法家不下10人。
张僧繇笔下“面短而艳”的佛像之法,改观了早先风行的秀骨清像之造型模式,被后世称为“张家样”。其时另一位先行者姚最,所著《续画品录》成为绘画批评名典。贝文渊书法《萧憺碑》,有“下开欧褚门户”之称。 “书圣”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连带子孙王僧虔均曾做过湖州太守,直到隋代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也在湖州的永欣寺住了30年,并在那里抄写了千本《千字文》,完成他弘扬家学的使命。
唐代朱审画深沉环壮,险黑磊落;释高闲草书闻名于世;徐表仁画臻妙为一时之秀。宋代燕文贵山水画,咫尺千里,以“燕家景”流传后世;“湖州竹派”名重当世,流风绵延不绝;江参、梵隆,时称大家;周密、俞澄,一等家数。
元代赵孟的书法,被称为“赵体”。他以秦玉筋篆入印章,细笔朱文印,姿态柔美,为后世推崇,称为“圆朱文”。赵氏一门书画,声名垂世。赵孟老师钱选,终身不仕,流连太湖、浮玉山之间。这位“老做画师头雪白”的大家,将绘画本体语言发挥到极致。王蒙内在的笔墨精髓承继家学衣钵,而繁复的结构、变幻的皴法及画面传出的神秘气势都出自他的自创。
明代,赵廉与边文进、蒋子成并称“禁中三绝”;吴筠的画与蓝瑛、关思齐名;王继贤的人物画不亚于陈洪绶;张渊的书法、篆刻,名重一时。
清代,湖州籍书画家见于史籍的达220余人。金廷标入内廷供奉,所绘写意秋果及人物,皆得高宗题咏。宋骞“画山水、人物、传神,无不精妙”。沈宗骞著《芥舟学画编》,痛斥俗学,阐扬正法,足为画道指南。沈铨应邀率弟子到日本,掌画院,传画艺。日本弟子熊斐将其重写真写生、描写工整细致、赋色浓艳、题材吉祥的画风弘扬光大,形成以长崎为中心,遍及全国的“南蘋画派”,成为影响日本画坛最深远的中国画家。费丹旭以仕女画享誉画坛,有“费派”之目。郎葆辰人称“郎蟹”。王涑的书法与高垲齐名。凌以封的人物、仕女,皆臻神品。张御乘的翎毛、树石,人誉“别出一奇”。温一贞山水画,自成一家。温纯山水画,被誉为吴兴第一手。吴溥写猴如生,吴光熊松鼠跃跃欲出。
近代吴昌硕,诗书画印为一代宗师,王一亭、周庆云、朱祖谋等均为一代名家。现代沈尹默精审笔法,深研书理,被誉为“现代帖学第一人”。金城、沈迈士、诸闻韵、诸乐三、庞左玉、潘韵、费新我、谭建丞、叶小舫、王孙乐等致力书画创作,俱有成就。
当过吴兴太守的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沈嘉,湖州刺史颜真卿、杜牧,湖州知州苏轼和曾长期寓居湖州的戴奎、戴颙、智永、张志和、姜白石等都是书法或绘画的大家,为书画艺术作出过贡献。
清远审美
清山远水是湖州最具特色的自然风景。所以在诗人、艺术家车载斗量的“文化”下,“清山远水”逐渐被积累、淬炼成为了一种审美经验与形态,而湖州的这种审美经验与形态,因为它的民族性、经典性,又成为了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品格。
“清远”成为独特的审美品格,最主要的玉成者乃是元代艺术宗师赵孟。或者说,文化艺术的“清远”品质岩浆运行、厚积到元代,通过赵孟这个关节枢纽,得终猛烈之“勃发”,诗文书画熔岩落地、固化,“清远”最后形成,并以动人的形态绵延、惠泽至今。赵孟的创作确立了“清远”这样一种审美形态,这一审美形态在湖州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与人文传统中生成并开显出来,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在《吴兴山水清远图记》里,赵孟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吴兴山水的全景,全面而详尽地描述了吴兴清远的胜状。在《吴兴清远图》中,为了突显这一“清远”的实存形态和艺术意蕴,他又把山水画这一表现“远”的空间意境的手段推向了极致,上边开阔的天空和下边辽远的水际竟占了全图的十分之八以上,中间从右至左在画幅中间画上连绵的青山和堤岸,右边景致用笔稍多,以实其景;左边景致以简率笔墨为之,以虚其景。这样吴兴的整体山势由近渐远,不断远去,延伸至太湖水天之中的空间感受和清远特色得到了出神入化的表现。
赵孟的清远意境是一种超越世俗与天地合一的自由境界,符合历代文人的深层愿望——人与自然宇宙融合与统一。
另外,清远这一审美形态的思想内涵,与道家以及中国化了的佛家思想有关。佛道的目标是要脱弃具体的世俗形迹而归于“空”,归于“道”,“道”和“空”也就是“远”。因为“远”给人一种超越感,就是脱弃世俗的樊篱,超升到一种与道合一的自由境界。而“清”是天地自然间一泓清气的流行,是人生、艺术清净澄澈的生命源泉,也是儒家人格和精神生活所要达到的阶位。
“清远”正好符合了中国文人的这样一种深层愿望。吴兴山水清远的这一原生态特征,恰好圆满了这一愿望的达成。
近年来,笔者有心搜检,虽未得全貌,迄今也不曾有统计,但书画里的湖州,真是蔚为可观。
不胜枚举
过眼资料,记忆中跳出的著名墨迹、画卷有:王献之的《吴兴帖》、智永的《千字文》、颜真卿的《湖州帖》、米芾的《苕溪诗帖》、《蜀素帖》、张先的《十咏图》、李结的《西塞渔社图卷》、范成大的《西塞渔社图卷跋》、钱选的《浮玉山居图》、赵孟的《吴兴赋》、《吴兴清远图》、《湖州妙严寺记》、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吴昌硕的《独松关》、陆俨少的《上柏山居图》……煌煌之书作中,他们或以自身寓居湖州的经历记事,或在湖州承续祖上遗风,或是吟诗作文状述风物、情怀;画作中,他们以云游、雅集所观之湖州山水风物为蓝本,兼工带写或意写之。
可以不无自豪地说,中国历史上的大名家书画都与湖州有渊源。所以现在国内外许多大博物馆的馆藏中国书画内,都可找到“湖州”的影子。
数年前,《湖州日报·文化版》曾刊出过如下概括材料:“宋代江深也画过湖州。元代杨铁崖画过湖州。董其昌画过《青卞图》、《升山图》……黄山画派大画家戴本孝曾隐居夹浦,画过夹浦太湖一带的风光。项圣谟画过《岘山图》。‘扬州八怪’很多人与湖州有关系,郑板桥有写过湖州的绝句,金农画过《采莲图》,李复堂也画过湖州,高凤翰到过长兴看望他做县令的朋友。祝枝山写过《济阳等太白楼却寄施湖州》。沈宗骞画过《访友苕溪图》。章紫柏画过《法华饯别图卷》。近现代,吴昌硕画过埭溪的《上强山居图》。吴湖帆也到过湖州,临过《青卞隐居图》。黄宾虹画过《苕溪渔隐》,胡佩衡画过《长兴十景》……沈尹默写有湖州骆驼桥八首册页。启功画过《白蘋州图》……人物任伯年画过湖州人吴昌硕、沈芦汀、张石铭,还有一些著名画家画过一些湖州人,如徐悲鸿画过张静江,王一亭画过《朱五楼赏古图》等。”
此外,以湖州的山水、人物等入书入画者,还有诸多散见于文献的记录、刊具。以苕溪为例,画作就有董其昌的《苕溪春晓图》、张溥的《苕溪一曲图》、叶小舫的《苕隐图卷》等。
缘何频入
“湖州”缘何能频入中国书画?这与湖州的自然生态特征、小农文明的高度饱满发育、精粹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承续密不可分。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史博士黄朋归结说:“湖州无他,全在于山水清远。只这点就够了。孕育书画家,吸引书画家,促进新书风、新画风的诞生,尽源于她的‘地灵’。所谓‘地灵’,然后‘人杰’。”
湖州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为低山丘陵,西南部依天目山地势略高,东北部为平原区。境内近半为山地丘陵,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放眼西南山势起伏连绵,如龙腾霞起,而东部则一望无际,“以天为堤”的水乡平原,水网纵横,河港密布。吴兴之郡则是地势低平,属“低地”、“湿地”。四水交汇的霅溪流贯整个湖城,在城北合流后由小梅、大钱两湖口注入太湖,一路“蒹葭孤芦,鸿头荷华,菱苕凫茨,萑蒲轩于,四望弗极,乌可胜数。”
自然条件优越,也便物产丰足,故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在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社会,湖州成了一片难得的富庶土地——“土地之所生,风气之所宜,人无外求,用之有余。”
北宋诗人俞紫芝《吴兴》诗中有句:“翠沾城郭山千点,清蘸楼台水一围。”水光结成了一个亮晶晶的世界,所以湖州被称为“水晶宫”。而湿漉漉的土地和水面上飘起的阵阵稀薄的水汽,即使是晴天也像笼着轻纱一般罩在满眼青绿的大地上,因而湖州又被称为“水云乡”。
上述特殊而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自东晋士人南下,尤其是宋廷南迁,典雅深沉的“精英文化”与自由天真的当地文化相结合,遂生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
湖州学术源于汉末,初露锋芒于南朝,经历唐代中期实现由吴越文化向江南文化的转型,到宋代迎来了第一次高峰,并创造了以偏于一隅之地而引领天下风气的安定“湖学”辉煌。南宋中后期,湖州文化的辉煌实则有赖于大量迁徙而来的文化移民家族,如皇戚赵氏、四川李氏、牟氏、山东周氏、丹阳葛氏、绩溪胡氏等。
作为吴越两种文化的连接点,湖州文化既吸收了吴文化的“中和思想”,又接纳了越文化崇尚个性主体价值的内容。作为鱼米之乡、文化之邦,湖州一直是“耕读传家”的沃土,崇文淡商,非常注重琴、棋、书、画,强调内在美。
正因如此,仅从魏晋至元代,湖州就涌现出工于辞章声律的沈约、丘迟、吴均、姚察、姚思廉、沈千里、李季兰、钱起、孟郊、沈既济、沈亚之、张先、叶梦得、沈瀛、周密等人;精于翰墨丹青的画家曹不兴、燕文贵、赵孟、钱选、王蒙,书法家高闲、沈传书;长于诗论撰写《诗式》的皎然等等。客籍或长期居住湖州或曾在湖州为官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有柳恽、张志和、陆羽、杜牧、陆龟蒙、梅尧臣、苏轼、胡仔、王十朋、葛立方、姜夔、王羲之、王献之、张僧繇、戴逵、颜真卿、黄山谷、米芾、李结等等。
湖州名士辈出、人文鼎盛。正如赵孟在《题先贤张公十咏图张先子野之父》一诗中说:“吴兴潇洒郡,自古富人物。”
多重因由,为湖州书画人物和杰作的诞生,提供了宽厚而温暖的“产床”。
多开宗立派
以“湖州”为直接题材、内容、背景的书法、绘画作品,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民族艺术宝库,且为中国艺术史贡献了诸多“流派”、“样”式、独特美学品格、审美经验。
湖州这片风土的神奇之处,在于“开宗立派”代有人出。由此,常成为开时代新书风、新画风的滥觞之地。
三国吴之吴兴曹不兴,首创“曹样”佛画,为我国佛画鼻祖,创出“曹衣带水”之风格。书法家贺劭被誉为“等殊皇贺、品类兄弟”。南朝陈霸先一门,著名书法家不下10人。
张僧繇笔下“面短而艳”的佛像之法,改观了早先风行的秀骨清像之造型模式,被后世称为“张家样”。其时另一位先行者姚最,所著《续画品录》成为绘画批评名典。贝文渊书法《萧憺碑》,有“下开欧褚门户”之称。 “书圣”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连带子孙王僧虔均曾做过湖州太守,直到隋代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也在湖州的永欣寺住了30年,并在那里抄写了千本《千字文》,完成他弘扬家学的使命。
唐代朱审画深沉环壮,险黑磊落;释高闲草书闻名于世;徐表仁画臻妙为一时之秀。宋代燕文贵山水画,咫尺千里,以“燕家景”流传后世;“湖州竹派”名重当世,流风绵延不绝;江参、梵隆,时称大家;周密、俞澄,一等家数。
元代赵孟的书法,被称为“赵体”。他以秦玉筋篆入印章,细笔朱文印,姿态柔美,为后世推崇,称为“圆朱文”。赵氏一门书画,声名垂世。赵孟老师钱选,终身不仕,流连太湖、浮玉山之间。这位“老做画师头雪白”的大家,将绘画本体语言发挥到极致。王蒙内在的笔墨精髓承继家学衣钵,而繁复的结构、变幻的皴法及画面传出的神秘气势都出自他的自创。
明代,赵廉与边文进、蒋子成并称“禁中三绝”;吴筠的画与蓝瑛、关思齐名;王继贤的人物画不亚于陈洪绶;张渊的书法、篆刻,名重一时。
清代,湖州籍书画家见于史籍的达220余人。金廷标入内廷供奉,所绘写意秋果及人物,皆得高宗题咏。宋骞“画山水、人物、传神,无不精妙”。沈宗骞著《芥舟学画编》,痛斥俗学,阐扬正法,足为画道指南。沈铨应邀率弟子到日本,掌画院,传画艺。日本弟子熊斐将其重写真写生、描写工整细致、赋色浓艳、题材吉祥的画风弘扬光大,形成以长崎为中心,遍及全国的“南蘋画派”,成为影响日本画坛最深远的中国画家。费丹旭以仕女画享誉画坛,有“费派”之目。郎葆辰人称“郎蟹”。王涑的书法与高垲齐名。凌以封的人物、仕女,皆臻神品。张御乘的翎毛、树石,人誉“别出一奇”。温一贞山水画,自成一家。温纯山水画,被誉为吴兴第一手。吴溥写猴如生,吴光熊松鼠跃跃欲出。
近代吴昌硕,诗书画印为一代宗师,王一亭、周庆云、朱祖谋等均为一代名家。现代沈尹默精审笔法,深研书理,被誉为“现代帖学第一人”。金城、沈迈士、诸闻韵、诸乐三、庞左玉、潘韵、费新我、谭建丞、叶小舫、王孙乐等致力书画创作,俱有成就。
当过吴兴太守的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沈嘉,湖州刺史颜真卿、杜牧,湖州知州苏轼和曾长期寓居湖州的戴奎、戴颙、智永、张志和、姜白石等都是书法或绘画的大家,为书画艺术作出过贡献。
清远审美
清山远水是湖州最具特色的自然风景。所以在诗人、艺术家车载斗量的“文化”下,“清山远水”逐渐被积累、淬炼成为了一种审美经验与形态,而湖州的这种审美经验与形态,因为它的民族性、经典性,又成为了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品格。
“清远”成为独特的审美品格,最主要的玉成者乃是元代艺术宗师赵孟。或者说,文化艺术的“清远”品质岩浆运行、厚积到元代,通过赵孟这个关节枢纽,得终猛烈之“勃发”,诗文书画熔岩落地、固化,“清远”最后形成,并以动人的形态绵延、惠泽至今。赵孟的创作确立了“清远”这样一种审美形态,这一审美形态在湖州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与人文传统中生成并开显出来,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在《吴兴山水清远图记》里,赵孟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吴兴山水的全景,全面而详尽地描述了吴兴清远的胜状。在《吴兴清远图》中,为了突显这一“清远”的实存形态和艺术意蕴,他又把山水画这一表现“远”的空间意境的手段推向了极致,上边开阔的天空和下边辽远的水际竟占了全图的十分之八以上,中间从右至左在画幅中间画上连绵的青山和堤岸,右边景致用笔稍多,以实其景;左边景致以简率笔墨为之,以虚其景。这样吴兴的整体山势由近渐远,不断远去,延伸至太湖水天之中的空间感受和清远特色得到了出神入化的表现。
赵孟的清远意境是一种超越世俗与天地合一的自由境界,符合历代文人的深层愿望——人与自然宇宙融合与统一。
另外,清远这一审美形态的思想内涵,与道家以及中国化了的佛家思想有关。佛道的目标是要脱弃具体的世俗形迹而归于“空”,归于“道”,“道”和“空”也就是“远”。因为“远”给人一种超越感,就是脱弃世俗的樊篱,超升到一种与道合一的自由境界。而“清”是天地自然间一泓清气的流行,是人生、艺术清净澄澈的生命源泉,也是儒家人格和精神生活所要达到的阶位。
“清远”正好符合了中国文人的这样一种深层愿望。吴兴山水清远的这一原生态特征,恰好圆满了这一愿望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