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理想和信念,关注并关爱他们健康成长势在必行。刘奇葆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中国梦”学习教育,着力培养未成年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守儿童不仅需要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康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称得上拥有生存生活的能力。开展劳动实践,在满足留守儿童生存生活技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增强其生存生活能力。
关键词:劳动实践;留守儿童;生存生活能力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不得不留在农村和其他亲人一起生活的孩子。由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父母为了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不得不离开农村到城市去谋一份差事,因此只能让孩子留在农村,孩子自然而然成为留守儿童。
一、开展劳动实践对于留守儿童的必要性
1.留守儿童的现实特点决定了其极为需要劳动实践
留守儿童的现实特点就是缺乏父母的照管,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爷爷奶奶或者其他和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亲人可能整天必须忙碌于耕田种地。如果孩子自己不会做饭的话,可能会经常没有饭吃;不会洗澡洗衣的话,可能出现经常不换洗衣服的情况。因此,特别需要在留守儿童中开展劳动实践课,培养其生存生活能力。
2.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能力相对较低,需开展劳动实践以增强其生存生活能力
留守儿童动手劳动的实践能力较差,因其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代为照顾,隔代教育产生的不良后果就是要么过于溺爱孩子,要么对孩子疏于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应该学会如何进行劳动,以提高自身的生存生活能力。
3.开展劳动实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劳动实践不仅仅是让其在没有大人的照料下也能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劳动能够完善留守儿童的人格,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相较一般儿童来说,留守儿童不良习惯更多,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心理不平衡,觉得是父母亏欠自己的,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如果多开展劳动实践课,这些留守儿童自然能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同时劳动能够给孩子一种精神寄托,让其忙于劳动,就不会有时间胡思乱想和进行一些不良的行为。
二、开展劳动实践的途径
1.开展家庭劳动实践,培养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能力
照看人应该在留守儿童达到适当的年龄时,就让其开展适当的劳动实践,要相信孩子是可以做到的;在第一二次劳动实践过程中,需陪伴左右,对其进行指导。如果包办一切,孩子过了学习劳动技能的良好时机,便会养成较为散漫、懒惰的性格;一旦懒惰下来,想要让其勤奋,所需要花费的教育时间长、心血多,且不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方面,让孩子进行些简单的劳动,如,让其在吃饭的时候给每个人盛饭、帮忙拿一些较轻便的物件、喂养鸡鸭等家禽。在孩子完成这些任务时,照看人记得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能从这些简单的劳动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为开展更困难的劳动活动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让孩子进行一些比较复杂的劳动,比如,让孩子洗衣做饭。洗衣做饭都是带有危险性的劳动,由于农村的洗衣一般都是在河边进行的,照看人就需要叮嘱孩子在洗衣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随意玩耍,以防不慎掉入河中;做饭时候要告诫其注意安全,防止火灾。手把手教会孩子怎样洗衣、怎样做饭。
2.开展社会劳动实践,增强留守儿童生存生活能力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劳动,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锻炼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社会劳动实践课必须依托学校和政府才能开展。学校有劳动教育,就是定期让学生进行课室、操场大扫除,草地大处理等。开展这些劳动实践,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增强了,其在处理一些生活上的事务时能更加得心应手,而不会显得手足无措。留守儿童相比较于一般儿童来说,生活中独自面对问题的概率更大,需要独自处理的事更多,因此劳动实践在其成长过程中显得更为迫切。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共同教育学生
学生自学、自控、自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了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探讨教育学生的经验、技巧。要求家长为孩子在家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督促孩子在家里每天按时起床睡觉,讲文明有礼貌,认真复习功课,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自己洗衣服、整理被褥和自己学习用品。在“三八”妇女节时,我开展了《为妈妈、奶奶做一件事》《和妈妈、奶奶说一句心里话》《当妈妈、奶奶的小助手》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关爱他人。建议学校开通了“亲情电话”和“亲情聊天室”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孩子需要亲情的抚慰,家长想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孩子的表现,通过网络加强了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时刻把握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解开心理上的小疙瘩,让阳光走进他们的心灵。学校的这些行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通过“三自”教育活动,学生自学兴趣更浓了,方法更灵活了,自學能力显著提高,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出了一批有工作能力的小干部,也涌现出一大批好人好事。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正在逐渐形成。
总之,应开展社会志愿劳动实践,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学校或者政府要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到本地敬老院或者是儿童收留所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这样的劳动实践带给留守儿童心灵的震撼是巨大的,能让留守儿童在服务他人的时候体会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5).
关键词:劳动实践;留守儿童;生存生活能力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不得不留在农村和其他亲人一起生活的孩子。由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父母为了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不得不离开农村到城市去谋一份差事,因此只能让孩子留在农村,孩子自然而然成为留守儿童。
一、开展劳动实践对于留守儿童的必要性
1.留守儿童的现实特点决定了其极为需要劳动实践
留守儿童的现实特点就是缺乏父母的照管,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爷爷奶奶或者其他和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亲人可能整天必须忙碌于耕田种地。如果孩子自己不会做饭的话,可能会经常没有饭吃;不会洗澡洗衣的话,可能出现经常不换洗衣服的情况。因此,特别需要在留守儿童中开展劳动实践课,培养其生存生活能力。
2.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能力相对较低,需开展劳动实践以增强其生存生活能力
留守儿童动手劳动的实践能力较差,因其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代为照顾,隔代教育产生的不良后果就是要么过于溺爱孩子,要么对孩子疏于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应该学会如何进行劳动,以提高自身的生存生活能力。
3.开展劳动实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劳动实践不仅仅是让其在没有大人的照料下也能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劳动能够完善留守儿童的人格,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相较一般儿童来说,留守儿童不良习惯更多,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心理不平衡,觉得是父母亏欠自己的,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如果多开展劳动实践课,这些留守儿童自然能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同时劳动能够给孩子一种精神寄托,让其忙于劳动,就不会有时间胡思乱想和进行一些不良的行为。
二、开展劳动实践的途径
1.开展家庭劳动实践,培养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能力
照看人应该在留守儿童达到适当的年龄时,就让其开展适当的劳动实践,要相信孩子是可以做到的;在第一二次劳动实践过程中,需陪伴左右,对其进行指导。如果包办一切,孩子过了学习劳动技能的良好时机,便会养成较为散漫、懒惰的性格;一旦懒惰下来,想要让其勤奋,所需要花费的教育时间长、心血多,且不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方面,让孩子进行些简单的劳动,如,让其在吃饭的时候给每个人盛饭、帮忙拿一些较轻便的物件、喂养鸡鸭等家禽。在孩子完成这些任务时,照看人记得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能从这些简单的劳动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为开展更困难的劳动活动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让孩子进行一些比较复杂的劳动,比如,让孩子洗衣做饭。洗衣做饭都是带有危险性的劳动,由于农村的洗衣一般都是在河边进行的,照看人就需要叮嘱孩子在洗衣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随意玩耍,以防不慎掉入河中;做饭时候要告诫其注意安全,防止火灾。手把手教会孩子怎样洗衣、怎样做饭。
2.开展社会劳动实践,增强留守儿童生存生活能力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劳动,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锻炼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社会劳动实践课必须依托学校和政府才能开展。学校有劳动教育,就是定期让学生进行课室、操场大扫除,草地大处理等。开展这些劳动实践,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增强了,其在处理一些生活上的事务时能更加得心应手,而不会显得手足无措。留守儿童相比较于一般儿童来说,生活中独自面对问题的概率更大,需要独自处理的事更多,因此劳动实践在其成长过程中显得更为迫切。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共同教育学生
学生自学、自控、自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了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探讨教育学生的经验、技巧。要求家长为孩子在家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督促孩子在家里每天按时起床睡觉,讲文明有礼貌,认真复习功课,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自己洗衣服、整理被褥和自己学习用品。在“三八”妇女节时,我开展了《为妈妈、奶奶做一件事》《和妈妈、奶奶说一句心里话》《当妈妈、奶奶的小助手》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关爱他人。建议学校开通了“亲情电话”和“亲情聊天室”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孩子需要亲情的抚慰,家长想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孩子的表现,通过网络加强了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时刻把握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解开心理上的小疙瘩,让阳光走进他们的心灵。学校的这些行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通过“三自”教育活动,学生自学兴趣更浓了,方法更灵活了,自學能力显著提高,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出了一批有工作能力的小干部,也涌现出一大批好人好事。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正在逐渐形成。
总之,应开展社会志愿劳动实践,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学校或者政府要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到本地敬老院或者是儿童收留所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这样的劳动实践带给留守儿童心灵的震撼是巨大的,能让留守儿童在服务他人的时候体会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