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事情发生时,无限漫长又无比迅捷。你用几十年时间泅过了就职这条长长的河,却只用不到半个小时时间就办理了退休手续。
退休是什么呢?
当你离开那扇大门,风便吹走了一切。一种有血有肉的年华,从此浸在时光之水深处,不再显现。人们偶尔说起你,像说起史前的一段往事。他们的嘴唇一跳出你的名字,便赶紧打住。因为这名字已经有了陈旧和过时的味道。而你走过那扇大门,只会依稀望见,在前尘,一个疑似你的身影,在平庸地忙忙碌碌后,倏忽而逝。冷落,是互相的。离别,便是断裂和陌生。那儿已经没了你,你也已经没了那儿,一切业已归零,零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而繁华与热闹与你身上一串串曾经叮当作响的挂坠都是短暂的伪饰。最后,你的名字将会变成一页又白又薄A4打印纸上的讣告,粘贴在单位一面显眼或不显眼的光秃秃墙壁上。后来者(陌生人!)从那里默然走过,他们投来了目光,不,没有目光。投向你的目光,或已渡过冥河,游荡在彼岸,或已蜷缩在家中疲惫不堪。你处在了没有目光的孤寂空荒之中,你的名字还没有书写完毕,就已被彻底擦去。
退休,一扇大门咔嚓关上,归宿——家——空巢,一个人的岛,或与老伴两个人的岛。寂静,你一生追求的大境界悄然降临,无垢氛,无尘埃,无声响,无人来,无权威,无领导,无会议,无检讨,无饭局,无电话(间或有之,是骗子打来的,此时还惦记你的人,可能也就剩下骗子了),無蔑视的目光,无阿谀的语言,无不懂装懂的蠢相(别人的),无弯腰附和的奴才相(自己的)……
一切皆无。
这样好吗?
很好,起码还有镜子,如果你屋子里有一面镜子,你就是两个人。如果你屋子里有两面镜子,就是三个人,以此类推,你可以是无限个人。博尔赫斯认为镜子有生殖能力。镜子真有生殖能力吗?看看挂在墙上的那面镜子吧,“坚定的墙壁处于背景之中,他们怜悯着彼此,一起凝视镜子,但镜中空无一物,除了他们自己敏感的身影”。(辛波斯卡)虽然如此,还得照镜子。镜子如水,照水一枝清瘦。这些日子,你必定会变得越来越瘦。还可以听声音,声音乐善好施,只要你不变得特别聋(随着年华渐老,耳沉一点是必然的),它会像击打别人的耳鼓一样,殷勤地击打你的耳鼓。听声音吧,头发飘落的声音惊心动魄,雨点飘落的声音清清泠泠,雪花飘落的声音惊醒梦魂,枯叶飘落的声音擦伤秋天,生命飘落的声音泪溅心河。还可以回忆,遗忘属于永恒,记忆早晚会被风吹雨打去。特别是卑微人物的记忆,没有社会与文化的价值,不能诉诸文字,消亡的速度更快。如果连记忆都已陷落了,你连自我梳理、自我遵循的能力都失掉了。拯救,便没有任何一根葛藤可以凭借,可以作为抓手。马尔克斯说:“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可在漫长的午后,你不回忆,又去做什么呢?
午后,独立寒塘的你迈开脚步,飘回到早年的家山,翠绿的艾草环绕着池塘,菖蒲摇风,荷叶田田,你纤细的手腕上缠着五彩丝线。那是在你百邪难侵的日子,外祖母为你缠上的避邪丝线,也缠住了你的圆润与美好。你扬着手腕,在樱桃色的五月里采摘樱桃。孩子啊,你像露珠一样玲珑,像蒲笋一样鲜嫩。妒花风雨起自何日?你手腕上的丝线早已脱落在青苔上,它的残骸依稀可见,却已烂如麻絮。外祖母的身影成了一团薄薄淡淡的灰云,散去天涯。不,她没有散去,她已经回归,她就坐在你家的沙发上。她刚刚从早年的家山飘回,她的衣襟上有早年池塘边上菖蒲艾草的清香。外祖母飘回到你的身上,你坐成了外祖母。
你的手上也拿着一缕五彩丝线,可你无手腕可缠。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远在他乡,一条浩荡的河,渡过去,五彩丝线早已漂白,糟朽。翻看旧物吧,首选旧相册。一股小婴儿的奶香从相册中溢出,一串串歪歪扭扭的行走路线,在地板上开出清晰的脚印花朵。嗅那花朵,是孩子小脚的肉肉味道。而这双脚现已穿着43号的鞋子,为了谋生,整日奔波在他乡某座陌生的城市里。重新整理旧衣服吧,孩子的旧衣服,已经整理了多次了,几件?十件。不,十二件,确定是十二件吗?翻翻数数,数数翻翻,思念通过温暖的手洁净地传到衣服中去,孩子此刻身上也一定会感到温暖吧!衣服摊在床上的时候,屋子显得是那么满,衣服装进衣柜中时,屋子显得那么空。孩子是你的心,孩子去了远方,你的心也就空了。空巢=空心。写封家书吧,嘴唇上的花朵,瞬间凋谢。笔尖上的花朵,永不衰败。一封家书,墨水宛如绵绵细雨,滴得满地花开,你站在家书里,抚弄那花枝,却怅然发现,立在烟波江上一叶扁舟中的人是你,寻找日暮乡关的人也是你,家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你,家书像一个独自滑过空园中的飞去来器。现代人——家书——古董。一条微信,一段视频,万能的无线电波串起的快餐文明,飞跃万水千山,抵达你的耳畔仅需一两秒钟。面对电脑显示屏,你与孩子的脸上都会挂上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模板似的微笑,你说,我这里一切都好,都好,不用惦记。孩子说,我这里也一切都好,都好,不用惦记。生活的尖刺与不易,都被这种谎言所寂静小心地掩盖。孩子在他乡,承受他所承受的。你在此地,承受你所承受的。有些话不说,有些泪不流,是因为爱。自己的双肩能扛起的东西为什么让孩子去扛呢(自己双肩能扛起的东西为什么让父母去扛呢)?
初遇闲散的日子,总会有这样淡淡的忧郁水流,从遥远的混茫不知处,一点一滴慢慢涌上心头。它淹没书桌,淹没椅子,淹没电脑,淹没手指,淹没眼睛,淹没心房……水是弹弄不破的。水帘,水幕,以水为裳,这些都是剪不断,划不开的。一片云水,掬来,也揉搓不皱,顶多是弄脏了,弄干了(水蒸发了,一种或厌恶或诗意的逃离)。水飘走了吗?水是飘不走的,心中的水晃漾不已,它在编织绵长的思绪,在深深的秋。
忧郁与懒散,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放逐自我抚摸的松软与甜蜜?躺在安稳的水底宁静而无害,就这样度过午后与黄昏,何必辛苦爬上堤岸呢?并没有催促的号角,并没有期盼的目光,甚至也没有从远方山谷里吹来的微微刺痛你的一缕寒风。
沉落是被允许的,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是被同意和喝彩的。人生的灯盏不就是这样吗?你甫一出生,你的灯盏便亮了,你站立起来,在自己燃放的光芒中行走,小小的身影沐浴在鹅黄色的光芒中。接着,身影拉长,光芒在闪烁中不断变换颜色,它们依次是翠绿色,深绿色,浅黄色,深黄色,褐色,灰色——灯盏的尾巴——似有似无的微光,如淡烟笼月,亦如一个患了严重眼疾的人,在无限依恋,无限怅惘地辨认着这个渐渐失去轮廓的有形世界。结局呢,一律是黑色,没人能够躲开黑色,不管你是高蹈在巅峰上,还是低吟在洼地里。 上岸,你呼唤自己。上岸,你救赎自己。上岸或不上岸,都是你自己在上浮或下沉,没人帮你,也帮不了你。生命的新生,蜕变与衰亡,都在你自身内部完成,外界元素介入不了。这有点像耕种,“尽管农民操心和劳作,但在种子变形和进入夏天的地方他从未达及,唯大地赠予”。
一个深秋的清晨,你离开枕畔,懒洋洋地拉开窗帘,看到的是秋光清肃,半天惊籁,满庭鸣叶,或告曰,公园里菊花正好,昨夜的梦中园圃也开满了正好的菊花,那些年,秋风十里,浓艳了篱下多少金蒂紫英。今宵,篱下早已无人,有人无人,篱下的秋菊都会作花,不可错过青袍冷蕊向寒天一笑。去看菊吧,在午后,在深深浅浅的流水中,你终于迈开了双腿,走进了菊海,菊海——唯有菊海。你久久徘徊于菊海,一色的菊海,菊仙独舞的菊海,你突然惊悟百花之魂早已嫁了春风,飞去天涯,春天永远不再归来。冷冷的秋,只留寒菊晚香如玉——能消得几日,便是雪塚霜丘。一弹指,秋天也就弹破了,晚香也会了无痕迹。
你伸出手慢慢掬来一缕菊的晚香。
那日,你从水中缓缓爬上了岸。
上岸,你首选读书。
你知道,与那些真正的读书种子相比,你读书不多,且阅读的速度越来越慢。你多么艳羡那些像风一样搜索书页的目光。你呢,就像一只衰老的蜗牛,既慢,又笨,前行着,探索着,顽固着。你选择读书,是故作高雅,与广场大妈舞和棋牌社里的麻将桌区别开来吗?也不是,你年轻时为了谋生,为了在书中求得庇护——你,或与你一样出身寒门的小人物,你们是那么无遮无盖,无依无靠,除了书,谁会庇护你们?没有人。一个人裸蹲在地上,周围寸草不生,没有一个扶手让你扶着它站立起来,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双手扶着自己的双膝慢慢站直,那双膝就是书山。有人会“到伟大事业中寻求庇护”,而你唯有书,唯有书。虽然在当代,书遮风挡雨的能力越来越差,可是你,还是唯有书。你仍然相信读书人精神会比较纯净,骨骼会比较沉实。你虽然看到了读书人中不乏满身媚骨的奴才,但你也看到了些读书人在浊世立身,未必那么佞,未必那么谄,未必那么谀。忧郁之水使你与书本脱离一些日子了,你不能背叛书呀,因为书不会背叛你。你读书,与读书节、读书月、全民书香活动、读书大奖赛毫无关联。读书像血液流过血管那么自然,那么被需要,那么寂静无声,美好安宁。读书,无须鼓吹,“真正的艺术不用那么多的声明,它在默默中完成”。(普鲁斯特)读书亦是如此。靠鼓吹起来的事,大多是泡沫,风停了,泡沫自行飞散,不见踪影。随着年轮的增长,对于你,“书籍不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成了目的本身”。
其次是写作。
你,以及与你大致相同的写作者,多是这样一种写作状态:文字,你们呈现,你们被遗忘。你们再度呈现,再度被遗忘。最后是彻底的被遗忘。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希望后人很快地忘记他,鲁迅先生却是永存的。单凭他的文字,如青铜,如珊瑚,如老松,如寒梅,如皓月,他就是不死的。单凭他那本《野草》,他就是不死的,你对鲁迅先生文字的崇拜甚至超过对他文本所承载的意义的崇拜。博尔赫斯也说:“我希望人们把我当作朋友而不是诗人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我希望早早被人忘掉。”这都是伟大作家大有之后的大无境界。他们已知不可能被忘掉,才有底气这样说。如果你开口说,你希望早早被人忘掉,那只是一个笑谈,因为你根本没有被人记忆,还侈谈什么被人忘掉呢?被人忘掉,是曾经的存在,在天平上有分量。不被记忆,是一种空白,在天平上毫无分量。
写作者大多想用文字凝固时间,对抗时间。死去——活着。在图书馆里,在书店里,在后人的嘴上,笔下,思念里,崇敬中。你,以及那些与你大致相同的写作者们,无法达此高华境界。你不是打击自己和他们,看看你们的脚下吧,你们刚刚踩出一条小径,回过头去,它就已经被重重青草所覆盖。你发表的那些散文,入选的那些散文选本,出版的那几本书,究竟有几人读过?你前年写过什么谁记得?你去年写过什么谁记得?甚至你今年写过什么谁记得?你们的处境充满了无法突围、无法到达的忧伤。但你们还是写着,写着。那缘由就是一个字:“爱。”(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因为名利,有人因为谋生在写)一切都因为“爱”。爱是一生的魔,一生的痴,一生的累,一生的恋,一生的影子——其实也不是影子,爱久了,你的影子会成为你的自身,你的自身到哪儿去了?找不到了。随着你生命灯盏中的油越来越少,你悔恨闲散日子里浪费的那些时间,你现在已是惜时如金,许多远年的海岸风声你会塞住耳朵不去听它,许多仲夏之夜的缱绻风流,你会割舍它,甚至埋葬它。
你永远不能忘记你认识的一位业余写作者(当然,你也是一位纯之又纯的业余写作者),他一生的创作成绩就是发表在县报上的几首仿旧体诗和几篇散文,他中风后,抛弃了这个世界的许多东西,部分脑细胞的死亡,取走了词语,取走了往事,取走了亲人的面孔,取走了围绕他自身的各种关系,唯一取不走的是他手中用了多年的一支钢笔。你去看他,他手中就握着那支钢笔——延长的手指、恋人、生命,无须记忆,也不能剥离。你想,一阵突如其来的窒息,一种无法控制的病态震颤,一个不当的翻身姿勢,他手中的笔就会掉落,也许会摔碎,也许不会摔碎,可这又如何?笔摔碎了,笔的魂魄还紧紧地握在他的手中。魂魄柔软,翅膀飘逸,自由飞翔。你握住他的另一只手,他用迷离疑惑的眼睛看着你:“你是谁?走开,闯入者,别耽误我写作!”然而,没有语言,只有迷离与疑惑的眼神,不只是对你,而是对整个世界——所有人,夜晚,黎明,星辰与水。唯有笔还握在他的手中。
最后当然是跑步。黎明,你比燕子起得还早,那些在黎明前沉湮的星星与闪烁的夜灯都说认识你。在沈阳城某个公园里,有一个矮小的女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沿着一个大圈儿循环往复地慢跑着,那个人很可能就是你呀。你曾跑过春天的荒丘,在春天,荒丘覆满花朵,美靥梨涡,香风拂拂,碎石瓦砾的骨骼不现。你又跑进秋天,秋天水瘦山寒,水瘦山寒才是你的岸。
退休是什么呢?
当你离开那扇大门,风便吹走了一切。一种有血有肉的年华,从此浸在时光之水深处,不再显现。人们偶尔说起你,像说起史前的一段往事。他们的嘴唇一跳出你的名字,便赶紧打住。因为这名字已经有了陈旧和过时的味道。而你走过那扇大门,只会依稀望见,在前尘,一个疑似你的身影,在平庸地忙忙碌碌后,倏忽而逝。冷落,是互相的。离别,便是断裂和陌生。那儿已经没了你,你也已经没了那儿,一切业已归零,零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而繁华与热闹与你身上一串串曾经叮当作响的挂坠都是短暂的伪饰。最后,你的名字将会变成一页又白又薄A4打印纸上的讣告,粘贴在单位一面显眼或不显眼的光秃秃墙壁上。后来者(陌生人!)从那里默然走过,他们投来了目光,不,没有目光。投向你的目光,或已渡过冥河,游荡在彼岸,或已蜷缩在家中疲惫不堪。你处在了没有目光的孤寂空荒之中,你的名字还没有书写完毕,就已被彻底擦去。
退休,一扇大门咔嚓关上,归宿——家——空巢,一个人的岛,或与老伴两个人的岛。寂静,你一生追求的大境界悄然降临,无垢氛,无尘埃,无声响,无人来,无权威,无领导,无会议,无检讨,无饭局,无电话(间或有之,是骗子打来的,此时还惦记你的人,可能也就剩下骗子了),無蔑视的目光,无阿谀的语言,无不懂装懂的蠢相(别人的),无弯腰附和的奴才相(自己的)……
一切皆无。
这样好吗?
很好,起码还有镜子,如果你屋子里有一面镜子,你就是两个人。如果你屋子里有两面镜子,就是三个人,以此类推,你可以是无限个人。博尔赫斯认为镜子有生殖能力。镜子真有生殖能力吗?看看挂在墙上的那面镜子吧,“坚定的墙壁处于背景之中,他们怜悯着彼此,一起凝视镜子,但镜中空无一物,除了他们自己敏感的身影”。(辛波斯卡)虽然如此,还得照镜子。镜子如水,照水一枝清瘦。这些日子,你必定会变得越来越瘦。还可以听声音,声音乐善好施,只要你不变得特别聋(随着年华渐老,耳沉一点是必然的),它会像击打别人的耳鼓一样,殷勤地击打你的耳鼓。听声音吧,头发飘落的声音惊心动魄,雨点飘落的声音清清泠泠,雪花飘落的声音惊醒梦魂,枯叶飘落的声音擦伤秋天,生命飘落的声音泪溅心河。还可以回忆,遗忘属于永恒,记忆早晚会被风吹雨打去。特别是卑微人物的记忆,没有社会与文化的价值,不能诉诸文字,消亡的速度更快。如果连记忆都已陷落了,你连自我梳理、自我遵循的能力都失掉了。拯救,便没有任何一根葛藤可以凭借,可以作为抓手。马尔克斯说:“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可在漫长的午后,你不回忆,又去做什么呢?
午后,独立寒塘的你迈开脚步,飘回到早年的家山,翠绿的艾草环绕着池塘,菖蒲摇风,荷叶田田,你纤细的手腕上缠着五彩丝线。那是在你百邪难侵的日子,外祖母为你缠上的避邪丝线,也缠住了你的圆润与美好。你扬着手腕,在樱桃色的五月里采摘樱桃。孩子啊,你像露珠一样玲珑,像蒲笋一样鲜嫩。妒花风雨起自何日?你手腕上的丝线早已脱落在青苔上,它的残骸依稀可见,却已烂如麻絮。外祖母的身影成了一团薄薄淡淡的灰云,散去天涯。不,她没有散去,她已经回归,她就坐在你家的沙发上。她刚刚从早年的家山飘回,她的衣襟上有早年池塘边上菖蒲艾草的清香。外祖母飘回到你的身上,你坐成了外祖母。
你的手上也拿着一缕五彩丝线,可你无手腕可缠。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远在他乡,一条浩荡的河,渡过去,五彩丝线早已漂白,糟朽。翻看旧物吧,首选旧相册。一股小婴儿的奶香从相册中溢出,一串串歪歪扭扭的行走路线,在地板上开出清晰的脚印花朵。嗅那花朵,是孩子小脚的肉肉味道。而这双脚现已穿着43号的鞋子,为了谋生,整日奔波在他乡某座陌生的城市里。重新整理旧衣服吧,孩子的旧衣服,已经整理了多次了,几件?十件。不,十二件,确定是十二件吗?翻翻数数,数数翻翻,思念通过温暖的手洁净地传到衣服中去,孩子此刻身上也一定会感到温暖吧!衣服摊在床上的时候,屋子显得是那么满,衣服装进衣柜中时,屋子显得那么空。孩子是你的心,孩子去了远方,你的心也就空了。空巢=空心。写封家书吧,嘴唇上的花朵,瞬间凋谢。笔尖上的花朵,永不衰败。一封家书,墨水宛如绵绵细雨,滴得满地花开,你站在家书里,抚弄那花枝,却怅然发现,立在烟波江上一叶扁舟中的人是你,寻找日暮乡关的人也是你,家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你,家书像一个独自滑过空园中的飞去来器。现代人——家书——古董。一条微信,一段视频,万能的无线电波串起的快餐文明,飞跃万水千山,抵达你的耳畔仅需一两秒钟。面对电脑显示屏,你与孩子的脸上都会挂上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模板似的微笑,你说,我这里一切都好,都好,不用惦记。孩子说,我这里也一切都好,都好,不用惦记。生活的尖刺与不易,都被这种谎言所寂静小心地掩盖。孩子在他乡,承受他所承受的。你在此地,承受你所承受的。有些话不说,有些泪不流,是因为爱。自己的双肩能扛起的东西为什么让孩子去扛呢(自己双肩能扛起的东西为什么让父母去扛呢)?
初遇闲散的日子,总会有这样淡淡的忧郁水流,从遥远的混茫不知处,一点一滴慢慢涌上心头。它淹没书桌,淹没椅子,淹没电脑,淹没手指,淹没眼睛,淹没心房……水是弹弄不破的。水帘,水幕,以水为裳,这些都是剪不断,划不开的。一片云水,掬来,也揉搓不皱,顶多是弄脏了,弄干了(水蒸发了,一种或厌恶或诗意的逃离)。水飘走了吗?水是飘不走的,心中的水晃漾不已,它在编织绵长的思绪,在深深的秋。
忧郁与懒散,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放逐自我抚摸的松软与甜蜜?躺在安稳的水底宁静而无害,就这样度过午后与黄昏,何必辛苦爬上堤岸呢?并没有催促的号角,并没有期盼的目光,甚至也没有从远方山谷里吹来的微微刺痛你的一缕寒风。
沉落是被允许的,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是被同意和喝彩的。人生的灯盏不就是这样吗?你甫一出生,你的灯盏便亮了,你站立起来,在自己燃放的光芒中行走,小小的身影沐浴在鹅黄色的光芒中。接着,身影拉长,光芒在闪烁中不断变换颜色,它们依次是翠绿色,深绿色,浅黄色,深黄色,褐色,灰色——灯盏的尾巴——似有似无的微光,如淡烟笼月,亦如一个患了严重眼疾的人,在无限依恋,无限怅惘地辨认着这个渐渐失去轮廓的有形世界。结局呢,一律是黑色,没人能够躲开黑色,不管你是高蹈在巅峰上,还是低吟在洼地里。 上岸,你呼唤自己。上岸,你救赎自己。上岸或不上岸,都是你自己在上浮或下沉,没人帮你,也帮不了你。生命的新生,蜕变与衰亡,都在你自身内部完成,外界元素介入不了。这有点像耕种,“尽管农民操心和劳作,但在种子变形和进入夏天的地方他从未达及,唯大地赠予”。
一个深秋的清晨,你离开枕畔,懒洋洋地拉开窗帘,看到的是秋光清肃,半天惊籁,满庭鸣叶,或告曰,公园里菊花正好,昨夜的梦中园圃也开满了正好的菊花,那些年,秋风十里,浓艳了篱下多少金蒂紫英。今宵,篱下早已无人,有人无人,篱下的秋菊都会作花,不可错过青袍冷蕊向寒天一笑。去看菊吧,在午后,在深深浅浅的流水中,你终于迈开了双腿,走进了菊海,菊海——唯有菊海。你久久徘徊于菊海,一色的菊海,菊仙独舞的菊海,你突然惊悟百花之魂早已嫁了春风,飞去天涯,春天永远不再归来。冷冷的秋,只留寒菊晚香如玉——能消得几日,便是雪塚霜丘。一弹指,秋天也就弹破了,晚香也会了无痕迹。
你伸出手慢慢掬来一缕菊的晚香。
那日,你从水中缓缓爬上了岸。
上岸,你首选读书。
你知道,与那些真正的读书种子相比,你读书不多,且阅读的速度越来越慢。你多么艳羡那些像风一样搜索书页的目光。你呢,就像一只衰老的蜗牛,既慢,又笨,前行着,探索着,顽固着。你选择读书,是故作高雅,与广场大妈舞和棋牌社里的麻将桌区别开来吗?也不是,你年轻时为了谋生,为了在书中求得庇护——你,或与你一样出身寒门的小人物,你们是那么无遮无盖,无依无靠,除了书,谁会庇护你们?没有人。一个人裸蹲在地上,周围寸草不生,没有一个扶手让你扶着它站立起来,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双手扶着自己的双膝慢慢站直,那双膝就是书山。有人会“到伟大事业中寻求庇护”,而你唯有书,唯有书。虽然在当代,书遮风挡雨的能力越来越差,可是你,还是唯有书。你仍然相信读书人精神会比较纯净,骨骼会比较沉实。你虽然看到了读书人中不乏满身媚骨的奴才,但你也看到了些读书人在浊世立身,未必那么佞,未必那么谄,未必那么谀。忧郁之水使你与书本脱离一些日子了,你不能背叛书呀,因为书不会背叛你。你读书,与读书节、读书月、全民书香活动、读书大奖赛毫无关联。读书像血液流过血管那么自然,那么被需要,那么寂静无声,美好安宁。读书,无须鼓吹,“真正的艺术不用那么多的声明,它在默默中完成”。(普鲁斯特)读书亦是如此。靠鼓吹起来的事,大多是泡沫,风停了,泡沫自行飞散,不见踪影。随着年轮的增长,对于你,“书籍不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成了目的本身”。
其次是写作。
你,以及与你大致相同的写作者,多是这样一种写作状态:文字,你们呈现,你们被遗忘。你们再度呈现,再度被遗忘。最后是彻底的被遗忘。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希望后人很快地忘记他,鲁迅先生却是永存的。单凭他的文字,如青铜,如珊瑚,如老松,如寒梅,如皓月,他就是不死的。单凭他那本《野草》,他就是不死的,你对鲁迅先生文字的崇拜甚至超过对他文本所承载的意义的崇拜。博尔赫斯也说:“我希望人们把我当作朋友而不是诗人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我希望早早被人忘掉。”这都是伟大作家大有之后的大无境界。他们已知不可能被忘掉,才有底气这样说。如果你开口说,你希望早早被人忘掉,那只是一个笑谈,因为你根本没有被人记忆,还侈谈什么被人忘掉呢?被人忘掉,是曾经的存在,在天平上有分量。不被记忆,是一种空白,在天平上毫无分量。
写作者大多想用文字凝固时间,对抗时间。死去——活着。在图书馆里,在书店里,在后人的嘴上,笔下,思念里,崇敬中。你,以及那些与你大致相同的写作者们,无法达此高华境界。你不是打击自己和他们,看看你们的脚下吧,你们刚刚踩出一条小径,回过头去,它就已经被重重青草所覆盖。你发表的那些散文,入选的那些散文选本,出版的那几本书,究竟有几人读过?你前年写过什么谁记得?你去年写过什么谁记得?甚至你今年写过什么谁记得?你们的处境充满了无法突围、无法到达的忧伤。但你们还是写着,写着。那缘由就是一个字:“爱。”(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因为名利,有人因为谋生在写)一切都因为“爱”。爱是一生的魔,一生的痴,一生的累,一生的恋,一生的影子——其实也不是影子,爱久了,你的影子会成为你的自身,你的自身到哪儿去了?找不到了。随着你生命灯盏中的油越来越少,你悔恨闲散日子里浪费的那些时间,你现在已是惜时如金,许多远年的海岸风声你会塞住耳朵不去听它,许多仲夏之夜的缱绻风流,你会割舍它,甚至埋葬它。
你永远不能忘记你认识的一位业余写作者(当然,你也是一位纯之又纯的业余写作者),他一生的创作成绩就是发表在县报上的几首仿旧体诗和几篇散文,他中风后,抛弃了这个世界的许多东西,部分脑细胞的死亡,取走了词语,取走了往事,取走了亲人的面孔,取走了围绕他自身的各种关系,唯一取不走的是他手中用了多年的一支钢笔。你去看他,他手中就握着那支钢笔——延长的手指、恋人、生命,无须记忆,也不能剥离。你想,一阵突如其来的窒息,一种无法控制的病态震颤,一个不当的翻身姿勢,他手中的笔就会掉落,也许会摔碎,也许不会摔碎,可这又如何?笔摔碎了,笔的魂魄还紧紧地握在他的手中。魂魄柔软,翅膀飘逸,自由飞翔。你握住他的另一只手,他用迷离疑惑的眼睛看着你:“你是谁?走开,闯入者,别耽误我写作!”然而,没有语言,只有迷离与疑惑的眼神,不只是对你,而是对整个世界——所有人,夜晚,黎明,星辰与水。唯有笔还握在他的手中。
最后当然是跑步。黎明,你比燕子起得还早,那些在黎明前沉湮的星星与闪烁的夜灯都说认识你。在沈阳城某个公园里,有一个矮小的女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沿着一个大圈儿循环往复地慢跑着,那个人很可能就是你呀。你曾跑过春天的荒丘,在春天,荒丘覆满花朵,美靥梨涡,香风拂拂,碎石瓦砾的骨骼不现。你又跑进秋天,秋天水瘦山寒,水瘦山寒才是你的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