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课堂是和谐校园的中枢和目的,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是促进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风景线。作为教师我们应在语文课堂上奏响和谐教学的音符,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堂上互动交流充分,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培养,能动性得到激发。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张扬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要做到二点:
1.尊重学生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劳动的成功与否,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教师首先应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并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其次,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允许他们对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和结论。
例如,我在上《丑小鸭》时,天真的学生向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鸭窝里的蛋到底是鸭妈妈的蛋还是天鹅蛋?它是怎么来的?”我坦然相告:“我不知道!”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有说粗心的天鹅妈妈弄丢的,有说是鸭妈妈下的,有说基因变化的……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在多元认知的冲突及体会中,不断发现探讨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自主探究得来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2.投入情感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这里的“倾注感情”不仅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更是对学生的理解。我在上课中常碰到一种情况: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言较踊跃。而独自站立发言的勇气常没有。为什么这样?学生主要是怕说错。这是教师微笑着以“我相信你!”“再给你一次机会试试看!”“你需要谁的帮助吗?”“如果再让你说一次,你可以说得更好吗?”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满足。这样鼓励的话语肯定能融化学生心中的怯意,让学生爱说,乐说,使得语文课堂情趣盎然,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的音符。
二、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学会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我们老师可以通过激疑巧问来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激疑,是指在教学中,老师根据教材的重点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从课题进行质疑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文好题一半。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课题的质疑必不可少,更要养成习惯,经常推敲,进行研究,寻找规律,从而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如我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就从题目入手,“穷人是谁?从哪里看出“穷”来?这样取题目的好处在哪里?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自读,去体会,去讨论,从而感受理解到:桑娜和渔夫是及其穷苦的人,可他们宁愿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2.从关键词入手质疑
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多数同学都认为实事求是是对孔子的评价,可是有一学生却提出孔子给他流下的印象是也很才疏学浅。这引起了我们大家的疑问,于是我就顺势利导“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这时我没让其他同学提出反驳的理由,而是让这位同学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他认为“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儿体现出这点,不然为什么不能回答呢?这时,我要大家抓住这关键句,再读课文,再联系上下文读读,想象伟大的孔子在两个小孩面前竟也如此谦虚与实事求是,岂不更显示出其使人敬佩的人格么?那位同学最后是口服心服,可见关键词是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
三、留足自由独立的学习时空,创建学习方式的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要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凡是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不讲;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应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活了起来。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让他们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时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自主、创造性的读书。教师则在关键处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发展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呼应的课堂。作为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快乐、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张扬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要做到二点:
1.尊重学生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劳动的成功与否,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教师首先应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并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其次,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允许他们对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和结论。
例如,我在上《丑小鸭》时,天真的学生向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鸭窝里的蛋到底是鸭妈妈的蛋还是天鹅蛋?它是怎么来的?”我坦然相告:“我不知道!”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有说粗心的天鹅妈妈弄丢的,有说是鸭妈妈下的,有说基因变化的……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在多元认知的冲突及体会中,不断发现探讨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自主探究得来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2.投入情感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这里的“倾注感情”不仅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更是对学生的理解。我在上课中常碰到一种情况: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言较踊跃。而独自站立发言的勇气常没有。为什么这样?学生主要是怕说错。这是教师微笑着以“我相信你!”“再给你一次机会试试看!”“你需要谁的帮助吗?”“如果再让你说一次,你可以说得更好吗?”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满足。这样鼓励的话语肯定能融化学生心中的怯意,让学生爱说,乐说,使得语文课堂情趣盎然,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的音符。
二、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学会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我们老师可以通过激疑巧问来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激疑,是指在教学中,老师根据教材的重点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从课题进行质疑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文好题一半。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课题的质疑必不可少,更要养成习惯,经常推敲,进行研究,寻找规律,从而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如我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就从题目入手,“穷人是谁?从哪里看出“穷”来?这样取题目的好处在哪里?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自读,去体会,去讨论,从而感受理解到:桑娜和渔夫是及其穷苦的人,可他们宁愿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2.从关键词入手质疑
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多数同学都认为实事求是是对孔子的评价,可是有一学生却提出孔子给他流下的印象是也很才疏学浅。这引起了我们大家的疑问,于是我就顺势利导“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这时我没让其他同学提出反驳的理由,而是让这位同学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他认为“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儿体现出这点,不然为什么不能回答呢?这时,我要大家抓住这关键句,再读课文,再联系上下文读读,想象伟大的孔子在两个小孩面前竟也如此谦虚与实事求是,岂不更显示出其使人敬佩的人格么?那位同学最后是口服心服,可见关键词是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
三、留足自由独立的学习时空,创建学习方式的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要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凡是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不讲;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应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活了起来。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让他们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时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自主、创造性的读书。教师则在关键处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发展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呼应的课堂。作为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快乐、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