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曰”字的翻译策略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unjiang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周劲松老师《虬髯客传》的英译本为例,归纳了《虬髯客传》中52个“曰”字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细致分析不同的翻译所展现的不同效果,呈现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灵活性和巧妙性。
  关键词:“曰”;《虬髯客传》;语言表达效果
  《虬髯客传》内容丰富多彩,情节引人入胜,文中的对话部分成为了小说最重要的构件,而在对话中“曰”字出现频率最高,成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先导。周劲松老师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上造诣颇高,学术翻译成果丰硕,在本硕翻译课程教学中经验深厚。本文以其《虬髯客传》的英译文为例,结合其对“曰”字的翻译策略,展现出对汉语中重复出现的字词处理方式的灵活性、生动性、巧妙性。
  一、古诗文中“曰”字的用法例举
  (一)动词
  《论语》: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张铭一,2007:71)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此处“曰”作对话中“说”解。
  《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使》:“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王学典,2007:147)“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此处“曰”意为“称为”、“名叫”。
  (二)助词
  《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诗经·魏风·园有桃》:“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曲径,2011:1006)“我送舅舅归国去,转眼来到渭之阳。”“那人是对还是错?你说我该怎么做?”此处“曰”字为假借,借其字音,起到缓解语气的作用,并没有实际意义。“曰”可兼做汉语中的实词和虚词,实词为动词,虚词为语气助词。尽管作为动词时,其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追根溯源可得出,不管“曰”字的意义如何演化,其主线将亘古不变:话从口出为“曰”。
  二、《虬髯客传》英译文中“曰”字的翻译
  《虬髯客传》字数2367,其中“曰”字一共52个,占到全文字数的2.2%,是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此外,文中所有的“曰”字,都作动词解,并没有语气助词的用法,彰显出小说刻画人物时细致而精炼的动态过程,因此,“曰”字成为三位主人公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字眼。“曰”字出现频率较高的部分为小说的发展和高潮阶段,开头和结尾处出现频次较低。笔者在参鉴《虬髯客传》英译文过程中,发现周劲松老师对“曰”字处理灵活多变,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符合上下文的语境,可谓尽善尽美。 即使是对于同一个字或同一句话,其背后所暗含的意思也不尽相同,这就是汉语表达的魅力所在。结合上表,依据翻译家曹明伦的文本目的理论,文本目的即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译文知道、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及其文体风格。(曹明伦,2013:131)意欲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做到忠实和对等。此外,必须指出仅仅依靠翻译有时是无法真实地传达作者文章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因此翻译与解释二者也是密不可分,翻译不能刻板,解释也不能过分(李静,2009:01)。周劲松老师恰到好处的把握了翻译和解释的火候,对“曰”字作出30不同的翻译,用到了6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及多变的词组和短语等。将“信达雅”的小说翻译三原则演绎到了极致。笔者结合原文、译文,对文中“曰”字作出详细解析。
  原文:曰:“何姓?”曰:“靖之同姓。”曰:“年几?”曰:“近二十。”曰:“今何为?”曰:“州将之爱子也。”
  译文:“Do you know his surname?” “The same as mine.” “How old is he?” “Nearly 20.” “How about him for the moment?” “The beloved son of the general of the prefecture.”
  此段为虬髯客和李靖之间的对话,话语简短,内容丰富,“曰”字出现频率最高。为了避免重复出现,一共省去了6个“曰”字的翻译,直接将其处理为引号之内的短句,使读者一目了然。
  三、结语
  “曰”字是中国古典文献中必现的字眼,译者一方面为了完整传达原语信息,另一方面又要兼顾目的语表达习惯,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译者在“曰”字的翻译实践中对其精雕细刻,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本文以周劲松老师《虬髯客传》英译本中“曰”字为例,结合文中的语境,讨论其对“曰”字多元化译法的翻译策略,从而揭示出汉语中选词用字的重复性在英语中并不适用,必须根据原文上下文,结合目的语语言表达习惯,在选词用字上尽量多元化,使文中人物形象在译文中依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温庆新,陈松青.《虬髯客传》之故事及版本衍变新论[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2(4).
  [2]许慎.说文解字上[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269.
  [3]张铭一.论语[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71.
其他文献
摘 要:柳永词多以辞采鲜妍、字句精工、率直浅近为特点,但其中所涉及男女情事的轻辞艳笔,闺阁卧榻的妩媚风情,又让评论家们各执一词、毁誉参半。然其《八声甘州》一反低吟浅唱之风,格调高远、意境开阔、行文铺张扬厉,尽显名家风范而备受推崇。这首词的成功之处主要可以归结为它精巧的谋篇布局、高超的艺术技巧以及真挚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柳永;《八声甘州》;艺术技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  柳永可谓北宋专力写词之第
期刊
摘 要: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问世于1847年,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初版在1988年,这两部跨越时间、跨越国别、跨越民族的作品却体现出了惊人的相似之处:作者同为女性、作品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搬上银屏、作者都同样讲述了三代人的坎坷命运和两代人的爱情悲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两段悲剧故事的原因与他们所在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也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紧密相连。  关键词:爱情悲剧;时代背景;思
期刊
摘 要:蝴蝶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中国文人们喜爱歌咏的对象。从《庄子·齐物论》中”庄周化蝶“的故事开始,到李商隐《锦瑟》诗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蝴蝶”意象被推向了更广阔的诗意空间。义山的蝶诗有对“庄周梦蝶”的继承更有发展,它们或喻困顿的自我,或抒发隐微深情,或感慨渺远的人生,让这只随庄周蹁跹而来的“蝴蝶”穿越千年,继续展现其美好姿态并显现出更多不一样的情韵。  关键词:蝴蝶;庄子;
期刊
摘 要:对在不同戏中塑造不同人物的一些做法的体会——无论是演什么角色,都要认真投入到戏中,寻找人物的定位,找准人物的性格、情感,努力塑造好每一个。  关键词:潮丑;表演艺术;性格;情绪;演绎;塑造  潮丑是潮剧舞台上的一朵奇葩,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以其诙谐滑稽的面部表情和自如流畅的形体动作而闻名于世。戏谚云:“无丑不成戏”、“老丑呾白话”等,这些都是赞叹潮剧丑角的表演,可见“丑”在戏
期刊
摘 要:《梦的解析》作为现代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最具代表意义的著作,主要论述了三大理论:潜意识理论、泛性理论和梦的理论,支撑了弗洛伊德“文学是性欲的升华”等文艺观。通过这些理论不难发现其文艺观,以及提炼出广泛存在于文艺学领域的,关于自由与忠诚的恒久交锋和永恒魅力。  关键词: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学;文艺观  初读《梦的解析》,很难看到它和文艺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但经过对心理领
期刊
摘 要:在壮族的不断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神话谱系,创造了自己民族的英雄形象,而且这些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壮族人民不同的生活现实,面对自然灾害,统治压迫,壮族人民并没有逆来顺受,而是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与之斗争,充分展现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勇敢,这些人物形象饱含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也融入了现实主义的精神。  关键词:壮族神话;英雄形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壮族人民在面对自然之力,统治者压迫等难以抗拒的力量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使城乡差异拉的越来越大,很多农村里本有的带有本土乡村特点的音乐也随着观众的流失而渐渐的走向消亡的边缘。本文欲通过《百鸟朝凤》电影背后发生的故事来阐述国内的民间音乐逐渐消失的原因,以便我们能够人情民间音乐没落的原因,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我们国内民间音乐的传承。  关键词:民间音乐;社会;文化  乡村音乐原本是美国本土的民族流行音乐,在曲调上,一
期刊
摘 要:电影《武训传》于建国初期上映,由于不符合官方对于书写历史的规范、不适应新时代的审美品味和意识形态的需要而遭受批判。通过这次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对知识分子进行了思想的改造,从而批判“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消除了社会各界对激进的革命思想的怀疑。自此,新的文学体制和创作规范得以建立,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学进程。  关键词:文学批判;《武
期刊
摘 要:本文立足于接受美学视角,采用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读者的身份”、“期待视野”和“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作为理论框架,对《哈姆雷特》文本中的双关语翻译进行分析,证明该理论的可行性及重要性。最后,笔者还介绍了相关的双关语翻译技巧。  关键词:双关语翻译;接受美学;《哈姆雷特》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兴起于上世界60年代末,作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种,以现象学
期刊
摘 要: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和接受美学理论得到灵感,尝试从审美接受角度,分析汉字表意功能的特点,即形式与内容为一(大部分情况下)。汉字形式本就蕴含意义,所以形式即传达了目的。运用形式主义可以呼吁汉字研究关注汉字本身,也就是汉字只所以区别于其他文字的内部规律。  关键词:形式主义;审美接受;汉字表意功能  20世纪三十年代流行的俄国形式主义强调文学自身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主张关注文学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