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色历史文化是信息视觉化设计中一个较少被关注的话题。它的设计要求不完全相同于一般以信息传达为目标的视觉化作品,而是承载了诸如知识传播、历史教育、价值塑造等社会意义层面的目的。为此,本文在梳理了红色信息视觉化设计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实例就信息主题的设置和红色信息的数据叙事两方面的工作方法展开讨论。提出几种有效的主题设置策略,并列举了叙事视角、线索、转场、符号映射几项设计要点上可用于红色信息视觉化的设计手法。本文对有关设计实践和理论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信息视觉化 红色历史文化 数据叙事 信息图 意义创造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4-0134-04
引言
信息视觉化是一种将难以肉眼观测和感知的对象转化为可观察形式并获得意义洞察的设计过程。这其中包含了两条路线:一是以设计者为主体的对知识、客观信息和数据的视觉呈现,三者之间构成知识(价值观)一信息(意义)一数据(事实)的连续体(DIKW金字塔),即筛选出能揭示、支持、论证特定观点的有意义信息,再将反映此种信息的具体数据转译为易于理解的视觉形式;二是以受众为主体,一方面通过透视数据背后的意义去体认预设的观点,另一方面从形象化的事实中主动探索和发现新信息。信息视觉化设计通常聚焦于数据到视觉效果的转变阶段,强调作为方法的叙事设计促成这种转变的独特作用,这一环节在本文中称为数据叙事。然而叙事与视觉化设计的结合不仅停留在表达方法上,更是保证用有命题的信息与受众对话,展现见解和态度的重要载体。对于具有价值观传递需要的红色历史文化信息而言,以信息视觉化为基础的知识可视化才是设计的最终探索方向。
一、红色信息视觉化的设计目标
红色历史文化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一切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史实,它们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激发民族情感、培养政治认同、坚定信仰道路的重要教育资源。在这一系列最高目标的要求下,红色信息视觉化的设计目标将包括三个方面:
1.传统的红色文化宣传所用的信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落后于时代发展,说教意味过重,其投放也脱离生活中的教育和娱乐场景。(有声)小说、纪实文学、历史档案、地理历史图集之类的文字作品蕴含大量的故事细节,但阅读效率不高;而诸如美术作品、连环画、动漫形象、文创产品、工艺品等将文化信息提取并再现为新的图像元素的手段又不便于有深度的知识传递。信息视觉化作为能兼顾思想性、信息量和视觉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地弥合这一矛盾,提高红色历史文化信息的传播效果。
2.以通俗、新颖、集约、深刻的原则去策划信息主题,通过设定既能激发读者兴趣,又能传达某个暗含深意的结论的主题,在陈述客观现象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讨论现象,确保视觉化设计的舆论宣传、教育和说服作用。
3.运用叙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组织信息,从视角、线索、转场、符号映射这几个层面完成视觉化叙事,在为主题框架下的信息赋予意义的同时,使得支撑这些意义的数据能被快速地理解和记忆。
上述三个设计目标分别对应着受众对信息视觉化作品的三个体验阶段,即被主题吸引、接受信息、实现价值认同。其中,主题选择是一个意义创造的过程,所选取的叙述主题不仅要令人耳目一新,还要有立论的作用(如《信息图中的世界史》一书的信息图标题),通过呈现一定规模的档案、数据来自证观点,起到对红色历史文化予以佐证和升华的目的。数据叙事是使主题所包含的信息形成叙述逻辑的必经之路,同时能使整个“故事”被更加直观地感受,促进可视化设计的理解与传播。
二、面向意义创造的数据叙事主题
红色信息视觉化的主题设置有大类、论题、选题三个层次。大类指事件进程、人物、场所、物质存在、概念、成就与评价这几个方面,是主题所属的基本范畴。论题即和历史文化相关的一些话题,可被视为某种研究方向,比如“场所”下面的“上海红色弄堂”,“成就与评价”下面的“民众衣食住行的变迁”,“物质存在”下面的“杨浦滨江工厂遗址”等。选题是某个方向下组织数据、构建叙述体系的观察角度,对其定义可以依靠以下三个基本策略。
(一)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指选题应将读者导向对历史文化现象背后成因的分析。因此,整个数据故事必须暗含有关这种成因的结论,它们要能旗帜鲜明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形成、社会主义道路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以“建党前的江南红色文化”为例,这是一个有关“概念”的论题,可以将选题设置为“洋務运动以来上海的新闻出版与外来思潮”,它包含的信息有:上海的新闻报刊在全国的比重、新闻报刊的影响力、新闻报刊和外来思潮之间的关联。通过描述新闻出版物这一思想传播渠道的特定数据,引导观者思考江南红色文化酝酿的某种内在机制。当然,我们也能挖掘其他因素作为视觉化设计主题。比如研究晚清至民国早期长三角地区向上海移民和汇聚的实业、科教、文艺界人士,揭示新移民对城市文化的塑造,据此来反映江南红色文化多源同质的特征。又如,可以研究建党前后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家庭背景和求学道路,说明其共性或差异对区域红色文化整体性的影响,等等。
(二)多维度解读
多维度解读是一种变更观察角度、开展间接描写的选题策略。在选择信息视觉化的主题时,可以用不同要素从多个侧面诠释某一具象事物,如时间、物理属性、类型、能力等,相当于用事述人、用人写景、用地理信息说文物、用文物说事,或者是其他任意的搭配。
以论题“上海红色弄堂”为例,传统的介绍法只能图文并茂地对弄堂一列举。如果从不同维度解读这一城市空间,则能衍生出更新一奇的视角。比如把焦点放在人物上,提出“遇见石库门里的足迹”的视觉化主题。具体做法是:将红色名人在以上地点的主要活动范围和高频行为整理为数据集,将其置入交互式地理导航信息图。当游客行进到弄堂周边的事件触发点附近,地图上就会显示相应的人物及其当前行动,增加游览的代入感和随机趣味性(图1)。假如从事件本身来解读,可以提出“192X年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日常工作”的主题,将党组织工作分为几类型任务,把完成一项工作所需联系的人物、经行的场所串联成关系网络,还原任务的情节和艰巨性。类似的,我们还可以从物质层面来解读,分析红色弄堂在历史上的建筑格局、街道空间、周边情况,从中窥探它们在大城市革命活动和人际往来中发挥的特殊作用。 (三)体验与超验
体验指把历史信息用当代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经验来表示。它作为一种选题策略,要求设计者去寻找有关的信息作为主题,从而弱化感知历史的认知壁垒,比如将信件、家书以流行的表情包去类比。因此严格来说,它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多维度解读。超验指的也是一种选题策略,要求设计者选取特定的历史数据或事实,它们应超越一般人的生活阅历和能力范围,从而凸显红色事业的卓越性和崇高感。比如可以根据历史记录,绘制红军长征的行军速度图,附加上红军的装备和后勤信息。通过渲染条件艰苦和行军神速的强烈反差,达到令观者生出崇敬之情的效果,从而获得深层意义上的洞察与领悟。
综上所述,红色信息可视化的主题设置是创造意义和知识体验的前提,是数据叙事将要围绕的信息内核。文中所提到的设置策略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交叉包含、可灵活运用的。在主题确定后,需要采集信息,并按照不同属性将相关信息整理成元数据库3,便于后续添加与编辑。
三、面向数据叙事的视觉化设计
如果把红色信息视觉化设计看作一篇议论文,选题可被视为文章的核心思想,相对而言,数据叙事起到提出分论点、铺陈论据、完成论证的作用,而视觉化设计则相当于遣词造句。因此,设计师要能合理地规划叙事视角、设计叙事路径、转化抽象信息,使观者按照预定程序透过视觉表象去领略叙事内容。图2是红色信息视觉化设计的流程图,按照这一流程,完成了以图3、图4和图5为代表的设计作品。
(一)主题设置与信息采集
首先从事件进程的大类下选择两个论题,分别为“一大”会议和长征。在“一大”会议的论题下截取人物维度,重点关注参会代表会后的人生道路,将主题确立为不同人生轨迹的对比,从传记的角度展现追求理想之艰难。在“长征”这一论题下,分别从军事角度和地理角度选择红军军事实力变化和长征路线上的高山海拔为主题。已有的长征史料对各阶段红军兵力变化有较清晰的记载,但缺乏类似“拿破仑东征图”的视觉化作品。而红军长征经过“万水千山”虽然耳熟能详,但究竟有多少水,翻过多少山,普通人没有具体的感受。因此,设计者采取将山地海拔直观化后与名山景点相比较的方式,唤起人们对山地高度的普遍认知,展现长征路线的偏僻艰险。
在采集信息之前,首先要明確将使用的基本可视化技术。基本可视化技术涉及大类的数据信息,分别是:空间标量场、地理信息、多变量空间数据场、时变数据、层次和网络、文本、高维多元数据等4。《“一大”代表的人生轨迹》作为典型的时空地理信息图,应包含地理节点、重要事件及顺序、时间线、思想脉络、传记拾遗等内容;《红军长征期间的军事力量》采用流图表达兵力配置、沿途损耗情况和行军路线,辅以历史事件、时间线和军事统帅。《红军长征所历经的高山河流》专门考察长征路线上的高地、山脉、垭口、关卡的海拔以及河流地名,用2.5D视角三维柱状图表示海拔高度。该技术可以让分属不同维度的柱状体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能很好地表达基于地理信息的多元数据。
(二)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5三种,即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第一人称主体视角和多主体自由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的优势在于可以全盘展示信息;第一人称视角则可以提高观者对叙事的参与感。
“一大”代表的人生轨迹》和《红军长征期间的军事力量》采用的均是第三人称视角,因为它们属于对历史事实的宏观介绍,故而以纸面地呈现静态信息为主,使主要信息(参会代表人生旅程所驻足过的路线和兵力变化趋势)能率先映入读者眼帘。《遇见石库门里的足迹》属于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即将视角锁定后让观看者在交互式可视化界面上操作,信息的叙事随着自身所处位置的改变而推进。而考虑到立体图形的遮挡性以及地理空间坐标在y轴上的可旋转需要《红军长征所历经的高山河流》一图的设计概念允许观看者选取俯视和浸入式(即视点略高于三维立方体之上)中的任意一种,通过切换来读图和体会。所以对设计者而言,选择何种叙事视角要视其主题与预期的观看体验而定。
(三)叙事线索
叙事线索是引导读者阅读和体验的路线,分为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两种。线性叙事有预设的起点和终点,读者要站在设计者的叙事视角,按照既定的程序依次浏览、接受信息,以获得对主题的全面认识。如《红军长征期间的军事力量》一图中,叙事的历程必然是从长征开始到结束。根据历史上从东南到西北的行军路线,读者的视线沿时间线自右向左移动,逐次观看某支部队减员、增员状况,同时图中以颜色区分部队番号,便于读者比较各支方面军及其下属军团的兵力变化。同理,《红军长征所历经的高山河流》的设计由于取消了时间轴,便运用数字编号来表示行军中的各个山地节点,并写明海拔数字以解决x轴错位的问题(图5左上)。同时,该图近似地还原了各节点在中国地图上的方位,这也有助于读者结合空间想象去建立地理认知,体验主体叙事。
非线性叙事包括了网状、树状、碎片化[6]等多种结构。《“一大”代表的人生轨迹》一图是多线性叙事和碎片化叙事的结合,由于信息众多,设计者首先为每位人物安排了独立的叙事线索,按时间到达上的先后以数字标注。读者既可以以上海为原点分别追踪每位人物的路线,也可以聚焦任意一个多位人物共同活动的地域,查看人物发生交汇关系时的具体活动。这样就得到了人物活动范围的大致印象。《遇见石库门里的足迹》则是完全的碎片化叙事,观者可在场景中自由活动并随机索取感兴趣的人和事的细节,相当于一种可探索性叙事设计[6]。
(四)叙事转场
转场是对信息间上下文关系的表述,通俗来说,就是如何顺利地使读者看到并理解其接下来必然需要看到的部分,最终遍历设计者所设定的所有叙事分支。表1是笔者所总结的叙事转场的几种形式,其中一些也在以上设计作品之中得到应用。
作为时空地理信息图,阅读《“一大”代表的人生轨迹》最大的困难是不同人物在同一时间所处的地域不同,到达同一地域的时间又不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一个时间轴缩略图,其中人物的生平阶段被划分为几个时间段,用数字标注,该数字和地图上的数字是匹配的,这样就方便读者反复比对。而由于不同历史时间段的颜色有别,读者也可以通过注视大地图上年份框的颜色,来了解该时段内各人物所在的地域。在旁白转场上,采取填充代表政治信仰的颜色的文字框交代人物活动。建国后尚在的人物生平则可切换到右下角的拾遗去阅读。 《红军长征期间的军事力量》的转场主要为旁白类型,介绍兵力变化的节点所对应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图中的小文字框是重要史实地,时间轴是月份,同时在兵力变化的节点时间用符号注明原因事件的类型和顺序,再在下方用文字标注事件名。在最右侧表示长征出发的阶段放置开国元帅和大将的头像,说明其当时所在的部队建制。右下角的小图例是兵力尺度。
《红军长征所历经的高山河流》内含至少三个转场。一是对比转场,以不同颜色比较红军所经行的部分高山和人们熟悉的旅游名山(黄色)海拔上的差异;二是其他特征描述,用同样颜色在上方小地图上标注各地点在国土上的位置;三是并列转场,读者按照路线顺序浏览坐标四周的河流名称,了解它们和海拔点之间的路线先后关系以及大致地理位置,如表1。
(五)图形与事件隐喻
信息视觉化的设计重点之一是将各类定性和定量数据、事物的属性描写等转译为图形。图形和信息之间映射的构成,无外乎利用其大小、高低、旋转角度、面积、体积、轮廓形状、空间位置、色彩的明度、色相、透明度、图形纹理、连接线、箭头、运动或指示方向!9、交互动效等要素的符号学特性,将其对应到合适的信息上。如图3中设计者用红色系表示共产主义信仰、蓝色系表示国民党,等等。图5中,代表河流的淡绿色线有三种宽度,表示长江、黄河等水系及其一级支流、二级支流。图4的事件类型有战斗和会议两种,将战斗类填色而会议类描边,是为了突出显示直接会导致减员的战斗,方便读者明了减员的原因。
有些情况下,图形间的视觉关系或交互效果暗含着事件信息。此时设计需要考慮相关事件隐喻的表达,特别是可以通过提取意象图式的方法来描述元素的视效或彼此关系,保证设计意图能被充分地解码和传递。这类案例多见于交互式可视化作品之中。如图1中地点图标上生成转动的小方块,表示有和当前所在地信息相关的事件被解锁。
结语
从本质上说,信息视觉化是为了揭示人们很难从表面上发现,或者因为其本身的纷繁复杂而不愿意去关注的那部分信息。数据叙事是信息被读者所体验的方式,而精心设计的信息主题又能令其在体验和接受的基础上获得价值观教育和反思。一直以来,信息视觉化在数据分析、博物馆展览、环境导视、新闻报道、短视频分享等场景下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以红色历史文化信息传播为目标的设计应用却比较少见。时值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在学习党史和传承红色记忆的号召下,有必要持续地实践和研究面向红色历史文化信息的视觉化设计,思考并总结能够让信息视觉化从信息表达迈向公共产品甚至舆论武器的设计原理、方法和经验。
注释
1图3为原作品局部图,不含生平拾遗
2因版面尺寸限制,图5只放大并标出部分河流名
参考文献
[1]向帆.词意辨析:可视化、视觉化Visualization及信息图形[J].装饰,2017,04:24-29.
[2]DEfippo V.信息图中的世界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李福欣,苗秀,刘玲玲.内蒙古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J].设计,2018(16):134-137.
[4]BaiZ,Tao Y,Lin H.Time-varying volume visualization:a survey.Journal of Visualization,2020(23):745-761.
[5]包优左.信息图表设计的叙事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9.
[6]朱梦泽,赵海英叙事式可视化综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9,31(10):1719-1727.
[7]陈为,沈则潜数据可视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8]甘莅豪符号传播中的“图”与“数”——基于数据可视化图表的修辞分析[J].东岳论丛,2020,41(2):154-166.
[9]Wilkinson L.The grammar of graphics[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5.
[10]徐永顺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9.
[11]肖亦奇基于意象图式编码的交互隐喻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8(16):162-166.
关键词:信息视觉化 红色历史文化 数据叙事 信息图 意义创造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4-0134-04
引言
信息视觉化是一种将难以肉眼观测和感知的对象转化为可观察形式并获得意义洞察的设计过程。这其中包含了两条路线:一是以设计者为主体的对知识、客观信息和数据的视觉呈现,三者之间构成知识(价值观)一信息(意义)一数据(事实)的连续体(DIKW金字塔),即筛选出能揭示、支持、论证特定观点的有意义信息,再将反映此种信息的具体数据转译为易于理解的视觉形式;二是以受众为主体,一方面通过透视数据背后的意义去体认预设的观点,另一方面从形象化的事实中主动探索和发现新信息。信息视觉化设计通常聚焦于数据到视觉效果的转变阶段,强调作为方法的叙事设计促成这种转变的独特作用,这一环节在本文中称为数据叙事。然而叙事与视觉化设计的结合不仅停留在表达方法上,更是保证用有命题的信息与受众对话,展现见解和态度的重要载体。对于具有价值观传递需要的红色历史文化信息而言,以信息视觉化为基础的知识可视化才是设计的最终探索方向。
一、红色信息视觉化的设计目标
红色历史文化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一切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史实,它们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激发民族情感、培养政治认同、坚定信仰道路的重要教育资源。在这一系列最高目标的要求下,红色信息视觉化的设计目标将包括三个方面:
1.传统的红色文化宣传所用的信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落后于时代发展,说教意味过重,其投放也脱离生活中的教育和娱乐场景。(有声)小说、纪实文学、历史档案、地理历史图集之类的文字作品蕴含大量的故事细节,但阅读效率不高;而诸如美术作品、连环画、动漫形象、文创产品、工艺品等将文化信息提取并再现为新的图像元素的手段又不便于有深度的知识传递。信息视觉化作为能兼顾思想性、信息量和视觉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地弥合这一矛盾,提高红色历史文化信息的传播效果。
2.以通俗、新颖、集约、深刻的原则去策划信息主题,通过设定既能激发读者兴趣,又能传达某个暗含深意的结论的主题,在陈述客观现象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讨论现象,确保视觉化设计的舆论宣传、教育和说服作用。
3.运用叙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组织信息,从视角、线索、转场、符号映射这几个层面完成视觉化叙事,在为主题框架下的信息赋予意义的同时,使得支撑这些意义的数据能被快速地理解和记忆。
上述三个设计目标分别对应着受众对信息视觉化作品的三个体验阶段,即被主题吸引、接受信息、实现价值认同。其中,主题选择是一个意义创造的过程,所选取的叙述主题不仅要令人耳目一新,还要有立论的作用(如《信息图中的世界史》一书的信息图标题),通过呈现一定规模的档案、数据来自证观点,起到对红色历史文化予以佐证和升华的目的。数据叙事是使主题所包含的信息形成叙述逻辑的必经之路,同时能使整个“故事”被更加直观地感受,促进可视化设计的理解与传播。
二、面向意义创造的数据叙事主题
红色信息视觉化的主题设置有大类、论题、选题三个层次。大类指事件进程、人物、场所、物质存在、概念、成就与评价这几个方面,是主题所属的基本范畴。论题即和历史文化相关的一些话题,可被视为某种研究方向,比如“场所”下面的“上海红色弄堂”,“成就与评价”下面的“民众衣食住行的变迁”,“物质存在”下面的“杨浦滨江工厂遗址”等。选题是某个方向下组织数据、构建叙述体系的观察角度,对其定义可以依靠以下三个基本策略。
(一)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指选题应将读者导向对历史文化现象背后成因的分析。因此,整个数据故事必须暗含有关这种成因的结论,它们要能旗帜鲜明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形成、社会主义道路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以“建党前的江南红色文化”为例,这是一个有关“概念”的论题,可以将选题设置为“洋務运动以来上海的新闻出版与外来思潮”,它包含的信息有:上海的新闻报刊在全国的比重、新闻报刊的影响力、新闻报刊和外来思潮之间的关联。通过描述新闻出版物这一思想传播渠道的特定数据,引导观者思考江南红色文化酝酿的某种内在机制。当然,我们也能挖掘其他因素作为视觉化设计主题。比如研究晚清至民国早期长三角地区向上海移民和汇聚的实业、科教、文艺界人士,揭示新移民对城市文化的塑造,据此来反映江南红色文化多源同质的特征。又如,可以研究建党前后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家庭背景和求学道路,说明其共性或差异对区域红色文化整体性的影响,等等。
(二)多维度解读
多维度解读是一种变更观察角度、开展间接描写的选题策略。在选择信息视觉化的主题时,可以用不同要素从多个侧面诠释某一具象事物,如时间、物理属性、类型、能力等,相当于用事述人、用人写景、用地理信息说文物、用文物说事,或者是其他任意的搭配。
以论题“上海红色弄堂”为例,传统的介绍法只能图文并茂地对弄堂一列举。如果从不同维度解读这一城市空间,则能衍生出更新一奇的视角。比如把焦点放在人物上,提出“遇见石库门里的足迹”的视觉化主题。具体做法是:将红色名人在以上地点的主要活动范围和高频行为整理为数据集,将其置入交互式地理导航信息图。当游客行进到弄堂周边的事件触发点附近,地图上就会显示相应的人物及其当前行动,增加游览的代入感和随机趣味性(图1)。假如从事件本身来解读,可以提出“192X年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日常工作”的主题,将党组织工作分为几类型任务,把完成一项工作所需联系的人物、经行的场所串联成关系网络,还原任务的情节和艰巨性。类似的,我们还可以从物质层面来解读,分析红色弄堂在历史上的建筑格局、街道空间、周边情况,从中窥探它们在大城市革命活动和人际往来中发挥的特殊作用。 (三)体验与超验
体验指把历史信息用当代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经验来表示。它作为一种选题策略,要求设计者去寻找有关的信息作为主题,从而弱化感知历史的认知壁垒,比如将信件、家书以流行的表情包去类比。因此严格来说,它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多维度解读。超验指的也是一种选题策略,要求设计者选取特定的历史数据或事实,它们应超越一般人的生活阅历和能力范围,从而凸显红色事业的卓越性和崇高感。比如可以根据历史记录,绘制红军长征的行军速度图,附加上红军的装备和后勤信息。通过渲染条件艰苦和行军神速的强烈反差,达到令观者生出崇敬之情的效果,从而获得深层意义上的洞察与领悟。
综上所述,红色信息可视化的主题设置是创造意义和知识体验的前提,是数据叙事将要围绕的信息内核。文中所提到的设置策略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交叉包含、可灵活运用的。在主题确定后,需要采集信息,并按照不同属性将相关信息整理成元数据库3,便于后续添加与编辑。
三、面向数据叙事的视觉化设计
如果把红色信息视觉化设计看作一篇议论文,选题可被视为文章的核心思想,相对而言,数据叙事起到提出分论点、铺陈论据、完成论证的作用,而视觉化设计则相当于遣词造句。因此,设计师要能合理地规划叙事视角、设计叙事路径、转化抽象信息,使观者按照预定程序透过视觉表象去领略叙事内容。图2是红色信息视觉化设计的流程图,按照这一流程,完成了以图3、图4和图5为代表的设计作品。
(一)主题设置与信息采集
首先从事件进程的大类下选择两个论题,分别为“一大”会议和长征。在“一大”会议的论题下截取人物维度,重点关注参会代表会后的人生道路,将主题确立为不同人生轨迹的对比,从传记的角度展现追求理想之艰难。在“长征”这一论题下,分别从军事角度和地理角度选择红军军事实力变化和长征路线上的高山海拔为主题。已有的长征史料对各阶段红军兵力变化有较清晰的记载,但缺乏类似“拿破仑东征图”的视觉化作品。而红军长征经过“万水千山”虽然耳熟能详,但究竟有多少水,翻过多少山,普通人没有具体的感受。因此,设计者采取将山地海拔直观化后与名山景点相比较的方式,唤起人们对山地高度的普遍认知,展现长征路线的偏僻艰险。
在采集信息之前,首先要明確将使用的基本可视化技术。基本可视化技术涉及大类的数据信息,分别是:空间标量场、地理信息、多变量空间数据场、时变数据、层次和网络、文本、高维多元数据等4。《“一大”代表的人生轨迹》作为典型的时空地理信息图,应包含地理节点、重要事件及顺序、时间线、思想脉络、传记拾遗等内容;《红军长征期间的军事力量》采用流图表达兵力配置、沿途损耗情况和行军路线,辅以历史事件、时间线和军事统帅。《红军长征所历经的高山河流》专门考察长征路线上的高地、山脉、垭口、关卡的海拔以及河流地名,用2.5D视角三维柱状图表示海拔高度。该技术可以让分属不同维度的柱状体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能很好地表达基于地理信息的多元数据。
(二)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5三种,即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第一人称主体视角和多主体自由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的优势在于可以全盘展示信息;第一人称视角则可以提高观者对叙事的参与感。
“一大”代表的人生轨迹》和《红军长征期间的军事力量》采用的均是第三人称视角,因为它们属于对历史事实的宏观介绍,故而以纸面地呈现静态信息为主,使主要信息(参会代表人生旅程所驻足过的路线和兵力变化趋势)能率先映入读者眼帘。《遇见石库门里的足迹》属于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即将视角锁定后让观看者在交互式可视化界面上操作,信息的叙事随着自身所处位置的改变而推进。而考虑到立体图形的遮挡性以及地理空间坐标在y轴上的可旋转需要《红军长征所历经的高山河流》一图的设计概念允许观看者选取俯视和浸入式(即视点略高于三维立方体之上)中的任意一种,通过切换来读图和体会。所以对设计者而言,选择何种叙事视角要视其主题与预期的观看体验而定。
(三)叙事线索
叙事线索是引导读者阅读和体验的路线,分为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两种。线性叙事有预设的起点和终点,读者要站在设计者的叙事视角,按照既定的程序依次浏览、接受信息,以获得对主题的全面认识。如《红军长征期间的军事力量》一图中,叙事的历程必然是从长征开始到结束。根据历史上从东南到西北的行军路线,读者的视线沿时间线自右向左移动,逐次观看某支部队减员、增员状况,同时图中以颜色区分部队番号,便于读者比较各支方面军及其下属军团的兵力变化。同理,《红军长征所历经的高山河流》的设计由于取消了时间轴,便运用数字编号来表示行军中的各个山地节点,并写明海拔数字以解决x轴错位的问题(图5左上)。同时,该图近似地还原了各节点在中国地图上的方位,这也有助于读者结合空间想象去建立地理认知,体验主体叙事。
非线性叙事包括了网状、树状、碎片化[6]等多种结构。《“一大”代表的人生轨迹》一图是多线性叙事和碎片化叙事的结合,由于信息众多,设计者首先为每位人物安排了独立的叙事线索,按时间到达上的先后以数字标注。读者既可以以上海为原点分别追踪每位人物的路线,也可以聚焦任意一个多位人物共同活动的地域,查看人物发生交汇关系时的具体活动。这样就得到了人物活动范围的大致印象。《遇见石库门里的足迹》则是完全的碎片化叙事,观者可在场景中自由活动并随机索取感兴趣的人和事的细节,相当于一种可探索性叙事设计[6]。
(四)叙事转场
转场是对信息间上下文关系的表述,通俗来说,就是如何顺利地使读者看到并理解其接下来必然需要看到的部分,最终遍历设计者所设定的所有叙事分支。表1是笔者所总结的叙事转场的几种形式,其中一些也在以上设计作品之中得到应用。
作为时空地理信息图,阅读《“一大”代表的人生轨迹》最大的困难是不同人物在同一时间所处的地域不同,到达同一地域的时间又不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一个时间轴缩略图,其中人物的生平阶段被划分为几个时间段,用数字标注,该数字和地图上的数字是匹配的,这样就方便读者反复比对。而由于不同历史时间段的颜色有别,读者也可以通过注视大地图上年份框的颜色,来了解该时段内各人物所在的地域。在旁白转场上,采取填充代表政治信仰的颜色的文字框交代人物活动。建国后尚在的人物生平则可切换到右下角的拾遗去阅读。 《红军长征期间的军事力量》的转场主要为旁白类型,介绍兵力变化的节点所对应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图中的小文字框是重要史实地,时间轴是月份,同时在兵力变化的节点时间用符号注明原因事件的类型和顺序,再在下方用文字标注事件名。在最右侧表示长征出发的阶段放置开国元帅和大将的头像,说明其当时所在的部队建制。右下角的小图例是兵力尺度。
《红军长征所历经的高山河流》内含至少三个转场。一是对比转场,以不同颜色比较红军所经行的部分高山和人们熟悉的旅游名山(黄色)海拔上的差异;二是其他特征描述,用同样颜色在上方小地图上标注各地点在国土上的位置;三是并列转场,读者按照路线顺序浏览坐标四周的河流名称,了解它们和海拔点之间的路线先后关系以及大致地理位置,如表1。
(五)图形与事件隐喻
信息视觉化的设计重点之一是将各类定性和定量数据、事物的属性描写等转译为图形。图形和信息之间映射的构成,无外乎利用其大小、高低、旋转角度、面积、体积、轮廓形状、空间位置、色彩的明度、色相、透明度、图形纹理、连接线、箭头、运动或指示方向!9、交互动效等要素的符号学特性,将其对应到合适的信息上。如图3中设计者用红色系表示共产主义信仰、蓝色系表示国民党,等等。图5中,代表河流的淡绿色线有三种宽度,表示长江、黄河等水系及其一级支流、二级支流。图4的事件类型有战斗和会议两种,将战斗类填色而会议类描边,是为了突出显示直接会导致减员的战斗,方便读者明了减员的原因。
有些情况下,图形间的视觉关系或交互效果暗含着事件信息。此时设计需要考慮相关事件隐喻的表达,特别是可以通过提取意象图式的方法来描述元素的视效或彼此关系,保证设计意图能被充分地解码和传递。这类案例多见于交互式可视化作品之中。如图1中地点图标上生成转动的小方块,表示有和当前所在地信息相关的事件被解锁。
结语
从本质上说,信息视觉化是为了揭示人们很难从表面上发现,或者因为其本身的纷繁复杂而不愿意去关注的那部分信息。数据叙事是信息被读者所体验的方式,而精心设计的信息主题又能令其在体验和接受的基础上获得价值观教育和反思。一直以来,信息视觉化在数据分析、博物馆展览、环境导视、新闻报道、短视频分享等场景下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以红色历史文化信息传播为目标的设计应用却比较少见。时值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在学习党史和传承红色记忆的号召下,有必要持续地实践和研究面向红色历史文化信息的视觉化设计,思考并总结能够让信息视觉化从信息表达迈向公共产品甚至舆论武器的设计原理、方法和经验。
注释
1图3为原作品局部图,不含生平拾遗
2因版面尺寸限制,图5只放大并标出部分河流名
参考文献
[1]向帆.词意辨析:可视化、视觉化Visualization及信息图形[J].装饰,2017,04:24-29.
[2]DEfippo V.信息图中的世界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李福欣,苗秀,刘玲玲.内蒙古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J].设计,2018(16):134-137.
[4]BaiZ,Tao Y,Lin H.Time-varying volume visualization:a survey.Journal of Visualization,2020(23):745-761.
[5]包优左.信息图表设计的叙事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9.
[6]朱梦泽,赵海英叙事式可视化综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9,31(10):1719-1727.
[7]陈为,沈则潜数据可视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8]甘莅豪符号传播中的“图”与“数”——基于数据可视化图表的修辞分析[J].东岳论丛,2020,41(2):154-166.
[9]Wilkinson L.The grammar of graphics[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5.
[10]徐永顺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9.
[11]肖亦奇基于意象图式编码的交互隐喻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8(16):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