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无话写”、“没兴趣”,更谈不上内容“具体生动”,这是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了阐述。
【关键词】构建;作文;对话;平台
作文教学中,令学生头痛的是“无话写”、“没兴趣”,这一问题困扰着师生,严重地影响着小学生作文教学。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为解决这一问题作了积极探索,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应为学生构建作文“对话”的平台,使他们有均等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激起他们作文的愿望。
一、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课堂,构建“对话”平台
在作文教学中,开展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产生对生活的真实感觉和独特见解,并进行师生、生生、人与自然的对话,活动构建起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心灵的碰撞,为习作的完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先后为学生设计了“我是小记者”、“我是小导游”、“我是小书法家”等活动,让同学们穿越时空隧道采访唐宋著名诗人,与他们对话,让他们带领游客游遍祖国名山大川;让他们挥毫泼墨写对联……,教师设计的每个“对话”平台,都使同学们激动不已,参与情绪高涨,他们角色互换,感情投入,活动过后,写出了质量高的文章。
二、走进生活,构建对话平台
《语文标准》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在写作目标责中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而学生活生生的语言,鲜明的思想和创造精神是离不开生活这本书的。生活是一本看不完,写不尽的书,离开生活实际的作文,是那么苍白无力。我注重引导他们参加生活实践,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说生活,写生活。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为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曾领同学们参观农贸市场,领他们购物、买菜、作饭。李媛同学参观完农贸市场后,写出了“黄瓜、豆角,西红柿,样样俱全”,“萝卜、土豆、大白菜个个不少”,它们真是“蔬菜聚会呀!”的精彩句子。在组织同学们举行了“削苹果”比赛后,望着自己削得伤痕累累的苹果,刘洋同学伤心的写道“晶莹剔透的苹果被我折磨得面目全非。”唐婷则写道“这哪儿是苹果呀,这分明是在削面片嘛。”兰鑫则写得更有趣“我拿着苹果刀像拿着剃头刀似的,把苹果按在桌上剃了个半边青,半边白的两色头。”试想,如果没有亲身体验,亲手操作,亲自感悟,无论如何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
三、借助“对话”,激起学生作文愿望
我们为作文构建“对话”的平台,目的是要同学们将“对话”引向深入,最终激发他们作文的愿望。因此“对话”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对话”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应动静结合。《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作文是学生幼小心灵对外部世界认识和内在情感体验的记录,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记录的角度、重点、方式等的不同。即使是写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学生作文的题目、重点、形式不同是正常的,完全一致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激发学生作文的愿望的另一种做法,是鼓励学生按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命题,按自己对活动的感受确定重点,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
四、利用作文,延伸“对话”的过程
在走向“对话”的作文教学模式中,师生共同修改是作文批改的主要形式。作文写好后,先是自己修改,再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换批改,最后交给老师批改。评讲也是师评、生评、自评三结合,既谈得,也谈失。批改、讲评过程,其实是生生、师生以作文为媒介再度“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潜移默化地学到写作知识和技巧,也会在情感上获得新体验。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过程。
通过实践,我发现为学生构建作文“对话”平台后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学生的作文兴趣浓厚,不怕再没有东西也了,学生的作文不但言之有物,情感真实了,而且形式多样,体裁各异,老师看作文也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班同学作文取得的成绩各阶层是可喜的,在省市举行的作文大赛中,屡屡获奖,特别是在“世界华人杯作文大赛”及“圣地杯”作文大赛中,我班有近二十名学生获得一、二、三等奖。
【关键词】构建;作文;对话;平台
作文教学中,令学生头痛的是“无话写”、“没兴趣”,这一问题困扰着师生,严重地影响着小学生作文教学。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为解决这一问题作了积极探索,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应为学生构建作文“对话”的平台,使他们有均等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激起他们作文的愿望。
一、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课堂,构建“对话”平台
在作文教学中,开展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产生对生活的真实感觉和独特见解,并进行师生、生生、人与自然的对话,活动构建起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心灵的碰撞,为习作的完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先后为学生设计了“我是小记者”、“我是小导游”、“我是小书法家”等活动,让同学们穿越时空隧道采访唐宋著名诗人,与他们对话,让他们带领游客游遍祖国名山大川;让他们挥毫泼墨写对联……,教师设计的每个“对话”平台,都使同学们激动不已,参与情绪高涨,他们角色互换,感情投入,活动过后,写出了质量高的文章。
二、走进生活,构建对话平台
《语文标准》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在写作目标责中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而学生活生生的语言,鲜明的思想和创造精神是离不开生活这本书的。生活是一本看不完,写不尽的书,离开生活实际的作文,是那么苍白无力。我注重引导他们参加生活实践,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说生活,写生活。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为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曾领同学们参观农贸市场,领他们购物、买菜、作饭。李媛同学参观完农贸市场后,写出了“黄瓜、豆角,西红柿,样样俱全”,“萝卜、土豆、大白菜个个不少”,它们真是“蔬菜聚会呀!”的精彩句子。在组织同学们举行了“削苹果”比赛后,望着自己削得伤痕累累的苹果,刘洋同学伤心的写道“晶莹剔透的苹果被我折磨得面目全非。”唐婷则写道“这哪儿是苹果呀,这分明是在削面片嘛。”兰鑫则写得更有趣“我拿着苹果刀像拿着剃头刀似的,把苹果按在桌上剃了个半边青,半边白的两色头。”试想,如果没有亲身体验,亲手操作,亲自感悟,无论如何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
三、借助“对话”,激起学生作文愿望
我们为作文构建“对话”的平台,目的是要同学们将“对话”引向深入,最终激发他们作文的愿望。因此“对话”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对话”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应动静结合。《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作文是学生幼小心灵对外部世界认识和内在情感体验的记录,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记录的角度、重点、方式等的不同。即使是写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学生作文的题目、重点、形式不同是正常的,完全一致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激发学生作文的愿望的另一种做法,是鼓励学生按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命题,按自己对活动的感受确定重点,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
四、利用作文,延伸“对话”的过程
在走向“对话”的作文教学模式中,师生共同修改是作文批改的主要形式。作文写好后,先是自己修改,再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换批改,最后交给老师批改。评讲也是师评、生评、自评三结合,既谈得,也谈失。批改、讲评过程,其实是生生、师生以作文为媒介再度“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潜移默化地学到写作知识和技巧,也会在情感上获得新体验。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过程。
通过实践,我发现为学生构建作文“对话”平台后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学生的作文兴趣浓厚,不怕再没有东西也了,学生的作文不但言之有物,情感真实了,而且形式多样,体裁各异,老师看作文也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班同学作文取得的成绩各阶层是可喜的,在省市举行的作文大赛中,屡屡获奖,特别是在“世界华人杯作文大赛”及“圣地杯”作文大赛中,我班有近二十名学生获得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