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恰当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对思想政治课情境式教学的认识与运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情境式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必须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实现,那么,情境式教学方法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对情境式教学的认识
情境式教学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有意识、针对性地创设具体的情境,引起学生生活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围绕情境进行思考探究,进而启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進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发现良好的学习情绪能促进个体智能的发展,而当情绪低落,学习效果则很差。因此,教师想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所以,教师善于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就能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认识是遵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过程。中学生要掌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那些抽象深奥的理论,往往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这时课堂教学就可以通过创设或引入来自生活、贴近学生的情境,再逐步地引导学生探寻这些情境现象背后的理论观点,从而达到“入境动情、体验晓理”的教学目的。
二、对情境式教学的运用
1.创设“情感”情境。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愿意进一步探究问题,能否深入感悟所学的知识,以及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这些都需要情感的支持。把握学生对于家庭、集体、国家等方面的态度情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样,才能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导思、设疑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提出以下问题:物物交换发生困难时该怎么办?为什么金银最后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呢?既然成为财富的象征,那么可以通过多发行纸币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吗?如果纸币发行过多,那么后果将会如何?该采取哪些对策加以解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散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探索、思维的创新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思辨”情境。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学生的回答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独到的见解。而想要创造,就要有大胆的怀疑和批判,引导学生懂得思考、发现和批判,层层深入,去感悟和探索知识的真谛。因此,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讲授“消费的类型”时,先引入一副插图,讲述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的对话。中国老太太说:“我终于把买房子的钱攒够了,在前几天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房子。”美国老太太则说:“我年轻时通过贷款买了一套大房子,终于在前几天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接着,让学生围绕“你是赞同中国老太太还是美国老太太的消费类型”展开辩论。学生各抒己见,纷纷把自己的观点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你来我往,针锋相对,思维一下子拓宽开了。辩论结束后,全班同学都自然而然地领会到了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各种消费类型。
4.创设“激励”情境。心理学指出,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共性,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成功,那么,学习最终会成为他们的内心需要,进而促进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例如,在《投资理财的选择》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由四名学生分别扮演“投资经理人”,各自推荐的理财业务分别为: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其他学生则作为银行客户,四名“经理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向客户全面介绍相关的知识,说服客户购买自己的理财产品。最后获得投资数最多的“经理人”获胜。活动中,学生求胜心切,积极性高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时,他们的心情是欢愉的,这样,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创设“生活”情境。“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生活,课堂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应该要根植于生活,指导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进行学习,提升情感,并最终用所学的为自己的生活世界服务,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崭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民主权利”时,课前组织学生从各种媒体的报道和亲身走访调查中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所在的社区中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情况,并把资料汇总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在讲到社会听证制度时,可以就实际情况模拟召开一次听证会等。
总之,在政治课堂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亲历激活课堂,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化抽象为具体,扎实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激发学生充满灵性的创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2]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情境式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必须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实现,那么,情境式教学方法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对情境式教学的认识
情境式教学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有意识、针对性地创设具体的情境,引起学生生活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围绕情境进行思考探究,进而启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進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发现良好的学习情绪能促进个体智能的发展,而当情绪低落,学习效果则很差。因此,教师想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所以,教师善于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就能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认识是遵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过程。中学生要掌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那些抽象深奥的理论,往往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这时课堂教学就可以通过创设或引入来自生活、贴近学生的情境,再逐步地引导学生探寻这些情境现象背后的理论观点,从而达到“入境动情、体验晓理”的教学目的。
二、对情境式教学的运用
1.创设“情感”情境。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愿意进一步探究问题,能否深入感悟所学的知识,以及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这些都需要情感的支持。把握学生对于家庭、集体、国家等方面的态度情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样,才能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导思、设疑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提出以下问题:物物交换发生困难时该怎么办?为什么金银最后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呢?既然成为财富的象征,那么可以通过多发行纸币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吗?如果纸币发行过多,那么后果将会如何?该采取哪些对策加以解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散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探索、思维的创新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思辨”情境。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学生的回答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独到的见解。而想要创造,就要有大胆的怀疑和批判,引导学生懂得思考、发现和批判,层层深入,去感悟和探索知识的真谛。因此,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讲授“消费的类型”时,先引入一副插图,讲述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的对话。中国老太太说:“我终于把买房子的钱攒够了,在前几天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房子。”美国老太太则说:“我年轻时通过贷款买了一套大房子,终于在前几天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接着,让学生围绕“你是赞同中国老太太还是美国老太太的消费类型”展开辩论。学生各抒己见,纷纷把自己的观点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你来我往,针锋相对,思维一下子拓宽开了。辩论结束后,全班同学都自然而然地领会到了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各种消费类型。
4.创设“激励”情境。心理学指出,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共性,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成功,那么,学习最终会成为他们的内心需要,进而促进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例如,在《投资理财的选择》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由四名学生分别扮演“投资经理人”,各自推荐的理财业务分别为: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其他学生则作为银行客户,四名“经理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向客户全面介绍相关的知识,说服客户购买自己的理财产品。最后获得投资数最多的“经理人”获胜。活动中,学生求胜心切,积极性高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时,他们的心情是欢愉的,这样,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创设“生活”情境。“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生活,课堂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应该要根植于生活,指导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进行学习,提升情感,并最终用所学的为自己的生活世界服务,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崭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民主权利”时,课前组织学生从各种媒体的报道和亲身走访调查中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所在的社区中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情况,并把资料汇总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在讲到社会听证制度时,可以就实际情况模拟召开一次听证会等。
总之,在政治课堂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亲历激活课堂,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化抽象为具体,扎实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激发学生充满灵性的创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2]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