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入手,着重谈了对学生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学校和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在发展其个性的过程中应注意到哪些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个性发展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一)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个性又称人格,个性是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离不开活动的,而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教学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这使体育教学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肢体和心理的充分活动,尽情的游戏、运动和竞赛,其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表现出来,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另外,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思想教育因素,能有效地发展学生个性。
(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项目与学生的个性相协调
教学中的运动项目花样繁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方式,对增进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每个人的爱好兴趣都会有所差异,在选择体育运动项目上也有所不同,这种项目上选择的差异,也显示出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样是跑的项目,从事长跑和从事短跑的学生在个性上便有差异。通常情况下,身体条件一般、体力较差、速度较慢的学生,性格上多属内向型。他们偏爱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运动项目;而那些活泼好动、体力较强、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则多属外向型。他们的自信心比较强,更愿意从事节奏、速度快或竞技性比较强的活动,而某些单调、枯燥、要求力量和耐心很强的运动项目则较为反感,但是他们一旦参与了这样的项目,无疑对其个性的完善和发展都能取得令人更为满意的效果。可见,体育运动与个性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
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个性
(一)调动主体能动性,发展自我的意识
在体育教训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教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用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刺激起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
(二)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心理训练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挫折、反复等顺境和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接近他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要耐心指导,必要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
(三)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项目的教学模式
举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装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因材施教,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意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機 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装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三、教师如何做才能保证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
(一)教师应起到表率的作用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教育的规律、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要具有良好的体质、饱满的人格等优秀品质。在工作中表现为工作正派、思想进步、工作扎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毫无疑问,一个品质高尚、体魄健美、仪表良好、大方开朗的教师,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敬重,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老师应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心理
由于学生受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各种复杂多变的心理包含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两个方面。积极心理对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个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消极心理则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心理障碍,它严重的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克服消极心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应注重心理品质的培养
1、对性格的培养
由于各种运动项目具有各自的差异,对参加者的性格特点要求也是不同的。参加者通过不同体育项目活动,会使自身的良好性格得到发展,而性格上的弱点则得到改造。例如,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的运动项目,它需要参加者具有灵活、机智、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相互配合等良好作风和心理素质。经常参加这项活动,可以培养人的良好性格。尤其对那些过于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人,可以克服其性格弱点而逐渐培养活泼开朗、合群、果断、顽强的性格。在同一个队里,中锋、前锋和后卫,或者是主攻手和二传手,攻击型和防守型的队员 ,都能培养和形成各种不同的性格,教师要善于观察,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
2、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努力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和障碍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自我命令、自我体验,及时付出自己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障碍。体育运动中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而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教师要通过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来锻炼其意志品质。
3、对竞争意识、自我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竞赛突出的特点,而争强好胜也是学生鲜明的心理特征。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使青少年学生的好胜心升华为进取心,并为他们的竞争意识创造大量的机会和良好条件。体育游戏、集体练习、竞赛教学法、多种体育比赛、各种体育评分等等,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利用这些教学形式无疑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学生的整个身心投入到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在竞争的过程中,参加者会开动脑筋,灵活的运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对迅速变化的环境做出自我意识上的快速判断,采用正确的行为来突破障碍。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对发展学生创新、应变、坚韧不拔、自制等个性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清黎.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陈境孔.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作者简介:包永平(1956.8-),男(蒙古族),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现任教于内蒙古牙克石市林业第一中学,常年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其间兼任学校教务处教材分管工作。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个性发展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一)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个性又称人格,个性是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离不开活动的,而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教学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这使体育教学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肢体和心理的充分活动,尽情的游戏、运动和竞赛,其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表现出来,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另外,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思想教育因素,能有效地发展学生个性。
(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项目与学生的个性相协调
教学中的运动项目花样繁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方式,对增进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每个人的爱好兴趣都会有所差异,在选择体育运动项目上也有所不同,这种项目上选择的差异,也显示出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样是跑的项目,从事长跑和从事短跑的学生在个性上便有差异。通常情况下,身体条件一般、体力较差、速度较慢的学生,性格上多属内向型。他们偏爱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运动项目;而那些活泼好动、体力较强、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则多属外向型。他们的自信心比较强,更愿意从事节奏、速度快或竞技性比较强的活动,而某些单调、枯燥、要求力量和耐心很强的运动项目则较为反感,但是他们一旦参与了这样的项目,无疑对其个性的完善和发展都能取得令人更为满意的效果。可见,体育运动与个性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
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个性
(一)调动主体能动性,发展自我的意识
在体育教训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教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用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刺激起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
(二)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心理训练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挫折、反复等顺境和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接近他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要耐心指导,必要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
(三)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项目的教学模式
举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装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因材施教,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意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機 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装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三、教师如何做才能保证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
(一)教师应起到表率的作用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教育的规律、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要具有良好的体质、饱满的人格等优秀品质。在工作中表现为工作正派、思想进步、工作扎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毫无疑问,一个品质高尚、体魄健美、仪表良好、大方开朗的教师,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敬重,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老师应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心理
由于学生受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各种复杂多变的心理包含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两个方面。积极心理对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个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消极心理则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心理障碍,它严重的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克服消极心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应注重心理品质的培养
1、对性格的培养
由于各种运动项目具有各自的差异,对参加者的性格特点要求也是不同的。参加者通过不同体育项目活动,会使自身的良好性格得到发展,而性格上的弱点则得到改造。例如,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的运动项目,它需要参加者具有灵活、机智、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相互配合等良好作风和心理素质。经常参加这项活动,可以培养人的良好性格。尤其对那些过于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人,可以克服其性格弱点而逐渐培养活泼开朗、合群、果断、顽强的性格。在同一个队里,中锋、前锋和后卫,或者是主攻手和二传手,攻击型和防守型的队员 ,都能培养和形成各种不同的性格,教师要善于观察,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
2、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努力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和障碍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自我命令、自我体验,及时付出自己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障碍。体育运动中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而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教师要通过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来锻炼其意志品质。
3、对竞争意识、自我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竞赛突出的特点,而争强好胜也是学生鲜明的心理特征。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使青少年学生的好胜心升华为进取心,并为他们的竞争意识创造大量的机会和良好条件。体育游戏、集体练习、竞赛教学法、多种体育比赛、各种体育评分等等,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利用这些教学形式无疑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学生的整个身心投入到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在竞争的过程中,参加者会开动脑筋,灵活的运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对迅速变化的环境做出自我意识上的快速判断,采用正确的行为来突破障碍。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对发展学生创新、应变、坚韧不拔、自制等个性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清黎.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陈境孔.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作者简介:包永平(1956.8-),男(蒙古族),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现任教于内蒙古牙克石市林业第一中学,常年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其间兼任学校教务处教材分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