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平等对待学生,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在学生发展的原则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博雅教育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勇于克服挫折等心理素质。
关键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一、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智力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论:有的学生很聪明,有的学生很迟钝;有的学生记性好,有的学生记性差;有的一个学生善于逻辑思维,有的一个学生善于形象思维,这些评价和描述都是指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学生智力类型的差异主要是指学生感知、记忆、言语和思维的差异。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学生有着感知类型不同,部分学生对事物的概括性和整体性较强,但分析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分析能力较强,能清楚地感知事物的细节,但对事物的整体感知较差;有些学生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点。
记忆类型的差异有四种:一是视觉识别记忆效果好,若达到。芬奇少年时就会画画。第二,听觉和记忆效果好,有良好的音乐感。蔡文姬自小就能诗善文,尤好琴瑟之音。第三,运动意识记忆的效果较好,即在运动技能记忆中有较好的表现,如邓亚萍,对乒乓球的落球点特别敏感。
言语和思维的差异:部分学生在言语和思维中具有丰富的、形象的、情感的因素,属于生动思维的言语类型; 如:战国时楚国人甘罗,12岁就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他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这些学生容易发展和发展自己的艺术活动能力;有的学生在言语和思维上善于归纳和逻辑联系,属于逻辑联系思维的言语类型,有利于发展数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有些学生是这两种类型的结合体。
(二)学生的人格差异
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往往表现出具有一定倾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心理特征。学生人格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在稳定特征上的差异。表现在性别、年龄、外貌、体能、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多方面。内敛、情绪不稳定、心理人格较强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
优生与差生的人格差异: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差生。在学业成就归因上,差生倾向于将学业成就与自身能力和运气联系起来,而优秀学生则更强调努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与差生相比,优秀的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学习有目标、计划、行为、自制力)、毅力(能够克服外部环境的障碍和自身的残疾)、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学习)、主动性(愿意努力工作)和独立性(在学习行为和评价目标方面独立于他人)。
创造性学生与非创造性学生的人格差异:创造性学生普遍具有以下人格特征:低乐性群体、高独立性、高自律性。这是因为学生更关注发明本身,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高度的独立性,使自己不受传统观念、习俗、权威观点的束缚,敢于面对问题本身,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高度的自制力使他们对自己和事物有清晰的认识,自控程度更高。学生认知风格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偏好的信息处理方法。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
当教师和家长帮助和教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纠正他们的心理失衡时,首先应该为他们的心理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抓住教育的机会,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又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课外书内容健康,结合重大节日活动更有意义。平时组织学生观看健康视频,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区,举行歌唱会、朗诵会等,以分散和传递负面社会影响的心理刺激。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纠正不良的心理,逐渐培养他们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第一,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级。通过在课堂上开展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相互关心的活动,使同学们充分了解彼此,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好的同学关系。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帮助有困难和缺点的学生,使他们在学校感到快乐和放松,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勇气,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理解、尊重、宽容他人,并在团体中扮演受欢迎的角色。
三、设置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在实施“因材施教”中起着指导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交流确定学生的知识背景,并根据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确定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有良好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应该为他们发挥才能创造条件。如: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进入互助小组、作业、课外指导、评价等。可根据分组情况进行安排。
四、丰富课堂教学层次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关键,也是教师难以操作的部分。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氛围,教学内容可以低起点、缓坡、立体、多层次灵活设置。同时,当学生遇到困难,解决问题,老师应该要有耐心指导,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五、分化课后作业练习层次
作业是测试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掌握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不同学生巩固知识的练习目标,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的数量和难度应设计成由易到难的阶梯分布。缓慢的学习者应该关注的基本练习,一般的学习者应该加一些难题的基本练习,好的学习者应该实践全面和灵活的问题,学生应该正确的作业,学习慢的学生应该尽可能亲自纠正,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抽查和互相复习的方式被选中来完成作业。
总之,教學中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和教导,用爱心温暖学生,激励、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湖南:岳麓书社出版,2001.
[2]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关键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一、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智力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论:有的学生很聪明,有的学生很迟钝;有的学生记性好,有的学生记性差;有的一个学生善于逻辑思维,有的一个学生善于形象思维,这些评价和描述都是指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学生智力类型的差异主要是指学生感知、记忆、言语和思维的差异。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学生有着感知类型不同,部分学生对事物的概括性和整体性较强,但分析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分析能力较强,能清楚地感知事物的细节,但对事物的整体感知较差;有些学生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点。
记忆类型的差异有四种:一是视觉识别记忆效果好,若达到。芬奇少年时就会画画。第二,听觉和记忆效果好,有良好的音乐感。蔡文姬自小就能诗善文,尤好琴瑟之音。第三,运动意识记忆的效果较好,即在运动技能记忆中有较好的表现,如邓亚萍,对乒乓球的落球点特别敏感。
言语和思维的差异:部分学生在言语和思维中具有丰富的、形象的、情感的因素,属于生动思维的言语类型; 如:战国时楚国人甘罗,12岁就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他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这些学生容易发展和发展自己的艺术活动能力;有的学生在言语和思维上善于归纳和逻辑联系,属于逻辑联系思维的言语类型,有利于发展数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有些学生是这两种类型的结合体。
(二)学生的人格差异
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往往表现出具有一定倾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心理特征。学生人格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在稳定特征上的差异。表现在性别、年龄、外貌、体能、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多方面。内敛、情绪不稳定、心理人格较强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
优生与差生的人格差异: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差生。在学业成就归因上,差生倾向于将学业成就与自身能力和运气联系起来,而优秀学生则更强调努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与差生相比,优秀的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学习有目标、计划、行为、自制力)、毅力(能够克服外部环境的障碍和自身的残疾)、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学习)、主动性(愿意努力工作)和独立性(在学习行为和评价目标方面独立于他人)。
创造性学生与非创造性学生的人格差异:创造性学生普遍具有以下人格特征:低乐性群体、高独立性、高自律性。这是因为学生更关注发明本身,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高度的独立性,使自己不受传统观念、习俗、权威观点的束缚,敢于面对问题本身,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高度的自制力使他们对自己和事物有清晰的认识,自控程度更高。学生认知风格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偏好的信息处理方法。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
当教师和家长帮助和教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纠正他们的心理失衡时,首先应该为他们的心理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抓住教育的机会,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又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课外书内容健康,结合重大节日活动更有意义。平时组织学生观看健康视频,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区,举行歌唱会、朗诵会等,以分散和传递负面社会影响的心理刺激。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纠正不良的心理,逐渐培养他们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第一,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级。通过在课堂上开展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相互关心的活动,使同学们充分了解彼此,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好的同学关系。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帮助有困难和缺点的学生,使他们在学校感到快乐和放松,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勇气,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理解、尊重、宽容他人,并在团体中扮演受欢迎的角色。
三、设置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在实施“因材施教”中起着指导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交流确定学生的知识背景,并根据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确定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有良好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应该为他们发挥才能创造条件。如: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进入互助小组、作业、课外指导、评价等。可根据分组情况进行安排。
四、丰富课堂教学层次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关键,也是教师难以操作的部分。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氛围,教学内容可以低起点、缓坡、立体、多层次灵活设置。同时,当学生遇到困难,解决问题,老师应该要有耐心指导,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五、分化课后作业练习层次
作业是测试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掌握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不同学生巩固知识的练习目标,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的数量和难度应设计成由易到难的阶梯分布。缓慢的学习者应该关注的基本练习,一般的学习者应该加一些难题的基本练习,好的学习者应该实践全面和灵活的问题,学生应该正确的作业,学习慢的学生应该尽可能亲自纠正,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抽查和互相复习的方式被选中来完成作业。
总之,教學中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和教导,用爱心温暖学生,激励、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湖南:岳麓书社出版,2001.
[2]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