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平等;民主;和谐
如何搞好生物教学,提高生物教学成绩,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也有些心得与体会及一些教学的小技巧。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妙处理课本图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1、注释:让学生在插图旁边注明各部分名称、重要功能,主要特点及有关变化数据等,使图文并茂,促进知识形象化。例如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图旁,标出原生质层结构名称、条件、主要变化等;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图下方注明染色体、DNA、染色体组的数量变化;在达尔文、生长素发现实验的示意图边上,简要写出试验现象和结论。图注时,要简洁、准确。
2、发掘: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图中包含的各种知识,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块,促进知识的综合和深化。例如对动植物显微结构图进行发掘:(1)双层膜、单层级膜及无膜细胞器;(2)蛋白质合成运输、加工与分泌;(3)DNA的载体;(4)细胞中各种色素;(5)纺锤体、细胞板的形成与作用;(6)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之间的关系等等相关知识。
3、扩张:指导学生以图为核心,促进知识的活化和发散。例如对细菌模式图进行提问:(1)细菌细胞与酵母菌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细菌通常以何种方式增殖?(3)硝化细菌和乳酸菌的代谢类型分别是什么?(4)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根、炭疽杆菌与人分别是何种关系?池塘淤泥中的细菌分解复杂的有机物,他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什么成分、有什么功能等等。
4、增加:复习时引导学生增加某些图中的知识容量,加大图的载负量,促进知识的融洽。例如对果蝇染色体图解,可以联系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对数、四分体数、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种类等;可以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标上等位基因――联系基因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互换规律及伴性遗传等方面知识;在池塘生态系统分析其中的食物链、食物网和自动调节能力情况,并加入水污染包括有机型污染(水变黑发臭)和无机型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内容。
5、改造: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发散的需要,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本上的一些图形加以改造,或由复杂变简洁,或由立体变平面,或由单一变综合等,促进图与知识的内化:例如把DNA复制、转录、翻译过程画到一个细胞中,形成信息流和表达的“流水线”;为突出光合作用的场所,可一次画出一株绿色植物、一片绿叶、一个叶肉细胞和一个放大的叶绿体。
6、变迁:指导学生对图的形态、结构及功能进行变迁、迁移,促进思维的开放的发散。例如对动物亚微结构图可变化为:口腔上皮细胞→肝细胞→(线粒体较多)→胰岛细胞(具分泌功能)→小肠绒毛细胞(具吸收功能)→神经细胞(传到兴奋)等。
二、做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1、提问设置要“巧妙”。课堂提问的设置要从知识的重难点处;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知识点密切相关处;“铺路架桥”处;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处入手。
2、提问要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提问要使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以达到提高思维的能力。提问的语言要有启发性,例如“叶绿体有哪些适应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特点?”或问“叶绿体为什么能顺利地完成光合作用而其他细胞体却不能?”教师还可以再提问解疑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要给学生思考时间,提问后的停顿便于学生思考;学生答问后再稍停数秒,又可引出该生或他人更确切的补充。
4、思维要敏捷。教师在课堂上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对学生的回答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对错与否,尤其要分析错误答案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做出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效果。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灵活多样的问题。
三、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创设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准知识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情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生活实际、生产实例设置情境;(2)通过故事、成语、俗语、谜语设置情境;(3)通过发展的历史设置情境;(4)通过设疑,揭露矛盾设置情境;(5)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设置情境;(6)通过实验、野外考察设置情境;(7)通过教具模型、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设置情情境。
2、设计问题。能否设计好的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师生相互交流的桥梁,也是学生实现创新的条件。好的问题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1)具有趣味和魅力,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的智力挑战;(2)可以是一种情境,其中隐含的问题能够由学生自己去提出并做出解释;(3)各种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做出回答;(4)解决它往往伴有个人或小组的教学活动。好的问题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甚至可以是一个很简单或人们生活中相当熟悉的问题。
3、自主探索、尝试解决。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真正地解决问题,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心理和智力水平的条件下,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材上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做到不讲和少讲;(2)鼓励学生大胆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必要时可以从观念和方法角度激活学生的思维,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策略和模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入口;充分运用各种媒体诱导学生思考;(4)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和发表个人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5)在进行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平等;民主;和谐
如何搞好生物教学,提高生物教学成绩,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也有些心得与体会及一些教学的小技巧。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妙处理课本图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1、注释:让学生在插图旁边注明各部分名称、重要功能,主要特点及有关变化数据等,使图文并茂,促进知识形象化。例如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图旁,标出原生质层结构名称、条件、主要变化等;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图下方注明染色体、DNA、染色体组的数量变化;在达尔文、生长素发现实验的示意图边上,简要写出试验现象和结论。图注时,要简洁、准确。
2、发掘: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图中包含的各种知识,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块,促进知识的综合和深化。例如对动植物显微结构图进行发掘:(1)双层膜、单层级膜及无膜细胞器;(2)蛋白质合成运输、加工与分泌;(3)DNA的载体;(4)细胞中各种色素;(5)纺锤体、细胞板的形成与作用;(6)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之间的关系等等相关知识。
3、扩张:指导学生以图为核心,促进知识的活化和发散。例如对细菌模式图进行提问:(1)细菌细胞与酵母菌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细菌通常以何种方式增殖?(3)硝化细菌和乳酸菌的代谢类型分别是什么?(4)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根、炭疽杆菌与人分别是何种关系?池塘淤泥中的细菌分解复杂的有机物,他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什么成分、有什么功能等等。
4、增加:复习时引导学生增加某些图中的知识容量,加大图的载负量,促进知识的融洽。例如对果蝇染色体图解,可以联系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对数、四分体数、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种类等;可以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标上等位基因――联系基因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互换规律及伴性遗传等方面知识;在池塘生态系统分析其中的食物链、食物网和自动调节能力情况,并加入水污染包括有机型污染(水变黑发臭)和无机型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内容。
5、改造: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发散的需要,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本上的一些图形加以改造,或由复杂变简洁,或由立体变平面,或由单一变综合等,促进图与知识的内化:例如把DNA复制、转录、翻译过程画到一个细胞中,形成信息流和表达的“流水线”;为突出光合作用的场所,可一次画出一株绿色植物、一片绿叶、一个叶肉细胞和一个放大的叶绿体。
6、变迁:指导学生对图的形态、结构及功能进行变迁、迁移,促进思维的开放的发散。例如对动物亚微结构图可变化为:口腔上皮细胞→肝细胞→(线粒体较多)→胰岛细胞(具分泌功能)→小肠绒毛细胞(具吸收功能)→神经细胞(传到兴奋)等。
二、做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1、提问设置要“巧妙”。课堂提问的设置要从知识的重难点处;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知识点密切相关处;“铺路架桥”处;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处入手。
2、提问要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提问要使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以达到提高思维的能力。提问的语言要有启发性,例如“叶绿体有哪些适应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特点?”或问“叶绿体为什么能顺利地完成光合作用而其他细胞体却不能?”教师还可以再提问解疑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要给学生思考时间,提问后的停顿便于学生思考;学生答问后再稍停数秒,又可引出该生或他人更确切的补充。
4、思维要敏捷。教师在课堂上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对学生的回答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对错与否,尤其要分析错误答案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做出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效果。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灵活多样的问题。
三、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创设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准知识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情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生活实际、生产实例设置情境;(2)通过故事、成语、俗语、谜语设置情境;(3)通过发展的历史设置情境;(4)通过设疑,揭露矛盾设置情境;(5)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设置情境;(6)通过实验、野外考察设置情境;(7)通过教具模型、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设置情情境。
2、设计问题。能否设计好的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师生相互交流的桥梁,也是学生实现创新的条件。好的问题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1)具有趣味和魅力,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的智力挑战;(2)可以是一种情境,其中隐含的问题能够由学生自己去提出并做出解释;(3)各种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做出回答;(4)解决它往往伴有个人或小组的教学活动。好的问题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甚至可以是一个很简单或人们生活中相当熟悉的问题。
3、自主探索、尝试解决。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真正地解决问题,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心理和智力水平的条件下,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材上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做到不讲和少讲;(2)鼓励学生大胆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必要时可以从观念和方法角度激活学生的思维,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策略和模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入口;充分运用各种媒体诱导学生思考;(4)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和发表个人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5)在进行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