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媒体的兴起给中国网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校学生是自媒体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自媒体当属“微博”。微博在大学生中快速流行,对大学生的信息获得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首先对微博的主要特征进行归纳;其次分析微博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最后针对高校方面提出几点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高校大学生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为主体的自媒体在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中国也因此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其中微博以“使用简单、传播迅速、篇幅短小简洁”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微博诞生于2009年8月,发展的第一年微博用户数达到6000多万,因此2010年也被称为“微博元年”。截止到2015年3月,中国微博的月活跃用户就达到1.98亿。微博成为中国网民发表意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也成为使用的重要群体。
一、微博的主要特性
(一)信息传播更为自由、随意
微博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介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短小精悍”。也就是说微博用户在发布信息时必须控制在140字以内,这就赋予了所有网民发布微博信息的能力,微博用户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在组织语言的情况下即可发表实时动态或信息。同时,微博多样的分享形式也促使微博信息传播的更为自由,如文字、静态图片,动态图片、视频和网址链接等都可用来分享。而每一个微博用户只要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就可建立个人账户,绕开了实名认证以及信息系统的控制使得微博信息传播的更为自由和随意[1]。
(二)信息交互更为迅速
微博简短的文字内容大大的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无论电脑微博用户,还是移动设备微博用户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阅读多条的微博信息。而其采用的关注机制也促使微博用户获取信息更加主动。每位用户可以关注任何其他微博用户,当你关注另一用户时,你就可以接收到该用户分享的实时信息。相反,你的粉丝越多,那么你的信息就会被传播的更为广泛,并且可以和越多人进行实时互动。
二、微博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微博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社会信息提供新途径
现代大学生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使用接触率较低,有的学生甚至不看报、不听广播、不看电视和杂志。而以微博为主体的新媒体出现后,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获取知识、社会信息的新平台。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媒体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的网络接触率高达99.4%;而其中超过70%的大学生认同微博的传播途径,相比其他传统媒介,微博无论在广泛性、时效性上都占绝对优势。
(二)微博为大学生提供倾诉、宣泄个人情感的平台,扩大人际交往
大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情感敏感期,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挫折和困难并且急于倾诉时,微博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的宣泄平台,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社会话题讨论以及表达自我意见。而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理想的自由表达意见、倾诉、宣泄和娱乐的空间。
同时,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社区,大学生可以在微博上和网友进行互粉和沟通交流,甚至有些在现实生活存在交流障碍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上和网友进行顺畅的互动,而这些朋友可以来自世界各个角落。虽然虚拟网络交际与现实人际交往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可否认,微博可以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从而促进人际交往[2]。
(三)微博满足大学生的社会化需求,提高社会责任感
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在高校时期既要学会课本专业知识,也要掌握社会生存技能,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而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社会信息、文化、思想和人际交往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完成社会化过程。同时,伴随着许多政府机构都已开通官方微博,越来越多的政府信息、社会新闻都第一时间的在网上公布,这为大学生关心国家发展,了解新闻时事提供了便捷平台。而在自媒体普及之前,传统媒体掌握着主要的话语权。现在自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话语权,这也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三、微博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非理性”舆论、价值观误导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微博的匿名功能使得用户在发表意见和状态时可以无所顾忌。同时我国互联网网络体系还不健全,对于网络出现的不道德、非法行为约束力缺乏掌控能力,这些都使得过激、粗俗和虚假言论在微博等网络社区上盛行[3]。而大学生正处于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即依赖网络信息,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网络虚假负面言论所误导,从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冲击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进行集中授课,宣传并灌输统一的主流思想文化意识,这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然而微博内容则趋向多元、随意和碎片化。比起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网络这种新型、快捷的信息接收方式,这大大的削弱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影响[4]。而主流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网络碎片化信息的冲击。
(三)过度依赖于虚拟社交,忽视了现实社交
网络社交有便捷、快速、经济消耗低,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等优势。这种社交方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同时大学生拥有较多闲暇时光,更容易出现过度沉溺依赖于网络社交的情况。根据马传谊在“大学生微博交友情况统计”中的数据显示,36.66%的大学生会因为微博而逃避现实交往,22.59%的大学生表示更愿意通过微博交友,12.27%的大学生有过微博交友的经历[1]。可以看出存在部分大学生已经对虚拟社交产生依赖,网络社交虽然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却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忽略了现实的人际交往,有些学生甚至将网络社交作为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四、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应对政策和建议
(一)积极开通官方微博,利用微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微博具有内容简洁,形式丰富,传播速度快以及互动性的特点,相比传统的教育传输方式,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这种新型的信息输送方式。因此,高校因加快现代化、数字化改革的脚步,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开通官方微博。通过定时分享多种形式的教育内容,达到在课堂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即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也突破了传统教育只能局限于课堂的限制,而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也能增强学生主动接收教育的意愿。
(二)积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网络环境复杂,高校网络监控存在技术和条件困难,这需要学校积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突发事件以及热点新闻等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空间,及时的舆论引导可以有利控制事态的导向。因此高校应成立属于自己的舆论控制小组或者相关负责人员,观察学生的网络动向以及网络言论情况,适时引导学生的舆论从而形成高校良好的网络思想道德氛围。
(三)开设“网络信息辨别技巧”相关讲座或课程
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思考能力有待提高。网络信息存在碎片化、随意化的特点,不法者在网络散布虚假消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以及辩证思考能力,对于这些虚假、片面的消息缺乏自我辨别能力,这也是微博等网络社区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迫在眉睫。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或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在微博展开热门话题讨论,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
参考文献
[1]马传谊.自媒体时代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3,34(1):114-118.
[2]李清,张家平.自媒体时代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新余学院学报,2014,19(2):123-125.
[3]贾杏.自媒体环境下媒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2:73-74.
[4]刘文文.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湖北:湖北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张佳玲(1990-),女,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高校大学生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为主体的自媒体在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中国也因此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其中微博以“使用简单、传播迅速、篇幅短小简洁”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微博诞生于2009年8月,发展的第一年微博用户数达到6000多万,因此2010年也被称为“微博元年”。截止到2015年3月,中国微博的月活跃用户就达到1.98亿。微博成为中国网民发表意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也成为使用的重要群体。
一、微博的主要特性
(一)信息传播更为自由、随意
微博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介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短小精悍”。也就是说微博用户在发布信息时必须控制在140字以内,这就赋予了所有网民发布微博信息的能力,微博用户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在组织语言的情况下即可发表实时动态或信息。同时,微博多样的分享形式也促使微博信息传播的更为自由,如文字、静态图片,动态图片、视频和网址链接等都可用来分享。而每一个微博用户只要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就可建立个人账户,绕开了实名认证以及信息系统的控制使得微博信息传播的更为自由和随意[1]。
(二)信息交互更为迅速
微博简短的文字内容大大的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无论电脑微博用户,还是移动设备微博用户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阅读多条的微博信息。而其采用的关注机制也促使微博用户获取信息更加主动。每位用户可以关注任何其他微博用户,当你关注另一用户时,你就可以接收到该用户分享的实时信息。相反,你的粉丝越多,那么你的信息就会被传播的更为广泛,并且可以和越多人进行实时互动。
二、微博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微博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社会信息提供新途径
现代大学生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使用接触率较低,有的学生甚至不看报、不听广播、不看电视和杂志。而以微博为主体的新媒体出现后,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获取知识、社会信息的新平台。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媒体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的网络接触率高达99.4%;而其中超过70%的大学生认同微博的传播途径,相比其他传统媒介,微博无论在广泛性、时效性上都占绝对优势。
(二)微博为大学生提供倾诉、宣泄个人情感的平台,扩大人际交往
大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情感敏感期,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挫折和困难并且急于倾诉时,微博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的宣泄平台,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社会话题讨论以及表达自我意见。而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理想的自由表达意见、倾诉、宣泄和娱乐的空间。
同时,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社区,大学生可以在微博上和网友进行互粉和沟通交流,甚至有些在现实生活存在交流障碍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上和网友进行顺畅的互动,而这些朋友可以来自世界各个角落。虽然虚拟网络交际与现实人际交往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可否认,微博可以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从而促进人际交往[2]。
(三)微博满足大学生的社会化需求,提高社会责任感
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在高校时期既要学会课本专业知识,也要掌握社会生存技能,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而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社会信息、文化、思想和人际交往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完成社会化过程。同时,伴随着许多政府机构都已开通官方微博,越来越多的政府信息、社会新闻都第一时间的在网上公布,这为大学生关心国家发展,了解新闻时事提供了便捷平台。而在自媒体普及之前,传统媒体掌握着主要的话语权。现在自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话语权,这也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三、微博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非理性”舆论、价值观误导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微博的匿名功能使得用户在发表意见和状态时可以无所顾忌。同时我国互联网网络体系还不健全,对于网络出现的不道德、非法行为约束力缺乏掌控能力,这些都使得过激、粗俗和虚假言论在微博等网络社区上盛行[3]。而大学生正处于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即依赖网络信息,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网络虚假负面言论所误导,从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冲击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进行集中授课,宣传并灌输统一的主流思想文化意识,这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然而微博内容则趋向多元、随意和碎片化。比起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网络这种新型、快捷的信息接收方式,这大大的削弱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影响[4]。而主流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网络碎片化信息的冲击。
(三)过度依赖于虚拟社交,忽视了现实社交
网络社交有便捷、快速、经济消耗低,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等优势。这种社交方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同时大学生拥有较多闲暇时光,更容易出现过度沉溺依赖于网络社交的情况。根据马传谊在“大学生微博交友情况统计”中的数据显示,36.66%的大学生会因为微博而逃避现实交往,22.59%的大学生表示更愿意通过微博交友,12.27%的大学生有过微博交友的经历[1]。可以看出存在部分大学生已经对虚拟社交产生依赖,网络社交虽然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却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忽略了现实的人际交往,有些学生甚至将网络社交作为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四、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应对政策和建议
(一)积极开通官方微博,利用微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微博具有内容简洁,形式丰富,传播速度快以及互动性的特点,相比传统的教育传输方式,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这种新型的信息输送方式。因此,高校因加快现代化、数字化改革的脚步,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开通官方微博。通过定时分享多种形式的教育内容,达到在课堂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即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也突破了传统教育只能局限于课堂的限制,而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也能增强学生主动接收教育的意愿。
(二)积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网络环境复杂,高校网络监控存在技术和条件困难,这需要学校积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突发事件以及热点新闻等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空间,及时的舆论引导可以有利控制事态的导向。因此高校应成立属于自己的舆论控制小组或者相关负责人员,观察学生的网络动向以及网络言论情况,适时引导学生的舆论从而形成高校良好的网络思想道德氛围。
(三)开设“网络信息辨别技巧”相关讲座或课程
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思考能力有待提高。网络信息存在碎片化、随意化的特点,不法者在网络散布虚假消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以及辩证思考能力,对于这些虚假、片面的消息缺乏自我辨别能力,这也是微博等网络社区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迫在眉睫。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或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在微博展开热门话题讨论,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
参考文献
[1]马传谊.自媒体时代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3,34(1):114-118.
[2]李清,张家平.自媒体时代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新余学院学报,2014,19(2):123-125.
[3]贾杏.自媒体环境下媒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2:73-74.
[4]刘文文.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湖北:湖北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张佳玲(1990-),女,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