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幻觉、错觉、虚假记忆、灵魂出窍的感觉……这些奇特而令人生畏的现象不仅会发生在重症精神疾病患者身上,也完全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健康的人身上。健康者的大脑会经历哪些貌似不可能发生的事?
两个人的狂想——诱发性妄想障碍
19世纪下半叶,巴黎的一家医院接收了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玛格丽特和米歇尔夫妇。他们经常难以自控地妄想有陌生人悄悄地潜入家中,并到处乱扔垃圾,还将他们的新鞋穿得越来越旧……
此前,精神病史上还从未有过类似的病症——两人同时产生妄想且情节与细节也保持一致。从事该病症研究的精神病学家欧内斯特·查尔斯和琼斯·皮埃尔,在对夫妇二人进行长期观察后发现,玛格丽和米歇尔患上的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新病症,称为“夫妻妄想症”:原本丈夫和妻子患有不同的精神障碍,但从某段时间开始,他们中的一人开始产生妄想并“传染”给了自己的另一半。
对这种综合症的后续研究也还未能解释这种神奇的“传染”效应,但通过试验研究人员发现:精神健康者也可能患上这种病症——如果他们与产生妄想的精神病患者很亲近,或是长期生活在一起,尽管他们之间没有出现过任何相同点。此外,这种妄想症还可能“传染”给整个家庭,研究人员称之为“家庭妄想症”。
现如今,这些华丽的法语术语只能在科学文献中找到,而在臨床实践中,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它们被统称为“诱发性妄想障碍”。
精神健康的人可能陷入诱发性妄想障碍的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年不等。但有时也可以很快治愈这种病症,而且不需要使用任何药物,只要将患者与“传染源”隔离开即可。
美梦成真——入眠时幻觉和清醒后幻觉
1882年,英国成立了精神研究协会,该机构被称为是世界第一个对幻觉病症进行问卷调查的研究机构。历经12年,该机构得出统计数据:在1.7万精神健康的被调查者中,1684人即近10%的人承认自己曾至少出现过一次幻觉。这项调查推翻了“健康者只有在酒精麻醉或中毒状态下才会产生幻觉”的观点,并引起了全世界研究人员的兴趣,因而在精神病学词典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术语——“良性幻觉”。
入眠时幻觉和清醒后幻觉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两种幻觉形式。顾名思义,入眠时幻觉发生在入眠以后,清醒后幻觉发生在清醒状态下,两种幻觉发生时,产生幻觉者不仅能具备清晰的视觉,还具有听觉、嗅觉和触觉。
入眠时幻觉通常发生在高度紧张或疲劳的状态下,但也不排除会发生在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例如,在骑了长时间的山地自行车后入睡,你会感到震动,像从山坡上下降一样;在刚看过精彩的演出后,梦中会再现演出的片段。
关于清醒后幻觉的诱因,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出发,最流行的两种解释是:人在睡醒后的几分钟大脑额叶仍处于睡眠状态,研究人员称其为“睡眠惯性”,在这种状态下,人往往会感到运动协调性被破坏,记忆断片,还会呓语,产生幻象或幻听。
忘乎所以——人格解体
你是否曾感到明明是自己亲身参与的事件,但却感到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如,你在度假,灿烂的阳光直射在脸颊,清凉的海水飞溅到身上,脚下踩着柔软的白沙,周围满是欢闹的人群……尽管这些感受如此真实,但你还是没有完全感受到愉快的氛围,因为你觉得这一切就像是别人正在经历的,而不是自己。这种状况医学上称之为“人格解体”,即失去自我意识的精神状态,根据科学杂志《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上最近刊登的一篇评论提到:“这是精神学上第三常见的心理体验,仅次于情感焦虑和抑郁。”
人格解体会伴随出现精神分裂、双相情感障碍和临床抑郁等症状,如果不存在类似症状,但人格解体又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至少以月、年为单位),则被划分为另一种单独的病症——人格解体-现实感丧失综合症。精神健康的人通常会在过度劳累、睡眠不足或悲伤过度时产生这种症状,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几个月。
目前,研究人员尚未弄清这种精神紊乱的确切原因,但有两条探究的线索。
线索一:在人格解体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大脑中负责大部分认知功能(注意力、记忆、语言和协调等)的NMDA受体。部分患者的NMDA受体被破坏(例如,创伤性脑损伤后)或谷氨酸神经递质不平衡对NMDA受体产生影响,从而表现出人格解体。
线索二:与身体处于强烈的紧张状态密切相关。压抑、疲倦的大脑竭尽全力想要逃离这种状态,产生了大量恩多尔酚——一种类似鸦片的内源性物质,可以减轻疼痛、引起欣快感。但当恩多尔酚过剩时,就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神经递质和受体的连锁反应,从而破坏已经形成的情感、长期记忆、空间信息的加工和保存机制。
非现实的世界——现实感丧失症状、旧事如新症状、似曾相识症状
似曾相识症是指似曾经历的幻觉、误认某一现象以前曾经发生过的心理效应。
尽管国际疾病分类(ICD-10)已明确划分出人格解体-现实感丧失综合症,我们仍决定假设性地对这些效应加以划分。因为,我们的主要关注点并非病理案例,而是在健康的人身上发生的状况,他们会同时经历人格解体(感到非现实的自己)和现实感丧失(感到非现实的世界),也可能单独出现两种症状。
旧事如新症比现实感丧失症更易懂一些:已经经历过的事却感觉第一次经历。大多数人一生至少会经历一次这种感觉。旧事如新症并非现实感丧失的同义词,而只是由其产生的一种效应。
丧失现实感可能同时有旧事如新症状,也可能与其相反的似曾相识症伴随发生。似曾相识症即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去过的地方却感到十分熟悉。这种症状更为罕见,但也完全会发生在精神健康的人的身上。
大脑经历的这些奇怪的反应,目前研究人员还无法完全解释清楚,但他们认同现实感丧失、旧事如新、似曾相识是由于大脑控制记忆的区域物质代谢受阻引起的。 错误的记忆——错构症、虚构症、潜隐记忆
有时当记忆被破坏或出现紊乱,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虚假的记忆,这种现象统称为记忆错误,这是精神障碍的一种症状, 但有时也会发生在健康者身上。
精神科医师将记忆错误大体分为3种类型:错构症——很久以前发生的事被当事人认为是刚发生不久,例如,10年前,有人送你一本书,但你却坚信这本书是今年刚收到的新年礼物。虚构症——过去的一些记忆被错误或扭曲的片段所替代,例如,你一直记得上学时自己有一个火箭形状的铅笔盒,但事实上它并不是你的,而是你同桌的。潜隐记忆——特定信息的记忆源被遗忘,认为曾见到过的事物是自己第一次看到,例如,你童年时读过普希金的诗,数年后写出了同样的诗句,但你却坚信是自己原创的。
最初对记忆错误进行研究的是皮亚杰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与过往的创伤经历(失去亲人、遭受暴力或其他强压状况)联系,认为为了抚平过去的创伤,人们本能地歪曲了过去的记忆。然而,现代研究表明,这种记忆紊乱也可以发生在没有受到创伤的情况下,但其原因仍然是个谜。
疼痛怪圈——幻肢痛
“幻肢痛这种怪现象最初发生在被截去肢体的患者身上。”美国医师塞拉斯·威尔·米切尔说道。在美国内战期间,塞拉斯在负责照料伤兵时,亲眼目睹了这种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被截掉肢体的伤员都会产生幻痛。
2000年,在医学杂志《痛》上刊登的统计数据显示,那些被切断肢体的患者仍感到该处疼痛、烧灼、刺痛、瘙痒,有时甚至抽搐,而且这些状况不仅发生在截肢后不久,在截肢很长一段时间后仍会有这样的幻觉,且持续很长一段时间。65%的被调查者证实,他们在截去身体部位6个月后仍感到幻肢痛。
不久前,这种现象终于得到合理的解释。医生们认为,外伤性神经瘤会引起幻痛——被切断的肢体末梢神经纤维扩张到疤痕的结缔组织中,因此即使是轻微的接触,也会刺激大脑的疼痛信号。然而,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1998年,牛津期刊《大脑》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表明,幻肢痛也会发生在先天性四肢短缺的人身上,这就推翻了外伤性神经瘤的这种说法。
还有研究人员认为,其诱因可能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深处,并开始利用磁共振成像进行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幻肢痛可能是在回应大脑的某个调节身体构成的区域。
过敏道具——心身反应
对玫瑰严重过敏的患者去看医生,看到医生办公室里的玫瑰花,开始打喷嚏、咳嗽、大喘气……表现出的过敏症状越来越严重。然而,这束玫瑰是纸做的,当这位患者得知真相后,所有的症状仅在几分钟内就全部无影无踪了。
这个经典例子被描述为真正的临床病例,成为如今最为普遍的现象——缺乏过敏源的急性过敏反应。通常,这种表现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因而被称为“心身反应”。
在20世纪70年代,心身过敏引起了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临床心理学家罗伯特·阿德的浓厚兴趣。他想弄清楚,神经系统是如何对引起过敏或哮喘发作等症状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的。
阿德用老鼠做实验。他给老鼠喂加入了环磷酰胺——一种会引起恶心、抑制免疫功能的糖水(糖作为刺激物),然后再给这些老鼠喝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糖水,但老鼠还是像刚才一样再次出现不适反应。
尽管后来的研究没有提出更详尽的实验方法,但足以证明大脑是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在潜在过敏源的影响下,患者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甚至只是一个虚假的道具,也会刺激其体内产生的大量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通过专门的受体,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干扰其工作。
善意的谎言——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利用安慰性药剂使人康复的神奇效应。早在几个世纪前,安慰剂就为人们所熟知。英国医生罗伯特·胡珀1811年在他的医学词典中写道:一种主要功能是安慰胜于治疗的药剂。
研究安慰剂效应的真正开始时间是在20世纪中叶,也就是从那时起,出现了不含或只含极少量药物的安慰性药剂,其对身体健康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过去60年间的许多研究表明,安慰剂能有效去除不同类型的疼痛,包括哮喘、急性過敏反应、肠易激综合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安慰剂的效果还取决于药剂外形,例如药丸体积大的安慰剂要比体积小的更有效,注射药剂比其他形式的药剂更有效。后来甚至还出现了安慰性手术,它们已经被证明是比任何安慰性药物还有效。
长期以来,安慰剂和安慰性手术通过对病人进行催眠,从而对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近来有证据表明,安慰剂及病人对安慰剂的信任感会使大脑发生物理性的变化——提高了神经递质内啡肽和多巴胺(两种类似鸦片的麻醉剂)的水平,从而减轻疼痛感。
[译自俄罗斯《薛定谔的猫》]
两个人的狂想——诱发性妄想障碍
19世纪下半叶,巴黎的一家医院接收了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玛格丽特和米歇尔夫妇。他们经常难以自控地妄想有陌生人悄悄地潜入家中,并到处乱扔垃圾,还将他们的新鞋穿得越来越旧……
此前,精神病史上还从未有过类似的病症——两人同时产生妄想且情节与细节也保持一致。从事该病症研究的精神病学家欧内斯特·查尔斯和琼斯·皮埃尔,在对夫妇二人进行长期观察后发现,玛格丽和米歇尔患上的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新病症,称为“夫妻妄想症”:原本丈夫和妻子患有不同的精神障碍,但从某段时间开始,他们中的一人开始产生妄想并“传染”给了自己的另一半。
对这种综合症的后续研究也还未能解释这种神奇的“传染”效应,但通过试验研究人员发现:精神健康者也可能患上这种病症——如果他们与产生妄想的精神病患者很亲近,或是长期生活在一起,尽管他们之间没有出现过任何相同点。此外,这种妄想症还可能“传染”给整个家庭,研究人员称之为“家庭妄想症”。
现如今,这些华丽的法语术语只能在科学文献中找到,而在臨床实践中,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它们被统称为“诱发性妄想障碍”。
精神健康的人可能陷入诱发性妄想障碍的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年不等。但有时也可以很快治愈这种病症,而且不需要使用任何药物,只要将患者与“传染源”隔离开即可。
美梦成真——入眠时幻觉和清醒后幻觉
1882年,英国成立了精神研究协会,该机构被称为是世界第一个对幻觉病症进行问卷调查的研究机构。历经12年,该机构得出统计数据:在1.7万精神健康的被调查者中,1684人即近10%的人承认自己曾至少出现过一次幻觉。这项调查推翻了“健康者只有在酒精麻醉或中毒状态下才会产生幻觉”的观点,并引起了全世界研究人员的兴趣,因而在精神病学词典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术语——“良性幻觉”。
入眠时幻觉和清醒后幻觉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两种幻觉形式。顾名思义,入眠时幻觉发生在入眠以后,清醒后幻觉发生在清醒状态下,两种幻觉发生时,产生幻觉者不仅能具备清晰的视觉,还具有听觉、嗅觉和触觉。
入眠时幻觉通常发生在高度紧张或疲劳的状态下,但也不排除会发生在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例如,在骑了长时间的山地自行车后入睡,你会感到震动,像从山坡上下降一样;在刚看过精彩的演出后,梦中会再现演出的片段。
关于清醒后幻觉的诱因,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出发,最流行的两种解释是:人在睡醒后的几分钟大脑额叶仍处于睡眠状态,研究人员称其为“睡眠惯性”,在这种状态下,人往往会感到运动协调性被破坏,记忆断片,还会呓语,产生幻象或幻听。
忘乎所以——人格解体
你是否曾感到明明是自己亲身参与的事件,但却感到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如,你在度假,灿烂的阳光直射在脸颊,清凉的海水飞溅到身上,脚下踩着柔软的白沙,周围满是欢闹的人群……尽管这些感受如此真实,但你还是没有完全感受到愉快的氛围,因为你觉得这一切就像是别人正在经历的,而不是自己。这种状况医学上称之为“人格解体”,即失去自我意识的精神状态,根据科学杂志《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上最近刊登的一篇评论提到:“这是精神学上第三常见的心理体验,仅次于情感焦虑和抑郁。”
人格解体会伴随出现精神分裂、双相情感障碍和临床抑郁等症状,如果不存在类似症状,但人格解体又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至少以月、年为单位),则被划分为另一种单独的病症——人格解体-现实感丧失综合症。精神健康的人通常会在过度劳累、睡眠不足或悲伤过度时产生这种症状,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几个月。
目前,研究人员尚未弄清这种精神紊乱的确切原因,但有两条探究的线索。
线索一:在人格解体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大脑中负责大部分认知功能(注意力、记忆、语言和协调等)的NMDA受体。部分患者的NMDA受体被破坏(例如,创伤性脑损伤后)或谷氨酸神经递质不平衡对NMDA受体产生影响,从而表现出人格解体。
线索二:与身体处于强烈的紧张状态密切相关。压抑、疲倦的大脑竭尽全力想要逃离这种状态,产生了大量恩多尔酚——一种类似鸦片的内源性物质,可以减轻疼痛、引起欣快感。但当恩多尔酚过剩时,就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神经递质和受体的连锁反应,从而破坏已经形成的情感、长期记忆、空间信息的加工和保存机制。
非现实的世界——现实感丧失症状、旧事如新症状、似曾相识症状
似曾相识症是指似曾经历的幻觉、误认某一现象以前曾经发生过的心理效应。
尽管国际疾病分类(ICD-10)已明确划分出人格解体-现实感丧失综合症,我们仍决定假设性地对这些效应加以划分。因为,我们的主要关注点并非病理案例,而是在健康的人身上发生的状况,他们会同时经历人格解体(感到非现实的自己)和现实感丧失(感到非现实的世界),也可能单独出现两种症状。
旧事如新症比现实感丧失症更易懂一些:已经经历过的事却感觉第一次经历。大多数人一生至少会经历一次这种感觉。旧事如新症并非现实感丧失的同义词,而只是由其产生的一种效应。
丧失现实感可能同时有旧事如新症状,也可能与其相反的似曾相识症伴随发生。似曾相识症即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去过的地方却感到十分熟悉。这种症状更为罕见,但也完全会发生在精神健康的人的身上。
大脑经历的这些奇怪的反应,目前研究人员还无法完全解释清楚,但他们认同现实感丧失、旧事如新、似曾相识是由于大脑控制记忆的区域物质代谢受阻引起的。 错误的记忆——错构症、虚构症、潜隐记忆
有时当记忆被破坏或出现紊乱,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虚假的记忆,这种现象统称为记忆错误,这是精神障碍的一种症状, 但有时也会发生在健康者身上。
精神科医师将记忆错误大体分为3种类型:错构症——很久以前发生的事被当事人认为是刚发生不久,例如,10年前,有人送你一本书,但你却坚信这本书是今年刚收到的新年礼物。虚构症——过去的一些记忆被错误或扭曲的片段所替代,例如,你一直记得上学时自己有一个火箭形状的铅笔盒,但事实上它并不是你的,而是你同桌的。潜隐记忆——特定信息的记忆源被遗忘,认为曾见到过的事物是自己第一次看到,例如,你童年时读过普希金的诗,数年后写出了同样的诗句,但你却坚信是自己原创的。
最初对记忆错误进行研究的是皮亚杰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与过往的创伤经历(失去亲人、遭受暴力或其他强压状况)联系,认为为了抚平过去的创伤,人们本能地歪曲了过去的记忆。然而,现代研究表明,这种记忆紊乱也可以发生在没有受到创伤的情况下,但其原因仍然是个谜。
疼痛怪圈——幻肢痛
“幻肢痛这种怪现象最初发生在被截去肢体的患者身上。”美国医师塞拉斯·威尔·米切尔说道。在美国内战期间,塞拉斯在负责照料伤兵时,亲眼目睹了这种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被截掉肢体的伤员都会产生幻痛。
2000年,在医学杂志《痛》上刊登的统计数据显示,那些被切断肢体的患者仍感到该处疼痛、烧灼、刺痛、瘙痒,有时甚至抽搐,而且这些状况不仅发生在截肢后不久,在截肢很长一段时间后仍会有这样的幻觉,且持续很长一段时间。65%的被调查者证实,他们在截去身体部位6个月后仍感到幻肢痛。
不久前,这种现象终于得到合理的解释。医生们认为,外伤性神经瘤会引起幻痛——被切断的肢体末梢神经纤维扩张到疤痕的结缔组织中,因此即使是轻微的接触,也会刺激大脑的疼痛信号。然而,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1998年,牛津期刊《大脑》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表明,幻肢痛也会发生在先天性四肢短缺的人身上,这就推翻了外伤性神经瘤的这种说法。
还有研究人员认为,其诱因可能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深处,并开始利用磁共振成像进行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幻肢痛可能是在回应大脑的某个调节身体构成的区域。
过敏道具——心身反应
对玫瑰严重过敏的患者去看医生,看到医生办公室里的玫瑰花,开始打喷嚏、咳嗽、大喘气……表现出的过敏症状越来越严重。然而,这束玫瑰是纸做的,当这位患者得知真相后,所有的症状仅在几分钟内就全部无影无踪了。
这个经典例子被描述为真正的临床病例,成为如今最为普遍的现象——缺乏过敏源的急性过敏反应。通常,这种表现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因而被称为“心身反应”。
在20世纪70年代,心身过敏引起了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临床心理学家罗伯特·阿德的浓厚兴趣。他想弄清楚,神经系统是如何对引起过敏或哮喘发作等症状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的。
阿德用老鼠做实验。他给老鼠喂加入了环磷酰胺——一种会引起恶心、抑制免疫功能的糖水(糖作为刺激物),然后再给这些老鼠喝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糖水,但老鼠还是像刚才一样再次出现不适反应。
尽管后来的研究没有提出更详尽的实验方法,但足以证明大脑是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在潜在过敏源的影响下,患者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甚至只是一个虚假的道具,也会刺激其体内产生的大量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通过专门的受体,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干扰其工作。
善意的谎言——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利用安慰性药剂使人康复的神奇效应。早在几个世纪前,安慰剂就为人们所熟知。英国医生罗伯特·胡珀1811年在他的医学词典中写道:一种主要功能是安慰胜于治疗的药剂。
研究安慰剂效应的真正开始时间是在20世纪中叶,也就是从那时起,出现了不含或只含极少量药物的安慰性药剂,其对身体健康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过去60年间的许多研究表明,安慰剂能有效去除不同类型的疼痛,包括哮喘、急性過敏反应、肠易激综合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安慰剂的效果还取决于药剂外形,例如药丸体积大的安慰剂要比体积小的更有效,注射药剂比其他形式的药剂更有效。后来甚至还出现了安慰性手术,它们已经被证明是比任何安慰性药物还有效。
长期以来,安慰剂和安慰性手术通过对病人进行催眠,从而对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近来有证据表明,安慰剂及病人对安慰剂的信任感会使大脑发生物理性的变化——提高了神经递质内啡肽和多巴胺(两种类似鸦片的麻醉剂)的水平,从而减轻疼痛感。
[译自俄罗斯《薛定谔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