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3-000-02
摘要面对现实资源的日益匮乏与未来能源需求,面对绿色生态回归的呼吁与现实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应从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监督、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与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着手,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制约因素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2007年至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65810、314045、340903、401513亿元。2011年更是达到了几年来的最高值471564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47712、220592、203260亿元,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1%、46.8%、43.1%,在占据最高比重的第二产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较2010年增长12.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仍未摆脱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追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国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做出更完善的产业调整、企业积极地进行低碳科技研发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内涵
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社会经济规模的增长导致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在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带来全球气候变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和政策应运而生,成为经济发展部门、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为应对严峻的环境问题,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APEC会议上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在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新的实体经济增长点。低碳技术在缓解了高碳排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通过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使经济发展产生规模效益而步入良性循环,最终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深刻变革。
二、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条件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这决定了“高碳”消费在整个能源消费中占据最高比重。据统计,2009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06647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4%、17.9%和3.9%,而水电、核电、风电等低碳能源消费只占7.8%。据计算,每燃烧一吨标准煤会产生2.6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气体,远高于每吨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虽然这些能源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一定的处理,但由于基数大、政府监管不严和产权界定的不明确,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排入外界环境中,产生外部不经济效应。这样高污染、高排放的能源消耗显然有悖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高碳产业结构引起资源的高消耗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和消费量逐年上升。然而,我国的经济主体是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最高比重,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如表1所示),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废气、废水、废渣不能得到妥善处理,致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高碳特征。因此,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工业生产技术严重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市场监管缺位
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低碳能源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方面还不成熟,由此带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致使政府在低碳经济项目开发上踌躇不定。在进行低碳宣传,呼吁社会公众绿色消费之外,真正在低碳项目上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导致我国面临追求经济发展却无法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发展困境。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不够,使得企业更倾向于引进国外技术,这决定了我国在低碳技术研发上只能步人后尘。
(四)社会公众的低碳消费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逐年上升,恩格尔系数相比于九十年代中期的50.0%、57.5%左右下降至如今的36.5%、41.0%(如表2所示)。
随着收入的增加,食品类的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呈下滑趋势。与以往追求温饱不同,公众的消费越来越注重便捷、舒适、高档。由于在追求个人享受时忽略了行为的负外部性,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例如,“一次性”消费日趋严重,与之相伴的是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高难度的环境治理问题;象征财富和身份的私家轿车使用量逐年上升,既消耗了大量的钢铁、石油等资源,还由于尾气排放产生温室气体,附带着严重的交通堵塞和频发的交通事故;为了炫富、斗富而在奢侈品消费上挥金如土,“助推”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在2011年高居世界榜首,等等。社会公众的非理性消费是制约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另一因素。
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行节能减排
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量是第三产业的3倍左右,而第三产业的年增加值却已非常接近第二产业。基于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我国应及时作出产业调整,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即将走到尽头,只有发展以高新技术作为支撑的低碳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与此同时,对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应同步跟上,除了推行强制的限排政策、征收环境污染税、对排放超标的企业加大惩处力度外,也应在技术上提供支持,提高其节能减排的效率,在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的情况下达到节约资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的效果。
(二)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降低高碳产品供应量
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供应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消费者的需求量。近年来,高碳产品的需求量有增无减,在物价水平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其供应量逐年上升,反过来又刺激需求量,如此循环往复,导致高碳产品的生产、消费陷入恶性循环。为了遏制这种形势的发展,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市场干预,除了对市场中现存的企事业单位采取低碳转变措施之外,还应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将低碳标准作为一个重要的准入条件,拒高碳企业于门外。
(三)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
企业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其营利性的特征决定了企业进行投资的目标是追求资本增值和利润的最大化,尽可能降低亏损的风险。由于我国当前的低碳技术尚不成熟,前景虽然乐观,但研发的投入巨大。资本的需求、人才的短缺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国内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上望而却步。
针对上述情况,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政策以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首先,政府应率先开发具有经济效益的低碳经济示范项目,吸引企业进行投资,用稳定的投资回报证明低碳项目开发的市场可行性,引导企业走向自主开发低碳项目的道路。其次,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对于研发低碳技术的企业,除了提供资金补贴,贷款优惠政策,还应向企业输入专业人才,帮助其进行技术攻关。
(四)引导社会公众转向低碳消费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民的事业,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监督、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在生活中节约资源、绿色消费以及减少垃圾的排放。
1.拓宽公众接触低碳理念的渠道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单一阻碍着公众对于“低碳”这一新理念的深入思考、转变“高碳”思维而转向低碳消费。为此,政府应拓宽宣传渠道,扩大信息的覆盖面。如,提高低碳公益广告在电视、广播上播放的数量和频率,在报纸、杂志上刊登低碳专题,向消费者发放有关节能产品的宣传册,在购物网站上推荐高性价比的低碳生活用品,等等。
2.提倡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
“高碳”向“低碳”的转变不单是生产领域的变革,也是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社会公众应以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的生活方式履行应尽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在生活中节约水电,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注意生活用品的多次利用,减少垃圾的排放量,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袋,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家车的出行方式,等等。力求在低碳理念的引领下共同营造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0/indexch.htm.
[2]陈晓春,陈思果.中国低碳竞争力评析与提升途径.湘潭大学学报.2010(5).
[3]黎和贵.发展低碳经济的深层障碍与治理对策.金融时报.2010(3).
摘要面对现实资源的日益匮乏与未来能源需求,面对绿色生态回归的呼吁与现实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应从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监督、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与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着手,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制约因素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2007年至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65810、314045、340903、401513亿元。2011年更是达到了几年来的最高值471564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47712、220592、203260亿元,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1%、46.8%、43.1%,在占据最高比重的第二产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较2010年增长12.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仍未摆脱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追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国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做出更完善的产业调整、企业积极地进行低碳科技研发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内涵
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社会经济规模的增长导致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在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带来全球气候变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和政策应运而生,成为经济发展部门、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为应对严峻的环境问题,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APEC会议上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在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新的实体经济增长点。低碳技术在缓解了高碳排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通过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使经济发展产生规模效益而步入良性循环,最终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深刻变革。
二、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条件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这决定了“高碳”消费在整个能源消费中占据最高比重。据统计,2009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06647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4%、17.9%和3.9%,而水电、核电、风电等低碳能源消费只占7.8%。据计算,每燃烧一吨标准煤会产生2.6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气体,远高于每吨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虽然这些能源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一定的处理,但由于基数大、政府监管不严和产权界定的不明确,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排入外界环境中,产生外部不经济效应。这样高污染、高排放的能源消耗显然有悖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高碳产业结构引起资源的高消耗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和消费量逐年上升。然而,我国的经济主体是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最高比重,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如表1所示),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废气、废水、废渣不能得到妥善处理,致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高碳特征。因此,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工业生产技术严重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市场监管缺位
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低碳能源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方面还不成熟,由此带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致使政府在低碳经济项目开发上踌躇不定。在进行低碳宣传,呼吁社会公众绿色消费之外,真正在低碳项目上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导致我国面临追求经济发展却无法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发展困境。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不够,使得企业更倾向于引进国外技术,这决定了我国在低碳技术研发上只能步人后尘。
(四)社会公众的低碳消费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逐年上升,恩格尔系数相比于九十年代中期的50.0%、57.5%左右下降至如今的36.5%、41.0%(如表2所示)。
随着收入的增加,食品类的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呈下滑趋势。与以往追求温饱不同,公众的消费越来越注重便捷、舒适、高档。由于在追求个人享受时忽略了行为的负外部性,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例如,“一次性”消费日趋严重,与之相伴的是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高难度的环境治理问题;象征财富和身份的私家轿车使用量逐年上升,既消耗了大量的钢铁、石油等资源,还由于尾气排放产生温室气体,附带着严重的交通堵塞和频发的交通事故;为了炫富、斗富而在奢侈品消费上挥金如土,“助推”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在2011年高居世界榜首,等等。社会公众的非理性消费是制约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另一因素。
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行节能减排
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量是第三产业的3倍左右,而第三产业的年增加值却已非常接近第二产业。基于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我国应及时作出产业调整,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即将走到尽头,只有发展以高新技术作为支撑的低碳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与此同时,对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应同步跟上,除了推行强制的限排政策、征收环境污染税、对排放超标的企业加大惩处力度外,也应在技术上提供支持,提高其节能减排的效率,在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的情况下达到节约资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的效果。
(二)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降低高碳产品供应量
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供应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消费者的需求量。近年来,高碳产品的需求量有增无减,在物价水平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其供应量逐年上升,反过来又刺激需求量,如此循环往复,导致高碳产品的生产、消费陷入恶性循环。为了遏制这种形势的发展,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市场干预,除了对市场中现存的企事业单位采取低碳转变措施之外,还应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将低碳标准作为一个重要的准入条件,拒高碳企业于门外。
(三)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
企业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其营利性的特征决定了企业进行投资的目标是追求资本增值和利润的最大化,尽可能降低亏损的风险。由于我国当前的低碳技术尚不成熟,前景虽然乐观,但研发的投入巨大。资本的需求、人才的短缺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国内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上望而却步。
针对上述情况,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政策以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首先,政府应率先开发具有经济效益的低碳经济示范项目,吸引企业进行投资,用稳定的投资回报证明低碳项目开发的市场可行性,引导企业走向自主开发低碳项目的道路。其次,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对于研发低碳技术的企业,除了提供资金补贴,贷款优惠政策,还应向企业输入专业人才,帮助其进行技术攻关。
(四)引导社会公众转向低碳消费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民的事业,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监督、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在生活中节约资源、绿色消费以及减少垃圾的排放。
1.拓宽公众接触低碳理念的渠道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单一阻碍着公众对于“低碳”这一新理念的深入思考、转变“高碳”思维而转向低碳消费。为此,政府应拓宽宣传渠道,扩大信息的覆盖面。如,提高低碳公益广告在电视、广播上播放的数量和频率,在报纸、杂志上刊登低碳专题,向消费者发放有关节能产品的宣传册,在购物网站上推荐高性价比的低碳生活用品,等等。
2.提倡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
“高碳”向“低碳”的转变不单是生产领域的变革,也是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社会公众应以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的生活方式履行应尽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在生活中节约水电,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注意生活用品的多次利用,减少垃圾的排放量,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袋,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家车的出行方式,等等。力求在低碳理念的引领下共同营造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0/indexch.htm.
[2]陈晓春,陈思果.中国低碳竞争力评析与提升途径.湘潭大学学报.2010(5).
[3]黎和贵.发展低碳经济的深层障碍与治理对策.金融时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