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个朋友说过一句话:“没有许巍的古镇才是好古镇,没有凤凰传奇的县城不是好县城”,话虽打油,但说的没错,县城景观和旅游风潮下各地“古镇”的现状,莫不如此。不过,还在“古镇”游并不流行的时候,摄影师杨大洲就已经在拍摄古镇民居并且结集成书了。
十多年前,他的《西行写真》《漫游徽居》《信步胡同》《回首江南》等多本摄影图书是市场上的热销书。近些年,杨大洲多作为影像活动和出版的策划人,出现在影展评奖现场和书籍扉页中。现在看来,他是古镇游的“先锋”,而实际上,早在三十年前,他就开始用相机拍摄古建。从懵懂的纪念照到后来专题性的深入拍摄,再到如今与志同道合者合作的项目,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贯彻了他的影像。正如他自己说,自己是个“杂家”,他的图书也往往是文字与影像并行,文化视野,审美趣味,共同贯穿在他的图文叙述中。
最初的摄影:发现与寻找
八十年代初,北京玩儿摄影的人也不多,大家都拍照,就走到一起。这些人经常到十渡、古北口去玩儿,拍照。当时的拍摄都很随意,并没有规定自己到底是拍什么。当时认识的一些摄影人,比如李晓斌,最早的时候也没觉得他是在“纪实”,还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拍的。后来说起当时的情况,大家把这个东西限制很明确,我觉得不是很忠实于原来的状态,当时我们出去是比较无目的的,看见什么拍什么,其实是真正体现了发现寻找。
柯达“克罗姆”上的花花草草
1970年,文革当中,我在贵州当兵,在师范学院一个留美教授住的小楼里,在他办公室的抽屉里看到一种胶片,我就觉得挺漂亮,直到多年后,我搞摄影之后我才知道,那是反转片,上面写的字是Kodak Chrome柯达克罗姆。那胶卷是铝盒装,特漂亮,上面的盖儿涂着漆,柯达黄。这么精致的东西在当时我的经验中很少见。那反转片上的影像,是“花花草草”。
“四五运动”之后很多朋友都拍照,我看到李晓斌拍的照片,觉得照片还能这么拍?在那之前没有拍“纪念照”之外的照片。从来也没人想,也没人知道可以这么去拍,完全没这种意识。改革开放之后,有日本相机进来了,当时有三种相机,理光KR-5,430元,理光KR-10,860元,雅西卡,650元,当时一般人工资一个月四十块钱。我买了一台雅西卡单反,650元。
1981年,我在黄山脚下看到了一些民居,在九华山看到了很多寺庙,现在看九华山的样子都不认识了,我手里还有三十年前的照片。那个时候还没有 “乡土建筑”这种概念。
1981年,到南方出差,开始自己设计路线,可以去一些地方,坐在长途车上看到路边村镇,会有些潜移默化的印象,觉得那些古村镇很新鲜。当时拿着相机不是自己拍纪念照了,是拍路上看到的人和东西了。1986年,有机会到安徽,这时候是专门有人开车送我过去。原来只能是坐在长途车上远远地看着的徽居,这次有机会走进去看。当时我看到的几乎所有能保存下来的老房子,都是公用的,粮仓,会议室之类的。但是这种房子特别的棒,这种建筑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觉得这个东西值得去拍。
与美国《国家地理》的首次合作
1986年开始,我的照片开始在画廊销售,当时卖照片收入很高,出去拍照会提一箱柯达克罗姆胶片,国内没有冲洗条件,都是送到日本冲洗。这一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我约稿,开始拍拉卜楞寺的专题项目。纯拍片子是不行的,人家不要你只是简单的拍照,要的是你完整的内容,从大局到细节,不是拍得好看就行。我去了八次,拍的东西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这就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胡同项目,骑着单车“扫街”
八十年代经常骑车去逛早市,看胡同特别有意思,朋友会说:你看这胡同跟宣统三年有区别吗?还真没什么区别。当时胡同里白天没什么人没什么车,特别棒。我开始用更系统更文化的眼光去拍胡同。当时客户说你还是拍彩色的吧,因为黑白照片的不能表现胡同真实的样貌,这是真实传达的概念。从这以后,我开始拍专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拍摄的方式没有像现在这么成熟。也会在自行车上带一个扫把,看胡同里脏了把地面扫一扫再拍摄,那是真正的“扫街”。毕竟在真实性的同时,照片还是要欣赏的,当时的观念如此。
超越“观看和欣赏”
古建作为建筑艺术,在我儿时所受教育中,属于“封资修”的东西,没有认识。不是不想去了解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是没有。我的民居方面的书,在国内出版之前,在国外就出版,比在国内出要省心,我只是提供图片一些文字。我们对中国民居的研究不如美国人,国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比咱们先进很多,不是一点点。他们对这些领域的研究特别科学。90年代初,胡同的专题做完了,知道如何有计划的去拍摄。开始了水乡和徽居的专题,逐渐进入状态,如果现在去拍摄,肯定还会更系统。当时对这个东西,整个文化认识的系统不够丰富,还是单一,更多东西还是出于观看和欣赏。但实际上很多东西不一定要欣赏,不过当时就是看好看的东西才拍。
我是个杂家
中国文化不是单一的东西。就拿中国古建来说,你不懂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东西,没法琢磨中国古建。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这么建?随便一个点出发都是内容。比如风水,风水是什么,风水是人最适合居住的状态,具体点说是你在这个地方最适合居住的状态,全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东西完全都不明白的话,就只能是猎奇,只能是拍好看的。我是个杂家,不会专门关注某个领域。现在在做今年的一本新书,关于陕西社火。我策划,不直接参与拍摄。东西还得有意思,碰到志同道合的人,大伙儿一起玩。我们这个岁数,得活得自己愉快了。
十多年前,他的《西行写真》《漫游徽居》《信步胡同》《回首江南》等多本摄影图书是市场上的热销书。近些年,杨大洲多作为影像活动和出版的策划人,出现在影展评奖现场和书籍扉页中。现在看来,他是古镇游的“先锋”,而实际上,早在三十年前,他就开始用相机拍摄古建。从懵懂的纪念照到后来专题性的深入拍摄,再到如今与志同道合者合作的项目,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贯彻了他的影像。正如他自己说,自己是个“杂家”,他的图书也往往是文字与影像并行,文化视野,审美趣味,共同贯穿在他的图文叙述中。
最初的摄影:发现与寻找
八十年代初,北京玩儿摄影的人也不多,大家都拍照,就走到一起。这些人经常到十渡、古北口去玩儿,拍照。当时的拍摄都很随意,并没有规定自己到底是拍什么。当时认识的一些摄影人,比如李晓斌,最早的时候也没觉得他是在“纪实”,还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拍的。后来说起当时的情况,大家把这个东西限制很明确,我觉得不是很忠实于原来的状态,当时我们出去是比较无目的的,看见什么拍什么,其实是真正体现了发现寻找。
柯达“克罗姆”上的花花草草
1970年,文革当中,我在贵州当兵,在师范学院一个留美教授住的小楼里,在他办公室的抽屉里看到一种胶片,我就觉得挺漂亮,直到多年后,我搞摄影之后我才知道,那是反转片,上面写的字是Kodak Chrome柯达克罗姆。那胶卷是铝盒装,特漂亮,上面的盖儿涂着漆,柯达黄。这么精致的东西在当时我的经验中很少见。那反转片上的影像,是“花花草草”。
“四五运动”之后很多朋友都拍照,我看到李晓斌拍的照片,觉得照片还能这么拍?在那之前没有拍“纪念照”之外的照片。从来也没人想,也没人知道可以这么去拍,完全没这种意识。改革开放之后,有日本相机进来了,当时有三种相机,理光KR-5,430元,理光KR-10,860元,雅西卡,650元,当时一般人工资一个月四十块钱。我买了一台雅西卡单反,650元。
1981年,我在黄山脚下看到了一些民居,在九华山看到了很多寺庙,现在看九华山的样子都不认识了,我手里还有三十年前的照片。那个时候还没有 “乡土建筑”这种概念。
1981年,到南方出差,开始自己设计路线,可以去一些地方,坐在长途车上看到路边村镇,会有些潜移默化的印象,觉得那些古村镇很新鲜。当时拿着相机不是自己拍纪念照了,是拍路上看到的人和东西了。1986年,有机会到安徽,这时候是专门有人开车送我过去。原来只能是坐在长途车上远远地看着的徽居,这次有机会走进去看。当时我看到的几乎所有能保存下来的老房子,都是公用的,粮仓,会议室之类的。但是这种房子特别的棒,这种建筑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觉得这个东西值得去拍。
与美国《国家地理》的首次合作
1986年开始,我的照片开始在画廊销售,当时卖照片收入很高,出去拍照会提一箱柯达克罗姆胶片,国内没有冲洗条件,都是送到日本冲洗。这一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我约稿,开始拍拉卜楞寺的专题项目。纯拍片子是不行的,人家不要你只是简单的拍照,要的是你完整的内容,从大局到细节,不是拍得好看就行。我去了八次,拍的东西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这就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胡同项目,骑着单车“扫街”
八十年代经常骑车去逛早市,看胡同特别有意思,朋友会说:你看这胡同跟宣统三年有区别吗?还真没什么区别。当时胡同里白天没什么人没什么车,特别棒。我开始用更系统更文化的眼光去拍胡同。当时客户说你还是拍彩色的吧,因为黑白照片的不能表现胡同真实的样貌,这是真实传达的概念。从这以后,我开始拍专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拍摄的方式没有像现在这么成熟。也会在自行车上带一个扫把,看胡同里脏了把地面扫一扫再拍摄,那是真正的“扫街”。毕竟在真实性的同时,照片还是要欣赏的,当时的观念如此。
超越“观看和欣赏”
古建作为建筑艺术,在我儿时所受教育中,属于“封资修”的东西,没有认识。不是不想去了解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是没有。我的民居方面的书,在国内出版之前,在国外就出版,比在国内出要省心,我只是提供图片一些文字。我们对中国民居的研究不如美国人,国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比咱们先进很多,不是一点点。他们对这些领域的研究特别科学。90年代初,胡同的专题做完了,知道如何有计划的去拍摄。开始了水乡和徽居的专题,逐渐进入状态,如果现在去拍摄,肯定还会更系统。当时对这个东西,整个文化认识的系统不够丰富,还是单一,更多东西还是出于观看和欣赏。但实际上很多东西不一定要欣赏,不过当时就是看好看的东西才拍。
我是个杂家
中国文化不是单一的东西。就拿中国古建来说,你不懂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东西,没法琢磨中国古建。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这么建?随便一个点出发都是内容。比如风水,风水是什么,风水是人最适合居住的状态,具体点说是你在这个地方最适合居住的状态,全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东西完全都不明白的话,就只能是猎奇,只能是拍好看的。我是个杂家,不会专门关注某个领域。现在在做今年的一本新书,关于陕西社火。我策划,不直接参与拍摄。东西还得有意思,碰到志同道合的人,大伙儿一起玩。我们这个岁数,得活得自己愉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