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是富有激情的,构建动态的课堂,可以使师生共同参与,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应有的尊重。它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可以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的教学目的,往往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上课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时把握课堂的亮点,不断捕捉,不断调整教学,机智生成。以下是笔者就自己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巧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机智地构建动态的化学课堂。
一、由错误生成
(一)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人不可能没有错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时,当有学生指出我们的错误时,我们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及时纠正错误,并可以利用错误,构建动态课堂。例如,在学习分子的极性时,我要求学生筑巢引凤归纳出分子极性的判断,有学生小结说:“单质分子均为非极性分子,因为单质分子内的共价键均为非极性键。”我表示认同,很多学生也认同,可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反对,他问:“O3是非极性分子吗?”我一愣,怎么没有想到O3的问题呢?这位学生显然看过一些课外资料。是否把O3的结构引入介绍?我想了一下,觉得这是化学课,还是应该把他们的知识面扩充。于是我就把O3结构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O3的结构用判断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同O3是极性分子。于是大家对刚才提出问题的这位学生表示赞赏,这位学生也非常高兴。接着我引导学生修正刚才的说法,使表述更完善。于是学生把结论改为:“双原子的单质分子均为非极性分子”。
其实,学生能发现老师的错误,说明学生不但认真听课,而且积极思考,考虑问题全面,作为教师应该感到高兴,应该对学生表示赞赏,而不要觉得面子过不去,对学生的这种行为加以打压。其实,老师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恰恰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课堂充满活力,随时可以捕捉到生成性的资源,使课堂成为动态的课堂,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善待的错误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由于考虑问题的不全面,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老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不能因此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学生的错误往往可以生成资源,形成动态课堂。由于老师的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没有受到打击,反而由于他们的错误,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从而弄清楚了许多模糊的问题,会使他们感到很高兴。所以,只要老师善待他们的错误,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是很高的,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借题发挥”,构建动态课堂,及时解决问题。
二、由提问生成
新课程的教学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的,教师组织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的把握和利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正是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教师如果抓住这些“问题”作为资源,构建动态的课堂,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引发更深、更广的问题,产生出奇不意的教学效果,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例如,在复习盐类的水解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HCO3-离子和AIO2-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问题,于是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理由是它们双消解。马上就有学生表示反对,因为这两种离子水解为碱性,不存在双水解问题,因此它们可以共存。后一种意见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同。他们在等我表态。我首先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表示赞赏,因为他们大胆把思维过程展现给了大家,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讨论的话题。于是,我借些机会首先把水解问题理清楚,让学生明白HCO3-离子是和AI3+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是和AIO2-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没有发生双水解反应,是否就能大量共存呢?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起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的反应,问他们为什么生成NaHCO3而不是生成Na2CO3?学生回想起以前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学生回答说是因为苯酚的酸性比HCO3-强,所以HCO3-不能进一步与苯酚钠反应。经过这样一点拨,学生马上明白HCO3-的酸性是否比AI(OH)3强,而由于HCO3-的酸性比AI(OH)3强,所以HCO3-离子和ALO2-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通过这一番讨论,学生理清楚了很多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因此学生非常关注,虽然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但我也借此机会把“强酸制弱酸”这一说法的本质向学生讲述清楚,为了巩固知识,我再要求学生分别写出“Na2CO3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和过量CI2的离子方程式”。让学生从盐酸、H2CO3、HCIO、HCO3-的酸性强弱对比中得出正确答案。由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掌握明显比平时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生成教学的观点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而这些生成性的资源是稍纵即逝,稍不留神就容易忽视的。要及时地捕捉它,教师就必须学会仔细地倾听,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敏锐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避免有效的信息成为“漏网之鱼”。
只有学生们真正地拨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一种理想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境界,让学生说出真话、抒发真情,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鲜活的生活,让课堂充满动态活力,达到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一、由错误生成
(一)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人不可能没有错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时,当有学生指出我们的错误时,我们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及时纠正错误,并可以利用错误,构建动态课堂。例如,在学习分子的极性时,我要求学生筑巢引凤归纳出分子极性的判断,有学生小结说:“单质分子均为非极性分子,因为单质分子内的共价键均为非极性键。”我表示认同,很多学生也认同,可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反对,他问:“O3是非极性分子吗?”我一愣,怎么没有想到O3的问题呢?这位学生显然看过一些课外资料。是否把O3的结构引入介绍?我想了一下,觉得这是化学课,还是应该把他们的知识面扩充。于是我就把O3结构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O3的结构用判断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同O3是极性分子。于是大家对刚才提出问题的这位学生表示赞赏,这位学生也非常高兴。接着我引导学生修正刚才的说法,使表述更完善。于是学生把结论改为:“双原子的单质分子均为非极性分子”。
其实,学生能发现老师的错误,说明学生不但认真听课,而且积极思考,考虑问题全面,作为教师应该感到高兴,应该对学生表示赞赏,而不要觉得面子过不去,对学生的这种行为加以打压。其实,老师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恰恰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课堂充满活力,随时可以捕捉到生成性的资源,使课堂成为动态的课堂,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善待的错误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由于考虑问题的不全面,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老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不能因此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学生的错误往往可以生成资源,形成动态课堂。由于老师的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没有受到打击,反而由于他们的错误,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从而弄清楚了许多模糊的问题,会使他们感到很高兴。所以,只要老师善待他们的错误,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是很高的,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借题发挥”,构建动态课堂,及时解决问题。
二、由提问生成
新课程的教学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的,教师组织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的把握和利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正是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教师如果抓住这些“问题”作为资源,构建动态的课堂,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引发更深、更广的问题,产生出奇不意的教学效果,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例如,在复习盐类的水解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HCO3-离子和AIO2-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问题,于是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理由是它们双消解。马上就有学生表示反对,因为这两种离子水解为碱性,不存在双水解问题,因此它们可以共存。后一种意见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同。他们在等我表态。我首先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表示赞赏,因为他们大胆把思维过程展现给了大家,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讨论的话题。于是,我借些机会首先把水解问题理清楚,让学生明白HCO3-离子是和AI3+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是和AIO2-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没有发生双水解反应,是否就能大量共存呢?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起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的反应,问他们为什么生成NaHCO3而不是生成Na2CO3?学生回想起以前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学生回答说是因为苯酚的酸性比HCO3-强,所以HCO3-不能进一步与苯酚钠反应。经过这样一点拨,学生马上明白HCO3-的酸性是否比AI(OH)3强,而由于HCO3-的酸性比AI(OH)3强,所以HCO3-离子和ALO2-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通过这一番讨论,学生理清楚了很多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因此学生非常关注,虽然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但我也借此机会把“强酸制弱酸”这一说法的本质向学生讲述清楚,为了巩固知识,我再要求学生分别写出“Na2CO3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和过量CI2的离子方程式”。让学生从盐酸、H2CO3、HCIO、HCO3-的酸性强弱对比中得出正确答案。由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掌握明显比平时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生成教学的观点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而这些生成性的资源是稍纵即逝,稍不留神就容易忽视的。要及时地捕捉它,教师就必须学会仔细地倾听,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敏锐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避免有效的信息成为“漏网之鱼”。
只有学生们真正地拨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一种理想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境界,让学生说出真话、抒发真情,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鲜活的生活,让课堂充满动态活力,达到比预期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