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课堂由于缺乏互动,教学效率极为低下。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敢于参与互动;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关键角色,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将决定了能否使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教学情境 互动 参与意识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47-02
小学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最有个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却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还是运用老一套的方法,要求学生机械地识字和练字,或者是强行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或者是“一言堂”。总之,这样的课堂,学生完全没有了兴趣,氛围也是死气沉沉。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也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满堂灌,填鸭式”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状况,代之而来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智力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由此可见,“活”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要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就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做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猫》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搜集了各种猫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猫朋友,然后用课件出示猫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196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 18 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在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十分注意到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其实老师的激励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的运用,诸如:眼神赞许、颔首、伸大拇指、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动作,也可用“你真行”、“真棒”、“好样的”等语言,还可以用评选“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挖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整节课,读出自己的感悟,书声朗朗,读味十足。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读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生活即语文,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足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将生活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可以让学生在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期间将自己所见的春联、有趣的事情记下,然后在语文课堂上鼓励他们互相讨论交流。
总之,教师只要足够用心,笔者相信,每一堂语文课都会变得绘声绘色,将课堂气氛带“活”起来的。
【关键词】教学情境 互动 参与意识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47-02
小学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最有个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却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还是运用老一套的方法,要求学生机械地识字和练字,或者是强行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或者是“一言堂”。总之,这样的课堂,学生完全没有了兴趣,氛围也是死气沉沉。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也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满堂灌,填鸭式”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状况,代之而来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智力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由此可见,“活”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要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就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做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猫》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搜集了各种猫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猫朋友,然后用课件出示猫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196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 18 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在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十分注意到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其实老师的激励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的运用,诸如:眼神赞许、颔首、伸大拇指、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动作,也可用“你真行”、“真棒”、“好样的”等语言,还可以用评选“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挖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整节课,读出自己的感悟,书声朗朗,读味十足。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读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生活即语文,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足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将生活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可以让学生在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期间将自己所见的春联、有趣的事情记下,然后在语文课堂上鼓励他们互相讨论交流。
总之,教师只要足够用心,笔者相信,每一堂语文课都会变得绘声绘色,将课堂气氛带“活”起来的。